学术投稿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应用

张鹏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抗体,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实验,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摘要:目的:探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GICA)在梅毒筛查中的实用性。方法用GICA、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实验( TPHA)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平行检测4180例输血前患者的梅毒螺旋体抗体( TP-Ab)。结果4180例输血前患者中, GICA 检测为阳性者115例(2.75%), ELISA 检测为阳性者134例(3.2%), TPHA 检测为阳性者106例(2.53%)。经过统计分析,GICA与ELIS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6,P>0.05),与TPH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1,P>0.05)。结论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适用于梅毒的筛查,更易推广。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GICA)在梅毒筛查中的实用性。方法用GICA、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实验( TPHA)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平行检测4180例输血前患者的梅毒螺旋体抗体( TP-Ab)。结果4180例输血前患者中, GICA 检测为阳性者115例(2.75%), ELISA 检测为阳性者134例(3.2%), TPHA 检测为阳性者106例(2.53%)。经过统计分析,GICA与ELIS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6,P>0.05),与TPH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1,P>0.05)。结论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适用于梅毒的筛查,更易推广。

    作者:张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耳石颗粒复位和前庭康复训练对65岁以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疗效研究

    目的:比较单独药物和耳石颗粒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对65岁以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联合治疗组。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敏使朗(12mg/d,3次/d)和金纳多(80mg/d,2次/d),口服,连续4周。联合组还给予耳石复位治疗和前庭康复训练(颈部保健操和手眼协调训练)。开始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门诊随访,每次随访评估其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周期明显缩短,临床缓解更早出现。治疗后两个随访时间点,联合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结论药物联合耳石手法复位和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老年人BPPV见效快,疗效显著,复发少。

    作者:李改丽;汪丙昂;徐贤华;秦杨;戎健;白淑蓉;邓涛;李烨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Logistic 回归模型的神经内科患者压疮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评价压疮常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近两年住院患者共1973例,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对临床常见的压疮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现卧床时间、意识、活动能力、体位变换能力、皮肤感觉、皮肤状况与压疮的发生明显相关(P<0.01),进一步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活动能力和体位变换能力具有较高的相对危险度,其OR值分别为2.87和2.45(P<0.01)。结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压疮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甄别出对压疮发生影响较大的高危因素。

    作者:汪远碧;曹薇;徐春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

    目的:探讨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三维率引治治疗腰椎间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60例确诊患者均行腰椎孔神经阻滞术,采用JOA与VSA评价疗效。结果患者每次治疗一周后均比治疗前病情改善, VAS与JOA评分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有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志毅;温元强;陈立;何桂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Brilliance iCT冠状动脉CTA检查不良反应及护理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Brilliance iCT冠状动脉CTA检查不良反应的产生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病例共391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同期一般增强扫描3621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自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表现及严重程度。结果研究组391例,共发生各类不良反应6例(1.53%);对照组3621例,共发生各类不良反应19例(0.5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1,P<0.5)。结论造影剂注射速度和造影剂浓度可能是影响对比剂反应的高危因素。冠状动脉CTA检查中,护士要重视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具备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的能力。

    作者:李娅;杨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帕罗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帕罗西汀,疗程结束后2个月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28例、有效率为9例、无效率3例,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率为10例、无效率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FDDQL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2个月,两组患者FDDQL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但是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帕罗西汀可以有效缓解F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洪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误诊分析

    目的:降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初诊的误诊、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误诊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病案并对相关文献报道复习分析。结果本例经病检确诊,手术切口恢复良好,术后行局部放疗,目前控制较好。结论有明确外伤史的皮肤包块应警惕该病的可能,从而降低初诊误诊漏诊率,改善预后。

    作者:黎星科;邓红园;代冕;李晋;李永;郭朝先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局部注射利多卡因对患者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比较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MC)[1]中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局部注射利多卡因选择性阻断迷走反射和未注射利多卡因阻断迷走反射两种方法对患者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监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肝十二指肠韧带局部注射利多卡因阻断迷走反射(第1组)和未阻断迷走反射(第2组)两组病例术中的心律、心率、呼吸、血压的变化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第1组与第2组比较心率、血压、呼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组病例的安全性明显提高。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局部注射利多卡因可阻断迷走反射,维持心率、呼吸、血压的稳定,可明显提高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

    作者:袁志军;刘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清创胶配合藻酸盐敷料处理腹部感染伤口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和对比清创胶配合藻酸盐敷料与传统换药方法对感染切口处理的效果观察。方法将95例肝胆术后切口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n=50)采取在创面/创腔里使用清创胶清创,并填塞藻酸盐引流条/片,对照组(n=45)采取传统的方法进行伤口处理,观察两组患者换药至切口内没有坏死组织肉芽鲜红停用引流条为止换药的次数、换药时间、换药时患者的疼痛感(值),并对两组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换药时间为(9.26±1.3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28±1.53)d(P<0.05);试验组平均换药次数为6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平均换药次数14次(P<0.05);换药时患者自述的疼痛值(10分),试验组为无痛16例,轻度疼痛27例,中度疼痛7例,没有重度疼痛;对照组轻度疼痛5例,中度疼痛26例,重度疼痛14例,而无痛是0例。结论采用清创胶配合藻酸盐的方法能加快腹部感染切口清创、促进愈合,缩短换药时间和住院时间,并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减少了换药频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作者:许瑞华;冯缓;刘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子宫动脉栓塞与甲氨蝶呤联合氟尿嘧啶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与甲氨蝶呤联合氟尿嘧啶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9月我院100例子宫切口妊娠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介入栓塞组与全身用药组,对两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介入栓塞组阴道出血量较全身用药组少,血β-hCG降至正常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全身用药组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介入栓塞组治疗成功率96.0%(48/50),全身用药组成功率86.0%(43/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月经恢复时间、激素水平无显著差别。结论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行清宫术治疗子宫切口妊娠更安全有效,但技术要求高;而MTX联合5-Fu全身用药后清宫术治疗子宫切口妊娠,技术要求低,不需特殊设备,更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陈小芬;陈洪彬;周洪贵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目的:建立简便科学的县级综合医院能力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供工具。方法利用问卷调查和会议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采用特尔斐专家咨询法建立指标体系,再利用描述性分析和综合评价法对11家医院在等级评审前后的服务能力变化进行对比评价。结果指标构建从反应资源与服务量、医疗服务质量、人才培养和培训、科研四方面入手,筛选了21项核心指标。利用此评价体系对11家县级医院等级医院评审前后开展了评价,结果显示等级医院评审对医院的医疗质量改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该指标体系体现了新医改方案赋予县级医院的职责,突出了县级医院医疗质量指标,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对县级综合医院的综合能力评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红樱;胡锦梁;李兵;杨莉梅;周宏;陈云烨;宋平;代小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变化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腰椎及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重视骨质疏松的危害性,早期诊断治疗骨质疏松症,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再骨折的发生。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10月的14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报告进行分析,女93例、男53例,年龄65~94岁,平均78.7岁,其中进行手术治疗的127例。受伤原因:家中跌倒48例、路上行走摔倒73例、非机动车致伤17例、机动车致伤8例。结果所有患者腰椎及对侧髋部骨密度T值均小于-2.5,小T值为-5.5,其中腰椎骨密度T值普遍低于髋部骨密度,随着患者年龄增加骨密度更加低下,患者对骨质疏松的知识了解肤浅,没有认识骨质疏松的危害性。结论已发生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腰椎及对侧髋部骨密度T值均明显低下,骨质疏松严重,对老年患者应早期进行骨质疏松的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再骨折的发生。

    作者:王彦川;谢志进;石建宏;余强;孙伟;段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ERCP+EST后不同手术时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ERCP+EST后不同手术时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探讨佳手术时机。方法将105例拟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均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于ERCP+EST后72h内及72h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胆囊壶腹病理标本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胆囊壶腹病理标本中性粒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ERCP+EST后48~72h内行LC治疗肝外胆管结石,胆囊炎性反应轻,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少,是佳手术时机。

    作者:钟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腹水查见胆固醇结晶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汉族。因上腹胀痛2个月加重1周入院。查体:T:36.5℃, P:84次/min, R:16次/min, BP:110/70 mm/Hg。胸片未见异常。 B 超提示腹腔积液。否认“肝炎、结核、高血压、糖尿病”等既往病史。入院诊断:①腹腔积液待诊;②结核性腹膜炎?

    作者:谢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组织蛋白酶B、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 CatB)及组织蛋白酶D( CatD)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63例行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CatB及CatD的表达。结果 CatB、CatD在乳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84%(44/63)、58.73%(37/63),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分别为25.00%、20.00%,P<0.05)。 CatB、CatD的表达在患者临床、病理分级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淋巴结阳性样本中的CatB、CatD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者(P<0.05)。 CatB、CatD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116,P<0.05)。结论 CatB和CatD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强,其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但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组织中表达较阴性增强。 CatB与CatD的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闵绍予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REGγ与人类多种癌症发生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REGγ在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和肝癌中的表达,并探讨与其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REGγ在92例肺癌、48例结肠癌、49例甲状腺癌和206例肝癌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92例肺癌中,84例为REGγ阳性表达;48例结肠癌中,46例为REGγ阳性表达;49例甲状腺癌中,47例为REGγ阳性表达;206例肝癌中,201例为REGγ阳性表达。结论 REGγ在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和肝癌中均有过度表达,与人类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相关,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标记。

    作者:章培;陈季武;涂媛;姚胜平;陈琼;石海鹏;李芬;李晓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坦索罗辛用于肛肠外科术后预防早期泌尿功能障碍的作用

    目的:探讨盐酸坦索罗辛(哈乐)预防肛肠外科手术后早期泌尿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组于术前1d开始至术后3d口服哈乐0.2mg,1次/d;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比较2组的尿潴留发生率、尿路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未发生泌尿功能障碍,对照组泌尿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盐酸坦索罗辛有助于预防肛肠外科手术后早期泌尿功能障碍。

    作者:宁志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万古霉素联合腰穿引流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16例分析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经静脉注射联合腰穿引流及鞘内注射古霉素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Harrison标准诊断明确的术后颅内感染患者16例,均经静脉及鞘内应用万古霉素联合腰穿引流治疗。结果应用万古霉素0.5g,每日3次静点,万古霉素10mg加生理盐水稀释后鞘内注射,每日1~2次,平均治疗10d,本组16例全部治愈。结论鞘内注射联合静脉注射万古霉素及腰穿引流,提高了其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加快的脑脊液的置换,可加快感染的控制,是治疗术后颅内感染有效方法。

    作者:宋伟正;徐声亮;毛庆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不同途径药物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97例病例,28例经患肢足背静脉用药;37例选择患肢静脉置管溶栓;32例采取上肢外周静脉用药;结果97例中显效71例,有效25例,无效1例,死亡0例。显效率为73.19%,总有效率为98.96%。结论多途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优选适合其方案,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崔驰;张抒;王弼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评价采用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本组资料共有36例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肩峰前外侧入路行骨折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术后6周行腋神经临床和肌电图检查,如异常在术后3、6、12月时复查;功能评价为术后6月和12月时的Constant评分;其它指标包括影像学评价和相关并发症。结果3例患者肌电图显示腋神经牵拉损伤但无临床表现;Constant评分在6月和12月时为(73.8±9.8)和(85.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骨折复位不良;1例1年后出现肱骨头坏死。结论采用肩峰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能够取得满意疗效,术中注意腋神经保护可使其损伤风险小化。

    作者:张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