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建华
目的 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全麻下宫颈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择期行宫颈癌根治手术患者72例,ASA分级I-II级,随机分为三组:I组:舒芬太尼1.0μg/kg+格拉司琼6mg;II组:舒芬太尼1.5μg/kg+格拉司琼6mg;III组:舒芬太尼1.0μg/kg+右美托咪定1.0μg/kg+格拉司琼6mg.记录拔管后1、6、12、24 h患者疼痛VAS评分,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l h的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患者在术后1h的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12h,Ⅱ组和Ⅲ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I组(P<0.05或P<0.01).Ⅲ组的患者拔管后1h 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低于Ⅰ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另外两组相比,Ⅱ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P<0.05).而III组心动过缓的发生率较Ⅰ组和Ⅱ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定和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可以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在起到良好镇痛镇静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大剂量舒芬太尼导致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但是增加了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加强监测可以避免.
作者:李育刚;王浩;彰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失败原因并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06 年8 月~2012 年5 月于我院使用记忆合金髌骨爪进行治疗的87 例髌骨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8例内固定失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9~18 个月,平均13 个月.得到随访87例患者中8 例内固定失败,占9.20%.其中髌骨爪脱出2 例(2.30%),髌骨爪钩爪断裂1 例(1.153%),骨折块松散关节面不平3 例(3.45%),术后感染2 例(2.30%).结论 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失败原因有:①内固定的方法选择不恰当;②记忆合金髌骨爪的规格选择不准确;③术中反复塑形或粗暴操作;④对术后感染的重视不足;⑤术后功能锻炼不当.
作者:戴传强;李跃辉;肖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神经行为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对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提高高危儿的生存质量.方法 将46例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同时选取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随访观察.对干预组的高危儿定期进行神经行为发育监测和早期干预.各组均在3月、6月和1岁时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的测评.结果 ① 3月时高危干预组和高危对照组5个能区的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高危干预组和高危对照组比较,各能区的DQ无差异(P>0.05).② 6月时高危干预组各能区的DQ均高于高危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高危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4个能区的DQ无差异(P>0.05).③ 1岁时高危干预组各能区的DQ均明显高于高危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能区的DQ无差异(P>0.05).结论 神经行为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可以促进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到1岁时能赶上正常儿童,有效减少残障的发生.
作者:朱华;彭珉娟;杨涛毅;李桦;张彤;陈先辉;程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对比观察伊立替康联合顺铂(IP) 与紫杉醇联合顺铂(TP) 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50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 组(25 例) 行IP方案化疗两周期,B 组(25例) 行TP方案两周期,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B 组组两周期化疗后有效率、不良反应、病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杉醇联合顺铂是宫颈癌较为理想的新辅助化疗方案.
作者:夏一丹;罗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2年12月,采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2例,男40例,女52例,年龄65~100岁,平均81岁;骨折按改良Evens分型:II型4例,III型15例,IV型63例,V型10;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75例.结果 手术时间35~55min,平均40min,出血量80~150ml,平均105ml;术后第7~14天离床活动,伤口一期愈合,出院后平均随访7.5个月(6~15个月),术后第15~30天,可扶助步器下床患肢不负重行走.术后1~2个月,可部分负重行走.术后4个月完全负重行走.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5.2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29例,良50例,可12例,差1例,优良率85.8%.无股骨颈螺钉切出、骨折断端塌陷吸收、主钉末端股骨干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抗旋转能力强,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良好选择.
作者:王亚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短P-R间期综合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我们对62例短P-R间期综合症患者尽量做食道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临床如果频发室上速,行射频消融治疗,否则就临床观察,并电话随访3年.结果 短P-R综合症部分患者食道心电图A-V间期正常,大部分无症状,无猝死患者,对日常生活无影响.结论 短P-R综合症患者大部分无需治疗,射频消融可以根治室上速发作患者,没有室上速发作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李洪;谢丽;钟顺才;庹伟;俞诗杨;王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钠、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收治的32例老年TMD患者,予透明质酸钠1ml关节上腔注射,1次/周,同时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750mg,2次/d,治疗时间为5周,并对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TMJ)疼痛程度和开口度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31例患者TMJ疼痛、开口度均明显缓解或改善(P<0.05),总有效率96.88%.结论 透明质酸钠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老年TMD,能明显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李敏;张平;张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性骨性关节炎的全髋关节置换,恢复正常髋臼旋转中心高度和下肢长度的方法.方法 1996年7月~2007年7月收治1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按Crowe方法分析:I型7例,Ⅱ型4例,Ⅲ型4例,Ⅳ型3例.髋臼旋转中心的重建方法包括标准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构性自体植骨和旋转中心内移.术前和随访时采用摄片观察和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10年(平均6.3年),所有患者髋臼旋转中心都恢复正常,所有移植骨块经X线证实,均与宿主骨愈合,无骨块吸收现象,未见假体松动,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功能满意.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5.6分,术后平均91.3分.结论 采用自体股骨头及髂骨结构性植骨,旋转中心内移重建髋臼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
作者:钟仕久;孟炼;何朝华;张晓剑;张天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早期牙菌斑控制治疗在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病防治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与内分泌科联合,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9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给以早期牙菌斑控制,对照组未进行该治疗,1年后对两组患者牙列进行检查.结果 试验组牙周病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牙菌斑控制治疗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病的防治.
作者:余太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成都地区居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为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以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及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44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调查对象行X线检查或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行骨密度(BMD) 检测,记录基线状况,用逻辑回归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年龄、性别、起床时间、牙齿松动或脱落为危险因素,现身高、荤食、体育锻炼为保护性因素,参加舞蹈的人群较其他运动者发生骨折的可能性高.结论 成都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年龄、性别、起床时间、饮食、牙齿脱落、运动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提倡早起、均衡饮食,避免过量体力运动.
作者:马祥;刘雅;韩文群;谭英;张云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大息肉临床效果.方法 将45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内镜下金属夹加电凝切除;对照组内镜下电凝圈套切除.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成功切除率60%.观察组一次性成功切除72%,与对照组相比较,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率约为12%,对照组出血率约为30%,与对照组相比较,出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血金属钛夹的使用,降低了出血率,提示大息肉在内镜下切除是相对安全、可行的.
作者:梁祖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建立人睑板腺癌动物模型的方法,对比不同的方法对成瘤率的影响,为睑板腺癌的体内实验提供平台.方法 分别采用细胞悬液法和组织块移植法接种人睑板腺癌于BALB/C裸鼠体内,细胞悬液组和组织块组各接种裸鼠30只.观察两组移植瘤的成瘤率及生物学特性.结果 细胞悬液组成瘤率为20%,组织块组为46.7%.结论 组织块法较细胞悬液法成瘤率高,与原发肿瘤生物相似度接近,组织块移植法是建立人睑板腺癌动物模型的理想方法.
作者:李满;吴晓梅;牟章兵;李东川;刘娟娟;王冬梅;王文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外伤胸痛患者胸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8例因外伤胸痛行CT胸部扫描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测量、计算并评估2组患者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和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指标:CT 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结果 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均能满足诊断需求.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的CTDI、DLP以及ED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管电流量的下降,辐射剂量下降.结论 通过降低管电流量进行胸部CT检查的方法是可行的,既能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合格图像,又能明显降低患者群体接受的辐射剂量.
作者:张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引起V,VI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可疑因素.方法 2006年2月~2012年2月32例V,V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分析年龄、受伤原因、骨折类型、是否吸烟、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等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32例患者手术后5例(15.64%)出现伤口感染、切口裂开、伤口坏死及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其中,受伤至手术时间短于7d、手术时间超过2h及止血带使用时间超过1.5h是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P<0.05).结论 骨折后8~14d行手术治疗、缩短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可以降低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钟华;刘华兴;曾显荣;雷周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微血管学相关指标改变.方法 选择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检测其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指标、ET及SOD等指标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血液流变学4项指标,脑出血组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脑梗死组;脑梗塞死组3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脑出血和脑梗死组血小板计数和SOD均低于对照组,而ET则高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微血管学指标有明显改变,血液有流变性障碍.
作者:舒瑞源;李昆;郭鑫;白小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合适的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形切除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的荷包缝合技术.方法 178例Ⅲ、Ⅳ期内痔和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单荷包组和双荷包组各89例,分别行改良单荷包法和传统双荷包法PPH术,对无法回缩的混合痔均加做外剥内扎处理.分析比较手术时间、标本宽度、术中血肿、术中出血、痔核回缩、术后胀痛、术后出血.结果 178例的痔核回缩均满意.改良单荷包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肛门胀痛明显少于双荷包组(P<0.05),术中粘膜下血肿的发生及术中出血明显少于双荷包组(P<0.01).切除标本宽度、术后出血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单荷包法的手术时间短,术中血肿发生率明显降低,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作者:顾新华;谭纪伏;袁政;许伯平;査建华;沈韧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下滑石粉喷洒胸膜固定术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按就诊时间和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胸腔镜组和传统置管组,胸腔镜组在电视胸腔镜下处理积液和胸膜后喷洒滑石粉,传统置管组经胸腔闭式引流后向胸膜腔内灌注滑石粉胶浆,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胸腔镜组有效率(96%)明显高于传统置管组(73%)(P<0.05),且住院时间、引流时间短于传统置管组,胸腔镜组有术后复张性肺水肿、肺漏气、阻塞性肺不张各1例.结论 电视胸腔镜下滑石粉喷洒胸膜固定术是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微创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凌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58例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炎在藏族及农村儿童发病率高,发病季节以春、夏多见.以发热、颅内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81.03%患儿合并有肺结核,痰及脑脊液查抗酸杆菌阳性率低,头颅MRI是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有效方法.早期诊断、规律化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结论加强对农村贫困藏族人口进行结核病防治科普知识的宣传,做到早就诊.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到早诊断.规律抗痨配合综合治疗能提高疗效.
作者:邓长国;李曦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本文结合工作中所编辑的医学论文稿件,将英文标题、署名和摘要中常见的问题加以剖析,分别介绍英文摘要的分类、结构式摘要各要素的写作及与摘要有关的英文标题、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关键词等,希望为读者的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帮助,以提高其英文摘要撰写水平.
作者:杨柳;熊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因发现右下肢静脉扩张迂曲10年入院.术前诊断:①右下肢大隐静脉曲张;②高血压;③痛风.行右下肢下隐静脉高位结扎,静脉剥脱术.术后第5天,更换敷料见右侧腹股沟区切口约1cm未愈合,切口内有清亮稀薄的渗液,经换药、切口内置引流条等处理,清亮稀薄渗液无减少,引流液苏丹染色阳性,诊断术后淋巴管瘘.继续予局部引流,敷料外行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渗液无减少,敷料经常被浸湿,每日需更换敷料2~4次.将引流条改用油砂条填塞加压后,渗液仍无减少.术后3周,患者腹股沟区切口拆线,除约1cm切口未愈合外,其余切口均愈合良好.这时用镊子探查切口,见已形成深约4 cm,宽约1cm的窦道,挤压窦道可见稀薄清凉的渗液溢出.再次手术,行右侧腹股沟区切口探查,淋巴管缝扎.术后患者伤口愈合,随访至今,患者腹股沟区切口无异常.
作者:吴勇刚;鲜成树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