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蒲红;赵原;陈加源;蒋瑾
目的 探索放疗配合化疗在恶性胶质瘤术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月我科就诊的65例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机械抽样随机将其中的42例分为观察组,采用放疗+化疗,余23例为对照组,采用放疗.结果 观察组缓解率为88.1%,3年生存率为47.6%,均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反应、脑水肿加重及骨髓抑制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疗配合化疗不但可显著改善近期疗效,也可显著提高远期疗效,且较为安全.
作者:孙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医学论文需要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及逻辑性的基本要素,论文主要由题名、署名、摘要、关键词、前言、资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组成.从编辑的角度,总结分析在医学论文撰写中常见的问题,以供医学论文撰写者和编辑同行参考、交流.
作者:肖尧;王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固定矫治成人前牙反(牙合)20例,观察患者前牙位置及面型变化.方法 选择20例成人前牙反(牙合)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时间18 ~24个月,矫治前后常规拍曲面断层片,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8项与前牙位置相关的角度与线距进行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并进行t检验.结果 上中切牙角、上中切牙距及上下中切牙角矫治后变化较大,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固定矫治成人前牙反(牙合),使上前牙唇向移动,改变了上前牙位置,解除了前牙反(牙合),增加了牙弓突度,改善了患者面型,达到了治疗效果.
作者:明洪菊;田光琼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RAPD法对马拉色菌属分型的可靠性,并探讨马拉色菌属种内基因多态性的机制.方法 分别用RAPD法和传统的生化法对74株马拉色菌临床株进行分型鉴定,比较两者结果的异同.扩增7株糠秕马拉色菌ITS1区,并进行SSCP分析.结果 大部分马拉色菌的RAPD分型结果与生化结果是符合的,但也有9株马拉色菌被归入别的种.同时即便被归入同一类的菌株也存在多态性的RAPD带型.对糠秕马拉色菌的ITS1区进行SSCP分析可看到明显的单链构象差异,而且其差异程度在RAPD分型中得到了印证.结论 由此推断种内基因多态性会干扰马拉色菌的分子分型,而ITS1的序列是种内基因多态性的敏感指标.
作者:穰真;崔凡;王有为;李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两种鼻腔填塞材料的疗效,选择理想的鼻腔填塞物.方法 将294例鼻出血及鼻腔鼻窦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凡士林纱条填塞组(A组)、硅胶管+胶原蛋白海绵填塞组(B组).结果 两组在止鼻出血方面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鼻腔填塞后头鼻胀痛、取出填塞物后渗血量及粘膜反应情况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硅胶管+胶原蛋白海绵填塞是较理想的鼻腔填塞材料.
作者:刘海兵;赵荣;陈碧华;刘栖如;曾甦漪;洪逸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癌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探讨癌性贫血对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癌性贫血患者80例,选取同期住院的非癌性贫血的恶性肿瘤患者80例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性别、年龄、经济状况、肿瘤类别、临床分期、KPS评分、血清清蛋白水平、放疗和化疗等因素与癌性贫血的相关性.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SF-36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癌性贫血对QOL的影响.结果 癌性贫血与年龄、临床分期、KPS评分、血清清蛋白水平、放疗和化疗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经济状况和肿瘤类别无密切关系,P>0.05.癌性贫血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和精力(VT)4个维度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躯体疼痛(B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心理健康(MH)4个维度分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晚期、低血清清蛋白水平、接受放疗和化疗等因素是癌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癌性贫血会显著降低恶性肿瘤患者的QOL.
作者:田静;刘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治疗医源性膀胱或输尿管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2年6月,收治54例医源性膀胱或输尿管损伤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其中妇科手术损伤45例,泌尿外科损伤7例,普通外科损伤2例,手术包括膀胱修补、输尿管修补、输尿管端端吻合、输尿管膀胱再植及膀胱阴道瘘修补术等方法,所有患者随访1~ 24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愈,手术成功率100%,1例输尿管吻合术后7d出现盆腔积液,经阴道后穹窿引流痊愈.结论 腹腔镜手术在治疗医源性膀胱或输尿管损伤较传统开放手术更具有显著优势,可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的创伤和痛苦.
作者:胡兴平;张力;王豪;徐军;邓林;李涵;王凯;向乾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烧伤是平时和战时常见的损伤之一.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烧伤的发病因素和致伤原因更加复杂,除交通事故(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生产事故、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和战伤外,又增加了以爆炸和中毒为特色的突发意外性损伤,其特点为:群体伤为主,复合伤多,伤情复杂,救治难度大[1].
作者:张兵;胡卫健;王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筛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吸氧、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ACEI或ARB等药物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参附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治疗,14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治疗疗效比较.结果 总有效率及左室射血分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参附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收缩功能,增加心排血量,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艺;张琼;马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双源CT血管造影在活体肾供体术前综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8例活体肾供体术前的双源CT血管造影及血管三维成像资料,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8例双源CT血管造影横断面CT及MPR显示双肾大小、形态位置、肾实质密度均正常.VR、NIP显示双肾动脉粗细、形态亦正常;12例VR及MIP也较好显示了双侧肾小盏、肾盂及输尿管上段.其中共计显示了58支肾动脉,包括左肾副动脉2例;57支肾静脉,包括1例左双肾静脉;29支肾盂输尿管,包括1例右侧双肾盂双输尿管.28例活体供体手术结果与双源CT影像所见完全吻合,准确率为100%.结论 双源CT血管造影作为术前活体肾供体的有效筛查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娜;蒲红;赵原;陈加源;蒋瑾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排龈线和排龈膏此两种排龈方法的排龈效果,以及二者对牙周局部健康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于我院行金属烤瓷单冠修复的患者38例76颗牙作为研究对象,38例行金属烤瓷单冠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排龈线组40颗牙和排龈膏36颗牙两组,比较两组的排龈效果及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牙周出血指数(GBI)与牙周袋深度(PD)的变化情况.结果 排龈膏组总记录时间、留置在龈沟内的时间均明显短于排龈线组(P<0.01).两组在牙预备体、印模、修复体边缘方面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龈膏组无疼率明显高于排龈线组(P<0.01).排龈线组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以及治疗后6个月GBI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F=3.721,P <0.05),且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以及治疗后6个月其GBI值较排龈膏组存在明显差异,而排龈膏组除治疗后1周GBI较治疗前升高外,而治疗4周及治疗后6个月后其GBI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1周的PD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排龈线组较排龈膏组变化更显著,而两组治疗后4周的PD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较治疗后1周明显降低,且排龈线组较排龈膏组变化更显著.结论 排龈线和排龈膏排龈效果基本相似,但排龈膏对排龈技术要求较低,且排龈过程中对牙周组织无损伤,同时患者不会感受到明显的痛觉,且操作时间短.
作者:方文静;王松;钟秋;童庆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我院门诊口服降压药的应用情况.方法 随机抽查2011年3月我院门诊应用了抗高血压药物的处方932张.统计抗高血压药物的名称、用法及系统分类用药情况.观察并计算日剂量(DDD)及用药频度(DDDs).结果 932张处方中男性患者和年龄60~70岁者居多.CCB类592张,ARB类305张,ACEI类186张,β-RB类163张,利尿药110张,复方制剂9张.CCB、ARB与ACEI的DDDs均位居前列.结论 我院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时基本合理,但应注意联合用药时避免不良反应.
作者:崔玉纯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CIK细胞免疫疗法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18例确诊HCC分为单纯TACE组及联合CIK组.主要评价治疗后疾病进展时间(TTP)及随访1年、3年总生存率.结果 TACE组TTP平均4.7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51.7%、11.6%.CIK-TACE组TTP平均10.7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86.3%、46%.结论 TACE联合CIK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更好控制肝脏肿瘤病变,延长生存期.
作者:何晓彬;王健;胡锦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胸壁大块切除及胸壁缺损修补重建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原发性胸壁肿瘤和其他病变累及胸壁需行胸壁大决切除,术中应用多种方法进行重建.骨性胸廓重建采用戈尔补片及网状钛合金板等人工材料进行修复,皮下软组织修复主要应用分层直接缝合或转移肌皮瓣.结果 切除胸壁大面积(15 ×20)cm2,原发性胸壁肿瘤5例(良性1例,恶性4例),胸壁结核2例,周围型肺癌3例,乳癌术后复发1例.所有患者均行胸壁大块切除及重建手术.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呼吸功能良好,无反常呼吸运动.结论 依据胸壁缺损的位置和大小,选用不同的修复材料,结合自体肌瓣覆盖是修补重建胸壁的可靠方法.
作者:舒骏;薛洋;丛伟;陈凡;甘崇志;谢家勇;曾富春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技术(hemoperfusion,HP)在治疗急性抗精神病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的25例急性抗精神病药(氯氮平、舒必利、利培酮等)中毒昏迷患者,随机分成血液灌流治疗组(HP组)12例和非血液灌流治疗组(非HP组)13例.非HP组给予温生理盐水洗胃、导泻、利尿促排、促醒及重要脏器保护剂应用等内科综合治疗;HP组在非HP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技术治疗.分别对刺激能睁眼的时间、Glasgow评分恢复至15分的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HP组较非HP组意识恢复快,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血液灌流技术能迅速清除中毒者体内毒物,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作者:黄元新;朱明俊;林金表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方法及护理.方法 对28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采用50%葡萄糖注射液-组织胶-50%葡萄糖注射液“三明治”法进行注射治疗,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心理护理,术中密切与术者配合,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并给予健康教育.结果 28例患者均治疗成功,其中4例治疗2次,2例治疗3次,4例发生少许渗血,1例出血较多,经处理均止血,操作中发生2次堵针,未发生阻塞钳道的情况.结论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是安全、有效的,“三明治”注射法可有效的避免堵针及阻塞钳道,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阳运超;周丽华;陈琼;秦芩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联合舒芬太尼用于高血压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方法 80例行无痛胃镜检查高血压患者,年龄40~65岁,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异丙酚组(P组).先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1 μg/kg,2min后E组和P组分别静脉推注依托咪酯0.15~0.30mg/kg和异丙酚1.0~1.5mg/kg.记录麻醉前(T0)、诱导后准备进镜前(T1)、胃镜经食管入口平面(T2)、检查结束(T3)、苏醒时(T4)的HR、SBP、DBP、SpO2.记录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检查中呛咳、体动及其它不良反应.结果 与T0比较,两组HR、SBP、DBP、SpO2在T1 、T2、T3时点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E组下降幅度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依托咪酯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较小,心血管稳定性较好,更适用于高血压患者无痛胃镜检查.
作者:莫利群;吴刚明;袁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提高对皮肤结核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 对30例确诊为皮肤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误诊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皮肤结核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症状不典型,初诊易误诊成其它皮肤病;后行组织病理学、结核杆菌检查、PPD试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明确诊断.结论 皮肤结核的发病率较其他脏器低、表现多样性,易误诊,对可疑患者需行组织病理学、结核杆菌检查、PPD试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共同协助诊断.
作者:肖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对比分析传统开胸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胸外伤的疗效,从而为胸外伤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应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的32例胸外伤患者设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应用开胸手术治疗的30例胸外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月时短,术中出血少,术中输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无1例死亡,病死率明显低于开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胸外伤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明显优于开胸手术.
作者:袁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997年3月~2012年3月间,5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选用:DHS髓外固定、PFN髓内固定、PFNA髓内固定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内固定物的固定方式、创伤大小、抗旋能力、加压效果、力臂、应力集中、抗切出、固定强度、Z字效应、并发症、二期动力化、早期下地等相关问题.结果 DHS髓外固定2例股骨颈短缩、髋内翻,1例断板,1例钉头穿出,1例退钉;PFN髓内固定1例股骨头坏死;PF-NA髓内固定均愈合良好、无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结论 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恢复解剖结构,早期解剖复位能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从而大限度地恢复肢体的功能.
作者:杨晓茂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