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胎足月分娩活婴及纸样胎儿1例

周于;郑道英

关键词:双胎足月分娩, 月经, 阴道, 外测量值, 生命体征, 临床资料, 患者, 不规则, 宫内双胎, 预产期, 下腹痛, 胎方位, 腹胀痛, 早孕, 痛经, 胎心, 死胎, 骨盆, 腹围, 处理
摘要:1 临床资料患者,女,24岁.因停经9个月,阴道少许流血1d,下腹胀痛4h,于2011年10月19日下午4时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则,无痛经,末次月经2011年1月18日,预产期2011年10月25日.早孕时行B超示:双活胎.2个月前行B超示:宫内双胎(一活胎L0,另一死胎).未做处理.入院时孕39+1周,有不规则下腹痛,阴道少许流血,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产检:宫高34cm,腹围100cm,胎心140次/min,律齐,稀宫缩.胎方位LO.骨盆外测量值无异常.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甲综合医院与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双向转诊新路径的探讨及应用研究

    目的 探索建立三甲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新路径,提高双向转诊的有效性、及时性,提高社区转诊患者的满意度和转诊跟踪知晓度.方法 以三甲综合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与市区9家设有住院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实施对象,以转诊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建立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创新路径的实施应用,并对社区与综合医院双向转诊应用的效果进行探讨.结果 新路径的开发和应用为双向转诊的实施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为双向转诊的统计及转诊患者数据的采编、上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结论 双向转诊服务新路径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三甲综合医院双向转诊应用研究,可为进一步完善社区与三甲综合医院双向转诊提供规范性、可操作性强的支持依据.

    作者:杜光会;赵光斌;林敏;王轶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腹膜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腹膜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需手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惠者60名,术前随机分为两组:腹膜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组(后腹腔镜组)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组(开放手术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疗效、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后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均少于开放手术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开放手术组.结论 腹膜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净石率高等优点.治疗较大的上段输尿管结石尤其炎性包裹的结石可作为首选方法.

    作者:王耀东;辛宇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目的 总结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对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患者15例均采用自膨式Enterprise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支架到位均满意,无手术并发症;动脉瘤完全闭塞9例,闭塞90%以上6例.术后3~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造影复查,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喻明;蒋世杰;顾成武;杨小芳;聂本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不同低血糖水平与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症状、核磁共振及预后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低血糖水平对新生儿症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科92例由低血糖导致的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①不同低血糖水平的临床症状及核磁共振诊断情况;②不同低血糖水平的预后情况.结果 ①低血糖水平“≤1.0mmol/L”在阵发性发绀、面色苍白、惊厥、嗜睡、呼吸暂停症状的人数多于“1.1~1.7mmol/L”和“1.8~2.2 mmol/L”,且“1.8~2.2mmol/L”的无症状性低血糖人数较多;(②“≤1.0mmol/L”的MRI脑损伤检出率(97.06%)均高于其余两组,尤其在“单纯型两侧顶枕叶皮层高信号”上(P<0.01).结论 低血糖水平对脑损伤具有诊断价值,应加强不同水平的及时治疗和预防,尤其低水平患者.

    作者:王建忠;李学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加巴喷丁用于颈椎前路颈椎手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加巴喷丁用于经前路颈椎手术的超前镇痛作用.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40例择期经前路颈椎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G组(n =20)于手术开始前2h口服加巴喷丁胶囊300mg,C组(n=20)于手术开始前2h口服维生素E胶囊.所有患者在手术结束后1h、4h、8h、12h及24h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价患者的镇静情况;观察可能出现的恶心、呕吐、嗜睡、眩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 G组术后1h、4h及8h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5);与C组比较,G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P<0.05);嗜睡、眩晕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在两组相似.结论 加巴喷丁超前镇痛可以增强经前路颈椎手术后的镇痛效果,能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作用.

    作者:蔡兵;文传兵;牟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复发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原因.方法 回顾2003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233例经介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后又复发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复发原因.结果 复发的患者动脉瘤的体积都较大,有16例是采用裸铂金材质圈作为栓塞圈.经再次实行支架结合弹簧圈的手术方式治疗27例,3例通过手术夹闭.术后检查显示显示夹层动脉瘤经治疗已完全消失,出院时患者状况良好,随访1年,患者生存状况良好.30例患者有6例轻残,患者神经受到一定损伤未能全面恢复,无严重后遗症发生.结论 要降低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复发率,在介入治疗时要尽量提高栓塞圈的致密度,并选择能尽快促使血栓形成的栓塞圈,才能降低复发的几率.

    作者:胡伟;张鸿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09年12月~ 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入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查体人群7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人群颈动脉斑块情况,并测量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75.0%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群软斑块、混合斑块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群颈动脉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存在密切关系,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王丽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电子交叉配血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索电子交叉配血技术临床应用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患者二次血型鉴定结果一致,抗筛试验结果阴性,献血者血型鉴定无误,抗筛试验结果阴性,直接由计算机系统为患者选择ABO/RhD血型相容的血液.同时进行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 符合电子交叉配血条件患者血样13353份,两种方法配血未见受献血者血液不相容.8751份献血者血液发出输注,未发生ABO/RhD血型不合的输血不良反应.结论 电子交叉配血技术不但可提高输血安全性还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作者:刘家瑞;王远杰;李红梅;冯宁;冯俊程;杨晓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55例DPN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甲钴胺治疗组,B组为单纯甲钴胺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的改善情况、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的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B组5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MNCV、SNCV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P<0.01);两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P<0.01),其中症状和感觉评分改善明显(P<0.01),反射评分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痛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方向明;王玉容;叶文春;高莉;刘小英;杨白林;漆晓玲;谯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Graves甲亢并肝功能损害肝炎标志物的测定

    目的 测定Graves甲亢并肝功异常患者肝炎病毒学指标,探讨甲亢肝损害的可能原因.方法 GD甲亢并肝功损害患者200例,病程1~32个月,年龄19 ~62岁,男62例,女138例,均为初诊的未用过抗甲亢药物及其他对肝脏有损伤的药物的甲亢并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测定肝功能,肝炎标志物(甲、乙、丙、丁、戊),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对造成肝损害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GD甲亢并肝功能损害的程度:轻度56.5%,中度43%,重度损害0.5%.造成肝功能损害的病因:病毒性肝炎16.5%,自身免疫性肝炎0.5%,甲亢性肝功能损害83%.结论 GD肝功损害的程度大多数为轻度、中度,GD甲亢并肝损害的病因常见的为甲亢自身,其次为病毒性肝炎,重度损害多为自身免疫性肝炎.

    作者:袁朝伟;李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T型钉骨牵引治疗四岁以下儿童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探讨一种适用于较小年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T型螺钉进行尺骨鹰嘴骨牵引术治疗4岁以下儿童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观察有无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后遗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尺神经损伤症状,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肘内翻畸形发生.结论 该方法既避免了发生尺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可能性,又能较好的纠正尺侧嵌插,减少了肘内翻畸形的发生,使较小年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在不手术的情况下,有一种更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英;乐劲涛;刘志刚;彭玉兰;邓志强;刘昕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氧致视网膜病变鼠血清及视网膜PEDF和VEGF不同时程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索血清及局部视网膜组织中PEDF、VEGF的变化在氧致视网膜病变大鼠中的作用.方法 将48只7D龄SD大鼠新生乳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置于浓度为75%的高氧环境中生活5d后,返回正常环境饲养,对照组于正常环境中饲养.17d及22d龄时分别行视网膜造影铺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突破内界膜内皮细胞数,免疫组化检测视网膜PEDF、VEGF的表达,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A)检测两者血清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分别与相应对照组相比,视网膜呈缺血缺氧性增殖性表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d龄模型组视网膜VEGF染色明显增强,阳性率增加(P <0.01);22d龄模型组PEDF染色较17d龄减弱,阳性率减少(P<0.01);各组血清VEG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d龄模型组血清PEDF浓度较17d正常组明显减少(P<0.01),22d龄模型组较17d龄血清PEDF增加(P<0.01).结论 血清内PEDF浓度的明显降低,视网膜组织局部VEGF的异常高表达,使血清及局部组织内PEDF/VEGF平衡的破坏可能是视网膜血管增殖性变化的重要机制.

    作者:雷春涛;陈小凤;樊映川;胡建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带线骨锚钉与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带线骨锚钉与锁骨钧钢板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52例,20例采用带线骨锚钉治疗,32例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采用Karlsson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对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52例患者术后均获6~24个月随访,平均13.2个月,参照Karlsson标准,带线骨锚钉治疗组术后优15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94.74%;锁骨钩钢板治疗组术后优:优25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96.90%.10例患者于取除钢板6~12个月后出现肩锁关节复位部分丢失,但肩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后无明显变化,未行进一步治疗.结论 带线骨锚钉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术后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其通过解剖方式重建喙锁韧带将成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张定伟;王军;唐诗添;王陶;石波;康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七氟烷在小鼠中的代谢研究

    目的 探讨吸入麻醉药七氟烷是否能在小鼠肝及脑组织中进行生物转化,并对其代谢产物六氟异丙醇(HFIP)进行测定.方法 在七氟烷麻醉下,取小鼠部分肝及全部脑组织,将其匀浆后于密闭空针中分别加入0.5%、1%及3%七氟烷于37C恒温箱中孵育6h,分别于0、1、2、4、6h测定气相中HFIP浓度.结果 在对小鼠肝脏组织匀浆的孵育中,3种七氟烷孵育浓度均检测出HFIP,且以0.5%七氟烷孵育时HFIP含量高.在对小鼠脑组织匀浆的孵育中,当七氟烷浓度为0.5%及1%时检测出HFIP,且前者高于后者,但当七氟烷孵育浓度为3%时,未能检出HFIP.结论 七氟烷能在小鼠肝及脑组织中代谢分解成HFIP,但随着七氟烷孵化浓度的增加,HFIP的生成却减少.

    作者:杨小霖;Edmond Eger;Manohar Sharma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疏血通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及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降糖治疗,B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滴,1次/d,3周为1个疗程.结果 与A组治疗后比较,B组24 h尿总蛋白、白蛋白显著减少(P<0.05),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尿蛋白量,改善肾功能.

    作者:毛焕东;刘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H型高血压脑梗死与非H型高血压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与非H型高血压对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高血压脑梗死156例,采用循环酶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据此分为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和非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分析两组脑梗死相关因素.结果 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的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非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防治H型高血压对减少脑梗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志民;曾红莲;廖俊;黄劼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腰椎后路手术出现脑脊液漏的治疗方法比较

    目的 探讨用不同方法处理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其中基本方法组(A组)30例,延长切口引流管留置时间(B组)20例,经腰蛛网膜下隙置管引流(C组)5例,术后立即经腰蛛网膜下隙置管引流(D组)4例,硬膜外血斑修补法(Maycock法)(E组)3例,手术修补硬脊膜法(F组)7例,比较6组患者并发症出现例数、脑脊液漏停止时间、切口愈合率等指标.结果 A组:10例(33.3%)获得切口愈合,脑脊液漏于术后平均15d消失,2例出现并发症.B组:12例(60.0%)获得切口愈合,脑脊液漏于术后平均18.5d消失,4例出现并发症.C组:5例(100%)获得切口愈合,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和引流时间平均8.0d,无并发症出现.D组:4例(100%)获得切口愈合,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平均1.0d,引流时间平均6.0d,无并发症出现.E组:3例(66.6%)获得切口愈合,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平均3.5d,1例无效,无并发症出现.F组:7例(100%)获得切口愈合,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若术中硬脊膜修补不满意,在手术结束时,应立即行经腰蛛网膜下隙置管引流.若术后发现脑脊液漏,尽早行经腰蛛网膜下隙置管引流,效果良好.

    作者:刘永光;旷甫国;徐頔;何勇;张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大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诊治

    目的 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对大骨瓣减压后硬膜下积液1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硬膜下积液1周至2个月内均消失;患者头部减压窗平软、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根据不同的发病机理,早期稳定颅内压,早期行颅骨修补术,早期行积液外引流术,及时行硬膜下积液腹腔分流术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廖晓灵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胎盘植入合并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胎盘植入合并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经临床及彩超确诊胎盘植入患者14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分别将导管超选择至双侧子宫动脉,各注入MTX 20~50mg,并注入混有抗生素的明胶海绵粒、条至子宫动脉血流明显变慢或停滞;术后3 ~ 8d在彩超引导行清宫术.结果 化疗栓塞术后出血停止,部分患者自排出部分组织;清官术均取得成功,出血量少;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胎盘植入合并产后出血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滕红;赵张平;徐兴明;谢英;陈友琼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儿细胞因子的检测

    目的 检测76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6和8(IL-6和IL-8)和T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其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IL-2、sIL-2R、IL-6、IL-8分别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ELISA.结果 IL-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而CD8+细胞百分率、sIL-2R、IL-6、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HP感染相关的消化性溃疡患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紊乱,该患儿机体的免疫功能障碍在该病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刘文彬;赵文利;袁丽;刘华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