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唑吡坦按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李巧薇;李丽娟

关键词:脑卒中, 失眠症, 唑吡坦
摘要:目的 观察唑吡坦按需治疗与连续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9例脑卒中后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连续或按需口服唑吡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临床总体印象表(CGI)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持续治疗和按需治疗疗效相近,治疗过程中无反跳现象及撤药反应.结论 唑吡坦按需治疗方法有效可行,对脑卒中后失眠症患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长期治疗方案.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气管插管后的气管切开术

    目的 总结气管插管后的气管切开术的方法、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对我科在全院范围内施行的气管插管后的气管切开术与同期作的未插管的气管切开术进行效果与并发症的对比.结果 本组409例中共发生手术并发症39例次,发生率为9.53%,其中插管后行气管切开术286例,发生并发症19例,发生率为6.64%;直接气管切开术123例,发生并发症20例,发生率为16.26%,两组相比,P<0.01.结论 气管插管后行气管切开术的并发症明显减少,其效果更好,更安全,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作者:余静;王晋;付尤英;王静;罗启荣;陈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腹腔镜手术治疗探讨

    目的 总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5月至2006年6月27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1例因小肠间广泛粘连严重中转开腹,2例因小肠缩窄环形成腹腔镜辅助小切口处理完成,24例顺利行腹腔肠粘连松解术,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5~24个月,26例无复发.结论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腹腔镜手术术后发生再粘连的机会比开放手术要小,对于较简单粘连带的患者是非常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波;黄俊伟;陈平;张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成都市城市居民跟骨超声结果的分析

    目的 了解成都市城区正常人群跟骨超声随年龄的变化,以及体重指数、绝经等对骨强度的影响.方法 用定量超声仪对749例20岁及以上的不同年龄段人群行跟骨振幅的超声衰减(BUA)及超声声速(S0s)等参数的测定.结果 女性峰值骨量跟骨振幅超声衰减(BUA)出现在40~49岁,超声声速(SOS)出现在20~29岁,而男性峰值骨量跟骨振幅超声衰减(BUA)、超声声速(SOS)出现在30~39岁,各年龄组男性的BUA、SOS均高于女性:BUA、SOS在绝经后妇女明显低于绝经前妇女,正常体重和超重组跟骨超声参数均高于低体重组.结论 跟骨超声指标随年龄而变化;BMI高者可延缓骨强度的下降.

    作者:李伟;吴桐;张勤;王汝莲;蒲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长托宁和阿托品用作老年患者全麻术前用药的比较

    目的 对比研究老年患者术前使用长托宁和阿托品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Ⅰ、Ⅱ两组,每组30例.分别在术前30min肌肉注射长托宁O.01mg/kg(Ⅰ组)和阿托品0.01mg/kg(Ⅱ组),记录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0min、20min、气管插管后、麻醉开始后30min、气管拔管后的心率和血压,测量唾液分泌量、口干程度和镇静程度,面红、头晕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气管插管后、手术结束前记录吸痰量.结果 给药前与给药后Ⅰ组心率无明显变化,Ⅱ组用药后20min心率明显增快(P<0.05),两组血压无明显变化.两组用药后20min唾液量分泌明显减少,与用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唾液分泌量、口干程度、镇静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托宁作为全麻术前用药,可明显减少唾液分泌量,无心率增加,无严重不良反应,对心血管疾病、老人、甲亢患者等,是一种良好的术前用药.

    作者:许明星;付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丙泊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电抽搐治疗注射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缓解精神科电抽搐治疗静脉麻醉注射疼痛的镇痛模式.方法 符合条件的80例实施电抽搐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葡萄糖组)和研究组(利多卡因组),每组各40例,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充分摇匀后的丙泊酚注射液16ml,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4ml或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稀释至20ml后,由有经验的治疗护士按丙泊酚4mg/s的速度沿已开放的前臂或肘部静脉给药.结果 两组在无注射疼痛、重度疼痛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疼痛、中度疼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轻、中度疼痛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15,P>0.05);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98,P<0.01).结论 利多卡因可以有效缓解丙泊酚引起的中度疼痛,但不能完全消除丙泊酚引起的注射疼痛.

    作者:刘绍彬;祝鑫瑜;尹继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巨大儿4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巨大儿的产前诊断及分娩方式,减少难产的发生,降低母儿并发症.方法 对我院430例巨大儿及同期出生的430例正常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孕妇年龄、孕产次、宫高、腹围以及分娩方式、并发症等有关情况.结果 孕妇分娩前宫高、腹围及B超检查胎儿双顶径(BPD)、股骨长径等参数是产前诊断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分娩方式中剖宫产率远较阴道分娩率高.其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产伤率明显增高.结论 产前综合判断胎儿体重,产时严密观察产程进展,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避免困难的阴道助产,有助于降低母婴并发症.

    作者:丁秀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大剂量胺腆酮静脉注射治疗老年室性心动过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观察大剂量胺碘酮(Am)静脉注射治疗老年室性心动过速(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8例电复律和静脉利多卡因效果不佳的VT患者静脉快速滴注胺碘酮150mg(15~30min),必要时15~30min重复1~2次,同时口服胺碘酮,随后按1~1.5mg,/min静脉滴注维持6h,再减量为0.5mg/min维持24h以上,第1个24h胺碘酮静脉用量1320~2980mg(2085±492mg).结果 用药后24h持续性VT终止24例(24/28),48~72h终止4例(4/28),其中1例停止静脉用药4d后再次复发,又重复用药治疗并安置除颤式起搏器.观察用药前后血压、窦性心率、心电图P-R间期,Q-T间期.用药后心动过速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其中2例患者血压偏低,2例出现明显心动过缓.结论 胺碘酮作为抗快速VT的药物有确切的疗效,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在老年VT的治疗中可作为首选.其药物剂量强调个体化.

    作者:吴涛;李秋;刘小蓉;王勉;赵思勤;聂晓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早产儿晚发性代谢性酸中毒69例分析

    目的 了解早产儿晚发性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情况.方法 总结2002年5月至2006年6月共69例LMA患儿的临床资料,对LMA发生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发生时间及血气分析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出生胎龄<34周发生LMA占68.11%;出生体重≥2.5kg占14.49%;②母乳喂养8例(11.5%),发生时间在2~3周36例(52.17%);③血气分析结果表明,pH值降低,BE负值增大,PCO2正常或稍低,PO2正常;④治疗予短期SB口服,疗效良好.结论 早产儿晚发性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较高.出生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生率越高;人工喂养发生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及时进行血气分析以早期明确诊断;本病治疗简单,早期积极干预,预后良好.

    作者:邹永蓉;李乔红;龚放;范忠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异丙酚复合异氟醚用于颅内肿瘤控制性降压的麻醉处理

    目的 探索瑞芬太尼、异丙酚复合异氟醚的静吸复合麻醉,对颅内动脉夹闭术及颅内巨大肿瘤切除术中实施控制性降压的合理有效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颅内动脉瘤11例,脑膜瘤9例采用靶控输注系统(8/6/4)法则利用微泵持续输注复合吸入麻醉,对颅内动脉夹闭术及巨大肿瘤切除术中实施控制性降压.结果 20例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均较平稳,心率60~90次/min,MAP50~65mmHg;SpO2≥99%,ECG正常,ETCO225~30.结论 合理有效使用瑞芬太尼、异丙酚复合异氟醚的静吸复合麻醉,精细的麻醉管理对颅内需实施控制性降压的手术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唐自跃;张玉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逐级减压清除急性硬膜下血肿

    目的 探讨逐级减压清除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我科采用逐级减压手术方法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31例,结合患者术前情况,对术后CT所见、手术并发症、GOS评分和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本组病例死亡14例,死因为脑疝11例、败血症2例、肺栓塞1例;术中无急性脑膨出,术后残留血肿>20%2例,继发硬膜外血肿2例,无迟发脑内血肿、脑草、大面积脑梗死、脑脊液漏、脑膜炎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果优于传统手术方法.结论 采用逐级减压的方法清除急性硬膜下血肿简单易行,既能有效的清除血肿,控制颅内压,又能较有效的预防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的一系列并发症,该方法尤其适用于闭合性脑损伤,且中线移位明显者.

    作者:顾应江;江涌;李昊;刘亮;詹书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及其调控糖皮质激素代谢的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是一种细胞内亚细胞器,参与细胞内一系列脂代谢生长反应,包括在三酰甘油合成、胆固醇生物合成和分解及脂肪酸的氧化中去除分子氧、分解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peroxisomal proliferation)是指细胞内过氧化物酶体体积和数目增多,目前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作者:包明晶;田浩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纳洛酮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性脑病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肺性脑病(PE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6年11月68例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PE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应用纳洛酮组为治疗组,未用纳洛酮组为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用药前后的意识状态,呼吸、心率、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用药后48h内有效31例,有效率91.2%,而对照组48h内有效27例,占79.4%,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用药后呼吸、心率、PaCO2均有显著的下降(P<0.05或P<0.01),PaO2与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的升高(P<0.05或P<0.01).但两组治疗后治疗组RR、HR、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的意识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纳洛酮与肺脑合剂联用治疗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的PEP,比单独应用肺脑合剂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吴仕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分割式及普通可摘局部义齿基牙牙周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研究并比较戴用分割式可摘局部义齿与普通可摘局部义齿在不同载荷下基牙牙周膜的应力情况.方法 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上颌第二双尖牙、第一磨牙缺失伴基牙有Ⅰ度松动的患者的上颌二维断层图像,然后在ANsYS Workbench 软件中分析由Pro/Engineer建立的模型.结果 戴用分割式可摘局部义齿与普通可摘局部义齿在斜向、水平及垂直载荷下基牙牙周膜Von mises力的数值范围及分布情况均有明显差异.三种载荷下均为戴用分割式可摘局部义齿较小.结论 分割式可摘局部义齿有效地起到了保护基牙的作用.这一设计对基牙有Ⅰ~Ⅱ度松动以及牙周健康状况不佳的患者是可行的.

    作者:王敏;范长斌;罗云;满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再手术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复发的原因,分析全身、局部因素对手术疗效影响的重要性.方法 对1997~2004年期间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后,经过随访2~3年保守无效的34例患者,通过再次手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导致术后复发34例:鼻腔各种粘连22例,筛窦病变残余气房10例,上颌窦口阻塞10例,鼻中隔高位偏曲8例,上颌窦霉菌团块残留3例.结论 影响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手术技巧、术后随访处理、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叶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探讨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方法 对1992~2005年的严重多发伤、ISS>16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150例(79.8%),感染率9.6%,漏诊率9.1%,死亡38例(20.2%).结论 多发伤抢救必须迅速、准确、有效.

    作者:杨文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对43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给予氧化苦参碱600mg,肌肉注射,1次/d,对照组给予维生素类一般护肝药物,疗程为3个月.结果 治疗组可统计病例17例中血清HCV RNA转阴8例(47.1%)、对照组可统计病例18例中血清HCV RNA转阴1例(5.6%),两组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1、2个月末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但治疗结束时两组复常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血浆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和血清Ⅳ型胶原(Ⅳ-CL)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分别为P<0.0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IL-2R和Ⅳ-C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血浆SIL-2R水平和血清Ⅳ-CL水平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1,P<0.05).结论 氧化苦参碱有抑制HCV增殖,抗肝纤维化及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的作用,可能成为治疗慢性HCV感染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作者:于桂琴;周小辉;时晓桦;林佩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结核性胸腔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

    患者,男,16岁.因左侧胸痛伴气紧20 d,于2006年5月3日人院.无明显咳嗽、咳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食欲下降等症状,院外未经治疗.患者系舞蹈学校学生,平时跳舞较劳累,饮食居住条件差.查体:T 36.6℃,HR25次/min,R 18次/min,BP 115/60mmHg(1mmHg=0.133kPa).

    作者:王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清前清蛋白和总胆汁酸联合检测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前清蛋白(PAB)和总胆汁酸(TBA)联合检测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AB、TBA、清蛋白(ALB)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各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A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TBA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这种差异随肝病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PAB、TBA有助于发现肝功能的早期损害.

    作者:康长明;曾庆华;杨喜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生儿支气管肺炎合并阑尾炎1例

    患儿,女,20 d,因咳嗽,腹胀,发热5 d,加重伴呕吐1 d入院.既往体健,出生时无窒息.5 d前患儿开始出现咳嗽、腹胀,继而腹胀逐渐加重,伴咳嗽、呼吸急促,1d前患儿腹胀伴呕吐胃内物3次,经院外口服药物治疗1d,患儿上述症状无缓解,频繁呕吐而人院.自病以来,患儿解黄色稀大便,每日1-2次,每次量约30~80g.

    作者:何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111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3年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1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60岁老年组90例,<60岁的中年组21例,观察两组患者在起病形式、梗死部位和面积、并发症、合并症和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起病形式、梗死面积、合并心力衰竭,肺部感染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多,梗死面积大,合并心力衰竭和并发肺部感染比率大.

    作者:张循;施凯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