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肠癌HPV16感染和PCNA的关系及预后价值

辇伟奇;王志新;陈锐

关键词:大肠癌, 人乳头瘤病毒16型, 增殖细胞核抗原
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HPV16感染和PCNA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50例大肠癌HPV16L1、PCNA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随访和病理学资料评估其相互关系和预后价值.结果大肠癌不同病理分期或分化程度之间,PCNA标记指数(PCNA labelljng jndices,PCNA-LI)均有显著差异;大肠癌HPV16L1阳性表达率为46%(23/50),HPV16L1阳性者PCNA-LI明显高于HPV16L1阴性者,并且其生存率降低.结论PCNA和HPV16L1可作为评价大肠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年龄对导管关闭成人房间隔缺损后BNP、QTc的长期影响

    目的了解手术年龄对介入关闭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后的心功能、心室复极方面的影响.方法对经介入封堵成功的年龄>20岁的成人ASD患者长期随访检查脑利钠肽(BNP),心电图,比较年龄在40岁以上与以下两组患者封堵效果的差别.结果封堵术后平均27.48个月随访,两组QTc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40岁组:术前QTc(0.44±0.04)s,术后QTc(0.4 1±0.03)s,P<0.05;<40岁组:术前QTc(0.45±0.01)s,术后QTc(0.42±0.03)s,P<0.05;并且两组降低幅度无差异.术后长期随访的BNP值(19±7.8vs17±4.9,P=0.52)在两组间也无差别.结论即使在40岁以上的ASD患者,其封堵成功后的心室复极改善,以及BNP维持于正常水平的可能性与40岁以下的成人患者没有差别,说明年龄还不是ASD介入治疗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作者:唐炯;饶莉;张立;曾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压脉带法静脉内局部麻醉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在静脉内局部麻醉(intravenous regional anesthesia,IVRA)中,使用压脉带技术分区域给予不同剂量局麻药的临床麻醉及镇痛效应,探讨压脉带法IVRA的可行性.方法获得医院伦理与医德委员会的批准及患者同意,32例拟行上肢掌指部位短小手术的成年患者,ASAⅠ~Ⅱ级,不给术前药,常规术肢掌背开放静脉留置导管,埃斯马赫弹力绷带驱血后,上臂安置双止血带(压力250mmHg),随机分为2组,压脉带组腕关节上5cm安扎橡胶管压脉带,给予0.5%利多卡因10ml,麻醉起效后去除压脉带,给予0.25%的利多卡因30ml.传统组直接给予0.5%利多卡因40ml.观察麻醉起效时间,止血带疼痛VAS(视觉疼痛评分)≥4的发生时间,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放止血带后的不良反应,疼痛出现时间.结果压脉带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快于传统组(P<0.01),压脉带组与传统组的止血带疼痛出现时间、术后疼痛出现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止血带放气后的不良反应传统组大于压脉带组(P<0.05).结论上肢掌指短小手术使用压脉带法静脉内局部麻醉简便安全、实用可行.

    作者:姚家祥;张兰;刘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1例

    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属于少见病,易误诊.2004年本院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报告如下.

    作者:向军英;杨锦林;欧阳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低剂量CT平扫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低剂量薄层螺旋CT诊断输尿管结石的价值.方法分析46例输尿管结石的CT图像,采用5mm层厚,100kV,50mA,螺距1.0,分析图像特征.结果全部结石均显示为高密度影,17例伴有输尿管扩张,27例可见边缘晕征.结论低剂量薄层CT诊断输尿管结石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临床优先选择的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王利伟;凌龙;王绍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术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6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随意运动训练,康复组患者在术后48h即给予康复卧位,72h病情稳定后给予肢体运动护理.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28天,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和测定肌力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和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手术后早期采取康复卧位和肢体功能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而不会导致术后再出血或病情加重.

    作者:杨前美;周雄伟;周玉萍;付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儿术后躁动的预防与处理

    小儿术后躁动影响术后恢复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引起小儿术后躁动的原因以及术前给药,术中给药预防和术后ICU和麻醉恢复室内的处理综述了近几年有关小儿术后蹂动的预防与处理的新进展.

    作者:孙丽丽;谭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颅内动脉瘤手术与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3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治疗与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的临床情况及疗效.方法入选病例均因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急诊入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后.分别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对36例患者平均住院日、头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复发率、治愈率、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介入治疗平均住院日、头痛缓解时间、并发症等与手术治疗组有显著的差异.疗效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头痛缓解快,但费用昂贵.结论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段劲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脑部肿瘤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目的评价脑部肿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例脑部肿瘤患者进行3DCRT.单纯3DCRT给予DT50Gy,10次/22d,脑转移瘤及恶性胶质瘤患者常规给予全脑照射DT30Gy,15次/3周,局部补量给予DT30Gy,6次/12d.结果根据治疗后3~12月MRI或CT检查,20处病灶中CR 4例,PR 12例,有效率80%.生存3年1例,>2年9例,>1年5例,>1年生存率75%.结论3DCRT能提高放射剂量与靶体积适形的能力,可使接受高剂量照射的正常脑组织减少30%~50%,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卢军;蔡明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医院获得性老年肺炎178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获得性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2004年1~12月发生的178例医院获得性老年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医院获得性老年肺炎的发病与住院时间呈正比;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基础疾病以心脑血管和慢性肺部疾病为主;病原菌以G-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结论医院获得肺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应加强防治.

    作者:代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部分病例进行近、远期随访.结果本组均以急性腹痛起病,同时伴有腹胀及腹膜刺激征.发病诱因包括胆道疾病8例,饮食因素5例,不明原因12例.8例曾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率32%.20例采用手术治疗,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均治愈出院.20例随访3~25年无再发.结论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情重,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病因以胆-胰反流尤其重要.诊断时应注意与引起腹痛的非胰腺疾患相鉴别及与水肿型胰腺炎相鉴别.治疗应根据病情及时选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和手术疗法.

    作者:邱冬梅;钟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人工椎体治疗脊椎结核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在脊柱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10月,对19例脊柱结核患者行胸腰椎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复合人工椎体植入、前路钉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19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术后6个月复合人工椎体植骨融合率达85%,无内固定松动及螺钉断裂.结论脊柱结核的治疗是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植骨融合和坚强固定.复合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植入融合率高,牢固可靠,避免了自体髂骨取骨,是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作者:王群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癌术后丝线肉芽肿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术后丝线肉芽肿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上的特点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术后肉芽肿病例的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在二维图像为不均质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无包膜;血流稀少,不丰富或无血流探及.结论超声检查对甲状腺术后肉芽肿的诊断和鉴别是有价值的.

    作者:谭波;李春华;覃胜;陈素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方法、效果及基层开展视中的应用.方法分析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中472例(510眼)白内障行该术式的术后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510眼中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418眼(81.96%)、427眼(86.09%)、430眼(87.22%),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快.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有广泛实用性,适宜在基层开展视中时应用.

    作者:文清泽;钟守国;邓棋;陈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药加减补阳还五汤保护脊髓神经元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加减补阳还五汤对实验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健康SD大白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采用Allen氏法,以288g/cm能量造成T9~T11脊髓不完全损伤.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于手术前1周和术后1h胃肠灌注生理盐水,各治疗组同时胃肠灌注中药或尼莫地平.各组取12只动物于术后24h测定损伤段脊髓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和血液流变学;各治疗组另12只动物治疗4周作为损伤后期观察,于第6周处死测定损伤段脊髓神经细胞数、神经元尼氏体平均灰度.结果①假手术组和各药物组SOD和MDA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模型组(P<0.05~0.01);假手术组和各药物组血液粘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0.01),中药组血液粘度较西药组显著降低(P<0.05~0.01).②中药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和假手术组尼氏体平均灰度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加减补阳还五汤可有效清除损伤脊髓组织自由基、降低血液粘度,从而一定程度阻止脊髓神经细胞尼氏体溶解,保护神经元.

    作者:马潞;郑重;张跃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眉弓眶上锁孔手术切除垂体瘤30例报告

    目的总结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垂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采用经眉弓眶上入路对30例垂体瘤患者进行微创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77%),次全切除7例(23%),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眉弓眶上锁孔手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显微手术,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神经外科由传统手术向微创迈进的又一标志,是现代神经外科手术的新模式.

    作者:陈淳;游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紧闭环路系统在新生儿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紧闭环路系统在新生儿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3例新生儿手术,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行机械定压模式呼吸通气30min,监测通气前后动脉血气值、SpO2、体温、PetCO2、气道压、呼吸频率、心电等参数.结果新生儿手术全身麻醉控制呼吸,根据PetCO2适当调节呼吸参数,采用定压呼吸模式,能够维持PaO2、PaCO2于正常范围.结论紧闭环路系统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新生儿手术.

    作者:廖志品;罗敏;田玉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葛根素治疗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目的综述葛根素治疗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计算机检索大量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选择有较大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并加以综述.结果临床应用葛根素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高粘滞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疗效确切.结论葛根素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鉴于葛根素的不良反应,对其结构或剂型进行改造,将拓宽其在临床的应用.

    作者:鄢良春;周岐新;曾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超声对肾结核54例的诊断和分型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对肾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1例肾结核确诊患者超声图像特点.结果肾结核超声图像特点大致可分为5型;非典型声像改变、空洞积水型、混合回声型、萎缩型、钙化型.结论超声检查不仅可用于肾结核的诊断,同时可弥补X线造影的不足,或是作为造影的初筛检查,是一种无创、简便、经济有效的检查手段.

    作者:程蔚然;雷国霖;廖小红;张怡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输精管吻合与生育力恢复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输精管吻合与生育力恢复之相关因素.方法全部选择本院男性科就诊患者,已行输精管结扎术1~12年,主动要求作输精管吻合、查体均无其他异常、性功能正常者50例.手术方法均采用目视下常规输精管吻合术,手术均由笔者主刀完成,吻合支架线均采用粗马尾丝,术后保留26例.术后统计分析结扎年限、结扎位置高低、结节部精子肉芽肿、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支架线保留与否等因素与吻合术后生育力恢复的关系.结果年龄、精液量、保留支架线与否均与复育力无关(P>0.05);结扎年限、正常形态精子、AsAb与生育有关(P<0.05);精子存活率、活动力、结扎位置高低及结节部精子肉芽肿形成均明显影响术后复育(P<0.01).结论精子存活率、活动力、结扎位置高低及结节部精子肉芽肿形成是影响吻合术后生育力恢复的主要因素.

    作者:陈厚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儿科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的血培养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从2002~2004年两年间共收集我院全儿科各种送检培养标本4694份,培养结果采用率的比较.结果血培养2175例,分离出菌株186株(阳性率8.55%),其中G+菌 145株(77.96%),G-菌35株(18.82%),真菌6株(3.22%).其中G+菌以葡萄球菌占多数,并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多),G-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葡萄球菌类几乎对青霉素耐药(耐药率均>90%),苯唑西林也有较高的耐药率(>50%),红霉素的耐药率达65%,所有的G+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G-菌对阿莫西林耐药达62.86%,对头孢三代耐药超过10%(国产头孢他啶达34.29%),对亚胺培南(泰能)的耐药较低,为5.71%.结论临床上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感染常见,目前细菌耐药现象仍然严重,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作者:周晨燕;朱易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