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陈艳

关键词:吞咽困难, 症状, 心肌梗死, 患者, 阵发性, 糖尿病, 入院前, 泡沫痰, 冠心病, 饮食, 夜间, 胸闷, 呕吐, 咳嗽, 进食, 恶心, 白色
摘要:患者,男,80岁.以吞咽困难10d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20年,冠心病3年,心肌梗死1年.患者于入院前10d,因受凉后感吞咽困难,只能进食流质饮食,伴恶心、呕吐.阵发性心慌,轻微胸闷,咳嗽,咯白色泡沫痰,夜间不能平卧,头昏、乏力.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炭疽病的护理体会

    感染炭疽多是由于被炭疽杆菌感染而引起.由于感染的部位不同,病情轻重不一,病死率高.皮肤炭疽的病死率15%~25%,肺炭疽、重症肠炭疽与败血症的病死率高达90%以上.我院近几年来收治此类病人数例,其中皮肤炭疽2例,肠炭疽3例,肺炭疽1例,死亡4例.在护理工作中有如下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唐明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24例误诊分析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常缺乏典型症状,早期易误诊,笔者自1992年2月~2001年12月,共接诊因各种原因造成误诊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24例,分析如下.

    作者:张佳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90例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的患者给予贝那普利治疗1.5年,治疗前后通过24h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患者脉压及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对比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本组患者脉压由治疗前的68±5mmHg减少为治疗后的59±8mmHg(P<0.05).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以及左心室重量指数治疗后均有下降(P<0.05).结论长期服用贝那普利可缩小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逆转其左心室的肥厚.

    作者:李英;姜荣建;蔡力;唐英蓉;程标;孔洪;赖金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孪生姐妹铁粒幼细胞性贫血2例

    1临床资料例1,女,9岁,因面色苍白3年余.气促发热3d入院.病后3年余均在乡镇医院就医,查Hb 60~95g/L.曾诊为营养性混合性贫血,给予铁剂、叶酸、维生素B12反复治疗效果不佳.3d前呼吸道感染症状加重,查Hb 35g/L.

    作者:陈华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院前死亡78例病因分析

    院前急救是急诊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120急救电话的开通和人们对120急救知识的认识,一些濒死病人通过120急救医生的现场抢救而生存下来.

    作者:郑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心房颤动病人转律前房颤波谱的临床应用

    目的用房颤波谱分析技术(AFW)对转律前的心房颤动病人进行研究,以确定其是否能够帮助临床选择可以成功转律的房颤患者.方法将所有病人分为两组,A组为成功转律者,B组为不成功者,所有病人转律前均行AFW检查.结果比较两组发现当房颤小波的峰频率明显减少,而对应的主导心房周长明显延长时,特别是FOmax<3.52±0.16Hz,MACLO>325±15.01ms,P4<3.62±0.33pw时转律的成功率较高(P<0.01).结论研究发现,心房扩大越明显、心房颤动持续的时间越长,AFW中除主要心房周长较短外,房颤小波各带的功率谱值均明显增加,转律的成功率低,房颤容易持续.

    作者:陈丽;罗勇;刘利;杨颖;冯杰;高兴玉;殷跃辉;谢正祥;陈良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血管病知晓率调查

    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它们往往起病突然,发展快,病情凶险,致死率、致残率高,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作者:蒋晓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患者,女,60岁.确诊类风湿关节炎20+年.长期自服强的松15mgTid,雷公藤多甙、火把花根片等药物治疗.病情控制不满意,渐出现双手关节畸形.

    作者:朱静;刘建;吴晓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心率变异性与左心室功能及构造的关系

    心率变异性(HRV)为了解心脏自主神经提供了重要窗口,目前认为HRV减少不仅与猝死、冠心病死亡密切相关,而且也能预测所有原因的病死率[1],因此对HRV的研究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作者:曾朝荣;兰永乔;柯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儿童支气管哮喘激素吸入疗法失败原因分析

    对1997~2001年我院儿科4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激素吸入疗法失败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谢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观察与护理体会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典型的稳定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或猝死之间的一个综合征,处于不稳定状态,可转变为典型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我院近两年收治45例此类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爱志;于夕丽;宁丽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并殖吸虫致胸膜炎2例

    并殖吸虫致病主要是由于童虫和成虫在脏器和组织内移行窜扰、寄生破坏以及虫体的分泌代谢产物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但童虫在移行过程中可停留在肠、腹腔、胸膜等处引起异位寄生.笔者在1998~2002年间检出并殖吸虫致胸膜炎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启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痛风并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1例

    患者,男,68岁.因反复多关节疼痛近20年,伴活动后气喘2个月于2001年5月14日入院.

    作者:林璘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克罗恩病1例

    患者,女,43岁.因腹痛、腹泻半月,加重5天入院.半月前因进食皮蛋和隔夜稀饭后出现脐周隐痛,伴腹泻,为褐色水样便,4~5次/日,伴里急后重,元恶心、呕吐、发热等.

    作者:向国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心脏靶点起搏和精确消融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初步建立超声引导监控下的心脏传导系统的靶点起搏和精确消融方法.方法12只杂种犬急性开胸模型.经颈静脉插入超声导管分别进入上腔静脉、右心房、室或经心脏表面进行心脏扫描.获取并确认心脏传导系统超声解剖结构标志及其心肌激动顺序,确定靶组织空间位置关系.引导经股静脉插入的心脏起搏或消融导管和经心脏表面插入的穿刺针到达靶组织并确认心内膜面接触,进行靶点起搏、精确射频及化学消融.超声实时监控全过程.对心脏离体标本进行病检和切片,确认靶点起搏位置、观察消融和起搏对心脏传导系统和组织细胞的损害.结果超声能够在观察到心脏传导系统重要靶点部位、解剖结构的同时评价其结构内心肌激动的起始和传导顺序.能引导介入导管准确到达靶点组织、监控电极与心内膜面的接触、监控穿刺针在靶点组织内的准确空间位置、避免损伤冠状动脉及传导组织、及时评价起搏和消融损伤效果、确定终止治疗时机并监控并发症的发生.病解和切片表明超声引导心脏射频和化学消融定位准确、效果肯定.结论超声能够引导心脏介入导管和穿刺针进行心脏靶点起搏和精确消融,定点消融心肌,使起搏和消融治疗更为精确.该方法将为临床心脏电生理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简便、准确技术方法和手段.

    作者:尹立雪;蔡力;李春梅;程力剑;陶剑虹;邓燕;罗芸;程凡;文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99Tcm-MIBI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脉造影的相关性分析(附300例报告)

    目的探讨99Tcm-MIBI核素心肌灌注显像(ECT)对冠心病(CA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300例住院患者,其中男234例,女66例.年龄30~85(57.5±16.5)岁.同时进行ECT和冠脉造影(CAG)检查,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ECT、CAG阳性100例(33.33%),ECT阳性而CAG阴性30例(10%),ECT阴性而CAG阳性52例(17.33%),ECT、CAG阴性101例(33.67%);②ECT对CAG阳性CAD诊断的敏感性为65.79%,特异性77.1%,阳性预测值为76.92%,阴性预测值为66.01%,准确性指数为71.02%.结论ECT是一种无创、方便、费用低的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明江;蔡力;唐英蓉;蒋瑾;宋文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剖宫产术致腹壁下动脉损伤

    1病历简介孕妇,26岁,孕3产0,孕36+1周,于2002年2月6日因腹痛伴阴道流血5+h入院待产.孕期经过顺利,孕期检查无异常.入院查体:T 36.5℃,P 80次/min,R20次/min,BP 14.5/8kPa(1mmHg=0.133kPa).

    作者:王玉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以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80岁.以吞咽困难10d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20年,冠心病3年,心肌梗死1年.患者于入院前10d,因受凉后感吞咽困难,只能进食流质饮食,伴恶心、呕吐.阵发性心慌,轻微胸闷,咳嗽,咯白色泡沫痰,夜间不能平卧,头昏、乏力.

    作者:陈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血压与冠心病患者血糖、血脂、载脂蛋白及脂蛋白(a)分析

    目的观察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糖(GIu)、血脂、载脂蛋白、脂蛋白(a)代谢变化情况.方法高血压组210例;冠心病组128例;正常对照组120例.血糖用电极法测定;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用酶学方法测定;载脂蛋白A1(APO-A1)与载脂蛋白B(APO-B)用透射比浊法;脂蛋白a[LP(a)]用单抗比浊法.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组较对照组:Glu、TC、LDL-c、APO-A1,P<0.001,有极显著性差异;TG,P<0.01,有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组:较对照组HDL-c,APO-B,LP(a),TG P<0.01,有显著性差别.冠心病组较对照组:HDL-c、APO-B、LP(a),P<0.001,有极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与高血压组比较:HDL-c、APO-A1、APO-B、LP(a),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糖、血脂、载脂蛋白及脂蛋白(a)可作为高血压与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有用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并且高血压与冠心病患者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邹立新;舒仁明;吴晓燕;王家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伊贝沙坦致皮疹1例

    患者,男,74岁.因血压高入院,既往有麻黄素过敏史.入院时有颈部、躯干瘙痒,但无明显皮疹.入院后加用伊贝沙坦150mg,qd,次日即出现颈、胸、腹部黄豆至蚕豆大小红斑、丘疹及抓痕,考虑为过敏性皮炎,给予息斯敏、酮替芬、血治林后无好转,皮疹部位扩大,两天后停用伊贝沙坦,皮疹逐渐减退.

    作者:白顺滟;江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