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21和EGFR在肺癌中的表达

张春智;周向东

关键词:肺癌, p21基因, EGF, EGFR
摘要:目的观察抑癌基因P2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31例肺癌组织中的P21和EGFR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肺癌组织中P21和EGFR表达较正常肺组织高,其中P21和EGFR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9%和70.97%,P21、EGFR表达与肺癌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P21与EGFR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可作为肺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体颅骨帽状腱膜下保存修补颅骨缺损

    我院自1996年以来对34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将骨瓣保存于切口附近帽状腱膜下,二期修补颅骨缺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明森;覃宗明;高晋健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

    患者,女,15岁.因左胫前疼痛3个月入院.无明显诱因及外伤史,走路时疼痛加重.查体:左胫骨前上1/3段内侧有核桃大隆起,质硬,不活动,轻压痛,穿刺未抽出液体.X线表现:左胫骨上1/3前缘自上斜向后下长约6cm骨质结构紊乱,骨皮质似有增厚,密度减低,前下方骨皮质增厚,骨内膜有增生现象,皮质增厚处骨髓腔略变窄,相应软组织轻度肿胀.

    作者:施沯清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无痛针刀剥离术治疗腋臭32例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开发出一种针刀剥离术,1996年12月至1999年6月对32例双侧腋臭患者施行了该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向忠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抗生素溶液灌洗治疗急性脓胸26例分析

    我院自1990年5月至1997年1月对26例急性脓胸采取抗生素溶液胸腔灌洗治疗,26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4~70岁,平均48岁.右侧脓胸15例,左侧11例.全组均有发热、胸痛、呼吸急促、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其中2例伴有感染性休克.26例均经胸腔穿刺抽出脓液明确诊断.脓液细菌培养阳性21例,其中葡萄球菌10例,大肠杆菌5例,肺炎双球菌5例,铜绿假单孢杆菌1例.

    作者:韩永志;马超;王保华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吞咽引起晕厥2例

    晕厥是突然发生的短暂性意识丧失状态,晕厥的原因和种类很多,但吞咽引起的晕厥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就笔者所见2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树森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低分子肝素在肾功能衰竭伴有出血病人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对于有出血危险的病人,过去采用无肝素透析方法,难免发生体外循环部分凝血影响透析效果.低分子肝素(LMWH)能选择性强效抑制Xa因子,抗凝作用强,对TT、APTT影响小[1],本文观察了从1997年起我院收治的伴有出血倾向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血液透析中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张川波;张光芬;张秀红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尿红细胞平均容积在血尿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时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比较困难.为了探索尿红细胞平均容积(简称MCV)在血尿定位诊断中的价值,从1996年2月至1999年9月,我们采用日本产东亚SYSMEXF-820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了58例血尿患者的尿MCV.对其方法和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张维忠;苏晓喻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脑动静脉畸形的微导管血管内栓塞治疗

    目的评价微导管血管内栓塞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用真丝线段、NBCA及PVA栓塞治疗28例脑AVM病人.结果 28例AVM病人31次栓塞,成功率97%.栓塞50%以上者82%,其中完全栓塞18%.栓后症状减轻、消失,有效率达86%.随访5月~8年,未再发生出血.术中血管痉挛5例(16%),2例致导管嵌顿、滞留颅内.1例(3%)偏瘫、失语,经处理1月后恢复,均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微导管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损伤小,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可以作为综合治疗脑AVM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谢晓东;廖正银;魏兴长;卢武胜;焦和;费泽军;胡淑雨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经腹直肌外旁直切口输尿管取石50例

    近年来本院采用经腹直肌外旁直切口行输尿管上、中段结石取石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子江;唐强;罗成林;张志忠;吴强;张劲松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对戊二醛消毒液浓度变化的跟踪监测分析

    作者对1998~1999年我院配制使用的戊二醛消毒液做了相关的跟踪监测、留样观察的对比实验.从中得到变化规律,并以此制订有效期,以指导临床根据需要正确选择用药方法和掌握有效期,报告如下.

    作者:詹明心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例

    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是胃或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性病变,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1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宋义彬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自制同轴导管选择性输卵管再通术的临床应用10例报告

    输卵管性不孕症在治疗中是个难题.传统的方法始终没有满意疗效.有作者采用特制的带真空负压吸产管的同轴导管技术行输卵管选择性造影和再通术,效果满意[1~4].但器械复杂,成本高,操作难度大,难以推广.我们采用自制同轴导管配导丝在透视导向下行选择性输卵管再通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启榆;王富春;林华;谢晓东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舌下含服硝苯地平联合静滴氯丙嗪治疗肾绞痛33例观察

    近年来,我们采用硝苯地平舌下含服联合静滴氯丙嗪治疗急性肾绞痛33例,疗效理想,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1998~1999年急诊收治病人,共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16~52岁.全部病例有疼痛突然发作.呈刀割样,向大腿内侧放射,肾区、输尿管行程区压痛及叩击痛,镜下血尿.所有病人病发2小时内即送医院,未用任何药物.64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3例,对照组31例.两组病人病因见表1.

    作者:黄荣中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肺癌术后化疗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7岁.因肺癌术后化疗1年,低热,双下肢肌肉酸痛1月于1999年12月19日入院.患者1年前因右胸背痛、咳嗽来我院诊治,经X线胸片、CT及纤支镜病理检查确诊为右肺上叶周围型腺癌(低分化),作右肺上叶切除术.术中未发现转移灶,术后辅以化疗.化疗前血常规:Hb136g/L,WBC55×109/L,N0.61,L0.32,E0.05,M0.02,PLT135×109/L.

    作者:孙强;刘桂芝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血管性介入神经放射学现状和进展

    介入神经放射学(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是在X线的监测下,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脊髓脊柱疾病以及一些头颈部肿瘤进行栓塞、溶栓、扩张、成形、灌注等治疗.近年来科技的进展而使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范围不断拓展、效果日臻完善.本文综述血管性介入神经放射学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

    作者:廖正银;闵鹏秋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烧伤并发吸入性损伤患者休克期体温变化的预后价值

    对30例严重烧伤生存者与20例死亡者的体温与复苏情况对照分析,发现可以预测患者的存活或死亡的预后.报告如下.

    作者:贾俊;汪涛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并发黑色素瘤1例

    患者,女,30岁.因颜面部黑斑25年,左颞部肿块半年,于1995年12月18日入院.5岁左右时出现面部、口周围、唇部、双手背及手指处黑色斑点,随着年龄增长而斑点增大变黑,如同硬币、黄豆及米粒大小不等,皮损处无特殊不适,否认心脏病史,无急性腹痛、呕吐、血便等.

    作者:袁兆昌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介入治疗现状及前瞻

    1现状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病情严重,并发症多见,疗效较差,病死率较高.Farkas等[1]报道常可发生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二者均是胰腺炎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Uhl等[2]认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并发感染不仅是重要的死亡原因,而且决定疾病的发展、治疗措施和结果.

    作者:李开明;廖正银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蛔虫堵塞气管切开套管致窒息1例

    患者,男,56岁.被高处坠下的重物击伤头部3小时入院,伤后一直昏迷.入院查体:T36.5℃,P90次/分,R20次/分,BP15/10kPa.呈昏迷状态,额顶部见一4cm×cm头皮血肿.双侧瞳孔等大,形圆,约3mm,对光反射灵敏.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入院后头部CT提示颅骨凹陷性骨折,广泛脑挫裂伤.

    作者:甘全洲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其在脑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细胞增殖是机体组织的基本生物学过程之一,细胞增殖活性研究已成为肿瘤动力学研究领域中活跃的研究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研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姜曙;毛伯镛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