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leeping Beauty转座子介导敲低PEX2转基因载体的构建

孙潇;蔡梦娇;张丹;韩苏夏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合成因子2, Sleeping Beauty转座子, 水动力法尾静脉注射, 小鼠, 肝癌
摘要:目的 借助Sleeping Beauty(SB)转座系统在小鼠肝脏中稳定过表达原癌基因MYC诱导小鼠肝癌形成,并在SB转座子pT3EF1α-c-Myc基础上构建可在小鼠体内敲低PEX2的重组转基因载体.方法 借助水动力法尾静脉注射(Hydrodynamic tail vein injection,HTVI)和SB转座子系统向小鼠肝脏导入携带目的基因MYC的转座子质粒,诱导小鼠肝癌形成.以载体为模板,分别扩增U6-shNC、U6-shPEX2序列,通过T4连接获得目标载体pT3EF1α-c-Myc-shNC、pT3 EF1α-c-Myc-shPEX2.结果 ①实验组小鼠成功诱导出肝癌.②经酶切和测序等方法鉴定,构建质粒完全正确.③细胞瞬时转染实验质粒pT3 EF1α-c-Myc-shPEX2及其对照质粒pT3EF1α-c-Myc-shNC,确定在小鼠肝癌细胞Hepa1-6中实验组质粒可以降低PEX2的mRNA水平.结论 借助HTVI技术和SB转座系统过表达c-Myc成功诱导小鼠肝癌形成,并在SB转座子质粒pT3EF1a-c-Myc基础上构建了可在小鼠肝癌细胞Hepal-6中敲低PEX2基因的重组转基因载体.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乌苯美司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观察乌苯美司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紫杉醇和顺铂(TP)方案化疗,观察组给予乌苯美司胶囊联合TP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NK细胞比例]、生存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RR)、控制率(DCR)、PF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3+、CD4+、CD4+/CD8+及NK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LQ-C30量表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Ⅲ~Ⅳ级白细胞降低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独采用TP方案化疗相比,乌苯美司胶囊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晚期NSCLC,可明显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可减轻化疗患者的不良反应.

    作者:母丹;王敏;付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伴高凝状态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伴高凝状态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将140例行手术治疗的伴高凝状态妇科肿瘤病例进行编号,将其分为观察组(单号)与对照组(双号)各70例,对照组只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h、术后7d凝血系统分子[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凝血酶(AT)]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聚集率、下肢周径值及血流速度、并发症情况、DVT发生率.结果 术后7d,观察组Fbg、D-D、vWF、TAT水平、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T、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下肢周径值与血流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3%、DVT发生率为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和5.71%(P<0.05).结论 伴高凝状态的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接受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能显著改善其凝血功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大量聚集,优化下肢血流状态,降低DVT风险,且并发症少.

    作者:苏展;文俊杰;罗海全;李飞浪;魏国斌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分枝杆菌噬菌体DNA Ⅲ生物学特性及其抗耐药结核潜力

    目的 研究分枝杆菌噬菌体DNAⅢ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耐结核潜力,筛选鸡尾酒疗法配方噬菌体.方法 采用双层琼脂培养法制备噬菌体DNAⅢ,观察噬菌斑特点;透射电镜观察DNAⅢ形态;噬菌斑实验检测DNAⅢ佳和小感染复数(MOI);通过一步生长曲线实验确定DNAⅢ潜伏期及裂解量;检测DNAⅢ对温度、酸碱度的耐受情况;检测DNAⅢ对分枝杆菌的裂解谱;血清中和实验检测DNAⅢ的抗原性,及其与其它8种分枝杆菌噬菌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DNAⅢ噬菌斑圆形透明,直径约1mm;DNAⅢ尾长(208±28.7) nm;佳MOI为10-4,DNAⅢ对耻垢分枝杆菌极度易感;DNAⅢ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约为165min,裂解量为28;DNAⅢ对热、酸碱均敏感;DNAⅢ能裂解耻垢分枝杆菌、结核分支杆菌标准株、多数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耐药株;DNAⅢK值为770.01,抗血清对非对应噬菌体的中和活性差.结论 DNAⅢ抗原性低,裂解谱广,具有抗耐药结核作用,可作为鸡尾酒疗法的候选噬菌体.

    作者:邬亭亭;刘平;郭术良;魏强;罗永艾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研究进展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u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浸润于肿瘤组织内巨噬细胞的统称,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ment,TME)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TAMs在TME中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乃至转移复发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TAMs的形成、效应与治疗逐渐成为肿瘤研究中的热点方向.本文旨在对TAMs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严瑞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手术近全切除肿瘤,术后给予替尼泊苷、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化疗联合全脑放射治疗;另1例手术未完全切除肿瘤,术后给予大剂量甲氨蝶吟联合阿糖胞苷化疗联合全脑放射治疗,分析各例治疗方案及疗效.结果 截止2017年7月30日随访结束,2例患者中1例死于肿瘤进展,1例存活且随访期间未发现迟发性神经毒性.结论 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化疗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全脑放疗可作为年轻复发/难治性患者的挽救治疗,但对于复发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华华;董坚;黄梅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Kca3.1通道及其与多个系统疾病关联的研究进展

    Kca3.1通道是重要的钙激活钾离子通道,广泛分布于人体多种类型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免疫细胞等)并参与调控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等细胞活动.目前研究发现Kca3.1通道与恶性肿瘤、气道重塑、血管缩窄、肾纤维化、贫血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Kca3.1通道相关文献的复习,从生物学特征、电生理特点、作用机制(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凋亡)等方面对Kca3.1通道进行综述,进一步阐述Kca3.1通道参与调控多个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为之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郭姝瑾;李小惠;左秋南;申永春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Sleeping Beauty转座子介导敲低PEX2转基因载体的构建

    目的 借助Sleeping Beauty(SB)转座系统在小鼠肝脏中稳定过表达原癌基因MYC诱导小鼠肝癌形成,并在SB转座子pT3EF1α-c-Myc基础上构建可在小鼠体内敲低PEX2的重组转基因载体.方法 借助水动力法尾静脉注射(Hydrodynamic tail vein injection,HTVI)和SB转座子系统向小鼠肝脏导入携带目的基因MYC的转座子质粒,诱导小鼠肝癌形成.以载体为模板,分别扩增U6-shNC、U6-shPEX2序列,通过T4连接获得目标载体pT3EF1α-c-Myc-shNC、pT3 EF1α-c-Myc-shPEX2.结果 ①实验组小鼠成功诱导出肝癌.②经酶切和测序等方法鉴定,构建质粒完全正确.③细胞瞬时转染实验质粒pT3 EF1α-c-Myc-shPEX2及其对照质粒pT3EF1α-c-Myc-shNC,确定在小鼠肝癌细胞Hepa1-6中实验组质粒可以降低PEX2的mRNA水平.结论 借助HTVI技术和SB转座系统过表达c-Myc成功诱导小鼠肝癌形成,并在SB转座子质粒pT3EF1a-c-Myc基础上构建了可在小鼠肝癌细胞Hepal-6中敲低PEX2基因的重组转基因载体.

    作者:孙潇;蔡梦娇;张丹;韩苏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Heart Model与左心声学造影测量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对照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Heart Model(HM)与左心声学造影(LVO)在测量左心室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以评估H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8例患者利用HM与LVO测量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及射血分数(EF)数据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种方法测量的EDV及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的E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V在140~180ml及EF>40%时,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余范围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M能够比较准确的测量左室收缩功能,但是在EF≤40%和/或EDV>190ml或<140ml时测量结果存在一定误差.

    作者:申斌;李锐;刘晓丽;蒋演;陈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microRNA-21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短期预后判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浆微小RNA-21(miR-21)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及短期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纳入AMI患者62例(AMI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AMI组于急性胸痛发作6h以内、12h、24h、7d、14d采集静脉血,通过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血浆miR-21相对表达水平;采用电化学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并随访6个月观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AMI组患者入院6h以内cTnT水平及血浆miR-21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血浆miR-21水平在入院6h内开始增高,12h达到高峰,24h、7d、14d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cTnT在入院6h内开始增高,24h达到高峰,7d、14d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③入院6h以内和入院12h血浆miR-21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9(95%CI:0.893~0.984,P=0.000)和0.956(95%CI:0.918~0.994,P=0.000);入院6h以内和入院12h血浆cTnT的AUC分别为0.964(95%CI:0.932~0.996,P=0.000)和0.979(95%CI:0.956~1.000,P=0.000).④随访6个月后,发生MACE的患者在入院6h、12h、24h、7d、14d血浆miR-21相对表达水平与未发生MACE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检测miR-21水平对AM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但并不优于cTnT的检测价值.

    作者:郝谦;吴慧琴;杨捍卫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阿法替尼与非小细胞肺癌T790M基因的研究进展

    第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广泛运用于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使多数患者获得超过两年的生存期,但是获得性耐药的产生,限制了其继续使用的临床疗效,超过50%的耐药患者为20号外显子管家基因EGFR发生T790M突变.阿法替尼是第二代不可逆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制剂,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其能抑制T790M突变的肿瘤细胞生长,对使用第一代EGFR-TKI耐药的NSCLC患者仍然有一定疗效,但是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就阿法替尼对T790M基因突变所致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T790M突变型NSCLC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作者:张倩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前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

    目的 探讨术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与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2017年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并行手术切除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cut-off值.根据cut-off值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及远期预后资料.进一步使用COX回归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5人,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3.41为LMR佳截断点,其中≤3.41组为47人,>3.41组为58人.低LMR组患者肿瘤体积更大、肿瘤分期更晚、淋巴结转移率高、T分期更晚、CA199水平更高,总体生存及无病生存差.进一步的COX回归发现肝内胆管细胞癌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切缘是否阳性、N分期、是否有淋巴脉管侵犯及LMR.结论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是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ICC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王纪全;龚柳云;韩苏夏;雷雨田田;谭欣悦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丙戊酸钠不同血药浓度对癫痫病患儿中毒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对小儿癫痫病患者中毒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6月期间入院经丙戊酸钠治疗的1 28例癫痫患儿病例资料,均采用高效液相色普法进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根据首次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分三组,59例< 50tmol/mL纳入A组;60例在50~100μmol/mL纳入B组;9例>100μmol/mL纳入C组;分析各组临床疗效及中毒反应情况.结果 三组不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所达到的临床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肝功能指标(ALT、AST、GGT及TP)及肾功能指标(BUN、SCr)异常率明显较其余两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C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亦高于A组和B组,而B组又明显高于A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不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对小儿癫痫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高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会明显增加中毒反应发生率,临床应定期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提高疗效的同时注意降低中毒风险.

    作者:罗琼;那尔布力·巴合提别克;茹凉;张晓英;严媚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3D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切除胃部胃肠间质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切除治疗胃部胃肠间质瘤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3月~2017年3月来院就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采取3D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开腹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种手术方案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血清IL-6与CRP水平以及疼痛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5);研究组患者恢复进食时间、恢复活动时间、胃管放置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减少(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IL-6与CRP水平以及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部胃肠间质瘤相对于传统的开腹手术疗效更显著,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少,疼痛轻,且患者术后恢复快,预后情况更佳,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爱辉;李洪;王力斌;欧阳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罗氟司特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及糖脂代谢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罗氟司特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效果及对糖脂代谢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92例肥胖型PCO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罗氟司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一般临床指标、糖脂代谢和性激素水平变化,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对比,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均显著下降(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但对照组治疗前后以上BMI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3个月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及血清性激素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降低较对照组同期更显著(P<0.01).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 (P<0.05).结论 罗氟司特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PCOS更能有效降低患者BMI,改善糖脂代谢和性激素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玛娜尔·朱马汗;周立红;夏依扎·卡玛力;鲁春雁;阿依古丽·热哈提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201 6年4月~2017年4月收活的1127例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 1127例肝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107例,院内感染率为9.49%.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部位包括:呼吸道、腹腔、胃肠道、泌尿系、血液和胆道等,其中感染的主要部位为呼吸道(32.74%),腹腔(30.09%)和胃肠道(1 5.93%).年龄>60岁的肝病患者的院内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5).涉及侵袭性操作患者的院内感染率(11.39%)高于未涉及患者(6.65%).病原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珠.结论 肝病住院病人的院内感染率较高;年龄和侵入性操作为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腹腔和胃肠道为主;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的病原菌.

    作者:江群;陈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干扰素-γ释放试验在诊断血液透析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价值

    目的 对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与干扰素-γ释放试验检测血液透析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方法进行比较,评价不同方法检测血液透析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9月200例在医院行血液透析的疑似结核感染患者,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与干扰素-γ释放试验(IGRA)分别检测200例患者,分析比较两种方法诊断血液透析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及与卡介苗接种和既往结核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两种试验方法阳性检出患者年龄、血液透析时间、有卡介苗疤痕人数、性别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GRA试验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TST试验(P<0.05);IGRA检出阳性率与卡介苗接种史、结核病史均相关(P<0.05),TST检出阳性率与卡介苗接种史具有相关性(P<0.05),但与结核病史不相关(P>0.05).IGRA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均优于TST.结论 相较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干扰素-γ释放试验检测血液透析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出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高,假阳性、假阴性率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明芝;李洪;白亚飞;陈汝满;王宇静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自噬在肿瘤治疗策略中的角色

    传统的恶性肿瘤治疗手段和策略已经不能满足患者对良好预后的要求,而精准医学的概念也已经渗透到肿瘤治疗研究的各个领域.因此,生物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以及攻克恶性肿瘤的希望.生物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技术.目前,有关自噬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因此自噬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新热点,也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现就有关自噬与肿瘤生物治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展望进行综合述评.

    作者:韩苏夏;蔡梦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与卵巢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PLR)与卵巢癌(OC)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ODS)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5月~2017年5月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228例初始为手术治疗的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比较ODS和不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SODS)两组O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单因素、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卵巢癌ODS的可能因素;绘制PLR预测卵巢癌OD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LR预测卵巢癌ODS的佳临界值,并按照PLR佳临界值,对OC患者进行分组,并采用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结果 228例卵巢癌病人中,105例行ODS,123例行SODS.多因素分析提示PLR、血清CA125、恶性腹水与卵巢癌ODS存在相关性(P=0.021,P=0.007,P<0.0001).根据ROC曲线,PLR预测卵巢癌ODS的佳临界值为182,并据此将OC患者分高低PLR组,其中高PLR组(PLR>182)OC患者103例,低(PLR≤182)OC患者125例,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9个月和70个月,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1.387,P<0.0001).结论 作为外周血液炎性指标之一,术前外周血PLR与卵巢癌ODS相关,PLR(≤182)可作为卵巢癌初治时能否完成ODS的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唐英;徐凡;胡辉权;李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进展期胃癌根治切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根治切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期化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2010年3月~2014年5月就诊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后(D2淋巴结清扫,R0、R1,其中45例R0,57例R1)的102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放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期化疗)和对照组(单纯化疗)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短期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的完成治疗,经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的近期总有效率、肿瘤控制率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生存期3年存活率、中位OS时间、疾病无进展3年存活率、中位PFS时间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大多为Ⅰ-Ⅱ级,Ⅲ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且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4级不良反应及化疗相关性死亡.组织学分级低、有淋巴结转移、肿瘤控制率差、EOCG评分高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进展期胃癌根治切除术后患者中应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期化疗治疗可有效地提高其短期治疗疗效,延长生命时间,且组织学分级低、有淋巴结转移、肿瘤控制率差、EOCG评分高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文英娟;谢波;王仙赐;黄彦泽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检测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 (CEACAM1)对HBE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炎症因子的产生等方面的作用,探讨CEACAM1表达对支气管上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Real-timePCR方法检测IFN-γ作用下HBE细胞分泌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因子的情况,筛选出IFN-γ上调的炎症因子.利用siRNA干扰CEACAM1,观察上述因子表达情况,并通过细胞划痕实验观察HBE细胞迁移情况,通过CCK-8实验观察HBE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 IFN-γ作用于HBE细胞24小时后进行Real-timePCR检测,发现IL-6及IL-8显著上调,TGF-β及VEGF无显著变化,MCP-1不表达.siRNA干扰CEACAM1后,与相同浓度IFN-γ刺激的阴性对照组相比,II-6及IL-8表达水平显著下降.siRNA干扰CEACAM1表达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HBE细胞划痕愈合变慢,增殖速率减慢.结论 IFN-γ通过CEACAM1上调HBE细胞IL-6及IL-8的表达,CEACAM1促进HBE细胞的迁移及细胞增殖.

    作者:程文栋;张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