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民;唐冬梅;黄璐;侯莉;邓耀;胡志敏;夏艳梅;黄娟;王思义
目的 研究布地奈德(BUN)、异丙托溴铵(YBTXA)和沙丁胺醇(STL)联合氧气雾化对喘息性肺炎患儿的疗效.方法 收集90例喘息性肺炎患儿按照完全随机化方法分成对照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雾化吸入BUN治疗,观察组使用BUN、YBTXA、STL联合氧气雾化治疗,治疗1周后分别比较两组患儿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及其主要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①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的FEV1、FEV1%以及SaO2三项肺功能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肺部湿罗音、咳嗽和肺部哮鸣音三种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BUN、YBTXA、STL联合氧气雾化对喘息性肺炎患儿进行相应的治疗能够快速减轻其原有症状,改善肺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乔凌燕;刘玉圣;刘颖;樊兆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y analysis,CMA)在超声筛查心室强光点胎儿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Affymetrix公司CytoScan 750K芯片对医院183例超声筛查提示心室强光点的胎儿羊水标本进行检测,并用Chas v3.1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3例心室强光点胎儿羊水标本中,CMA共检出染色体异常胎儿9例,异常检出率为4.92%,其中非整倍体3例(21三体1例、XXY 1例、XYY 1例),占总例数的1.64%;具有临床意义拷贝数变异(pathogenic copy number variation,pCNV)6例(其中1例为16p13.11复发性微缺失),占总例数的3.28%.结论 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其他快速产前诊断方法相比,CMA针对全染色体,可有效地额外检出具有临床意义的微缺失/微重复,从而显著提高心室强光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可有效降低胎儿出生缺陷的发生.
作者:胡婷;王嘉敏;刘珊玲;张竹;刘洪倩;张雪梅;朱红梅;王和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EBV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方法 对1例EBV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者依据诊断指南进行诊断,使用甲强龙160mg q12h/天联合人免疫球蛋白20g/天共3天抑制免疫风暴治疗,同时降血氨、抗感染、纠正肝功及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人血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等支持治疗,对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体温明显下降,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有好转过程,但该患者终因肝性脑病、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通过对本例HLH患者使用大剂量甲强龙及丙球冲击治疗阻断细胞因子风暴,同时联合控制感染、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等支持治疗,能控制免疫失衡,并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故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甲强龙方案适用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极重症HLH患者.
作者:何秋连;曹红;马春蓉;全凤琼;贾晋松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超声心动图是新生儿心室功能评价的简便可靠的无创性方法,已被临床广泛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可通过测量室壁振幅、EF值等评价心室的收缩功能,也可通过左心室充盈血流传播速度、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分别反映心室的舒张、收缩功能.二维超声心动图主要反映心室的整体收缩功能.多普勒超声通过测定瓣膜口的血流速度及瓣环的运动速度从而进一步评估心室的舒张及收缩功能.组织追踪技术能较准确地反映心肌的整体、节段及旋转运动.三维超声心动图不仅可测量整体心功能,还可测量局部心肌功能.声学定量技术克服了手工测量心内膜的不足,可实时检测心腔面积、容积及心功能,其各项测值与心导管有良好的相关性.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避免了肥胖、胸廓畸形及肺气等因素的干扰,故可显示更为清晰的图像,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可靠性更高.本文就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心室功能检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韦馨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自制U型枕应用于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植入术后被动体位的护理效果观察.方法 将96例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植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进行比较.观察组应用自制U型枕(枕上置硅胶趴趴垫)行俯卧位护理;对照组行常规俯卧位护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俯卧位维持时间、体位依存性及舒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5);俯卧位出现颈、腰部不适及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皮肤压力伤等不适均明显减轻(P<0.01).结论 使用自制U型枕,使患者俯卧位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常规俯卧位组,而且住院天数缩短,加快了床位的周转率,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被动体位带来的痛苦及不适,对提高患者卧位的舒适度,减少术后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手术效果的巩固.
作者:李小雪;何娜;陈凌;孙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寻降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品损耗的有效方法,满足临床的用药需求.方法 分类汇总2015年1~6月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各个环节的药品损耗数据,将损耗原因分为院内可控和院外不可控两个方面因素,制订相关的改进措施;2015年7~12月实施这些改进措施,比较改进前后各个环节的药品损耗数据,评价干预的效果.结果 通过采取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细节、制定并落实各项制度等改进措施后,与改进前比较,可控因素各环节导致的药品损耗例数及占用期调配总例数的比例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可控因素导致的药品损耗没有显著减少(P>0.05).结论 通过对工作环节中的药品损耗采取原有工作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完善药品管理制度等措施干预后可以有效降低药品损耗,可控因素导致的药品损耗改善效果优于不可控因素导致的药品损耗.
作者:张敏;孙克明;刘世军;刘宪勇;王岩;褚志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南充市2012~2014年新生儿科住院患者的发病情况及构成现状,并探讨相应的防控措施和提高新生儿疾病的治愈率.方法 选取2012~2014年南充市两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409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份将其分为A组(2012年收治)1305例、B组(2013年收治)1326例和C组(2014年收治)1459例.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纳入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统计归纳所有患儿的疾病发生情况及排名前五疾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分析排名前五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可采取的相关措施.结果 ①早产儿为新生儿疾病中常见(18.48%),其次为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5.94%、11.88%、7.82%及6.99%,上述疾病依次为新生儿疾病中排名前五,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生率逐渐降低.②患儿之中男性2180例、女性1910例,男性约为女性1.14倍,男、女性疾病谱的前三位均为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其余疾病分布稍有不同.③排名前五疾病在各季节发病分别为623例(15.23%)、631例(15.43%)、617例(15.09%)及629例(15.38%),无明显差异(P>0.05),且早产儿、新生儿肺炎及新生儿体出生体重均为每个季节高发疾病.④排名前五疾病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随着时间推移不断降低.⑤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可知,早产儿的出生会加大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及新生儿窒息可能并呈正相关.⑥既往早产史或晚期流产史、母体携带病毒或细菌、母体原发肺内疾病、母体营养不良、多胎妊娠、胎龄过小、遗传因素等均为引发新生儿早产、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新生儿窒息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结论 本研究显示,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新生儿窒息为疾病谱排名前五疾病,可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选择正确分娩方式,提高新生儿疾病综合治疗手段以降低新生儿住院率及提高新生儿疾病治愈率,改善人口质量.
作者:孙群英;陈涛;宾冬梅;周玉;吴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卵巢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无典型的早期临床症状和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故临床诊治困难,死亡率极高.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PLR)作为炎性指标之一,与卵巢癌的诊断、预后、病情进展、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等明显相关,但其具体机制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就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对卵巢癌的临床预测价值予以综述.
作者:唐英;徐凡;罗祥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在阴道分娩后宫内妊娠残留物(RPOCs)清宫术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阴道分娩后1cm<RPOCs<3cm的产妇100例根据是否发生晚期产后出血分为清宫组(观察组)与非清宫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中HCG,用B超检查两组产妇RPOCs大小,对比两组产妇血HCG水平及RPOCs大小差异.结果 出院前观察组产时出血、产后出血、产后3天出血、出院前血红蛋白(HG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产褥期内血情况比较,观察组阴道出血量较对照组多、阴道出血时间较对照组长、低HGB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HCG为(3052.35±1358.56)mIU/ml对照组为(992.70±245.46) mIU/ml,观察组血HC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92%(46/50)患者血HCG水平>2000.00mIU/ml.观察组RPOCs大小与对照组(2.00±0.48cm vs2.03±0.45 cm)相比,观察组RPOCs较对照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近期并发症比较,观察组血象与对照组血象发生分别为48.00%和26.00%、发热发生率34.00%和14.00%、败血症发生率16.00%和2.00%、贫血发生率60.00%和22.00%、重度贫血发生率22.00%和0.00%均较对照组高,产后42天子宫完全复旧发生率分别为84.00%和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阴道分娩后1cm<RPOCs<3cm产妇发生晚期产后出血主要与血HCG有关,与RPOCs大小关系不确切,对于血HCG<2000.00mIU/ml产妇出院前不需常规清宫,而血HCG>2000.00mIU/ml产妇出院前予以清宫,可减少阴道分娩后因RPOCs过度清宫或清宫不及时所带来并发症.
作者:王利民;唐冬梅;黄璐;侯莉;邓耀;胡志敏;夏艳梅;黄娟;王思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针对性策略在行电子输尿管软镜下钦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行电子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肾结石患者176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8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策略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一次取石成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23%(P<0.05).研究组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UN、Sc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周研究组患者BUN、S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7.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68% (P<0.05).结论 针对性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电子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概率,提高护理满意度,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飞燕;周梦;林义秋;胡建昆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小儿脓毒症早期诊断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间来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04例感染性疾病患几,根据病情分为脓毒症组63例和非脓毒症组41例,对两组患儿血清中的PCT和CRP进行测定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脓毒症组患儿的PCT和CRP水平均显著性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脓毒症组患儿中严重脓毒症组患儿的PCT和CRP水平均显著性高于非严重组(P<0.05);非严重组患儿的PCT和CRP水平均显著性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PCT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9±0.1),敏感度为90.1%,特异度为85.6%,诊断准确率为83.9%.CRP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7±0.1),此时敏感度为79.8%,特异度为69.9%,诊断准确率为70.5%.PCT与CRP曲线下面积、敏感度以及诊断准确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小儿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中,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较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相比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判断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方面,PCT检测和CRP检测相比两者临床价值相当.
作者:黄晓雯;马力忠;莫庆仪;梁桂明;刘占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孕妇甲减与新生儿甲减的关系及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达标治疗对患儿甲减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来院就诊的58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孕妇和67例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分别作为临床甲减组和亚临床甲减组,选取同期医院孕检的6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125例妊娠合并甲减或亚甲减孕妇中,95例接受左旋甲状腺激素(L-T4)治疗(L-T4治疗组),其中71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达标(达标组),24例TSH未达标(未达标组),30例未接受L-T4治疗(非L-T4治疗组).比较L-T4治疗组、非L-T4治疗组及对照组产妇终止妊娠时及新生儿甲状腺功能指标,并记录各组新生儿甲减发生率.结果 非L-T4治疗组孕妇、新生儿TSH高于L-T4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L-T4治疗组和对照组孕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孕妇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L-T4治疗组新生儿甲减发生率23.33%高于L-T4治疗组8.42%和对照组0.00%,L-T4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甲减组和亚临床甲减组新生儿甲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新生儿甲减发生率为4.23%,低于未达标组20.83% (P<0.05).结论 妊娠合并甲减会增加新生儿甲减的发生率,给予L-T4治疗,可降低新生儿甲减发生率,尤其是TSH达标孕妇.
作者:韩彦青;叶飘;石境懿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的临床价值及应用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皮穿刺治疗的重症胰腺炎病人,平均穿刺时间距发病25.4天,B超引导下穿刺8例,CT引导下穿刺6例,CT联合B超引导1例;15例病人均穿刺成功,留置导管,冲洗引流,引流不畅者更换引流或软镜下清创,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5例病人全部穿刺成功,13例病人治愈,2例再次手术,胰瘘1例,肠瘘2例,均保守治愈,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 影像引导下的经皮穿刺引流创伤小、恢复快,若选择合适的穿刺时机和正确的穿刺点以及引流方法,可作为临床治疗SAP胰周感染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智翔;张小弟;耿智敏;宋平辉;魏志力;魏耕富;何盟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喷射心肌打孔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方法 将32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单纯建模组(MI组),无针喷射生理盐水组(NS组),有针注射移植干细胞组(N+MSCs组),无针喷射移植干细胞组(NF十MSCs组)每组8只犬;建立急性心梗模型,分别采用直接关胸、无针喷射生理盐水、有针注射移植干细胞和无针喷射移植干细胞于梗死区进行操作.术后6周处死动物并检测血流动力学,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及新生血管计数.结果 较其他组比较,NF+ MSCs组左室舒张末压(9.00±3.2mmHg)下降、左室内压大上升(841.86±72.85 mmHg/s)和下降速率(-787.29±45.08 mmHg/s)升高、梗死面积(18.59±3.58%)缩小、新生小血管数量(9.57±2.23)增多(P<0.05).结论 喷射心肌打孔移植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安全、有效的,可为临床研究提供参改.
作者:吴奇;郑琴;金家贵;周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烧伤后24小时内入院的38例烧伤总面积≥50%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将100mL参附注射液加入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天.于两组患者伤后1、3、5、7天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其血浆中心肌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B型脑钠肽(BNP)水平,以公认的各指标正常值作参考.并对3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各时相点hscTnI、CK-MB、BNP检测值均高于正常值,两组比较,治疗组指标偏低,大部分时相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伤后24h,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大部分均处于峰值,伤后5天,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逐渐下降.结论 重度烧伤后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心肌细胞损害,对心肌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巍;陈博;琴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局部并发症(胸腔积液、坏死性肺炎等)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1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分为并发症肺炎组(C组31例)和无并发症肺炎组(N组70例).比较两组的人口统计学、临床和实验室数据.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预测因素相关性.结果 相比于N组,C组的住院时间和急性炎症反应更持久.C组患儿的单侧胸痛及院前抗炎药物治疗更常见(P=0.000,P=0.011).C组患儿C反应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均明显高于N组.抗炎药物累积剂量超过75.2mg/kg,并发症OR值增加2.0倍(OR 2.02,95% CI 1.41~5.64;P=0.079).结论 胸痛、院前持续发热、急性炎症反应、尤其抗炎药物治疗与肺炎局部并发症显著相关.
作者:石群;王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移植皮瓣的成活一直是困扰烧伤整形外科的难题之一,因其主要受到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血管网重建的限制,不能进一步提高皮瓣成活率.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主要为:氧自由基等活性氧物质生成、中性粒细胞聚集介导炎症反应、一氧化氮(NO)作用、钙(Ca2+)超载及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凋亡等.重组人生长激素在促进蛋白合成、减少蛋白分解、免疫调节、促进创面愈合及血管生成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皮瓣存活的影响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竺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乳腺癌是目前世界上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作为乳腺癌患者全身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引发患者肝功能损伤.肝损伤反过来又会影响乳腺癌的治疗与预后.本文就乳腺癌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诊断、危险因素及防治原则进行综述,对预测其发生、指导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夏林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51例,按照完全随机比法分为干扰素组48例实施干扰素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组49例实施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联合组54例实施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于治疗后4、12、24、48周测定患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病毒基因(HBV-DNA)水平、ALT复常率及乙肝病毒(HBV)抗原抗体相关指标值情况.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eAg和HBV-DNA检测值均不断减小,第4、12、24、48周,联合组患者的HBeAg和HBV-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均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P<0.05);治疗4、12、24、48周三组患者ALT的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ALT恢复情况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患者.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V抗原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核苷(酸)类似物组、联合组的HBV抗体抗原检测结果依次升高(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显著促进HBeAg、HBV-DNA和ALT的复常,使HBV抗原抗体水平恢复,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玲;毛海鹰;陈超;李旭;王成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以抗肿瘤药物顺铂(Cisplatin,DDP)为阳性对照,研究抗病毒药物西多福韦(Cidofovir,CDV)对宫颈癌HPV18阳性HeLa细胞的凋亡现象和凋亡机制,探讨CDV在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治疗宫颈癌方面的潜力和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DAPI单染后HeLa细胞中凋亡细胞的形态及数目;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HeLa细胞中E6、p53蛋白相对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研究HeLa细胞中p53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 流式细胞检测显示CDV和DDP能明显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并引发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CDV和DDP抑制HeLa细胞中E6蛋白表达,激活p53蛋白表达;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V和DDP可以抑制E6对p53的核输出.结论 CDV和DDP可抑制HeLa细胞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降低E6蛋白表达,恢复p53蛋白活性,进而调控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因而CDV有可能成为宫颈癌治疗的新策略.
作者:李淑芹;杨靖;李蓓;廖华帆;张凯;杨兵;李丹丹;徐祥;丁娜娜;李明远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