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FNA内固定和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对比研究

张鹏;张春艳;李家伟

关键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 关节置换,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效果
摘要: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84例高龄(年龄>75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PFNA组(n=44)与关节置换组(n=40),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短于关节置换组(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关节置换组(P<0.05),关节置换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PFNA组(P<0.05);关节置换组与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略高于PFN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上升,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评分上升幅度高于PFNA组(P<0.05).结论 PFNA内固定对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内环境影响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符合人体生物学特征,微创优势高;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长,对内环境干扰大,术中出血量大,但可快速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围术期大量输液对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

    目的 探讨围术期大量输液对胆总管结石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胆总管结石患者80例,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预防组和对照组患者均于ERCP术前1小时开始输液,其中预防组输注平衡液40ml/kg,对照组榆注平衡液25ml/kg.所有患者术后按需给予抑酸、预防性抗感染、止血等治疗.预防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测定ERCP术前3h及术后3、12、24h血清淀粉酶水平,并记录腹部症状、体征.结果 预防组24h输液量(3215.5±48.2)ml大于对照组(2220.8±52.4) ml(P<0.05);预防组ERCP术后3、12、24h血清淀粉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P<0.05).预防组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结论 围术期大量输液可有效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发生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明文;于红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策略

    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于老年患者,患者骨折后常因长时间卧床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明显增加.手术内固定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与负重,可有效减少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并降低髋内翻畸形的发生率.目前常用的手术固定方式主要分为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两大类,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也有区别.本文就现有的内固定方式作一述评,对其各自的优缺点及适应证加以分析讨论,旨在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参考.

    作者:蒋电明;周敖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6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总结四川省首发6例人感染H7N9重症禽流感患者的临床特点,为禽流感疫情的防控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遂宁市收治的6例人感染H7N9重症禽流感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均有流行病学史,院外治疗时间长,所有病人均未在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治疗上予机械通气、抗病毒、抗感染等综合治疗.6例患者均已2次复查咽拭子阴性,其中1例患者康复出院,3例患者死亡,另2例患者目前仍在积极治疗中.结论 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提高认识,对重点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及时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李毅;赵川;何正光;骆华宇;敬毅;曹霖;夏洪涛;龚宇;刘涛;何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中期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其发病隐匿、进展快,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其治疗方法是世界性的难题,以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为基础的综合微创介入方式,已逐渐取代外科手术治疗,成为治疗肝细胞癌的重要方法,特别是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PMCT)更进一步提升了疗效.因TACE联合PMCT治疗具有操作简单、适应症广、安全有效等特点被广泛接受.本文就TACE联合PMCT治疗肝细胞癌的原理、方法、适应症、并发症、预后等做一综述.

    作者:廖运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两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的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我院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8例,手术方法包括前路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笼内植骨、钛板内固定术(LTTS)和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减压联合钛笼、cage植骨融合术(SITC).采用LTTS的患者共50例为A组;采用SITC的患者共48例为B组.治疗结束后一年内每隔3个月复诊一次.观察指标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出血,术后伤口感染、喉上神经或喉返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的发生率,植骨融合率、颈椎高度与曲度变化以及神经功能分改善率等.结果 B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A组(P<0.05);B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感染发生和喉上神经或喉返神经损伤相关的临床表现;A组内固定松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相较于自身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颈椎曲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相较于自身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术式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从安全性和操作性来看,SITC更具有优势.

    作者:姜运铎;毕郑刚;袁绍辉;闫超;范敬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应用同源重组技术快速构建乙型流感M蛋白通用疫苗的表达载体

    目的 应用同源重组技术快速构建pUC57和乙型流感M基因的表达载体.方法 分析2006~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北半球推荐使用乙型流感病毒疫苗株的变化趋势和云南省内的优势流行病毒株,筛选4株典型毒株做实验毒株.提取病毒RNA基因组,进行RT-PCR后,胶回收后与线性化的载体pUC57后,在37℃同源重组30min,即完成一步法重组.通过转化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并对阳性质粒进行PCR、酶切和测序鉴定.将表达产物进行初步纯化后免疫小鼠,经过三次加强免疫后,通过中和实验评价表达产物的免疫效果.结果 平板菌落数计数法获得的同源重组阳性率83.3%,PCR阳性质粒能获得大小正确的目的片段,使用EcoR Ⅰ单酶切后,其大小正确,测序后发现质粒碱基没有发生突变或缺失,序列正确,同源重组技术共计耗时34h.中和实验结果显示,相同谱系内的抗原保护效价在1024,并在不同谱系间的交叉保护在256~512.结论 同源重组技术能在流感通用疫苗的上游开发环节中快速、高效的构建重组质粒,表达产物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作者:高承刚;杨伟;李卫东;伍胤杰;郑俊杰;李开伟;钏鸿云;赵卫中;郑勇;史小军;廖国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PFNA内固定和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84例高龄(年龄>75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PFNA组(n=44)与关节置换组(n=40),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短于关节置换组(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关节置换组(P<0.05),关节置换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PFNA组(P<0.05);关节置换组与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略高于PFN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上升,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评分上升幅度高于PFNA组(P<0.05).结论 PFNA内固定对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内环境影响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符合人体生物学特征,微创优势高;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长,对内环境干扰大,术中出血量大,但可快速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

    作者:张鹏;张春艳;李家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室功能评价的研究进展

    右心室功能的评估对于心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价值.由于对右心室认识的不全面及其位置和结构的复杂性,右心室功能的评估一直落后于左心室.以往较常用的评估右心室功能的技术有放射性核素、核磁共振成像(MRI)、右心室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等.近年三维超声心动图是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连续截取不同切面和角度的心脏二维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能够更全面、更立体的评估右心室功能,本文就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室功能评价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马士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MRI与CT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疗效评估

    目的 探讨MRI与CT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经TACE治疗的1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均行MRI、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并对MRI、CT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中,DSA显示病灶166个,其中115个病灶存在肿瘤复发或残余,51个病灶无肿瘤复发或残余;MRI检出108个复发或肿瘤残余病灶,准确率为94.53%,敏感性为93.04%,特异度为100.00%;CT检出76个复发或肿瘤残余病灶,准确率为69.53%,敏感性为66.08%,特异度为100.00%;MRI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有包膜病灶的检出率较CT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复发及残余病灶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T,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疗效评估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斯兴无;周红俐;陈华平;徐彬;陈世孝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高频彩超)对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经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穿刺活检与手术确诊的8例猫抓病性淋巴结炎患者,观察其淋巴结的数目、大小、形态、分布、回声变化以及血流情况.结果 超声初诊为猫抓病8例患者的肿大淋巴结主要分布于颈部、腋窝、上肢及腹股沟.单个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者4例,多个部位淋巴结均有肿大者4例.部分肿大淋巴结周围伴有小淋巴结卫星样分布.肿大的淋巴结多呈均匀低回声或极低回声,皮髓质分界不清,球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其内血流多为低阻型.结论 明确有宠物抓伤及接触病史的前提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诊断快捷、方便,随访证实与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诊断一致,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李漪;陈志刚;李煜华;龙滨;赵燕;吴娜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3月至2016年3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61例,按年龄、性别、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病灶范围、癫痫发生时间及类型进行分组比较,分析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62例(占7.2%);男女发生率分别为7.3%、7.1%;大于或等于60岁和小于60岁发生率分别为7.4 %(43/581)、6.8 %(19/280);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发生率为7.0%(39/560),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发生率为7.6%(23/30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癫痫发作患者中,病灶范围0.5cm2-2.0cm2者16例(25.8%),2cm2-5cm2者18例(29.0%),5cm2以上者28例(45.2%);病灶在5cm2以上继发癫痫与5cm2以下继发癫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20例单脑叶卒中患者中,继发癫痫30例,141例多脑叶卒中患者中,继发癫痫32例;多脑叶卒中继发癫痫发生率与单脑叶卒中继发癫痫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癫痫患者卒中病灶位于皮层51例(82.3%),皮层下11例(17.7%);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癫痫40例(64.5%),迟发型癫痫22例(35.5%);癫痫发作类型中,单纯部分发作29例(46.8%),复杂部分发作9例(14.5%),全面强直-阵挛发作15例(24.2%),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发作9例(14.5%).结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癫痫的常见原因,脑卒中后癫痫发生与卒中类型、患者性别、年龄无关;与病变部位、病变大小有关.且大多在急性期发作;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发作多见.对卒中后发生癫痫患者要高度重视,应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积极控制癫痫,提高生存率.

    作者:陈家林;曾雪峰;陈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对GI-RADS 4类盆腔包块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GI-RADS 4类盆腔包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的盆腔包块病灶(185例)进行妇科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GI-RADS)分类,并将划归GI-RADS 4类的22个包块行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将弹性评分与终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良性病变14例(弹性评分1-2分),恶性病变8例(弹性评分3-5分),良、恶性病变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对彩超诊断未定性的盆腔包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85.7%、77.8%、92.3%,准确性可达86.4%.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能准确定性诊断的盆腔包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率高,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王运涵;程印蓉;马晓娟;张晓玲;甘兰;黄丽琼;周琴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桡骨头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对桡骨头解剖和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桡骨头对于维持肘关节稳定的重要性越来越彼人们所认识.只有恢复桡骨头正常解剖形态及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才能达到良好疗效.临床上对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桡骨头骨折通过非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结果,但对有移位、粉碎性骨折却很少有结论表明何种治疗方法效果佳.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桡骨头解剖特点、骨折分型、相关复合损伤及不同类型桡骨头损伤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万俊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抑制MS-1细胞Clock基因表达引起DNA甲基化水平降低

    目的 探讨Clock基因对MS-1细胞甲基化水平的影响及Clock基因参与调控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采用siRNA干扰MS-1细胞Clock基因表达,检测细胞DNA甲基化水平变化,以及甲基化结合蛋白MECP2,影响细胞生长和增殖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βCateni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抑制Clock基因表达后,MS-1细胞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且Mecp2和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均明显减少.抑制Clock基因组(CK)和阴性对照组(NC)甲基化DNA占总DNA比率分别为:(1.067±0.034)%和(1.983±0.154)%.Real-time PCR结果表明,CK组βCatenin基因相对表达量为1.00000±0.09547,NC组为1.62584±0.17167;CK组Mecp2为0.98824±0.12243,NC组为1.80979±0.1852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K组β-CATENIN/β-TUBLLIN的相对IOD值为1.093368±0.214433,NC组为3.305374±0.260016;CK组MECP2/β-TUBLLIN的相对IOD值为0.289546±0.104738,NC组为0.649544±0.140909.结论 Clock基因能够影响细胞甲基化水平,并且可能通过调控甲基化结合蛋白MECP2表达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增殖.

    作者:李世平;成姝婷;王正荣;刘延友;汪宇辉;江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PKP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西藏成办医院和华西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83例,根据单双数编号法,分为PKP组和保守组.保守组采用保守治疗;PKP组采用PKP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和术后1年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ODI指数、SF-36生活质量评分和功能恢复优良率及随访1年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①PKP组与保守组比较,功能恢复优良率更高(P<0.05);随访1年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似,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未出现压缩性骨折椎体邻近椎体骨折,PKP组仅有2例骨水泥渗漏(P>0.05);②出院时,PKP组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ODI指数、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保守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ODI指数、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改善,而PKP组上述指标均优于保守组(P<0.05).结论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椎体高度和Cobb角的恢复及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手术安全性高,无压缩性骨折椎体邻近椎体骨折风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类高;孔清泉;李小军;朱定川;高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红花注射液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红花注射液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158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8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8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和红花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5%,低于对照组的14.10%(P<0.05);观察组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和全血低切粘度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D-二聚体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而PT及APTT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者.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红花注射液能够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作者:彭凤;杨敏;杨红胜;席小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人工关节置换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应用及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及对骨代谢指标BGP、PTH、BAL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3月我院接诊的髋部骨质疏松骨折老年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内固定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和BGP、PTH、BALP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Harr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髋关节功能得以改善,且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骨密度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治疗6、12个月后的骨密度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GP、PTH、BALP含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BGP、PTH、BALP含量均有改善,且观察组BGP、PTH、BALP含量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疗效,且观察组的优良率(97.30%)高于对照组(8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时出现恶心、呕吐3例(8.11%),少于对照组10例(27.03%),观察组治疗后发生再骨折1例(0.03%),少于对照组6例(16.22%),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在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治疗中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谢指标,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刘昊;柴宏伟;孙晓新;梁春雨;张岩;宋敬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 对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PC)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填充骨水泥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CPC作为骨水泥材料,对照组45例采用PMMA作为骨水泥材料;对比两组治疗7d后的临床疗效、活动功能恢复情况(EVOS评分、ODI评分)、椎体形态(伤椎前中柱椎体高度和后凸Cobb角角度)及随访1年新发骨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7d后,总有效率均达到97.78%,临床疗效无差异(P>0.05);两组EVOS评分、伤椎前中柱椎体高度和后凸Cobb角角度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改善程度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ODI评分(t=5.433,P<0.05)及随访1年新发骨折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就疼痛改善的速度和远期效果比较,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作为PVP填充材料更好.

    作者:梅平均;姜志强;李颖;吕振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抗心衰药物联合有氧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究12周有氧运动和抗心衰药物联合应用对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2例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运动组(80例)及对照组(72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服用抗心衰药物,不改变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运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规律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持续12周,患者每天通过专业的手机运动APP记录运动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实验前后分别使用症状限制性运动负荷实验对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VO2~参数、大功率参数以及力竭时间等;心功能检查指标包括:NYHA分级指标进行心功能分级;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结果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功能中的NYHA分级和LVEF均呈负相关;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运动能力中的VO2max、大功率以及力竭时间呈负相关.与运动前比较,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进行12周有氧运动干预后,运动组LVEF、V02max以及大功率均显著性上升;NYHA分级、安静心率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显著性下降.结论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以及运动能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对慢性心衰患者在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规律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红细胞分布宽度,提高患者的心功能以及运动能力.

    作者:袁玉琼;曹力生;吴耀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对椎体压缩骨折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采用10只实验猪制备40例椎体压缩骨折标本,按照简单数字表法将标本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行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纱布包裹,比较两组标本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椎体前后左右高度与原始椎体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椎体(P<0.05);治疗后研究组椎体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载荷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固定载荷500N下,研究组椎间盘位移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4.026,P=0.006);研究组椎间盘500N载荷下应变值、椎间盘应力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经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大载荷和刚度的恢复状况好,可达到止痛和预防椎体再次骨折的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连杰;胡华;汪永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