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参苓赤丹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保肝作用的临床研究

张传涛;扈晓宇;范昕建;温国军;李白雪

关键词:参苓赤丹, 慢性乙型肝炎, 保肝
摘要:目的 观察参苓赤丹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起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探讨参苓赤丹方的保肝作用,方法 将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采用参芩赤丹方,对照组36例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茴三硫胶囊,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ALT、TBIL及血清TNF-α、SOD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和TBil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SOD则有所升高(P<0.05).结论 参苓赤丹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退黄作用,其退黄作用优于复方甘草苷片联合茴三硫组,这可能与通过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升高血清SOD而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关.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肿瘤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的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肿瘤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的原因,以提高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79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通过将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与肿瘤患者性别、不同穿刺部位、不同血管、有无PICC置管史及有无化疗史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影响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的因素.结果 肿瘤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与患者性别、不同穿刺部位、不同血管及有无PICC置管史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患者有无化疗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未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要高于已行化疗患者的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结论 护理人员应加强PICC宣教,鼓励患者在首次化疗前行PICC置管,以提高PICC的一次置管成功率.

    作者:许辉琼;方进博;邓静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青少年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青少年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15例青少年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对肿瘤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结果 CT、MRI表现为鼻咽部的软组织肿块影,大部分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显著强化.部分可发现异常供血动脉;血管造影表现为鼻咽部的异常血管团,经异常供血动脉采用明胶海绵栓塞后止血效果肯定,术后血管瘤体积明显缩小,术中出血少.结论 CT、MRI有助于肿瘤诊断及定位;术前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全切率和安全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庆;何晓峰;王江云;庞桦进;杨旸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地方综合院校医学教育学生人文素质结构体系及培养途径研究

    本文拟从分析地方综合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结构体系及培养途径入手,阐述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实施途径.

    作者:张静;王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麻维持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影响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七氟醚和丙泊酚全麻维持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n=40)和七氟醚组(S组,n=40),分别靶控静脉输注丙泊酚或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术后采用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PCA),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量表(VAS)值、PCA实际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芬太尼总用量.结果 术后4h VAS评分偏高,各时点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实际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芬太尼总用量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和丙泊酚全麻维持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没有差异.

    作者:陈江山;李美亭;兰志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β受体阻滞剂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心衰患者时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安装起博器有心衰症状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68例患者,起博频率调整为60次/分并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在接受ACEI或ARB.氨体舒通治疗稳定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照组34例接受ACEI或ARB,氨体舒通治疗;疗程为9个月,治疗前后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著提高平均左室射血分数(P=0.002).结论 在不改变心率的条件下,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心衰患者时可维持左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曾庆华;王林;喻蓉;刘培曦;曾娟;徐功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对乙型肝炎病毒cccDNA的新认识

    cccDNA(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合成模板,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与外周血HBV(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与肝细胞炎症相关,检测HBVcccDNA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患者病情进展,确定治疗终点,对抗病毒药物疗效的判断.现今在美国已有7种药物被允许用于成人慢性乙肝的治疗,但均不能有效抑制HBV,目前以cccDNA为靶点的抗病毒药是我们的迫切需求.

    作者:李春霞;曾庆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抗震救灾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参加“5.12”抗震救灾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情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228名参加过“5.12”地震医疗救援工作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调查,对被调查者按专业和性别进行分组,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参与过抗震救灾的医护人员身体和心理均存在明显的问题,其中躯体症状、强迫、抑郁、焦虑等因子积分较高;女性组较男性组在躯体化(t=6.94,P=0.016<0.05)、抑郁(t=7.26,P=0.000<0.01)、焦虑(t=6.17,P=0.028<0.05)有明显差异;医生组较护士组仅在躯体化因子上具有显著差异(t=5.26:P=0.039<0.05);医护人员在应付方式上,男性组、女性组及医生组、护士组的SCSQ积分分别为(1.99±0.53)、(1.67±0.48)和(1.82±0.55)、(1.91±0.58)分,男性组与女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3.72,P=0.124>0.05);医生组与护士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3.72,P=0.124>0.05).结论 紧急救援任务会给医护人员身体和心理带来伤害,但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促使医护人员仍有积极的行为方式.在救援结束后,医护人员往往成为医疗和心理帮助的对象.

    作者:杨健;李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慢性丙肝相关性脂肪肝与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

    目的 观察单纯慢性丙型肝炎与合并脂肪肝的丙肝患者之间病毒载量、瘦素、胰岛素抵抗的差异.方法 通过B超筛选慢性丙肝合并脂肪肝患者37例,并与非脂肪变丙肝患者34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病毒载量、肝功能、瘦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结果 合并脂肪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RNA载量较非脂肪变组明显升高,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较高,HCV-RNA载量与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关系,与ALT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合并脂肪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与瘦素水平升高及胰岛素抵抗相关.

    作者:刘光伟;王春芳;扈晓宇;赵文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改革创新护生临床教学方法的实践与体会

    目的 探讨护生临床教学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临床实习护生128名随机分为观察组64名(采用改进带教方法带教)和对照组64名(采用传统方法带教),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生的三基理论成绩、操作技能成绩、综合素质、对带教工作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护生实施新型临床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满意度、提高护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利于为护理专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队伍.

    作者:何勤忠;祝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改进护理干预方法对PICC所致静脉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减少PICC静脉炎发生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将160例行PICC置管的癌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对参与PICC导管维护的护理人员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及考核,给患者发放PICC自我维护宣传册,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同时置管后1~5天予局部温湿敷.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发生时间明显延迟(P<0.01).结论 通过改进护理干预方法,能降低PICC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静脉炎程度,静脉炎发生时间明显延迟.

    作者:刘艳;魏虹;谭建芳;伍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肿瘤学专业本科生双导师制在临床实习中的效果探讨

    在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是本科生培养的一种模式.我们在临床肿瘤学本科专业的实习教学中,采用了更加人性化的双导师制进行带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通过实施过程和结果,对双导师制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雷玉洁;黄云超;李云峰;李文辉;蒋永新;普娜;方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护士职业暴露因素分析及防护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 对从业护士18人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160例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连续性血液净化护士职业暴露生物性因素83例次(52%),物理性因素15例次(9%),心理因素22例次(14%),工作特殊性的影响40例次(25%).结论 充分认识从业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保障护士职业安全.

    作者:温怡;陈凤;林丽;杨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葛根素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28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葛根素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14天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8%,对照组总有效率71.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葛根素治疗可提高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作者:潘建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53例恶性肿瘤并发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痊愈(62.26%),20例有效(37.74%),随访6个月,49例LDVT患者无复发,4例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7.55%).结论 对恶性肿瘤患者应高度警惕LDVT的发生,同时应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实施正确治疗.

    作者:冯超;尹乐平;顾毅;刘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医学验光在LASIK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医学验光在LASIK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医学验光后进行LASIK手术的患者20例40眼作为医学验光组(实验组);以常规验光后进行LASIK手术的患者20例40眼作为普通验光组(对照组).两组的术前屈光度与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P>0.05).结果 实验组病例术后95%的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95%的病例感到舒适;对照组病例术后82%的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82%病例感到舒适;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验光是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的前提和基础,医学验光较常规验光更有显著性的优越性,建议将其作为常规术前检验项目.

    作者:鲁齐;李纲;葛卫周;张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抗HBV核苷类似物的利用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近年来抗HBV(乙型肝炎病毒)核苷类似物的利用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医院网络系统,采用限定日剂量(DDD)、用药数量、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等指标,对四川省人民医院2008~2010年抗HBV核苷类似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HBV核苷类似物的使用数量和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的用量增幅较大,拉米夫定用量上升趋势变缓.结论 抗HBV核苷类似物临床使用基本合理,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占主导地位,恩替卡韦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任智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832例孕产妇病毒血清学的检测分析

    目的 对孕产妇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毒筛查和干预治疗,有效阻断母婴传播.方法 对本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孕产妇血清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RUST)、艾滋病病毒(HIV)进行检测统计和分析.结果 1832例孕产妇中感染HBV 145例(7.9%),HCV感染10例(0.55%).TP感染10例(0.55%),HIV感染1例(0.055%).结论 通过对孕产妇进行血性感染性疾病知识的宣传和筛查,降低孕产妇HBV、HCV、TP、HIV感染,降低国产儿感染率.

    作者:彭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学特点分析

    目的 研究ALT持续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学改变.方法 对184例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检测血清ALT水平、HBVDNA定量和HBV血清标志物,分别按ALT水平、性别、年龄、HBVDNA定量分组,比较各组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结果 慢性HBV携带者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纤维化,≥G2期67例(44.08%),≥S2期83例(54.61%);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G2期10例(31.25%),≥S2期11例(34.38%),两组肝脏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脏纤维化程度比较,慢性HBV携带组肝纤维化程度重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ALT水平及性别不同分组,C组(30U/L<ALT≤40 U/L)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均重于A组(ALT≤20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ALT水平,女性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较男性有加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30~39岁年龄组携带者有54.32%的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G2期,≥40岁组肝脏炎症、纤维化情况重于<2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HBVDNA载量不同分组,各组肝脏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几乎所有慢性HBV携带者的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纤维化,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30岁、ALT≥30U/L(男性)、ALT≥20U/L(女性)患者应尽早行肝脏病理学检查,以指导临床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

    作者:曲俊彦;扈晓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检查的病理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640例淋巴结FNAC病理特点,并结合临床诊断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40例中良性病变388例,特异性为93.3%;恶性肿瘤252例,敏感性为86.3%.假阴性率为4.1%,无假阳性病例出现,总准确率94.1%,穿刺成功率100%.结论 FNAC操作安全简便,对淋巴结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万宇;万礼仪;陆忠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65岁以上老年人相对于中青年免疫力低下,且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基础疾病比率较高.因此,老年人CAP患者中重症病例及病死率较高,治疗较复杂.现将我院2008年老年CAP患者46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在46例患者中,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69.2岁,男性29例,其中汉族10例,哈萨克族13例,维吾尔族4例,蒙古族2例;女性17例,其中汉族6例,哈萨克族7例,维吾尔族3例,蒙古族1例.46例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糖尿病12例,心脑血管疾病10例,肾炎1例.以上病例均符合《内科学》第6版关于CAP诊断标准.

    作者:刘志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