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强;王明皓
目的 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中起始Met为例,初步探索组成EGFP的不同氨基酸对EGFP发光功能的影响,为绿色荧光蛋白的变体改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去掉质粒pEGFP-N1中编码EGFP的起始氨基酸Met的密码子,将beta-actin的上游的435bp序列引入突变型EGFP阅读框的上游,将此融合型质粒转染A549细胞后,运用一系列检测方法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及转染细胞的的发光强度.结果 突变掉起始Met后,EGFP丧失了发光功能.结论 起始Met对保持EGFP的发光功能有重要作用,提示Met作为绝大多数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起始氨基酸,可能是维持某些蛋白质的正确的空间结构所必须的氨基酸.
作者:肖利佳;王丹;李昌龙;翟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取肩关节前侧入路,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5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3~7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按照Neer评分法评定疗效,优良率为85.7%.结论 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固定牢固,操作简单,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清毅;黄南翔;林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产钳助产与胎头吸引助产的优劣,指导临床正确运用器械助产.方法 回顾性分析278例使用产钳术或胎吸术分娩的产妇资料,比较两者的成功率、放置器械至胎头娩出时间、母亲软产道损伤的发生率及新生儿损伤等情况.结果 278例均助产成功,胎吸组的成功率(96.50%)较产钳组(99.19%)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放置器械至胎头娩出时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母亲软产道损伤及胎儿头颅损伤发生率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 低位产钳和胎吸助产是解决第二产程官缩乏力或胎儿宫内窘迫的良好手段,手术时间短,产后恢复好,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与自然分娩并无大的差异.
作者:袁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段食管癌术后健侧胸腔积液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 对552例中段食管癌手术患者的资料、术式、术中肿瘤外侵情况、术后健侧胸腔积液的发生率、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23例(4.17%)患者发生健侧胸腔积液,淋巴结清扫范围增大则显著增加其发生率(P=0.037),术毕清除对侧胸腔积气、积液则显著低于未清除(P=0.029).结论 淋巴结清扫范围过大及术中未彻底清除对侧的积气、积液均可增加该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罗卫民;张军;林意;李谦平;杨海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常用的4种官内节育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1月~12月我院以随机的方法放置4种IUD 468例,其中TcuIUD 138例,γIUD 124例,元宫IUD 109例,吉妮IUD 97例.于放置后第1、3、6、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4种IUD使用1年的脱落率、妊娠率、因症取出率和累积续用率分别为;TcuIUD2.17%、1.45%、8.70%和86.23%;γIUD 7.26%、1.61%、3.23%和86.29%;元宫IUD 2.75%、0.92%、2.75%和92.66%;吉妮IUD 1.03%、0、2.06%、95.88%.4种IUD脱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γIUD的脱落率高,带器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uIUD因症取出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IU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妮IUD和元宫IUD的累积续用率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妮IUD和元宫IUD具有脱落率低、因症取出率低、累积续用率高的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王艳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自杀患者急性中毒资料进行分析,为今后自杀患者发生急性中毒提供防治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932例自杀急性中毒患者的中毒情况、月份分布、患者性别与年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自杀性急性中毒病例中,女性551例,男性381例.自杀性中毒年龄发生在19~38岁者占60.08%.自杀性急性中毒的人数与国民经济发展呈负相关(r=-0.985,P<0.05).自杀急性中毒时间以每年1,2,5,6月多见.结论 自杀性急性中毒患者以中青年为主,且女性多见;冬季和夏季自杀性急性中毒病例居多;经济发展速度快,则自杀性中毒人数相对较低.
作者:代将;王雷;付晶;荆晓明;王晓梅;施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mBD2与mBD3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栽体,检测其在MDCK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抗病毒特性.方法 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mBD2与mBD3基因片段,通过重叠延伸PCR技术(SOE-PCR)将mBD2与mBD3通过一段多肽接头Gly4Ser连接为融合基因mBD2与mBD3.将该融合基因插入真核表达栽体pcDNA3.1(+)获得重组质粒pcDNA3.1(+)/mBD2-mBD3,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正确后.用脂质体转染MDCK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融合蛋白表达情况,后采用CCID50测定并分析抗流感病毒作用.结果 经鉴定后证实,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mBD2-mBD3正确,该重组质粒能在MDCK细胞中稳定表达,CCID50实验结果说明有较好的抗流感活性.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mBD2-mBD3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证实其融合蛋白能在MDCK细胞中稳定表达,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防御素抗病毒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强;李明远;丰锋;巩天祥;李婉宜;刘冯欢;冯艳;邝玉;王保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HBV血清标志物与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常规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前S抗原.结果 分析常规的HBV血清标志物不同组合模式发现,表面抗原阳性的模式中,HBV前S1抗原的检出率较高.结论 乙肝病毒前S1抗原可作为临床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的一项理想检测指标.
作者:于莉;龚见习;陈新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使用超声刀和电刀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直肠癌分为2组,腹腔镜下使用超声刀(Ⅰ组)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28饲,高频电刀组(Ⅱ组)28例,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刀组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低于高频电刀组,而清除淋巴结数目高于高频电刀组.结论 超声刀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具有精确切割、凝血可控制的功能,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且清扫彻底等优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荣坤;张笃;黄建朋;汪启斌;袁波;张征;张建;梁俊;王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儿肾母细胞瘤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本组全为单侧发病,多发生于肾脏的一极,也可全部,常表现为强化不均匀的实性肿块,瘤内常有坏死、囊变,少数有出血、钙化,典型表现为残存肾实质变薄,呈新月形或肾的正常结构消失.本组术前诊断准确率94%(34/36).结论 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肾母细胞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侵犯的范围及转移情况,对肿瘤分期、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李胜;陈玉峰;侯明伟;郑怀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胸内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15例胸内巨大肿瘤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6例;右胸8例,左胸7例.肿瘤重2000~3800g.单纯肿瘤切除10例,合并左肺上叶切除2例并部分心包切除2例,上腔静脉成形术1例,4例加胸膜液氮冷冻治疗.结果 无院内死亡.术后发生复张性肺水肿1例,胸腔内出血2例,均经积极救治后痊愈.结论 积极的术前准备是关键,麻醉后气管、大血管受压可引起窒息、休克危险,应引起重视.手术切口要充分显露,术中可分块切除或控制瘤蒂后整个切除,注意术中大出血,防止发生复张性肺水肿.
作者:李先锋;马金山;努尔兰;王小雷;阿不力米提;肖开提;杨勇伟;金澄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胚术加局部甲氨蝶呤(MTX)注射在输卵管妊娠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49例输卵管妊娠病例.分为3组,A组和B组有生育要求,A组43例行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胚术加局部MTX注射.B组39例行输卵管开窗取胚术,C组67例无生育要求行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比较3组术后血β-HCG下降情况.结果 A组血β-HCG转阴时间与C组血β-HCG转阴时间相近.且均较B组时间明显缩短,无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结论 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取胚术加局部MTX注射.术后血β-HCG转阴快,减少了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生育机会.
作者:李咏梅;胡平;马亚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脑胶质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脑胶质瘤患者56例行显微手术治疗并根据病变切除程度作临床分析.结果 56例患者肿瘤全切42例(75%),次全切除7例(12.5%),部分切除7例.出院时恢复良好41例(73.2%),好转9例(16.1%),偏瘫、失语6例.结论 采用显微手术可提高脑胶质瘤的全切除率和手术疗效,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作者:杨磊;黄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素对乳酸脱氢酶活力测定的影响,并选择快捷适宜的标本处理方法.方法 以肝素和促凝分离胶作为影响因子,相应的血清作为对照标本,用连续监测法对各组标本LDH、AST、CK、CK-MB进行检测,以离子选择电极法对各组标本K+、Na+、CI-、iCa+比较.结果 经肝素、促凝分离胶处理的血清与单纯血清的各项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素本身对LDH结果无影响,改用选定的真空促凝分离胶管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心肌酶和电解质.
作者:赵来;杜勤;吴立新;赵文利;王瑞光;樊桂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光固化树脂对前牙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酸蚀粘结技术,使用光敏树脂对1020颗不同原因导致的前牙缺损进行修复.结果 临床满意率92.54%.结论 光敏树脂是目前临床修复前牙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材料,有关材料的性能等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作者:邹小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我科自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的2年时间里,对其中24例AMI的诊断与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了解是否得到有效的治疗.结果 24例患者在发病后的<2 h、2~6 h、6~12 h、>12 h内,得到及时治疗者分别为5例、15例、3例、1例,死亡2例.结论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可以让AMI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获得大收益.
作者:熊宁;王强;魏璐;侯新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伴急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60例SAH伴急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0例SAH伴急性脑积水患者治愈35例,占58.3%;死亡25例,病死率为41.6%,其中血糖升高者病亡率为62.5%,发病有意识障碍者死亡率为60.0%.结论 SAH伴急性脑积水的症状体征难以与SAH鉴别,动态CT或MRI检查可确诊,有意识障碍、反应性血糖升高者死亡率显著增加,脑室积血、脑血管痉挛及血压升高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SAH伴急性脑积水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动态观察、早期诊治十分重要.
作者:杨止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胺碘酮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将158例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用利多卡因(53例)、胺碘酮(55例)、利多卡因联合胺碘酮(50例)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 利多卡因组总有效率54.72%,胺碘酮组总有效率81.82%,利多卡因联合胺碘酮总有效率76%,胺碘酮组及利多卡因联合胺碘酮组与利多卡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胺碘酮对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有比较好的疗效.
作者:谭光林;段文涛;肖莉;杨思芸;孙治勇;李四新;杜平;焦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弓形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6例临床诊断的弓形虫性脑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弓形虫病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较高,脑弓形虫患者有家畜接触史,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肢体瘫痪,常伴有多处淋巴结肿大及全身肌痛、肝脾肿大.由于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又无特征性,故确诊需借助于免疫学及病原学检查,颅脑CT或MRI检查对诊断有帮助.只有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才能延缓病情发展,有效地降低重症弓形虫病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彭文杰;刘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低钠血症较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 选择60岁以上CHF伴有低钠血症的患者60例,在常规综合治疗(利尿、ACEI、洋地黄等)基础上随机分两组,A组30例限水并给于补充高渗盐水,直至血钠恢复正常.B组30例限水但不补盐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钠浓度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钠浓度均有所改善,A组改善优于B组(P<0.01),心功能改善A组比B组亦有差异(P<0.05).结论 心力衰竭常合并低钠血症,治疗心衰和补钠临床上应两者兼顾,本组用3%氯化钠10ml/小时泵入静脉补充高渗盐,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刘永梅;那昕;孙绍贤;刘希云;姜廷辉;刘秀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