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血吸虫药物引起赫氏反应2例

李雅莉

关键词:抗血吸虫病药物, 吡喹酮, 赫氏反应
摘要:抗血吸虫药引起赫氏反应目前尚未见报道,我院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病例1男,52岁,农民,因发热、头痛、身痛2天,寒颤2小时于2007年10月4日入院.病员几周前赤脚下田农作,有疫水接触史.3天前,服用本市血防站统一发放的吡喹酮10片.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肿瘤血管的靶向治疗系统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肿瘤区血管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多因子参与的多步骤过程,从理论上阻止肿瘤血管生成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阻止肿瘤组织的血管形成,而阻断新生血管形成,是抗癌抗转移的关键环节.血管生长抑制剂、血管抑制基因治疗、血管抑制单克隆抗体等针对骨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前景非常乐观,但并不十分成熟.只有与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的其他手段结合,才能正确认识血管靶向治疗的作用.

    作者:李伟;曾建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尖牙向后结扎在移动单根牙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尖牙后结扎在单根牙移动方面的效果.方法 对17例62个单根牙在方丝弓矫治器的排齐、整平阶段,采用尖牙向后结扎法移动.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在12~32周内完成牙弓的排齐与整平工作.移动完成前后X线片及临床显示牙及其根周组织无异常.结论 本法对单根牙移动有显著效果,能节省矫治时间.

    作者:郭洪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儿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2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PH)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25例儿童IPH的临床及实验室、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IPH好发于学龄儿童.咳嗽、贫血和咯血为常见症状.胸片表现多样化,可呈毛玻璃样、网格状或片状实变.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反复胃液及痰液中找到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必要时行支气管灌洗液检查,阳性率高,并除外继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改善症状.结论 儿童IPH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胸片、CT扣胃液或痰含铁血黄素细胞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激素治疗可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作者:刘亚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在宫颈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在宫颈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86例经妇科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初步诊断为不同类型的宫颈疾病患者采用LEEP治疗.切除组织全部送病理检查.观察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病人反应及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LEEP治疗宫颈疾病一次成功率为95.1%(9.26%~97.6%),平均手术时间6.8分钟,出血量9.3毫升.无继发性感染发生,术后出血少.手术标本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与术前相符者278例,病理升级者8例.结论 LEEP治疗宫颈疾病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尤其适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同时LEEP治疗可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在治疗同时进行诊断.

    作者:顾志毅;何琼华;严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两种便携式药泵持续灌注化疗药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两种便携式药泵持续灌注化疗药的效果.方法 将240例持续灌注化疗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电子泵组120例,采用便携式电子自控镇痛药泵持续灌注化疗(以下简称电子泵);弹性泵组120例,采用便携式弹性自控镇痛泵(以下简称弹性泵)持续灌注化疗,观察两组灌注时间的准确性、恒定性、毒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电子泵灌注给药的准确性,恒定性优于弹性泵(P<0.01),且毒副反应低(P<0.05).结论 电子泵持续灌注化疗,时间准确,流速恒定,毒副反应轻,提高病员的生活质量.

    作者:唐泽琴;陈金华;唐晨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MRI导向脑内多发性病灶立体定向活检

    目的 探讨MRI引导下立体定向病灶活检术在确定脑内多发病变的病理组织学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MRI与立体定向技术相结合,进行脑部病变的活检手术共25例.结果 24例获得病理学诊断,1例未能确诊,诊断率为96%.有4例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采用MRI引导的立体定向对于脑部多发性病灶活检,诊断准确率高,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创伤轻微,病死率低,能够有效地诊断脑内多发疑难病例.

    作者:何顺军;姜小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熊去氧胆酸联合硫酸镁预防复发性急性胰腺炎

    目的 评价熊去氧胆酸联合硫酸镁预防急性胰腺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40例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20例,联合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联合硫酸镁治疗,对照组只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联合组预防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同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熊去氧胆酸联合硫酸镁预防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安全有效.

    作者:杨修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医院感染葡萄球菌临床分布特征及药敏试验分析

    目的 了解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院内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临床分离的298株葡萄球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在298株葡萄球菌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59株(53.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39株(46.6%);CNS以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科室分布以外科病区为主;葡萄球菌耐药率达80.0%以上的抗菌素有;阿莫西林/棒酸、克林霉素、红霉素、头孢唑林、苯唑西林、青霉素;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0%.结论 葡萄球菌耐药率高,耐药谱广,应对其进行严密监测,合理用药,积极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诊断评价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例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重点观察真假腔、内膜瓣、破口、病变范围及附壁血栓等.结果 根据DeBakey分型,Ⅰ型13例,Ⅱ、Ⅲ型各5例.23例全部显示真假腔和内膜瓣,显示破口8例,附壁血栓17例.3例出现左侧胸腔积液,1例出现心包积液.结论 螺旋CT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瓣及附壁血栓,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检查手段.

    作者:陈光文;周礼平;陈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薄皮片复合移植在烧伤整形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薄皮片复合移植在功能部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修复和烧伤后期功能部位瘢痕挛缩整复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135例病员(烧伤61例,整形74例)共179个功能关节部位创面,用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整张薄皮片(0.15~0.20 mm)组合成复合皮一次性移植覆盖.结果 本组患者复合移植皮98.3%存活,随访6~9个月,移植部位皮肤外观光整,柔软有弹性,功能恢复良好,供皮区不留瘢痕.结论 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薄皮片复合移植是早期修复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和后期关节功能部位疲痕挛缩整复的有效方法 .

    作者:钟宇;陈大夫;周建文;孙炜;王晓;黄智勇;张定敏;罗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多力玛联合HCG治疗56例先兆流产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 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方法 采用口服多力玛加肌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组),和单纯口服多力玛(对照1组)以及肌内注射HCG加黄体酮(对照2组)治疗先兆流产169例,并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4.64 %,对照1组为82.69%,对照2组为77.05%,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口服多力玛加肌内注射HCG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多力玛以及肌内注射HCG加黄体酮,而单纯口服多力玛以及肌内注射HCG加黄体酮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黎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零距离护理服务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零距离护理服务理念运用于糖尿病患者住院全程.结果 显示满意度从过去的85.0%~90.0%上升至98.0%以上,病人收治增长率从过去的10.0%上升至45.0%,床位使用率从过去的80.0%上升至114.0%,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 只有改变服务观念,适应新形势和患者的需求,才能有更广阔的医疗市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刘海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卡维地络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凋亡基因PDCD5及sFas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卡维地络对高龄(>75岁)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凋亡基因PDCD5及sFas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6月~2007年10月10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卡维地络递增剂量治疗(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安慰剂组),另设正常对照组50例(正常组).观察卡维地络治疗高龄CHF患者的疗效,外周静脉血凋亡基因PDCD5血清抗体变化及血清可溶性Fas(sFas)的变化.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PDCD5抗体、血清可溶性Fas水平高于正常组,治疗后治疗组血压、心率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PDCD5抗体滴度、sFas水平降低.结论 卡维地络适于高龄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心功能,卡维地洛治疗后基因PDCD5及sFas下降提示卡维地洛具有抗细胞凋亡作用.

    作者:李芳;马宏伟;杨桂芝;杨桂凤;赵学慧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不同类型5F造影导管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5F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的手术成功率、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268例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用型导管组136例中经桡动脉途径使用共用导管完成左冠状动脉造影133例(97.8%),完成右冠脉造影129例(94.9 %);Judkins型导管组132例中经桡动脉途径使用Judikins导管完成左冠状动脉造影121例(91.7%),完成右冠脉造影122例(92.4%).共用型导管组的造影成功率高于Judkins型导管组(P<0.05).共用型导管组冠状动脉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较judikin型导管组明显减少(P<0.01).共用型导管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2.94%,judikins组为9.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使用5F共用型导管组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可提高手术操作成功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减少桡动脉痉挛的发生.

    作者:邓建平;刘涛;陈勇;赵超美;陈世容;赖成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雅安市幼儿园儿童氟滴防龋分析

    目的 研究雅安市氟化钠滴剂对儿童乳牙龋病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雅安市幼儿园3~6岁儿童为对象,通过4年临床观察氟化钠滴剂对预防儿童乳牙龋病的作用.共2024人次,其中对照组318人次,实验组1706人次,每人每天给于定量的氟化钠滴剂,现察1年,2年,3年.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患龋率,龋均在用药2~3年后明显降低.结论 氟化钠滴剂预防儿童乳牙龋病的效果明显,它对儿童乳牙龋病的预防也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值得在我市幼儿园中推广使用.

    作者:白胜;李义;安小康;薛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阿托品在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胆心反射的效果

    目的 观察阿托品预处理对胆囊切除术中胆心反射的预防作用,使手术室护士在巡回工作中对胆心反射有足够的认识和正确的处理方法 .方法 选择胆囊切除手术病人200例,随机双盲分为两组,阿托品预处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阿托品组在切皮前常规静脉注射阿托品0.3毫克.观察胆心反射发生率.结果 阿托品预处理组术中心率和血压均较稳定,无明显牵拉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阿托品预防处理能减少胆囊切除术术中胆心反射的发生.

    作者:白晓霞;李福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医院对批量地震伤员急救的组织管理

    本文通过对1127名地震伤员实施紧急救治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探讨了医院面时短时间内成批地震伤员的紧急收治应采取的护理管理对策,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作者:王红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人工肛门碗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肠造口术后切口愈合,防止粪便污染及感染的措施.方法 将76例肠造口术后病员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观察组)40例,使用人工肛门碗;另一组(时照组)36例,使用人工肛袋,对术后伤口感染,切口一期愈合及粪便污染情况进行系统观察时比.结果 两组切口感染和一期愈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粪便污染情况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1).结论 肠造口术后使用人工肛门碗优于人工肛袋.

    作者:侯颖;李淑琪;唐海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248例慢性乙型肝炎

    目的 观察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488例慢性乙型肝炎按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型,各型分别按随机抽样方法 分为治疗组248例(轻度42例,中度154例,重度52例),对照组240例(轻度40例,中度148例,重度52倒).对照组采用B族维生素、维生素C、复方丹参注射液、肌苷注射液等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80毫克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30天.观察症状、体征及治疗前后监测肝功指标.结果 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重度治疗组肝功能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也较对照组高.结论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是一种重要的促肝细胞代谢药,能维护肝细胞膜稳定性,可作为病毒性肝炎治疗用药.

    作者:唐坤伦;赵川;谢巍;王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改进手术方式在预防甲状腺术后切口粘连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手术方式的改进在降低甲状腺术后创面粘连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 将M°肿大的单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86例.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43例.传统手术方法 组采用甲状腺外被膜完全横断,缝合切口时不缝合外被膜,在颈前肌群中上1/3水平全部横断颈前肌群,从切口正中引出引流管;改进手术方法 组采用不横断甲状腺外被膜,并在缝合切口时予以缝合,在甲状软骨下缘水平部分横断颈前肌群,从切口下方皮肤另戳口引出引流管.两组患者都分别在术后2年内随访,以观察术后创面粘连发生情况.结果 传统手术组术后有10例发生创面粘连,而改进手术组仅有4例,后者发生率较前者显著降低(x2=2.773,P<0.05),显示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术中重视对甲状腺外被膜的保护与缝合,同时改进颈前肌与切口引流的处理方法 ,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创面粘连发生率.

    作者:许进;刘勇;黄晓蓉;刘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