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硬膜外麻醉诱发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1例

杨云春;黄兰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 心律失常, 甲亢危象
摘要:病例女,31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不适5年余,复发加重2个月入院.一年多前曾行剖腹产,否认其他系统病史、输血史、家族遗传病史及药物过敏史,G4P2,育有1子1女,均体健.入院查体:T、P、R、BP均正常,心脏各瓣膜区未听见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血常规:HGB 145g/L,RBC 5.09×1012/L,WBC 8.04×109/L,出凝血时间:TT11.1秒,PT 12.2秒,APTT41.9秒,电解质:K+4.31mmol/L,Na+139.59mmol/L,Ca2+5.2mmol/L.肝肾功无异常.胸片、B超、ECG心肺未见异常.入院诊断:胆囊结石.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下妇科手术体位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妇科手术与体位有关的并发症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对106例腹腔镜下妇科手术中体位安置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顺利完成手术,仅于腹腔镜手术开展初期出现术后肩部疼痛6例,轻度神经损伤1例,体位性低血压2例.采取术中体位护理措施后,均未发生由于体位护理不当所导致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手术中正确、稳定地安置手术体位,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与体位有关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余毅玲;陈丽华;阳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曲马多在剖宫产术中预防寒战的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曲马多、氟哌利多在剖宫产手术中预防寒战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 Ⅰ、Ⅱ级剖宫产孕妇,无其它并发症,随机分为3组:曲马多组、氟哌利多组、生理盐水组.胎儿取出后从静脉分别注入曲马多1.0~1.50mg/kg,氟哌利多0.05ml/kg,生理盐水2ml,观察预防寒战的效果.结果寒战发生率及程度为:曲马多组:1级1例,2级1例,占10.0%;氟哌利多组:1级3例,2级3例,3级1例,占35.0%;生理盐水组:1级3例,2级2例,3级3例,占40.0%.后两组与曲马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讨论剖宫产手术患者术中应用曲马多能有效减少寒战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不舒适性,氟哌利多作用不明显.

    作者:王松;叶智荣;陈达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幼儿腹腔镜手术致高碳酸血症1例

    病例男,3岁,体重16千克.因反复右上腹疼痛6个月入院.术前B超提示,胆石性胆囊炎,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肾功及ECG未见异常.入院时血压:120/70mmHg,心率116次/min,氧饱和度98%,ECG显示,窦性心律,ST-T无改变.麻醉前更换钠碳,小儿贮气囊,因小儿螺纹管口小无法连接麻醉机,只好用成人螺纹管代替使用.建立静脉通道后开始麻醉诱导.咪唑安定2mg,依托咪酯5mg,卡肌宁5mg,芬太尼50μg静脉注射,快速插管顺利,双侧呼吸音清晰,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氧流量400ml/min,术始灌入二氧化碳,气腹压6mmHg,二氧化碳灌入流速1~5L/min.头高脚低、左倾斜卧位实施手术.术中监测PEtCO2、SPO2、ECG、BP、HR等,手控呼吸潮气量12ml/kg.手术开始约30分钟,心率120次/min,逐渐增快至180次/min,面湿潮红.PetCO2由35mmHg逐渐上升至76mmHg,氧饱和度100%.考虑二氧化碳蓄积,采用手控过度通气,潮气量14ml/kg.但不见好转,随即迅速调整螺纹管长度,缩短螺纹管管道,约10分钟后心率降至120次/min,PHtCO2降至35~40mmHg,SPO2100%,手术1小时40分钟完成.术毕患儿意识清醒,拔出气管导管后恢复室观察1小时安返病房,痊愈出院.

    作者:江福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对左室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局部运动的评价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QTVI)对左室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局部心肌各时期纵向运动特点的评价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QTVI评价30例心肌梗死患者(MI组)和30例无任何心脏疾病者(对照组)的左室心肌局部运动:获得纵向上不同室壁、不同节段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测量等容收缩期(1VC)、收缩期(S)、等容舒张期(1VR)、舒张早期(E)、舒张晚期(A)的峰值速度.结果心肌梗塞组纵向上心肌各节段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较正常人减低,在梗塞节段更明显,甚至出现速度反转;等容收缩期峰值速度明显减低,或出现异常负向波;等容舒张期出现大量异常正向波,舒张早期出现双峰波,峰值速度减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增高,Ve/Va<1.结论心肌梗塞患者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均明显减低;心肌各种异常活动提示存在局部心肌运动异常和心肌缺血;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及局部功能.

    作者:范英;伍长学;于琴;高玉丽;蒋冰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知识概述(四)——语法概要(Ⅱ)

    4数字英语中有关数字表达的标准不完全一致,例如有的标准规定10以下的数字拼出,10以上的数字使用阿拉伯数字.但也有标准规定数字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笔者认为,对于数字的使用要掌握两个原则:①在阿拉伯数字能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应优先使用,因为这样表达简洁.②同一本刊物或文章应统一.下面是英语中使用数字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作者:宋双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骨髓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胚层干细胞的潜能,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使心肌梗死动物或病人的梗死面积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梗死区出现新的心肌细胞和血管,从而使心梗病人的治疗和预后明显改善.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和保护心肌的机制、干细胞的选择、植入途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等方面内容.

    作者:秦黎明;秦光明;马小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老年男性急性胃肠炎治疗中心脏骤停3例

    急性胃肠炎是常见的一种胃肠道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现将我科2000~2004年收治的3例老年男性急性胃肠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脏骤停问题报告如下.

    作者:侯任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带环异位妊娠18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放置宫内环后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80例带环发生异位妊娠者的发生部位、时间、发生率进行分析,并提出早期处置方法.结果本组180例中发生输卵管妊娠160例,卵巢妊娠14例,宫南妊娠6例;获得早期诊断者82例,其余98例经开腹探查确诊;58例经保守治疗,24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98例行开腹手术,均获治愈.结论带环异位妊娠者,只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法,均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为降低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宫内放环后应积极有效地治疗盆腔炎.

    作者:李庆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顽固性呃逆2例治疗体会

    病例1 女,22岁,未婚,民工,因频繁呃逆半年,于2004年10月9日来院就诊.患者半年前在深圳打工时,因感冒、咳嗽1周后开始呃逆,呃声大,呃逆频繁时引起呼吸困难、流泪、呕吐,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未见好转.查体:病人精神差,情绪低落,频繁呃逆,心肺及腹部未发现阳性体征.治疗:肌注胃复安10mg,安定10mg后,病人呃逆次数减少,呃声减小;同时口服胃复安5mg,安定2.5mg,谷维素20mg,维生素B120mg,维生素B620mg,均3次/d,服药1周内未发生呃逆,停药两天呃逆复发,但频率有所减少,继续服用以上药物两周后呃逆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作者:雷隆祥;赖淑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转复胸部手术后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和胺碘酮转复胸部手术后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胸部手术后2天内发作的心房颤动患者42例,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各21例,分别静脉予普罗帕酮70~140mg与胺碘酮150~300mg,效果不佳者静滴维持,观察8小时内的转复率及安全性.结果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2小时内的转复率分别为76.2和19.0%,8小时内的转复率分别为95.5和71.4%,两组2、8小时转复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普罗帕酮转复胸部手术后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成功率较胺碘酮高.

    作者:雷军;熊冠泽;吴家玉;卢松;丁富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利多卡因在全麻拔管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气管内给药对全麻结束拔管时呛咳的抑制和对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择期手术全麻病人5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25例.拔管前10分钟,A组2%利多卡因1.5mg/kg直接由气管导管内给药,B组给予生理盐水5ml于气管导管内,观察气管拔管前5分钟呛咳的发生率和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 A组呛咳发生率8%(2/25),B组60%(15/25),A组拔管时的呛咳反应明显减少于B组(P<0.01).A组拔管前5分钟MAP、HR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利多卡因对减轻全麻结束时的呛咳和对心血管反应的预防有明显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耳内窥镜下鼓膜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耳内窥镜下行鼓膜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32耳鼓膜穿孔病人,在耳内窥镜下采用颞肌筋膜行鼓膜修补术,观察手术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并复查鼓膜修复、听力变化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愈29耳(90.6%),失败3耳(9.4%).结论耳内窥镜下鼓膜修补术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蒋路云;戚思国;李家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前列腺素E1对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浆脑钠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时血管内皮功能与血浆脑钠素(BNP)的变化及前列腺素E1(PGEl)的干预效应.方法在常规予以强心、利尿等治疗的基础上,给予30例心力衰竭患者前列腺素E1静脉滴注7天,利用放射免疫法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浆BNP、ANP、ET-1及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心力衰竭时血浆BNP、ANP、ET-1及CEC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心功能级别越高,其增高程度越明显.PGE1可显著降低血浆BNP、ANP、ET-1水平,减少CEC数量.结论心力衰竭时血管内皮功能受损,PGE1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李爱民;黄岚;宋耀明;覃军;何作云;祝善俊;耿建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硬膜外麻-全麻联合应用于上腹部手术54例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静脉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及肌松情况.方法 54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静脉麻醉,B、C组分别单用全身静脉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并观察其镇痛、肌松效果.结果 A组与B组术中镇痛效果及肌松满意,术中循环功能A组比B组稳定,两组术中SPO2无改变,均在95.0%以上;C组术中镇痛效果不全和肌松不满意,需辅助用药,血压波动较明显,需使用升压药.结论硬膜外麻-全麻联合使用不但可使全麻用药量明显减少,且术中镇痛效果好,肌松满意,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术后患者能早清醒,早拔管,便于实施术后镇痛.

    作者:林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三磷酸腺苷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三磷酸腺苷(ATP)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转复效果和窦房结的影响.方法对38例PSVT患者采用自身对照,静注不同剂量ATP观察其疗效和窦房结停搏时间.结果静注ATP5、10和15毫克转复PSVT成功率分别为10.52、94.72和100.0%;窦房结停搏时间分别为(1460±100.3)、(1740±340)和(2140±560)毫秒,各组间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注ATP 10毫克能使绝大多数PSVT终止,且副作用较小.

    作者:熊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次静注异丙酚0.8~1.5mg/kg及氯胺酮0.2~0.8 mg/kg;B组单次静注氟芬合剂.观察并记录患者入睡深度,有无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牵拉痛和鼓肠,有无术中知晓和记忆.结果 A组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明显优于B组(x2=46.718,P=0.000).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具有良好地协同作用,对循环影响小,苏醒快,值得推广.

    作者:高金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发性肝癌对其预后尤为重要,早期诊断方法有:甲胎蛋白测定是定性诊断的佳标志物;穿刺细胞学、B超是常用的方法;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已成为小肝癌理想的检测方法;纳米超顺磁氧化铁微球磁共振对比剂提高了5毫米微小肝癌的检出率;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已成为诊断中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京来;郎锦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糖尿病膀胱病的观察和护理

    本文对糖尿病膀胱病的观察要点及护理对策进行了总结,强调临床观察的重点是排尿情况,同时应制定详细地个体化护理计划,做好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其定时排尿,教会其Grede排尿手法和自我清洁导尿膀胱冲洗方法,以避免和减少尿路感染,对预防NVCDD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可供借鉴.

    作者:刘晓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体会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手术方法和特点.方法对3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效果进行临床评价,并对11例伴鼻窦炎、鼻息肉者行同期手术.结果本组32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无1例并发症发生,治愈率为100%.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视野清晰,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苟立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可拆除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在小梁切除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在巩膜瓣两侧切口中央处作一对外露可拆除缝线,外露端在角膜缘前透明角膜处约1毫米.结果 40例术后无1眼发生持续性浅前房,术后通过调整可拆除缝线及按摩眼球,眼压控制在21毫米汞柱以下.结论巩膜瓣可拆除缝线的应用有效调节眼压,大大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罗莉丽;曾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