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俊羽;钱桂生;陈维中;常城;姚伟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的辅助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治愈20例(80.0%),死亡5例(20.0%).结论加用N-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作者:李代刚;王英;蒲丹;陈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对72例AOS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65例(90.3%),死亡7例(9.7%).结论本病诊断不难,但少数病例(老年患者)症状、体征不典型者,应予重视.治疗强调及时胆道减压,同时给予抗感染、抗休克、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作者:刘福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病例女,70岁,于2005年10月13日因右肘部跌伤后疼痛、肘关节肿胀、功能障碍1+小时入院.查体:右肘部明显肿胀、压痛,屈曲状,不能进行伸屈活动;远端血供良好;右小指屈曲状,不能完全伸直,小指痛觉减退.X线片示:右肱骨髁连同滑车大部份骨折、翻转移位,外髁骨折,无明显移位,尺骨鹰嘴骨折、分离移位.入院后暂用石膏托外固定,2天后因肿胀加重,出现较多张力性水泡,给予消炎止痛等治疗,10天后水泡干燥,肿胀基本消退,在臂丛麻醉下,经肘后偏内侧切口进入.术中见:右尺骨鹰嘴横形骨折分离约2厘米,肱骨内髁及滑车大部份骨折,向后下翻100°,骨折断端顶压尺神经,尺神经挫伤.游离保护尺神经.先复位肱骨内髁及滑车,确保滑车良好对位,用2枚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再复位尺骨鹰嘴,用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复位尺神经.术中见骨折复位好.固定牢,肘关节被动活动良好.
作者:李敬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病例男,44岁,因反复心慌、胸闷2年多入院.2年前常于情绪激动后感心跳加快,胸闷心慌,无明显头昏、畏寒、发热、咯血史,亦无胸痛、关节痛、晕厥等症状.ECG示房颤,以心肌炎处理,4天后转为窦性心律.1年前再次发作心慌胸闷,无呼吸困难及端坐呼吸,以早期冠心病处理,予异搏定、消心痛、心律平、心得安、丹参、极化液后,症状消失.此后屡发心慌、胸闷,持续时间延长.近半年来心慌胸闷加重,ECG示频发房早,短阵房速、房颤,用扩冠、护心、洋地黄等药物疗效欠佳.
作者:郭崇川;吴刚;杨鹏;杨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代谢综合征(MS)是肥胖、胰岛素抵抗(IR)、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集结的状态,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发病率急剧增高.本文对其定义、流行病学及特征、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标准、防治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传民;刘亚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中断改变病情药(DMARDs)的原因,以提高对RA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门诊及住院RA患者136例,记录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资料、中断DMARDs的原因:比较停药组与未停药组之间的差异,分析中断DMARDs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患者中54.4%停用DMARDs.停药原因依次为:自觉无效、担心药物副作用、症状减轻、出现药物副作用、经济困难、购药困难、患其它疾病.停药组与未停药组比较,在病程、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及类风湿因子水平(RF)、低经济收入、低教育程度及是否专科治疗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 RA患者停用DMARDs发生率高,其停药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余静;冯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胆石症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案.方法对40例60岁以上胆石症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7例治愈好转,3例死亡.结论老年胆石症并感染患者具有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并发症和伴随病多等特点,早诊早治及加强对并发症、伴随病的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黄建军;何春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体位安置与并发症发生及其预防的措施.方法分析220例腹腔镜手术中患者体位安置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220例腹腔手术均顺利完成,有6例(2.73%)妇科腹腔镜手术出现术后肩部疼痛,214例(97.27%)手术由于采取预防措施,未发生因体位安置不当而导致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术中合理安置腹腔镜手术体位,不仅能提高手术效果,而且可以预防相关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朱萍;李振花;蔡友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病例男,42岁.因反复双上肢抽搐伴意识丧失25天,发作前头痛、眩晕、恶心、眼花,双上肢抽搐停止不久即全身抽搐、口吐泡沫、意识丧失;醒后,不能回忆当时发作过程;经长期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法控制;近来发作加剧,右腿无力,行走不隐,病情加重,而要求入院治疗.查体:神经系统无异常,无外伤.脑电图(EEG)检查:高度异常,在慢活动背景上,左侧额、颞局限性高幅S、Q灶,偶尔单个棘慢综合波,而右侧额、颞区发作出现尖、棘波及棘尖慢综合波.同时,反复2次不同手段定位,诊断与前相同.头部增强CT扫描,发现左侧颞叶蛛网膜囊肿及先天性蛛网膜有部份缺如病变.行左侧颞、额叶剖颅术,在皮质电图(ECOG)监测下行痫灶切除.术中ECOG发现左颞中下回前份高幅棘波灶.手术按ECOG所示部位做左颞中下回前份、距颞尖5厘米切除,术中发现左颞中下回前份,脑回明显增宽,脑沟变浅,颞下回前份与硬膜有少量膜状粘连,切开4.0cm×5.1cm囊肿.在切除囊肿和痫灶区后复查ECOG,原棘波消失.病理证实:左颞中前份神经上皮囊肿.35天后复查EEG:右侧棘波、尖波及棘慢综合波等异常放电消失.癫痫大发作完全控制,智力、精神良好,治愈出院.
作者:刘多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QTVI)对左室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局部心肌各时期纵向运动特点的评价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QTVI评价30例心肌梗死患者(MI组)和30例无任何心脏疾病者(对照组)的左室心肌局部运动:获得纵向上不同室壁、不同节段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测量等容收缩期(1VC)、收缩期(S)、等容舒张期(1VR)、舒张早期(E)、舒张晚期(A)的峰值速度.结果心肌梗塞组纵向上心肌各节段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较正常人减低,在梗塞节段更明显,甚至出现速度反转;等容收缩期峰值速度明显减低,或出现异常负向波;等容舒张期出现大量异常正向波,舒张早期出现双峰波,峰值速度减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增高,Ve/Va<1.结论心肌梗塞患者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均明显减低;心肌各种异常活动提示存在局部心肌运动异常和心肌缺血;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及局部功能.
作者:范英;伍长学;于琴;高玉丽;蒋冰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不需要开放手术的膀胱积存血凝块清除方法.方法在电切镜下应用自制碎血器清除膀胱积血23例.结果23例病人均全部成功清除血凝块,术后按血凝块计量60~280g,平均195克.手术时间10~55min,平均28分钟.较其它方法时间明显缩短.结论自制碎血器取材方便,制作容易,清除凝血块彻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
作者:杜中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抢救重症药物中毒的疗效.方法对34例重症药物中毒患者在常规彻底洗胃、利尿、输液等基础上进行42次的血液灌流治疗.结果血液灌流治疗后神智、症状、体征较灌流前改善,34例中痊愈32例,抢救成功率94.1%.结论及早实施血液灌流抢救重症药物中毒,可提高治愈率及抢救成功率.
作者:刘敏;祁健;王锡玲;卢晖;姚健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静脉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及肌松情况.方法 54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静脉麻醉,B、C组分别单用全身静脉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并观察其镇痛、肌松效果.结果 A组与B组术中镇痛效果及肌松满意,术中循环功能A组比B组稳定,两组术中SPO2无改变,均在95.0%以上;C组术中镇痛效果不全和肌松不满意,需辅助用药,血压波动较明显,需使用升压药.结论硬膜外麻-全麻联合使用不但可使全麻用药量明显减少,且术中镇痛效果好,肌松满意,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术后患者能早清醒,早拔管,便于实施术后镇痛.
作者:林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调查我院病人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以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收集门诊2004年7月~2005年7月的麻醉药品处方319张,对麻醉药品消耗数量和品种进行分析.结果哌替啶注射液占总处方的48.3%,吗啡注射液占16.6%,部分处方在用药上存在一些问题.结论门诊麻醉药品的应用还有不合理的情况.
作者:游丽华;邹清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循证医学的概念与特征,提出以研究型教学法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并对循证医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及其实施进行了探讨.
作者:陆俊羽;钱桂生;陈维中;常城;姚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张松弛药物阿托品在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ophy,IVP)中输尿管阴性小结石的表现规律,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100例中,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直接采用大剂量IVP,观察组肌注阿托品后再行大剂量IVP,分别对两组输尿管阴性结石患者阳性率进行诊断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中,诊断阴性结石19例,与临床排石或手术证实的符合率为39.58%;观察组中,诊断阴性结石38例,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73.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24,P=0.001).结论运用阿托品后,结合临床表现,仔细分析影像学改变,大剂量IVP对输尿管阴性小结石可做出准确诊断或提示性诊断,提高了X线检查的阳性率.
作者:韦章诚;张昌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之一,其诊断主要依赖于膀胱镜和细胞学检测.由于膀胱镜检测会带给患者创伤和昂贵的检测费用,而细胞学检查的灵敏度低.所以,找到可靠的肿瘤标志物用于非侵入性的膀胱癌检测已成为近几年来研究的热门.
作者:武文;屈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Q波型心肌梗死(QMI)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NQMI)及心源性猝死(CSD).近年来,大量的基础研究发现其发病机理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有密切关系,且与多种血清标志物密切相关.对其进行明确诊断及危险评估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ACS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随着对ACS研究认识的深入,不断开发出一些新的治疗措施,如新型抗血栓药物及基因治疗等.本文就ACS的发病机制、诊断、血清标志物和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赵平;张广文;杨思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病例女,36岁,孕3产2.因停经38+4周,检查发现横位,于2005年2月15日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史.16年前早产1死婴,15年前足月分娩1活女婴.末次月经2004年6月21日,孕期顺利,无腹痛及阴道流血.查体:T 37.4℃,P 80次/min,R 20次/min,BP 130/80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无压痛,肝脾未满意触及.宫高33厘米,腹围97厘米,胎心音148次/min,横位,无产兆.实验室检查:WBC 15.8×109/L,N0.86,Hb 100g/L.出凝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B超提示:单胎横位,Ⅱ级胎盘.入院诊断:G3P238+4周宫内孕活胎待产,横位.入院后于当日下午出现宫缩.于下午4时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急诊剖宫产术.术中见子宫足月孕大,呈横椭圆形,子宫下段宽大,子宫体右旋.
作者:王晓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气管内给药对全麻结束拔管时呛咳的抑制和对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择期手术全麻病人5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25例.拔管前10分钟,A组2%利多卡因1.5mg/kg直接由气管导管内给药,B组给予生理盐水5ml于气管导管内,观察气管拔管前5分钟呛咳的发生率和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 A组呛咳发生率8%(2/25),B组60%(15/25),A组拔管时的呛咳反应明显减少于B组(P<0.01).A组拔管前5分钟MAP、HR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利多卡因对减轻全麻结束时的呛咳和对心血管反应的预防有明显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