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飒飒
目的探讨热射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MODS)的营养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13年夏天我院收治的1例体能训练致热射病合并 MODS患者营养治疗的方法和经验。主要采取了早期自然食物低能量喂养等饮食治疗,辅以静脉营养及肠内营养制剂,采用益生菌乳饮品等方法进行营养治疗,并进行了全程营养管理及监测。结果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炎症得以控制,器官功能及营养状况逐渐改善,终治愈出院。结论恰当的营养治疗对热射病合并MODS患者的救治和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怡;黄蕾;李洁廉;张艳;时皎皎;林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哈萨克族中老年人结膜囊带菌谱、影响因素及耐药性。方法收集538例哈萨克族中老年人的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阳性者作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影响因素和细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在538例结膜囊分泌物中,细菌培养阳性者214例,阳性率为39.78%。病原菌的种类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95.79%),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66.36%),其次是微球菌属(9.81%)和棒状杆菌属(7.48%)。年龄、居住地对带菌率有影响(60岁以上者高于40~60岁者,农村人群高于城市人群),性别、眼别无明显影响。大多数阳性菌株对利福平、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好(耐药性<25%),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及氯霉素敏感性差(耐药率>70%);葡萄球菌属耐苯唑西林株达42.2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株。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是哈萨克族中老年人结膜囊内常见的菌种,感染的高发群体是高龄和农村人群,预防或抗感染可以选用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
作者:尚丽霞;宋林;史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代谢组学主要研究参与生物体新陈代谢,维持生物体正常机能及生长发育的一系列代谢产物,是继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之后兴起的一种新技术。随着代谢组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微生物的鉴定,药物的开发及应用等。在口腔医学的研究中,代谢组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春艳;杨琴秋;钟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 w,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及巴塞尔( 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血清中CRP 的浓度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 05);Barthe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14 d后,治疗组血清CRP浓度明显低于对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前列地尔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血清中CRP的浓度,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且安全、可靠,具有较大的临床借鉴意义。
作者:凌大军;阚鲁;马玉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理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1]。我部通过查找为保健对象服务保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健康管理的要求,认真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并认真落实,较好地调动了保健对象关注健康的自觉性,较充分发挥了现有卫生经费与医疗资源的作用,使保健对象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升。
作者:王仑;刘修卫;李家德;张芳;彭磊;李露寒;魏丰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估术前静脉输注氨甲环酸对减少剖宫产术中术后失血的效果及对血液黏滞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拟行剖宫产的足月妊娠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 A 组( n =50)和 B 组( n =50),在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开始分别输入10 mg/kg的氨甲环酸或等剂量生理盐水,输液的时间超过10 min。输液完毕20 min后,实施相同标准的麻醉与手术。观察初产妇术中术后的基本情况以及血液学指标,包括术后24 h复查产妇的血液常规、凝血时间及围手术期催产素的使用总量,测定术后72 h内不同时间点的血液黏度。结果 A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血色素下降以及催产素的使用总量上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在相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前20 min给予10 mg/kg的氨甲环酸,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早期失血量,并且不会带来血液黏滞度的升高。
作者:施学莉;陈永红;赵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Nocolyse/Nocospray系统对枯草芽胞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芽胞的杀灭效果。方法依据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方法,采用现场模拟实验,将含有枯草芽胞杆菌ATCC19659芽胞和梭状芽胞杆菌ATCC3584芽胞的培养皿分别放置在3间病房中,采用Nocolyse/Nocospray系统进行消毒处理30 min,然后计数培养皿中的菌落数,并与相同位置加盖后未暴露于Nocolyse/Nocospray系统的相同菌株培养皿的菌落数进行比较。结果经Nocolyse/Nocospray系统消毒处理后,测试培养皿中两种不同浓度的芽胞杀灭量均达到了6个对数级,超过《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所规定的国家标准10倍以上。结论Nocolyse/Nocospray系统对梭状芽胞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芽胞有高效的杀灭作用。
作者:刘丽娜;杨川莉;张明妍;胡小兵;张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麻醉恢复期是指终止麻醉药物给予到麻醉作用完全消失这段时间[1]。由于在麻醉恢复期患者易出现病理生理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性命,故需要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度过。在 PACU期间,麻醉护士担负着和麻醉医生一同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护患者安全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的重任。故了解麻醉恢复期患者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对一名麻醉护士十分重要。作为临床麻醉护士,应对患者在这段时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有足够了解,本文总结了全麻后在麻醉恢复期内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希望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王芳;董林;张树兵;廖浩君;王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检测胃腺癌中nm23、P53和Ki67增殖指数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0年3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胃腺癌存档的蜡块组织作为观察组,选择4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中nm23、P53和Ki67的表达水平;以阳性率为计数指标,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3种蛋白在肿瘤中表达的意义。结果观察组nm23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53和Ki67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nm23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有无癌栓密切相关,P53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检出数量、浸润深度、肿瘤的大径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Ki67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和肿瘤的大径密切相关( P<0.05或P<0.01)。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nm23与P53、nm23与Ki67、P53与Ki67之间的表达均具有相关性。结论胃腺癌中nm23低表达、P53和Ki67高表达不仅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还可以促进肿瘤的进展,nm23和P53与Ki67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作者:刘爱东;宋旭东;李双;熊艳杰;张宏伟;李倩;王献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病例男,32岁,因“腹痛半天”于2012年6月23日入院。入院前半天,患者进食油腻饮食后出现上腹疼痛,呈持续性刺痛,放射至腰部,伴反酸、嗳气、恶心,呕吐清水样物3次,量约50 ml/次,无腹泻、呕血、黑便,无畏寒、寒战、发热等不适。(1)入院检查:体温36.6℃,脉搏94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100/60 mmHg,肥胖,急性痛苦面容,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粗,下肺呼吸音稍低,未闻及干湿啰音。腹部膨隆,轻度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肝脾未扪及,肠鸣音未闻及。上腹部CT示:急性胰腺炎,胰尾实质密度欠均质,胰周间隙、小网膜囊、左侧肾旁前间隙、左侧肾周间隙、脾门区、脾周、腹膜后间隙可见炎性积液影,左侧肾前筋膜、肾后筋膜、肾周桥隔、侧椎筋膜、腹横筋膜增厚,小网膜、肠系膜、大网膜肿胀、增厚,十二指肠、部分小肠、左半结肠淤滞;脂肪肝;左侧胸腔少量积液。WBC 18.11×109/L, RBC 5.45×1012/L,Hb 197 g/L,PLT 191×109/L,N 90.0%,血清钠119.4 mmol/L,氯87.5 mmol/L,钙2.77 mmol/L;葡萄糖20.8 mmol/L,尿酸509μmol/L,甘油三酯26.65 mmol/L,总胆固醇22.6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7.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9 mmol/L,载脂蛋白A10.51 g/L;C反应蛋白77.3 mg/L,血淀粉酶310 IU/L;血清脂肪酶191.1 U/L。入院时 APACHⅠ评分14分,RANSON评分>3分,除外胆道原因。诊断为:高脂血症相关性急性重症胰腺炎。(2)治疗经过:入院后在普通病房予以相关治疗无好转,且患者腹胀明显、呼吸急促、氧合下降,考虑重症胰腺炎合并ARDS,次日转入ICU。呼吸52次/min,血气分析(面罩给氧7 L/min ):pH 7.38,PCO239 mmHg,PO259 mmHg,SO290%。即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并行持续血液滤过( CVVH)治疗(置换流量3000 ml/h,血液速度200~250 ml/h,间断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反复监测凝血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继续予以抗生素预防及控制感染,给予清胰汤、加贝脂及生长抑素抑制胰酶的分泌及活性,控制血糖,给予抗炎、抑酸、祛痰、氨基酸及葡萄糖静脉营养支持,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予以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PICCO)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5d后患者腹痛、腹胀好转,肠鸣音存在,予以留置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支持;7d后患者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平稳,氧合改善,呼吸平稳,顺利脱机拔管。2w后因患者高热,行腹腔穿刺培养阳性,结合多次复查腹部增强CT提示:考虑胰周感染,分别在CT及B超引导下行经皮腹腔穿刺引流术及冲洗。1个月后转入成都军区总医院反复给予微创手术清创,半年后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余香梅;席洁林;臧志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考察胰蛋白酶抑制剂萘莫司他(FUT-175)对创伤性胰腺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压缩气流冲击法建立创伤性胰腺炎大鼠模型,以生理盐水和加贝酯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考察FUT-175在造模后1 h腹腔注射给药后大鼠的生存率、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以及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腹腔注射FUT-175后可显著提高创伤性胰腺炎大鼠生存率(60% vs.30%),降低血清淀粉酶[(3030.8±869.4)vs.(6126.5±791.3)U/L]和脂肪酶水平[(203.4 ± 62.5)vs.(646.5 ± 99.3)U/L],同时有效减轻胰腺组织损伤;与阳性对照药加贝酯相比,FUT-175给药后大鼠的生存率更高(60%vs.40%),血清淀粉酶[(3030.8±869.4)vs.(4111.4 ± 683.1)U/L]和脂肪酶水平更低[(203.4 ± 62.5)vs.(336.7±70.2)U/L]。结论胰蛋白酶抑制剂FUT-175对创伤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盖丽;任建东;田伏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在拔牙后局部应用与全身应用对拔牙后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拔除下颌阻生牙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拔牙创面填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浸湿的明胶海绵;B组仅在拔牙创面上填明胶海绵,术后口服醋酸地塞米松片0.75 g,2次/d,连续3 d。观察两组拔牙后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局部应用地塞米松与全身应用地塞米松均能有效缓解拔牙后反应,两组间拔牙后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拔牙创面局部填塞地塞米松较全身应用地塞米松更方便,且效果相当,并可避免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甘升远;陈红亮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政府和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视,逐步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如何做到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同时确保医疗质量,实现医疗和医保服务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定点医疗机构与每个医保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我院积极落实国家医改政策,不断发现与改进自身的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医保制度的管理,使医疗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
作者:苏杨;帅婉红;朱艳;边冬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塑形内固定整复术,在三维CT重建技术的指导下,治疗眼眶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术前行横断面、冠状面二维CT扫描和三维CT重建,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采用微型钛板塑形内固定,对17例眼眶骨折患者进行骨折复位及眼眶骨缺损整复手术。结果17例术后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均消失,眼球内陷纠正,视力无损害,且面部外观满意,无植入体轮廓阴影或阶梯状畸形。CT扫描复查眼眶骨折及缺损处修复良好,软组织完全回纳,钛板无移位。术后随访3个月~1年,钛板无排斥反应、移位、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微型钛板塑形内固定整复术,充分利用钛板具有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坚固强度大、可塑形但又不易变形、体内植入可永久留置等特点,达到眶缘结构良好的固定作用。同时在三维CT重建技术的指导下,眶骨骨折诊断更准确,手术更精确,盲目操作风险性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作者:巢阳;舒越昆;陈力;张颖颖;姚慧;宋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对比劲润牙本质保护膜与多乐氟对冠桥活髓基牙预备后牙本质敏感的脱敏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共137颗活髓牙)随机分为3组:劲润组、多乐氟组、对照组,局麻下活髓基牙行牙体预备后临时冠修复。7 d后去除临时冠,采用可视分级评价法( VAS),观察在活髓基牙表面分别涂抹劲润、多乐氟及蒸馏水前后,机械刺激和温度刺激活髓基牙的敏感程度。结果劲润组和多乐氟组脱敏治疗后VAS值均低于治疗前,并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而两组间VAS值无统计学差异( P>0.05),对照组脱敏前后VAS值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劲润牙本质保护膜及多乐氟均可有效缓解行全冠预备后的活髓基牙出现的牙本质敏感症状,二者间作用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辜健敏;赵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病例女,37岁,因发热、头痛7 d,于2014年3月31日入院。入院前7d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40.3℃,呈稽留热型,发热前畏寒明显,发热时伴剧烈头痛,曾呕吐1次,非喷射性,为胃内容物。发病以来,无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按“伤寒”给予头孢地嗪2 g静滴,2次/d;左氧氟沙星0.3 g静滴,2次/d,抗感染治疗。经治疗后上述症状无缓解,转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T 39.6℃,P 88次/min,R 22次/min,BP 120/68 mmHg。急性热病容,双肺、心脏、腹部查体无阳性体征发现。神经系统查体:颈稍抵抗,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均未引出。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10.9×109/L,NEU 77.2%,EO 0.6%;肥达反应:H 1è80,O 1è160,结核抗体阴性,血沉、肝肾功、大小便常规未见异常,血培养阴性。诊断为伤寒,给予头孢曲松2 g静滴,2次/d;莫西沙星0.4 g静滴,1次/d,抗感染治疗。经治疗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37.5~38.3℃,头痛症状仍明显。于4月9日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压力280 mmH2 O,脑脊液常规检查:潘氏试验(+),有核细胞230×106/L(230/mm3),单个核细胞85%,多个核细胞15%;脑脊液生化检查:Cl 108 mmol/L,Glu 2.8 mmol/L,LDH 81 U/L,ADA 2.2 U/L,TP 1.8 g/L。脑脊液抗酸染色、TB-PCR、墨汁染色均为阴性。头颅CT未见异常;鼻窦CT提示:右侧上颌窦炎;胸部CT提示:双下肺少许炎性病变,双侧胸腔少量积液;颈椎CT提示:颈椎退行性变。考虑:伤寒合并伤寒性脑膜炎。继续抗感染治疗,给予改善脑循环、改善脑代谢、营养神经、脱水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经治疗后患者发热消失、头痛缓解,4月14日复查血常规:WBC 7.06×109/L,NEU 49.3%,EO 2.4%,肥达反应:H 1è160,O 1è320,血沉、肝肾功正常。复查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压力180 mmH2 O,脑脊液常规检查:潘氏试验(+),有核细胞12×106/L;脑脊液生化检查:Cl 111 mmol/L,Glu 3.3 mmol/L,LDH 66 U/L,ADA 2.5 U/L,TP 1.9 g/L。脑脊液抗酸染色、TB-PCR、墨汁染色仍均为阴性。头颅增强 CT 未见异常。脑脊液培养结果提示:伤寒杆菌生长,确诊伤寒性脑膜炎。经上述治疗后,患者头痛症状基本消失,于4月28日痊愈出院。
作者:肖安;刘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求微创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优势。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64例164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82例82眼和对照组82例82眼。实验组采用微创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垫压术,即在裂孔所在象限距角膜缘10 mm的位置,根据裂孔大小做平行或垂直角膜缘的结膜切口;对照组采用常规角膜缘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垫压术。随访观察两组术后眼底视网膜复位率、视功能恢复效果、视力提高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随访时间为6~24(10.5±2.0)个月。结果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相比较,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0.05);两组术后的眼底视网膜复位率、视功能恢复情况及视力提高情况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并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结论微创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较佳。
作者:李云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在脊椎骨折手术麻醉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脊椎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麻醉,观察组给予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两组给药前后生命体征相关指标、麻醉苏醒时间及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给药后观察组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明显优于给药前和对照组(P<0.05),而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麻醉术后10 min OA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麻醉优良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P<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用于脊椎骨折手术麻醉,具有麻醉效果满意、苏醒快速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建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椎管内肿瘤是指脊髓、神经根、脊膜和椎管壁组织的原发和继发性肿瘤,可分为硬脊膜外肿瘤、硬脊膜下脊髓外肿瘤及脊髓内肿瘤[1]。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唯一有效方法,病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椎管内肿瘤部位深在,肿瘤切除手术需显露并切除部分椎板以开放椎管,加上脊髓组织娇嫩,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往往需要长期康复,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因此,手术后的专业护理对于患者的病情康复和预后至关重要。回顾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62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汇报如下。
作者:潘靓;夏勋;冉春梅;李强;常蕾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病例男性,10岁,因发热、咽喉肿痛2 h就诊。查体:体温39.1℃,脉搏108次/min,呼吸26次/min,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给予注射用头孢西丁钠(商品名:信希汀,深圳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503,生产批号:HP20130902)1 g静滴,2次/d;维生素C注射液1 g静滴,1次/d;给予柴胡注射液1 ml肌肉注射退热。治疗2 d后,患者诉咽痛不适缓解,无发热等,查体见咽部充血变淡、扁桃体缩小。第3d仍按上述治疗方案静滴治疗,当天晚上,患者突然全身及面部出现皮疹,伴瘙痒不适,无呼吸困难、心慌、胸闷、气紧等。给予氯雷他啶片5 mg及维生素C片0.2 g口服,服药2h后,全身及面部皮疹部消散。第4d停用注射用头孢西丁钠输液治疗,改为口服头孢地尼分散片0.1 g 口服,1次/d,服药后3 h,全身及面部又行出现皮疹。即行停药,同时给予上述抗抗过敏治疗,皮疹消退。改为阿奇霉素分散片0.125 g口服,2次/d,服药2 d后,无咽痛及发热等不适,咽部不充血,扁桃体大小正常,治愈。
作者:陈杰;刘群;王益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