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CU中重症肺炎病原菌变迁及药物敏感情况研究

赵爽;陈川;张巧;王导新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 重症肺炎, 细菌, 变迁, 敏感性
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中重症肺炎患者细菌变迁及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治疗和科学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 ~2012年ICU诊治的107例重症肺炎思者的痰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重症肺炎患者病原菌变迁及药物敏感变化情况.结果 共分离出细菌237株,前5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40株、铜绿假单胞菌3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6株、鲍曼不动杆菌24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2012年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占61.5%,高于2011年的18.2%(P<0.0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前5位细菌均呈多重耐药性.结论 ICU中重症肺炎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012年与2011年比较,常见细菌耐药现象较为严重,而且呈现上升趋势,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显著升高,提示要及时监测ICU中重症肺炎病原菌变迁及药物敏感情况,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合并艾滋病的护理体会

    随着全球艾滋病病毒的蔓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的增多,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已经成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慢性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易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2].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丙肝有效的药物,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目前已成为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标准治疗方案[3].我科对12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艾滋病患者应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作者:周美芩;周芳;李国伦;张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喉脂肪瘤1例

    病例 男,42岁,因“活动后吸气困难,声嘶伴咽异物感2年”入院.2年来未做特殊检查和治疗,近期症状加重,于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以“咽喉部肿物”收入院.体检:发育、营养良好,间接喉镜检查见喉口有一光滑肿物,随呼吸上下移动,声带未能窥清,纤维喉镜检查见约3 cm左右圆形肿物,光滑,表面血管扩张,蒂部宽附着于右侧杓会厌皱襞,随吞咽呼吸上下移动,声带光滑,运动好,闭合佳.CT及增强检查示:右侧声门上区梨状窝旁低密度结节影,约3.0 cm×1.8 cm,平均CT值-78 HU,未见强化,考虑脂肪瘤,右侧梨状窝杓会厌皱襞受压推挤.常规术前检查,无明确手术禁忌证,于2012年6月在气管插管静吸全麻下行支撑喉镜下完整切除肿物,包膜完整,未见出血,喉部暴露良好.术后病理报告:(喉部)脂肪瘤,镜下见肿物具有完整纤维包膜,由成熟脂肪组织构成,纤细的纤维结缔组织将其分割成小叶结构,间质血管扩张充血.

    作者:付明亮;刘汉强;窦艳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带药飞行对飞行员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带药飞行对飞行员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对30例高血压飞行员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首选氨氯地平治疗,并根据病情加服厄贝沙坦片或贝那普利片.观察带药飞行对飞行员高血压病患者的体质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血尿酸(UA)的影响;观察治疗前后血压降低情况和血压变异性等指标.结果 与带药飞行前相比,带药飞行12 w后,飞行员高血压病患者BMI、TG、TC、LDL-C、UA明显下降(P<0.05).24h收缩压均数(24hSBP)、24h舒张压均数(24hDBP);日间收缩压均数(dSBP)、日间舒张压均数(dDBP);夜间收缩压均数(nSBP)、夜间舒张压均数(n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也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飞行员高血压病患者在首选服用氨氯地平、酌情加服厄贝沙坦片或贝那普利片下参加飞行活动,血压下降平稳,血压变异性减少,危险因素减少,具有可行性.

    作者:张俊琦;康晓曦;汤亚昕;田卫卫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小牛脾提取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吉西他滨和奈达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奈达铂和吉西他滨治疗,对照组给予奈达铂和吉西他滨治疗,28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治疗后全面评价治疗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临床表现、肺功能、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的客观缓解率和肺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PS评分、体重、食欲、乏力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可提高客观缓解率,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兰四友;张德芬;邓述恺;王荣丽;杨小琼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医院等级评审对军队中心医院护理质量的影响

    2013年11月8日,我院接受了由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军区卫生部组织开展的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工作,高分获得通过.医院等级评审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全方位、多角度、涵盖各层次的评价体系[1].评审工作以规范管理为核心,以持续改进为中心,以质量体系为重点,分层次、分步骤展开.在迎评工作中,我院以医院等级评审为抓手,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把整改工作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注重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保证全员参与.经过迎评,进一步规范了工作流程,完善了规章制度,细化了绩效考核体系,促进了护理队伍的内涵建设,使护理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作者:刘春丽;普丽霞;曾妮;王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肿瘤干细胞相关信号转导途径与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Makino等早提出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的假说,推测肿瘤产生可能是由于CSCs导致[1].1997年Bonnet等首次实验证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含有CSCs.随后各项研究证实了CSCs存在于肿瘤实体中,与干细胞相似,具有以下特性:(1)失控的自我更新能力,CSCs能够无限地分裂产生与自身相同的子细胞,并有自我更新的能力,维持肿瘤细胞的生长;(2)高致瘤性,核型分析或畸胎瘤实验等表明,CSCs的致瘤性高于一般干细胞或其他细胞;(3)多向分化特性,CSCs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诱导分化成为异质性子代瘤细胞,从而形成新的肿瘤;(4)化疗过程的耐药性,CSCs能够表达ABC家族膜转运蛋白,该蛋白能够将机体代谢产物、药物、毒性物质等排出细胞外,从而致使机体对许多化疗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肿瘤中CSCs数量很少,比例不足5%,但其对肿瘤的存活、增殖、转移、复发和化疗耐药性有着重要作用,是肿瘤细胞群生命力的支柱[2-3].

    作者:夏珊;赵梓纲;解方;贺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ANA阴性、抗SS-A抗体阳性干燥综合征长期漏诊1例

    病例 女,65岁,主因“无明显诱因反复口腔溃疡5年,间断发热1个月,加重伴乏力7d”,于2014年7月入院.患者3年前曾因反复口腔溃疡(3~5次/年),口干,多饮,眼干涩,就诊于当地医院,除外糖尿病后未予重视.其后多次因反复口腔溃疡,肺炎伴发热,贫血,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曾考虑结缔组织病,但因间接免疫荧光法(ⅡF)检测抗核抗体(ANA)阴性,未进一步检测抗核抗体谱(ANAs),所以未能明确诊断,仅予以抗病毒、抗感染、纠正贫血治疗.本次入院26 d前发热,高达38.7℃,实验室检查:HGB 67.0 g/L,WBC 3.89×109/L,ESR 50 mm/h,CRP 30 mg/L;胸部CT:双肺间质性改变.给予抗感染等治疗后病情好转.1 w前上述症状再发,发热,体温高达39.2℃,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查体:T 37.7℃,P 88次/min,R 21次/min,BP 110/70 mmHg;神志清,精神差,慢性病容,双肺呼吸音低,双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

    作者:刘欣;郭德立;郑柳;郭亚平;赵桁;刘锦梅;刘媛媛;张渊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某医院泌尿外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假暴发”的调查

    2012年12月25日~2013年1月5日我院先后出现6例泌尿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病例.在对该组病例进行调查后,确定为医院感染假暴发.对可能聚集的感染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查找到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后,迅速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进行干预,没有引起医院感染暴发.现将基本情况与处理过程报道如下.

    作者:张荣萍;刘敏;何雨佳;马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两种取材方法体外培养结膜细胞的实验比较

    目的 比较离体人结膜上皮细胞组织块培养法与刮片培养法的差异.方法 选择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0例,术中在相邻结膜部位,分别予以切取组织块和结膜刮片.组织块进行贴壁法培养,刮片离心后进行细胞培养,观察两种不同方法结膜上皮细胞生长情况,并进行结膜细胞鉴定.结果 组织块培养法,细胞1~3d贴壁,细胞呈多角形或纺锤形,胞体梭长;细胞5~7d铺满瓶底,排列紧密,呈椭圆形或圆锥形.刮片培养法,获得细胞较少,一般1~3d贴壁,贴壁效率较低,死亡率较高,细胞形态同组织块培养法.两种方法培养细胞荧光染色TRITC标记CK和FITC标记PCNA皆阳性.结论 组织块培养法和刮片培养法都能培养出活性较高的结膜上皮细胞,但是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效率更高,结果稳定性好.

    作者:陈康;蔡晓峰;李旭清;秦驰;庹瑶;赖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西藏某部2010~2012年住院官兵中高原肺水肿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西藏某军队医院住院患者高原肺水肿的发生情况.方法 查阅该医院就诊统计报表数据,统计军队高原肺水肿患者例次和构成比.结果 在1456例次的部队住院患者中,高原肺水肿患者构成比为6.11%,住院时间占总住院时间的3.05%,主要发病高峰在3月和12月,多次罹患高原肺水肿患者占总例次的20.2%,临床治愈率为86.5%,3年中无一例因高原肺水肿死亡.结论 高海拔、低气温和个体易感性是我区官兵高原肺水肿发病的主要原因.应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关防治措施,减少高原肺水肿的发生.

    作者:胥熊武;谢慎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军队基层医院医学检验卫勤训练探讨

    卫勤训练是提高卫勤力量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卫勤各专业完成使命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军队基层医院医学检验卫勤训练,由于受多种因素、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其训练效果与实际保障要求尚存在差距.要使基层医院医学检验卫勤训练效果达到平时训练有素,战时保障有力,必须克服诸多困难,着力解决编制体制、训练模式、设备性能、实践经验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目前军队基层医院医学检验卫勤训练现状,对面临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作者:曹加兴;张丽芹;毛方术;何世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肺癌化疗患者口腔溃疡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化疗在术后及中、晚期也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以铂类、紫杉醇类及环磷酰胺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药物选择性比较小,这些化疗药对增殖旺盛的口腔黏膜损害较大,常会导致口腔炎、口腔溃疡,其发病率可达10%~40%[1-2].口腔溃疡既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导致化疗中断.因此,对肺癌化疗患者采取积极的口腔护理,降低口腔溃疡的发生率、缩短愈合时间,增强化疗的依从性及效果非常必要.

    作者:王丽娇;王振华;谭晓骏;谷金玲;赵志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真两性畸形合并先天性无子宫的超声表现1例

    病例 患者社会性别女性,16岁.主因发现右侧腹股沟无痛性包块5年,渐长大,无发热、腹痛、腹胀等来诊,以“腹股沟包块待查”收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头颅无畸形,年青女性外貌,面色红润,发育良好,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女性音质;胸廓对称无畸形,乳房发育正常,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平坦,右侧腹股沟扪及一大小约5.0 cm ×2.0 cm包块,边缘整齐、活动、质软,无触痛,平卧位包块不消失,女性外阴发育良好.包块超声:右侧腹股沟探及一约3.0 cm×1.2 cm低回声块影,边界尚清晰,形态规则.包块影旁见1.3 cm×1.2 cm似无回声暗区,后方回声稍增强.超声提示:(1)右侧腹股沟低回声占位;(2)右侧腹股沟囊性占位.入院诊断:右侧腹股沟包块待查.入院5d行右侧腹股沟包块摘除术,术中所见:右侧腹股沟皮下见一大小约5.0 cm ×2.0 cm包块,包块表面呈灰白色,质地稍硬,活动度良好,内可扪及数个质硬结节.即行术中妇科超声检查:未见子宫显示,阴道可见,右侧卵巢未见显示,左侧卵巢可见显示,提示先天性无子宫.包块病理检查:镜下所见曲细精管及间质细胞;病理诊断:符合睾丸病理特征.出院诊断:(1)真两性畸形;(2)右侧腹股沟包块(睾丸);(3)先天性子宫缺如.

    作者:邹林;陈杰;文小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利用基因芯片法检测鸟分枝杆菌

    目的 通过PCR扩增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鸟分枝杆菌,并与现行的细菌培养法进行比较分析,使基因芯片法检测鸟分枝杆菌能尽快应用于临床.方法 对95例痰液标本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基因芯片检测,与细菌培养法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以细菌培养法为参考方法,培养法检出鸟分枝杆菌5例,基因芯片检测出4例,基因芯片检测法的灵敏度为80.0%;培养法检出其他菌株及阴性样品89例,基因芯片检出88例,特异性为98.9%;基因芯片法与培养法的总体符合率为97.9%,两种方法的检测符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基因芯片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与细菌培养检测结果符合度高,而且比常规的细菌培养法快捷、简便,非常适合鸟分枝杆菌的临床检验.

    作者:史新辉;王芳;龙宇鹏;方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组织胶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急诊治疗门静脉高压导致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64例门静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患者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观察分析即时止血率、曲张清除率、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即时止血率为100%(65/65),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6个月曲张静脉完全消失率为30.8%(20/65),基本消失率为41.5%(27/65),部分消失率为26.2%(17/65),无效率为1.5%(1/65).GEV1与IGV1型患者疗效显著优于GEV2型(P<0.05).结论 经内镜下注射组织胶急诊治疗门静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效果好,再出血发生率低,疗效确切.

    作者:陈虹彬;汤善宏;秦建平;乔丽娟;倪阵;刘炼炼;徐辉;蒋明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进展

    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是指肠系膜脂肪组织发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本病在文献上有很多名称,1924年首先由Jura[1]提出MP这一概念并进行描述;1927年由Gudinehet等[2]提出了回缩性系膜炎(retractile mesenteritis,RM)这一名称,Ogden等[3]于上世纪60年代始命名为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以后文献提到的名称包括肠系膜Weber-Christian病、收缩性肠系膜炎、硬化性肠系膜炎、缩窄性肠系膜炎、多灶性肠系膜和腹膜后硬化、肠系膜脂性营养障碍、肠系膜黄色肉芽肿、脂质硬化性肠系膜炎等[4].目前“肠系膜脂膜炎”被多数学者接受.本文就MP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对MP的认识.

    作者:刘中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地佐辛与芬太尼配伍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比较

    目的 探讨地佐辛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及与芬太尼比较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足月孕妇60例,随机分为3组,A组:地佐辛5.0 mg镇痛组,泵内以0.1%罗哌卡因(75 mg)与地佐辛5.0 mg加生理盐水配成混合液75 ml;B组:地佐辛7.5 mg镇痛组,泵内以0.1%罗哌卡因(75 mg)与地佐辛7.5 mg加生理盐水配成混合液75 ml;C组:芬太尼镇痛组,泵内以0.1%罗哌卡因(75 mg)与芬太尼0.15 mg加生理盐水配成混合液75 ml.观察硬膜外给药后镇痛及镇静评分、总产程及缩宫素用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终分娩方式、不良反应.结果 3组间分娩镇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1分者为0,显著少于C组(P<0.05);3组间总产程、缩宫素用量、终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不同剂量地佐辛、芬太尼均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3组镇痛和镇静效果相似.

    作者:林梅;徐俊峰;周小红;陆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毁损性电击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在毁损性电击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3例这类创面早期、反复清创,VSD覆盖、引流的同时,促进肉芽生长;植皮与(肌)皮瓣相结合修复创面;早期截肢,多次截骨,VSD引流,创面清洁后封闭伤口.结果 首次清创平均为伤后第7d,早为第3d;17例截肢,有1例行3次截骨.11例单纯植皮,17例采用植皮加(肌)皮瓣消灭创面,5例单纯用(肌)皮瓣修复创面,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VSD结合植皮及(肌)皮瓣用于毁损性电击伤创面修复,使早期清创成为可能,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疗程,节约住院费用,并减轻医师的工作量.其修复效果好,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勇;王晓娟;李先慧;张彦标;陈伟;周阳;刘德贵;薛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星级护士评选在边疆军队医院的实践

    随着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给医院的整体护理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深化整体护理内涵,提高护理质量,赢得患者,赢得市场,取得整体护理工作的主动权,成为了基层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为此,各医院都争先开展了星级护士评定工作.我院作为一所边疆部队医院,也紧随时代步伐,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宾馆星级服务模式,结合医院护理工作实际,自2012年开始在全院开展星级护士评选活动,根据护士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文化修养、论文撰写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确定星级.活动开展两年来,取得明显成效,现将医院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杨春芳;李学红;万世艳;王淑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枕大神经痛的治疗进展

    枕大神经痛是指由于劳损、炎性刺激等原因导致局部软组织渗出、粘连和痉挛,刺激、卡压或牵拉枕大神经,引起枕大神经分布范围内(枕顶部)放射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枕大神经痛发病率高,多见于中年女性,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该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口服药物、针灸、小针刀、推拿、痛点注射、综合治疗、手术等.本文就近年来国内相关临床报道进行综述.

    作者:苏丹;王海强;汪玲;陈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