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用基因芯片法检测鸟分枝杆菌

史新辉;王芳;龙宇鹏;方丽

关键词:基因芯片, 鸟分枝杆菌, 临床检验
摘要:目的 通过PCR扩增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鸟分枝杆菌,并与现行的细菌培养法进行比较分析,使基因芯片法检测鸟分枝杆菌能尽快应用于临床.方法 对95例痰液标本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基因芯片检测,与细菌培养法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以细菌培养法为参考方法,培养法检出鸟分枝杆菌5例,基因芯片检测出4例,基因芯片检测法的灵敏度为80.0%;培养法检出其他菌株及阴性样品89例,基因芯片检出88例,特异性为98.9%;基因芯片法与培养法的总体符合率为97.9%,两种方法的检测符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基因芯片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与细菌培养检测结果符合度高,而且比常规的细菌培养法快捷、简便,非常适合鸟分枝杆菌的临床检验.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龄患者PICC术后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高龄患者日渐增多.高龄患者由于器官老化、血管脆性大、静脉穿刺困难、需要长期或间歇的静脉输液治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留置时间长,能减少药物、血液制品、营养液等对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刺激,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已成为老年患者静脉治疗的常用方法.我科2012年2月~ 2014年9月在78例高龄患者中使用PICC,本研究分析了PICC术后非计划拔管原因,以指导临床充分发挥PICC置管的优势,有效解决高龄患者的静脉输液难题,从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规避护理风险.

    作者:李钰;刘小明;王利英;卢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某医院泌尿外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假暴发”的调查

    2012年12月25日~2013年1月5日我院先后出现6例泌尿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病例.在对该组病例进行调查后,确定为医院感染假暴发.对可能聚集的感染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查找到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后,迅速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进行干预,没有引起医院感染暴发.现将基本情况与处理过程报道如下.

    作者:张荣萍;刘敏;何雨佳;马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注射用血凝酶与地塞米松注射剂存在配伍禁忌

    病例男性,42岁,因头部外伤流血、疼痛伴恶心、呕吐1h而急诊入科,诊断:开放性颅脑外伤;颅骨粉碎性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入科后多次呕吐血性液体,休克面貌.遵医嘱给予甘露醇250 ml静脉输注,给予注射用血凝酶2U(蓬莱诺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839,生产批号1211121)和地塞米松注射剂10 mg(天津药液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1255,生产批号1309202)静脉注射.在从莫非滴管侧壁小孔内分别加入此两种药后,发现输液器输液管道出现浑浊,同时伴有较黏稠絮状物体.立即关闭输液调节夹,并更换输液器及药品,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作者:高桂芳;高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ICU中重症肺炎病原菌变迁及药物敏感情况研究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中重症肺炎患者细菌变迁及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治疗和科学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 ~2012年ICU诊治的107例重症肺炎思者的痰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重症肺炎患者病原菌变迁及药物敏感变化情况.结果 共分离出细菌237株,前5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40株、铜绿假单胞菌3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6株、鲍曼不动杆菌24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2012年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占61.5%,高于2011年的18.2%(P<0.0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前5位细菌均呈多重耐药性.结论 ICU中重症肺炎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012年与2011年比较,常见细菌耐药现象较为严重,而且呈现上升趋势,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显著升高,提示要及时监测ICU中重症肺炎病原菌变迁及药物敏感情况,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赵爽;陈川;张巧;王导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基于条形码技术的病案示踪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总结我院病案示踪系统的缺陷和问题,引入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且制定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病案示踪系统设计方案.通过病案号加上住院次数加标识符,生成唯一条形码,实现从住院科室开始监控患者医疗信息,追踪患者住院病案资料,指导病案在病案管理各业务环节流通.病案条形码示踪管理可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使病案的采集、储存查询和信息交换更加快捷和科学.

    作者:杨婷;方孝梅;鲍喜明;梅正平;杨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61例军队离休老干部临终关怀护理体会

    临终关怀又称姑息医学,是对临终患者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综合性医护措施,以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情感、社会和精神需要,其目的是让患者安详、尊严地度过生命的后时光[1].临终关怀护理不仅是给予临终患者生命的尊严和人性的温暖,提高其生存质量,同时也是为患者家属提供人文关怀的重要措施.笔者于2009年7月~ 2014年4月对61例住院军队离休干部进行了临终关怀护理,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甘露;张俊琦;赵小娟;田卫卫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川藏线汽车部队和兵站疾病谱调查分析

    川藏线部队分散于川藏公路沿线高海拔地区,长年在缺氧、低温的高原环境中执行任务,由于川藏线特殊的地理和恶劣的气候环境,使得川藏线部队官兵的疾病谱有别于其他部队,目前对川藏线部队疾病谱的调查还比较少,更缺乏横断面的调查.川藏线部队根据驻地和任务不同,主要分为汽车部队和沿线兵站部队.为掌握川藏线部队的疾病构成特点,分析沿线兵站和汽车部队的发病情况,为维护川藏线部队官兵健康,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卫勤保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3年3~5月对川藏线部队的疾病谱进行了调查.

    作者:张林;耿爱梅;殷旭东;李国凯;龙冬梅;方丽;石清明;聂雪峰;牛文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立克次体感染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

    病例 男,39岁,因“发热伴头痛、全身乏力4d”,以发热原因待查入院.发病前有野外作业史,无受凉史,体温未测,院外曾按“感冒”治疗无效.既往无高血压等慢性病史.查体:体温39.2℃,颈软,胸腹部皮肤可见少许散在红色斑丘疹,未见溃疡焦痂,体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及神经系统均未见阳性体征.辅助检查:白细胞(WBC) 6.84×109/L,中性粒细胞(N)43.3%,淋巴细胞(L)34%,嗜酸性粒细胞(EO)5.0%.肌酸激酶(CK)955.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0.5 U/L.肥达-外斐试验:OX19滴定效价1:160(++).头颅CT、胸片、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诊断为立克次体感染.给予口服四环素(500 mg/次,4次/d)、补液、物理降温等常规治疗.治疗3d后患者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头痛、全身乏力症状好转.入院第4d,患者突然出现左上肢抬举无力、握持困难,查体:左上肢肌力3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减弱,痛温觉减退.复查头颅CT、颈部血管彩超、血常规、肌酶谱等未见异常;腰穿行脑脊液检查:蛋白质0.8 g/L,白细胞6.2×106/L,考虑立克次体感染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立即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3d后左上肢肌力有所恢复.查体:左上肢肌力5-级,腱反射及痛温觉正常;2 w后左上肢肌力恢复正常.终诊断为立克次体感染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

    作者:毛方术;黄万立;李为光;郭家庆;白进波;赵乐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喉脂肪瘤1例

    病例 男,42岁,因“活动后吸气困难,声嘶伴咽异物感2年”入院.2年来未做特殊检查和治疗,近期症状加重,于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以“咽喉部肿物”收入院.体检:发育、营养良好,间接喉镜检查见喉口有一光滑肿物,随呼吸上下移动,声带未能窥清,纤维喉镜检查见约3 cm左右圆形肿物,光滑,表面血管扩张,蒂部宽附着于右侧杓会厌皱襞,随吞咽呼吸上下移动,声带光滑,运动好,闭合佳.CT及增强检查示:右侧声门上区梨状窝旁低密度结节影,约3.0 cm×1.8 cm,平均CT值-78 HU,未见强化,考虑脂肪瘤,右侧梨状窝杓会厌皱襞受压推挤.常规术前检查,无明确手术禁忌证,于2012年6月在气管插管静吸全麻下行支撑喉镜下完整切除肿物,包膜完整,未见出血,喉部暴露良好.术后病理报告:(喉部)脂肪瘤,镜下见肿物具有完整纤维包膜,由成熟脂肪组织构成,纤细的纤维结缔组织将其分割成小叶结构,间质血管扩张充血.

    作者:付明亮;刘汉强;窦艳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进展

    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是指肠系膜脂肪组织发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本病在文献上有很多名称,1924年首先由Jura[1]提出MP这一概念并进行描述;1927年由Gudinehet等[2]提出了回缩性系膜炎(retractile mesenteritis,RM)这一名称,Ogden等[3]于上世纪60年代始命名为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以后文献提到的名称包括肠系膜Weber-Christian病、收缩性肠系膜炎、硬化性肠系膜炎、缩窄性肠系膜炎、多灶性肠系膜和腹膜后硬化、肠系膜脂性营养障碍、肠系膜黄色肉芽肿、脂质硬化性肠系膜炎等[4].目前“肠系膜脂膜炎”被多数学者接受.本文就MP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对MP的认识.

    作者:刘中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PEG-IFNα-2a、利巴韦林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利巴韦林(RBV)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85例CH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给予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观察组43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毒学应答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基因Ⅰ型快速病毒学应答率(PVR) (6.5%vs 6.9%)、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61.3% vs 62.1%)、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 (48.4% vs 51.7%)及非基因Ⅰ型PVR(8.3% vs 15.4%)、EVR (75.0% vs 76.9%)、SVR(66.7%vs 69.2%)组间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12 w时,观察组AST及TBIL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 w至治疗结束后24 w,观察组ALT、AST、TBIL及GGT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PEG-IFNα-2a、利巴韦林联合熊去氧胆酸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促进肝功能恢复,安全可靠,但对病毒学应答指标没有显著作用.

    作者:周昊;田展飞;樊和斌;吴娟娟;严福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右美托咪定对军人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军人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现役军人患者60例,年龄18 ~44岁,ASA分级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麻醉诱导前15 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8 μg/kg,随后以0.4 μg/(kg·h)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前30 min;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负荷量输注完毕后5 min,两组均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丙泊酚1~2 mg/kg和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术中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间断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维持BIS值40~60.两组于术前1d和术后1d,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测定认知功能,采用Z计分法判断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对照组为20%(6/30),实验组为3%(1/30);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下降(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降低青年军人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作者:张承华;董发团;麻伟青;杨云丽;王慧明;李文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肺癌化疗患者口腔溃疡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化疗在术后及中、晚期也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以铂类、紫杉醇类及环磷酰胺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药物选择性比较小,这些化疗药对增殖旺盛的口腔黏膜损害较大,常会导致口腔炎、口腔溃疡,其发病率可达10%~40%[1-2].口腔溃疡既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导致化疗中断.因此,对肺癌化疗患者采取积极的口腔护理,降低口腔溃疡的发生率、缩短愈合时间,增强化疗的依从性及效果非常必要.

    作者:王丽娇;王振华;谭晓骏;谷金玲;赵志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神经髓鞘磷脂沉积症1例

    病例 女,9岁,因发现腹部包块6年余就诊我院,门诊以脾脏肿大原因待查收住我院.患者家属诉患儿出生情况良好,但是生后经常感冒,频犯支气管炎;患儿智力发育良好,一岁半开始走路、说话;3岁洗澡时无意间发现左腹部膨隆,触及似有包块,期间曾到多家医院就诊,外院腹部B超、CT检查提示脾脏中度肿大,临床考虑脾脏肿大,原因不明;2008年在外院做过脾脏栓塞术,现患者腹部包块呈增大趋势.患儿父母均体健,母亲生育头胎,家族史无类似病征.

    作者:阮守宇;朱向会;李群武;欧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枕大神经痛的治疗进展

    枕大神经痛是指由于劳损、炎性刺激等原因导致局部软组织渗出、粘连和痉挛,刺激、卡压或牵拉枕大神经,引起枕大神经分布范围内(枕顶部)放射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枕大神经痛发病率高,多见于中年女性,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该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口服药物、针灸、小针刀、推拿、痛点注射、综合治疗、手术等.本文就近年来国内相关临床报道进行综述.

    作者:苏丹;王海强;汪玲;陈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宫内外双妊娠1例

    病例 女,39岁,因反复下腹胀痛10余天,加重伴恶心、呕吐及阴道流血4d来院.半月前至当地妇产医院就诊行宫内孕人工刮宫术.术后在家休息,自认为腹部胀痛是吃了两个凉鸡蛋引起,未及时就医,此后腹部胀痛渐加重,并出现阴道流血.“120”救护车送至医院时,患者已经面色紫绀,周身多处皮肤皮下瘀点、瘀斑,心跳、呼吸骤停.立即予心肺复苏,心脏除颤及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大量补液及输血抗休克,心血管复苏药物及呼吸兴奋剂等抢救措施.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32.6×109/L,中性粒细胞72%,Hb 67 g/L,血小板303×109/L.血生化:K+ 7.3 mmol/L,Na+ 141 mmol/L,CL-107 mmol/L,CO2CP 5.0 mmHg;GLU 16.9 mmol/L,总蛋白48 g/L,白蛋白28 g/L,球蛋白20g/L,谷草转氨酶64 U/L,谷丙转氨酶72 U/L;凝血酶原时间15 s,活动度59.7%,国际标准化比值1.18,部分凝血酶原时间41.2 s,纤维蛋白原2.16 g/L,纤维蛋白原时间13.4 s,D-二聚体0.9 mg/L.血气分析:pH 6.54,PaCO2 16.2 mmHg,PaO2176.1 mmHg,SO2 95.6%,血碱剩余-35.6 mmol/L,实际碳酸氢根离子(HCO3-AC) 1.4 mmol/L.腹部彩超:腹腔大量积液,宫外孕.术前准备后迅速送入手术室行腹腔探查及止血手术.术中发现患者一侧宫外输卵管妊娠破裂大出血,腹腔积血量约4000 ml,立即行患侧输卵管根治性切除术,彻底止血,继续大量补液与输血.术后进入ICU继续抢救,术后第2d患者临床死亡.

    作者:韩涛;王本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组织胶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急诊治疗门静脉高压导致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64例门静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患者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观察分析即时止血率、曲张清除率、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即时止血率为100%(65/65),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6个月曲张静脉完全消失率为30.8%(20/65),基本消失率为41.5%(27/65),部分消失率为26.2%(17/65),无效率为1.5%(1/65).GEV1与IGV1型患者疗效显著优于GEV2型(P<0.05).结论 经内镜下注射组织胶急诊治疗门静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效果好,再出血发生率低,疗效确切.

    作者:陈虹彬;汤善宏;秦建平;乔丽娟;倪阵;刘炼炼;徐辉;蒋明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毁损性电击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在毁损性电击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3例这类创面早期、反复清创,VSD覆盖、引流的同时,促进肉芽生长;植皮与(肌)皮瓣相结合修复创面;早期截肢,多次截骨,VSD引流,创面清洁后封闭伤口.结果 首次清创平均为伤后第7d,早为第3d;17例截肢,有1例行3次截骨.11例单纯植皮,17例采用植皮加(肌)皮瓣消灭创面,5例单纯用(肌)皮瓣修复创面,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VSD结合植皮及(肌)皮瓣用于毁损性电击伤创面修复,使早期清创成为可能,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疗程,节约住院费用,并减轻医师的工作量.其修复效果好,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勇;王晓娟;李先慧;张彦标;陈伟;周阳;刘德贵;薛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两种取材方法体外培养结膜细胞的实验比较

    目的 比较离体人结膜上皮细胞组织块培养法与刮片培养法的差异.方法 选择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0例,术中在相邻结膜部位,分别予以切取组织块和结膜刮片.组织块进行贴壁法培养,刮片离心后进行细胞培养,观察两种不同方法结膜上皮细胞生长情况,并进行结膜细胞鉴定.结果 组织块培养法,细胞1~3d贴壁,细胞呈多角形或纺锤形,胞体梭长;细胞5~7d铺满瓶底,排列紧密,呈椭圆形或圆锥形.刮片培养法,获得细胞较少,一般1~3d贴壁,贴壁效率较低,死亡率较高,细胞形态同组织块培养法.两种方法培养细胞荧光染色TRITC标记CK和FITC标记PCNA皆阳性.结论 组织块培养法和刮片培养法都能培养出活性较高的结膜上皮细胞,但是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效率更高,结果稳定性好.

    作者:陈康;蔡晓峰;李旭清;秦驰;庹瑶;赖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西藏某部2010~2012年住院官兵中高原肺水肿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西藏某军队医院住院患者高原肺水肿的发生情况.方法 查阅该医院就诊统计报表数据,统计军队高原肺水肿患者例次和构成比.结果 在1456例次的部队住院患者中,高原肺水肿患者构成比为6.11%,住院时间占总住院时间的3.05%,主要发病高峰在3月和12月,多次罹患高原肺水肿患者占总例次的20.2%,临床治愈率为86.5%,3年中无一例因高原肺水肿死亡.结论 高海拔、低气温和个体易感性是我区官兵高原肺水肿发病的主要原因.应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关防治措施,减少高原肺水肿的发生.

    作者:胥熊武;谢慎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