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丽娟;袁俊华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制度的改革、社会保医疗保险的普及使大部分尿毒症患者有条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2006年7月~2011年7月,我病区对1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饮食、用药指导,动静脉内瘘保护等.结果表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保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护士的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作者:王霞;谢英莉;谢姗利;方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使用单纯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组方.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较好,而且取得了较好的远期疗效,复发率明显下降.
作者:乔远贵;陈灼;王彦;石敬华;钟燕;张红英;范雯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脐部自然通路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使用微型腹腔镜,配合自制的针形缝合器,施行荷包缝合内环口与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我科采用此方法收治的 63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年龄10个月~14岁)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是单侧疝47例,双侧疝16例,其中有隐形疝10例.结果 63例均成功治愈,无中转开腹;单侧疝手术时间9~15 min,平均约13 min,双侧疝手术时间26~31 min、平均约28 min;术后未发生严重阴囊水肿、感染、睾丸萎缩、明显疼痛等并发症;住院2~4 d,平均3.5 d;术后随访3~12个月,未见疝复发等.结论 经脐部自然通路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行、安全、有效,且微创美观、手术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作者:杨勇;刘文能;马忠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检查及治疗在女性不孕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2月~2008年12月,联合应用宫、腹腔镜对68例不孕症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结果 腹腔镜检出各种致不孕的疾病52例,宫腔镜检出44例.不孕症病因中,盆腔粘连及输卵管炎占首位(31例,45.6%).结论 宫、腹腔镜联合检查能明确宫腔和腹腔内的不孕原因.对病因明确者,可在检查同时行针对性手术治疗,缩短了不孕症的治疗时间.
作者:吴丽英;韩仕碧;姚芹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减少移植排斥反应发生,使受者达到免疫耐受是器官移植领域长期寻求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化学类免疫抑制剂减轻移植排斥反应,但明显的毒副作用影响其临床应用.生物制剂类免疫抑制剂通过其特异性的结合作用,清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1].T细胞在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T细胞的完全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信号为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提呈MHC - Ⅱ抗原肽复合物和TCR - CD3结合,第二信号为APC和T细胞上的共刺激分子结合,如CD28/B7、CD40/CD40L信号通路.
作者:金海龙;石炳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为浅棕色疏松块状物,味微苦,微涩,主要成分为丹参多酚酸盐,临床上广泛用于活血、化瘀、通脉.在实际配制过程中,笔者发现该药与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利雄;刘大平;夏凤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随着护理观念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1].
作者:邢丽娟;袁俊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药物临床试验是在法规规范下的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的临床研究工作.
作者:张定涛;李洁;孙小琴;李玉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五参安神胶囊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甲醇超声处理样品及对照品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Zorbax B - C18柱,以甲醇 - 水(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0 nm,流速为1.0 ml/min对其进行测定.结果 丹参酮ⅡA在浓度为5~120 μg/ml 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76%,RSD 0.33%.结论 该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五参安神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肖雯婧;于波涛;马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全球每年有500万以上的蛇咬伤患者,有记载的年死亡人数约5万,截肢者约40万[1].毒蛇咬伤后毒素吸收迅速,病情发展快,患者中毒症状严重,易并发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DIC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2].黎巴嫩属热带地中海型气侯,南部多为谷地,灌木丛生,爬行类动物繁多,屡有毒蛇咬伤致残致死的报道.
作者:丁丽娟;韩玉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病例男,37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呈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减轻,无反射痛;1 w前腰痛加重,自觉乏力,食欲减退,体温升高(39 ℃).专科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存在,腰4椎体棘突轻压痛,腰2~腰5椎体右侧肌肉压痛及叩痛,旋转活动受限,右大腿外侧皮肤浅感觉减退.实验室检查:血沉 67 mm/h.
作者:户丽娜;赵欣;熊晓双;陈宝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自2003年由瑞士医师Reinhold Ganz提出至今,已近10个年头,随着国内外学者的深入研究其作为早期髋关节退行性变的一种病因已逐渐得到公认,因此FAI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临床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彭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明显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引起了环境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就造成了旧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新发传染病显著增多、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和部队的战斗力.西南战区地域辽阔,防区内气候复杂多样,尤其是与多个国家接壤的3700多公里边境线上的热带丛林地域,环境更为复杂特殊,媒介昆虫和医学动物种类多、分布广,历来是虫媒传染病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的重要疫源区[1].
作者:赵升阳;边中启;王双印;范泉水;刘斌;孙林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心脏起搏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1].随着我国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对患者术后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院自2007年5月~2010年5月,共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346例,经过严密监护,全部患者顺利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徐红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双吻合器在结直肠癌并肠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的疗效.方法 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结直肠癌并肠梗阻患者78例,应用双吻合器行肿瘤根治性切除一期吻合64例,总结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64例患者均一次性吻合成功,未发生吻合口瘘.结论 双吻合器在结直肠癌并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中应用,具有安全、省时、可靠的优点,是提高吻合成功率、减少吻合口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耿协强;陈辉;张力峰;田忠;喻俊彪;王耀鹏;伊建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土豆薄片湿敷治疗脂肪乳外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10年8月脂肪乳外渗患者31例,用土豆薄片湿敷治疗.结果 显效29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达100%.结论 土豆薄片湿敷治疗脂肪乳外渗疗效较明显.
作者:王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药学服务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提供直接的和有责任的、以达到提高病人生命质量为目的、与药物有关的服务[1].医院药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调剂药学、临床药学和药学服务.药学服务除了对治疗目标参与设计治疗方案外,还应对整个用药过程进行监测(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监测),远远超越了日常的临床药学实践,是临床药学更高层次的发展,是21世纪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曾化松;王艳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鼻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8例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鼻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中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鼻出血64例1次治愈,未再复发,4例复发,经第2次射频治疗后出血停止.随访3个月~1年未见复发,无鼻腔粘连,无中隔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鼻出血止血迅速、准确,止血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痛苦小,无损伤,无并发症,患者易接受.
作者:黄录琼;薛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近年来,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发病率逐渐增高,约占急性胰腺炎的20%,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腹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性,病情复杂,有并发症者可高达50%,病死率达30%~50%.在我国,常见的就是胆道结石、胆道感染等引起的胆管下端明显梗阻,胆道内压力升高,高压的胆汁逆流胰管,造成胰腺腺泡破裂,胰酶进入胰腺间质而发生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而在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早期进行有效的非手术治疗,可改善重症胰腺炎引起的多项早期急性生理紊乱,降低其病死率.
作者:林文;马利红;任海燕;刘湘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抗病毒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收集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56例临床资料,分为抗病毒组63例(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和非抗病毒组93例,分析两组治疗效果、HBV - DNA阳性率及肝功能检查结果.结果 抗病毒组总有效率(54.0%)显著高于非抗病毒组(38.7%);病死率(33.3%)显著小于非抗病毒组(52.7%);HBV - DNA阳性率(26.5%)小于非抗病毒组(50.0%);TB、ALT、AST、PT均显著低于非抗病毒组;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组有效率、病死率、HBV - DN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抗病毒联合血浆置换可显著提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谭可平;李孟英;覃国琦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