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萍
目的:探讨炭处理过程中活性炭用量对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中氟康唑含量的影响.方法:在同一温度下加入不同量的活性炭,在不同的温度下加入等量的活性炭,在同一温度、不同pH值下加入等量的活性炭,进行炭处理后测定氟康唑含量的变化.结果:随着活性炭用量的增加,主药含量明显降低;随温度升高,活性炭吸附作用减小;pH值对活性炭吸附作用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在炭处理过程中应控制炭用量,并适当增加氟康唑的投料量.
作者:胡正波;李航;黄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反义ΔNp73基因在抑制大肠癌细胞生长、转移及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的意义.方法:以人类大肠癌细胞株LOVO为研究对象,将外源性的pcDNA3-ΔNp73以及反义基因pEGFP-ASΔNp73转染大肠癌细胞后,分别命名为LOVO/ΔNp73和LOVO/ASΔNp73,并测定MTT生长曲线;Boyden 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测定侵袭力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细胞VEGF表达的变化;再将转染了两种基因的大肠癌细胞株分别种植于裸鼠,成瘤后测定种植瘤内MVD以及VEGF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法).结果:细胞生长曲线提示:LOVO/ ASΔNp73细胞的生长较LOVO/ΔNp73组细胞减慢,细胞侵袭力明显降低(P<0.01);细胞及种植瘤VEGF免疫组化染色提示:LOVO/ASΔNp73组VEGF染色呈弱阳性,而LOVO/ΔNp73组则呈强阳性;MVD检测提示:LOVO/ASΔNp73细胞组与对照组(示LOVO/ΔNp73细胞组)相比,MVD显著减少(P<0.01) .结论: 反义ΔNp73基因可减缓大肠癌细胞的生长,降低其侵袭力,并抑制了肿瘤血管的生成,对大肠癌具有治疗作用,可作为大肠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吴红涛;麻晓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s,ADMSCs),在同种异体不同途径移植后的肝内定居情况.方法: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从大鼠脂肪中分离并培养至的第三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从尾静脉和门静脉注入同种异体、由CCl4造成肝损伤的大鼠体内.移植2 w后分别取肝组织,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种移植途径对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肝内定居的影响.结果:在两组大鼠的中央静脉及肝汇管区均可见BrdU标记的细胞;BrdU标记阳性的细胞在门静脉移植组600倍镜下每张切片平均为127.5个,在尾静脉移植组平均120.7个(P>0.05).结论: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定居的细胞数量与移植途径无关.
作者:冯国华;王旭霞;赵署光;刘美媛;张晓兰;闻勤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聘用护士队伍是目前军队医院的主力军,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尤其在急诊医师采用轮转方式的急诊科,提高聘用护士的专业素质、应急能力及综合素质显得极为重要.如何更好地使用聘用护士,使其尽快掌握专科技能,发挥大效能,适应军队医院的管理模式,我们的做法如下:
作者:徐朝霞;李晋;雍郑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慢性缺氧所致肺动脉高压时电镜下肺动脉内皮的形态改变、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及形态变化、一氧化氮(NO)和酯质过氧化物(LPO)的变化.方法:应用肺动脉微飘浮导管技术、透射电镜技术、细胞分离技术等.结果:缺氧后血管内皮细胞落成为循环内皮细胞.缺氧2 w后,血CEC、NO、MDA升高;缺氧4 w组各值与缺氧2 w组及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缺氧可能通过增加氧自由基、NO释放,加重肺动脉高压血管内皮的损伤、凋亡和脱落.
作者:彭文鸿;毛宝龄;邹霞英;王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护理临床带教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护生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临床护理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更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技术及理论过硬的全面的新时代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现将本人在护理临床带教过程中的实际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晋玲;宋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临床药学是一门以病人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医疗质量为目的,以提高药物疗效、增进合理用药为核心,通过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与代谢,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学科[1].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药物的疗效不仅仅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紧密相关,还与药物的配方、剂型、使用方法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与病人的身体特性和疾病等个体因素有关[2].因此,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院结合自己医院的等级规模、仪器设备和人才配备情况,分别派两名药师专职进行药师下临床的全程药学服务,现就这些年来的工作情况谈谈我院临床药学工作的实践和体会.
作者:郑玲利;訾铁营;袁明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医疗服务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过多的医疗纠纷,严重影响医院的日常工作,干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使医务人员不得不将过多的精力投放到医疗纠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及诉讼中,而不能专注于怎样提高医疗技术,这必然影响医学科学的长远发展.为了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在医疗纠纷的处理中占主导地位,医务人员必须依法行医,增强安全意识,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郑强;罗嫄;傅红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症状及其相关并发症,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非心源性胸痛.GERD中常见的类型是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NERD),亦称内镜阴性胃食管反流病(endoscopic-negative reflux disease)、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病(symptomatic GERD),约占GERD 70%左右[1].这类患者虽无内镜下食管黏膜破损,但具有烧心、反酸等典型GERD症状和食管外表现,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相似,对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PPI)等的治疗反应较差.本文对NERD近年的病理改变、发病机制及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季代金;黄茂涛;陈勇;余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万古霉素与头孢唑啉、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联合应用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细菌,用VITEK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或API系统鉴定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MRS监测按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唑啉单独用药对72株MRS的MIC90分别为2.0 mg/L、16.0 mg/L、64.0 mg/L、64.0 mg/L,而万古霉素与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唑啉联合用药后MIC90分别为2.0 mg/L、 1.0 mg/L 、1.0 mg/L.结论: 左氧氟沙星、头孢唑啉与万古霉素联合用药后协同作用为主,并无拮抗作用.临床上治疗由MRS引起的重症感染应根据药敏结果采用万古霉素与左氧氟沙星、头孢唑啉或其它有效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以利于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以防感染菌的变迁及出现异质性耐万古霉素的MRS.
作者:徐修礼;魏娟;孙怡群;樊新;杨佩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始终是医院建设的重要任务,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反映了医院的整体实力和学术地位.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学科,以此带动了促进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上水平上档次,促进医院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其成为医院临床诊疗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铸造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的品牌,提升医院建设的整体水平.
作者:吕宏宇;施建飞;周先志;李庆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例女,59岁,于2006年11月5日因发热来我院急诊科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静脉注射头孢呋辛钠1.5 g,行抗炎治疗.注射20 min后面部即出现皮疹,波及躯干四肢伴瘙痒.于2006年11月6日入院治疗,体检:头面部躯干四肢有较多红斑、丘疹、部分成片,停用头孢呋辛钠,静注地塞米松10 mg后,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和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 8.0 g,口服氯苯那敏(扑尔敏),外用氧化锌软膏,2 d后病人全身皮疹明显消退,病情好转.
作者:赵晓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例男性,60岁.因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行二尖瓣置换术.全麻诱导插管后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略头低卧位,右肩部略垫高,常规消毒铺巾,右锁骨中点下1.0 cm为穿刺点,紧贴锁骨后缘边回抽边向胸骨上窝方向进针深度为6.0 cm时回抽静脉血通畅,导丝(0.89×60)cm,通过穿刺针(18 Ga×6.5 cm)顺利,平穿刺针尾保留导丝深度20.0 cm,退穿刺针时不慎将导丝部分带出,导丝剩余深度7.0 cm,引导扩张管置入深度约8.0 cm,同时将导丝深度推进2.0 cm后退出扩张管,导丝引导下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7 Fr×20 cm)顺利,退出导丝,双导管回抽静脉血均通畅,保留导管深度10.0 cm,固定导管后以远端孔为测压通道接换能器测压,可记录到与心电活动同步的静脉压波形,近端孔为输液通道.
作者:陈开文;陈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肝癌治疗失败和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肝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机制十分重要.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多个因素参与了肿瘤转移的调控,癌基因的表达上调、抑癌基因的失活、免疫基因的失调、肿瘤细胞间粘附作用的丧失、新生血管的形成、蛋白水解酶的合成、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肿瘤细胞和基底膜的粘附等等,都是促进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因素.
作者:晋云;董家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例女,43岁,以右颈部肿大半月就诊,有压迫感,无触痛,皮色正常,右侧头颈部浅静脉略扩张,于2006年9月18日入院.入院前外院CT检查诊断为颈部淋巴瘤.经我科彩超检查,声像图表现如下:右颈内静脉管腔内完全充填弱回声,管腔闭塞程度达到100%,内无彩色血流显示,未测及静脉频谱.超声诊断:左颈内静脉血栓形成.后经融栓治疗,症状逐渐缓解,2月后痊愈出院.
作者:新柳;何明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急诊介入栓塞联合腹腔灌洗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疗效、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使用明胶海绵、碘化油对所有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同时行腹腔灌洗.结果:26例原发性肝癌出血得到完全控制,血性腹膜炎症状均很快缓解.2例于介入栓塞后24~48 h再出血,行急诊手术止血后存活.结论:急诊肝动脉介入栓塞联合腹腔灌洗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疗效确切,创伤小,抢救手段安全、可靠.
作者:郑康;霍永江;牛辉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社会进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和实施,病人的法律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因医疗纠纷引发的恶性群体事件及医疗官司日益增多,各地媒体时有报道,成为困扰医院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护患纠纷是医疗纠纷的一部分,是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主要由护士与病人及其家属发生的各类矛盾[1].如何进一步加强医院护理安全管理,和谐护患关系,系统防范重大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已成为护理管理者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我院就护患纠纷防范制定了安全预案,有效杜绝了重大护患纠纷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世英;杨晓媛;李洁;崔渝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5年间我科留观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这个期间的留观病历进行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进行登记统计工作.所有病历按年龄分组:每10年为一阶段,分为7组;并每年为一段,分为5段;按疾病系统分为呼吸、循环、消化、神经、中毒、外伤、外科及其他共8类.各系统疾病在不同年限,月份的分布,男女比例,在各年龄段分布等.结果:留观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较大,留观人数逐年增加,在每月的分布来看,2月高,5月少.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发病高峰均在2月、10月,呼吸系统在1、3、4、12月,循环系统2月高,中毒4月份人数多,外伤6、12月高,外科9月多,留观人员中青年多.64%留观患者为我院所在行政区内,17%来自外市县,其余18.6%来自其他行政区及市郊.结论: 据不完全统计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对急诊抢救工作的日常管理,合理安排技术力量、药品,器材和准备,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树行;杜军;高燕;赵文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30例晚期宫颈癌患者,Ⅱb 33例,Ⅲ期76例,Ⅳ期21例;鳞癌101例,腺癌22例,腺鳞癌7例;巨块型62例,溃疡型48例,颈管型20例;在DSA监视下,采用Seldinger氏技术行双侧髂内动脉插管,以DDP或CBP、BLM和MMC等药物缓慢灌注化疗,明胶海棉颗粒栓塞肿瘤供血明显分支.结果: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显效率100%;巨块型癌在治疗后7 d,77.4%肿块缩小超过50%,91.9%患者3~4 w宫颈外形清晰可见;颈管型治疗后颈管部肿块均缩小,缩小超过50%的病例占70.0%;44例溃疡型癌合并出血,43例(97.7%)在治疗后即刻出血停止,溃疡型患者3~4 w时盆腔组织明显变软,尤以宫颈旁组织和阴道穹窿为著,1/3肿块缩小达50%以上;盆腔疼痛缓解率100%,下肢水肿缓解率100%.结论: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治疗晚期宫颈癌有非常好的近期疗效,可作为提高晚期宫颈癌患者治愈率和长期缓解率的常规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乔如丽;李妍芹;刘志杰;赵汝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硬纤维瘤(desmoid tumor,DT),亦称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成纤维细胞来源的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很多部位,具有很强的局部侵袭性,常呈无痛性生长而致局部组织结构的破坏.目前DT的治疗是一种包括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其治疗目的是在不丧失功能和美容的前提下达到临床治愈.目前留有足够切缘的外科手术仍是治愈DT并避免复发的一线治疗措施,但放疗和药物治疗等辅助手段的适应症也在不断扩展,其治疗效果也在逐渐提高.
作者:费阳;李基业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