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相关护理在围手术期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应用

冯聪勤

关键词:腹部手术, 肺部并发症, 围手术期
摘要: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complications,PPC)是指术后发生的有临床表现的肺部异常,并对疾病的进程有负面影响[1].包括肺不张、感染(支气管炎或肺炎)、慢性肺部疾病的恶化、支气管痉挛以及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呼吸功能衰竭等.在接受腹部手术的病人肺部并发症发病率约为30%[2].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笔者对168例腹部手术的病人进行相关预防肺部并发症的护理,现将报告如下: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300例临床观察

    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期间对300例剖宫产硬腰联合麻醉手术病例施行硬膜外腔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PCEA用于术后镇痛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医院经营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当前,医院虽在改革开放、市场繁荣的大好局面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只有正视、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使医院改革发展勇往直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站稳脚跟.

    作者:侯凯文;张桂祯;刘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一次性手法松解冻结肩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麻醉下应用一次性手法松解冻结肩的效果,并与单纯手法松解冻结肩的效果进行比较,以探索治疗冻结肩的新方法.方法:自2001年6月开展麻醉下一次性手法松解冻结肩已有4年,回顾性研究肩周炎中重型患者800例,其中麻醉一次性手法373例,单纯手法427例,评价两种方法的治愈率.结果:①麻醉下一次性手法组和单纯手法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1.22±1.19)、(16.72±2.1)次,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②治愈分别为195、122例.结论:麻醉下一次性手法松解冻结肩,安全、无痛苦,可缩短疗程,增加治愈率,有望成为冻结肩治疗的较佳手段.

    作者:李飞;张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我区医院聘用护士的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

    在军队医院大幅度精简整编的背景下,各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从1986年开始,陆续聘用地方护士.目前聘用护士已成为我区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各医院聘用护士总计达1 100余人.医院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护士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护士素质的高低也关系到医院的质量、声誉和发展.因此聘用护士的管理是当前军队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新课题.笔者近期调查了我区医院聘用护士的管理现状,现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管理对策.

    作者:石敏;石骥;傅良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大黄合剂对癫痫患者长时程视频脑电定量监测的影响

    目的:定量分析大黄对癫痫患者视频脑电监测(video-EEG)的影响.方法:对36例应用大黄治疗后癫痫患者,和31例对照组癫痫患者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定量分析.结果:大黄组与对照组主频、θ、δ相对功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黄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主频大部分前移、θ、δ相对功率明显下降.结论:长程视频脑电定量监测大黄对中枢兴奋性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李翠莹;杨继庆;顾建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浅析我区大病统筹经费管理的几个问题

    2004年,三总部联合发布了新的<军人及其家属医疗费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建立了大病医疗统筹补助基金,对军人和享受优惠医疗的军人家属患大病出院后,后续治疗发生的合理医疗费用给予统筹补助,对解决大病患者出院后的服药等治疗问题,减轻部队和个人的医疗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我区第一年施行大病医疗统筹补助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并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大病医疗统筹经费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供同仁商榷.

    作者:石骥;颜碧玉;文军;傅良韬;程东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与心血管事件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NSAIDs)包括非阿斯匹林非选择性抑制二种环氧化酶同工酶(COX:COX-1、COX-2)的NSAIDs和环氧化酶2选择性抑制剂,传统的非阿斯匹林非选择性NSAIDs,抑制二种COX:COX-1、COX-2,其抗炎疗效来自对COX-2的抑制,而药物伴发的胃肠等副作用是由于无选择地抑制了COX-1;于1999年问世的特异性COX-2抑制剂(又称昔布类抗炎药)只抑制COX-2,不抑制或极少抑制COX-1,从而达到既有抗炎疗效又可减少胃肠不良反应.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2~6]也证实了COX-2抑制剂比非选择性NSAIDs胃肠副作用少,可是这些试验也引起了人们对这类药物的心血管安全性的关注.

    作者:彭晋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彩超观测TIPSS术后门脉血流方向改变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超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S)术后肝内门脉分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6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TIPSS术前后行CDFI检查,动态观测门脉分支血流方向的变化,并结合门脉造影结果分析术后肝内门脉分支血流方向变化的意义.结果:16例患者TIPSS术前门脉主干及分支为离肝血流(离肝血流或双向血流),术后随访门脉血流方向未改变;46例患者TIPSS术前门脉主干及分支为入肝血流者术后即有31例门脉左、右支变为离肝血流,2年内31例中有15例发生支架管狭窄或闭塞,而此时15例患者门脉左、右支血流均又变为入肝血流.结论:彩超是术后随访观察分流道开放情况简便准确的方法.TIPSS术前门脉流向为入肝血流的患者术后肝内脉分支变为离肝血流是支架管通畅的可靠间接证据;若随访中肝内门脉分支离肝血流再次变为入肝血流,则提示支架管功能障碍.彩超观察TIPSS术前后门脉分支血流方向的动态变化,对评定部份患者支架管功能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晓波;邓旦;李树森;秦建平;廖明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宫颈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占女性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2].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放射及手术治疗或两者联合应用,近年来随着化学药物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及栓塞已成为宫颈癌患者术前及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法.药物在动脉内浓度高,疗效好,副反应轻,痛苦小,病人恢复快[3].现就其治疗中的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李娜;鲁艳慧;王凤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在高原地区增氧效果的评价

    目的:探讨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在高原现场的增氧效果.方法:5名从海拔3700 m到5380 m往返途中和10名在海拔5 380 m高原的受试者,佩戴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进行踏阶负荷运动试验,分别检测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及台阶指数.结果:在往返海拔5 380m途中,5名在7处的不同海拔高度佩戴与不佩戴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时,SaO2分别为(82.17±8.93)%和(77.17±11.41)%,有显著性差异(P<0.05);HR分别为(86.74±17.33)次/min、(90.25±20.46)次/min,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海拔5 380m高原,佩戴与不佩戴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时,踏阶运动台阶指数分别为(53.83±6.10)和(49.28±3.0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能有效地促进高原习服过程,提高和改善低氧条件下人体的劳动能力.

    作者:崔建华;罗二平;马广泉;哈振德;吴晓明;申广浩;李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围术期护理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眼部严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年化,该病呈迅速上升趋势,成为目前严重的致盲首要原因.晚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常出现严重的玻璃体积血、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或伴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或黄斑异位等而需行玻璃体手术,以挽救视力.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鲁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诊急救医疗难点分析与对策

    在急诊救治伤病员时,医护人员必须进行及时、有效、快捷地组织开展救治工作,本文通过总结近10年来抢救治疗8 806例伤病员的经验,认为在组织急诊救治工作中,尽早确立诊断思路、明确抢救程序、把握急救时间窗是降低伤病员致残率、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陈建洪;黄德华;黄建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在产科对丈夫实施健康教育的做法及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充分发挥产妇丈夫在孕产妇及新生儿护理中的积极作用,使之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出院后能正确判断和处理产妇及新生儿的常见问题,笔者从2000年2月至今,对每位孕妇的丈夫从建卡到出院后均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健康教育,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牟青;沈洁;余惠云;白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基层战备药材储备及战前准备

    基层战备药材储备是指军以下部队及野战医疗机构为经常保持战斗准备,按规定的携运量所作的药材准备;其战前准备,主要是指国家(部队)由平时转为战时的初战(序战)准备,故又可将其称之为平转战的药材准备.只有平时切实建立、认真管理战备药材,战前迅速做好临机应变的充分准备,战时方能胜利完成其药材保障任务.

    作者:宋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多层螺旋CT心脏及冠状动脉成像策略

    1984年开发成功的电子束CT(EBCT),因其扫描速度大大提高(小于100 ms),使它成为第一个实现心电同步心脏成像的CT系统[1].1998年,全周扫描时间0.5 s、同时采集4层图像的多层螺旋CT(MSCT)开发成功,使机械CT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2~4].近年来,CT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开发出了8层、16层、32层及64层螺旋CT,全周扫描时间进一步缩短,空间分辨率也明显提高,为冠心病的无创影像学检查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由于心脏生理活动的特殊性,MSCT的时间分辨率仍不能满足获得心脏某一期相冻结图像的要求,为了能获得高质量的心脏及冠状动脉图像,满足对冠心病诊断的要求,同时尽可能减少病人的辐射损伤,针对MSCT的技术特点,目前采用了多种专门的扫描及图像重建技术.本文综述有关文献,对MSCT心脏及冠脉成像的技术方法、成像原理作一简介,以期对指导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作者:尤志军;王劲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嗅神经母细胞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嗅神经母细胞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科1993年3月~2004年6月收治的24例嗅神经母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就诊时年龄、性别、病程、Kadish分期、组织病理学分级、治疗方式、是否颈部淋巴结转移,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3例病理切片未找到,余21例病人,男12例、女9例,病人年龄4~65岁,平均年龄36.95岁,病程15 d~6年,平均9.69月.Kadish分期:A期6例,B期4例,C期11例.组织病理学分级:1级1例,2级6例,3级9例,4级5例.8例综合治疗,单一治疗13例,5例病人颈部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中,年龄具有相关性(P<0.05).性别、病程、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学分级及治疗方式无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与嗅神经母细胞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

    作者:王进;杨伟炎;王荣光;韩东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产后大出血评价及其处理对策

    目的:研究分析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合理防治提供依据.方法:1995年1月~2004年12月10年间分娩的7650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认定产后24 h内阴道流血量≥1 000ml和/或需输血才能稳定血液动力学的情况为产后大出血.结果:在7650例中,18例符合产后大出血标准,占0.24%,引起产后大出血的原因产时及产前高危因素均存在.结论:产前识别高危孕妇,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对降低产后出血引起的孕产妇死亡作用关键.

    作者:赵汝珠;辛晓玲;乔如丽;徐锦峰;田珲;何红;戴晓怡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一体化作战卫勤保障研究

    为探索一体化作战条件下的卫勤保障,作者对一体化作战卫勤保障进行了专题研究.在借鉴外军一体化作战卫勤保障经验地基础上,结合我军实际,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构建了一体化作战卫勤指挥信息平台和数字化应急机动医院模式,及相应的保障机制和保障方法.

    作者:蔡铜山;谭祖春;傅良韬;朱艳;宋航;苏永林;刘子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我院全面落实传染病报告制度的几点做法

    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传染病病例,做好疫情信息监测,是掌握疫情动态、分析流行病学规律、指导卫生防病的重要依据,是搞好疾病预防控制,落实传染病防治法规,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内容.我院作为一所综合性部队医院,每年要接诊大量军、地传染病病人,随着国家及军队传染病报告网络化建设的推行,为加强我院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及时、准确地做好上报工作,我院从2003年以来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全面落实传染病报告制度的活动,使我院传染病漏报率大大降低,现将主要做法报道如下:

    作者:张彦;任福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浅谈军队医改后医院应加强的几项工作

    我军实行的公费医疗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维护军队成员的健康,增强军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公费医疗制度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和弊端,与当前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2001年总后领导办公会审议通过了<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案(草案)>和<医改试点方案>,并决定从2001年6月开始进行试点工作.其后,又通过扩大试点进一步完善了医改方案,而今<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案>,自2004年5月起在全军正式施行.

    作者:袁忠烈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