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腔镜式膀胱颈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王炜;李正平;史政荣

关键词:内腔镜式膀胱颈悬吊术, 压力性尿失禁, 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内腔镜式膀胱颈悬吊术(改良Stamey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对28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改良Stamey法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结果:28例患者,治愈19例,改善5例,失败4例,总有效率为85.7%.其中Ⅰ°、Ⅱ°有效率各为100.0%和85.0%,Ⅲ°患者有效率低.结论:改良Stamey法是治疗Ⅰ、Ⅱ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较好方法.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原新兵训练伤521例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高原军训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提高训练的防治水平.方法:按照<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和有关文献制定统一诊断标准,进行调查,分类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2019名军训新兵中发生训练伤521人次,发生率25.80%.其中过劳性损伤141人次(6.98%),占总伤率27.06%;急性创伤性损伤186人次(9.21%),环境伤194人次(9.61%)占总伤率37.24%.结论:高原条件下进行高强度新兵训练,应领导重视,端正训练态度,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训练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难度大的科目应进行技术辅导,加强训练中的安全防护和救护措施,降低军训伤的发生率和非战斗减员.

    作者:雷应权;刘晓晴;彭传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原地区带锁髓内钉的临床应用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带锁髓内钉治疗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情况.方法:采用国产带锁髓内钉治疗上肢骨折23例27肢.结果:术后随访21例,骨折全部愈合.患肢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者占76.0%(19/25),基本恢复正常者占10.0%(4/25).结论:高原地区带锁髓内钉治疗长管状骨骨折是可行的.其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术后便于早期关节活动,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雷明全;刘艳;雷静;刘代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甲硝唑与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联用治疗盆腔炎112例报告

    目的:探讨甲硝唑与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联用治疗盆腔炎效果.方法:将224例盆腔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12例,两组均采用甲硝唑250ml(500mg)静滴,1次/d,10d为1疗程;治疗组加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行腹部及星状神经节照射,1次/d,10d为1疗程;对照组加用超短波治疗机行下腹部与腰骶部治疗,1次/d,10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全愈78例,好转30例,总有效率78.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甲硝唑与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联用治疗盆腔炎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无副作用,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倩侠;王彬;曾正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LPS的直接诱导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内NF-κB的影响

    目的:探讨LPS的直接诱导作用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核因子kB(NF-κ B)的影响.方法:100ng/ml LPS刺激PMVEC 0h、0.5h、1h、2h、4h、6h、8h或10ngg/ml、50ng/ml、100ng/mlLPS刺激1h,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检测NF-κ B的活化,免疫细胞化学观察其亚基p50、p65的核转位.并通过加入活化阻断剂TPCK观察对诱导的NF-κ B活化的影响.结果:LPS的刺激迅速诱导p50、p65亚基核转位,活化NF-κ B,1h达到高峰,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后逐渐下降.PDTC能显著抑制其活化,P<0.01.结论:LPS的直接刺激诱导NF-κ B的活化,这可能是IPS诱导炎症反应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马布仁;白小红;顾大勇;陈莉;杨季云;曾祥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逼尿肌不稳定与肾上腺能β受体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β肾上腺素受体(β-AR)在膀胱出口梗阻(BOO)型逼尿肌不稳定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BOO型逼尿肌不稳定动物模型,离体逼尿肌条拉力实验观察逼尿肌不稳定时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 ISO)对逼尿肌舒张功能的影响,采用放射配基结合法侧定BOO型逼尿肌不稳定和稳定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逼尿肌β受体大结合容量(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结果:ISO对逼尿肌的松弛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对不稳定膀胱组的作用强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梗阻后稳定组,P<0.05,对逼尿肌的松弛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对不稳定膀胱组的作用强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梗阻后稳定组,P<0.05,梗阻后不稳定组β-AR密度(Bmax)较正常对照组及梗阻后稳定组明显降低,结果分别是(66.23±6.39)fmol/mg蛋白、(85.85±7.53)fmol/mg蛋白和(81.36±6.72)fmol/mg蛋白,三组动物之间β-AR的K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逼尿肌不稳定时β-AR激动剂松弛逼尿肌的作用减弱,β-AR密度变化可能参与大鼠BOO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选择性β-AR激动剂可以用于不稳定膀胱治疗.

    作者:曹文峰;宋波;金锡御;陈昭颉;王庆堂;杨前哨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要正确区分和使用医学上容易混淆的几个率

    在医学上,死亡率与病死率、存活率与成活率、发病率与发生率、生存率与出生率是几组非常重要且常用的名词术语,它们之间的概念常易被混淆,却没有引起作者与编辑足够的重视,以致影响到论文的质量.

    作者:王国建;方丽;黄栩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早产低体重儿护理探讨(附20例报告)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早产儿的出生率逐步降低,而存活率逐步提高.这其中除了医生努力提高医疗和保健质量外,护理工作亦极为重要.我科从1998年~2000年共成功救治了20例早产低体重儿,现将其护理心得报告如下:

    作者:邹玲;刘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卡托普利联用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和美托洛尔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选取52例轻、中度CHF患者,用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4周,观察用药前后心率(HR)、血压(BP)左室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功能(NYHA分级)的变化.结果:86.5%的患者心功能改善工级~Ⅱ级、心率和血压显著降低,p<0.05,LVDs显著缩小,p<0.05,LVEF明显增加,p<0.05,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卡托普利联合应用美托洛尔治疗CHF疗效好,有推广价值.

    作者:周夏飞;薛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烧伤小鼠早期肝组织JNK1、AP-1的活性变化

    目的:观察烧伤小鼠早期肝组织JNK1磷酸化及核转位、AP-1 DNA结合活性时相变化特点,初步探讨创伤应激早期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背部Ⅲ度15%~20%烧伤.分别于伤后2h、4h、6h、12h、24h用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JNK1磷酸化及核转位,用EMSAs测定AP-1的DNA结合活性.结果:烧伤后2h JNK1磷酸化程度和核内JNK1的含量显著增加,4h达到高峰,6h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对照组水平,以后逐渐恢复正常.烧伤后2h AP-1的DNA结合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4h后AP-1的DNA结合能力逐渐升高,12h达到大值,以后逐渐恢复,至24h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烧伤早期不仅引起小鼠肝组织JNK1的磷酸化程度显著增强,由胞浆向胞核的转位显著增加,而且引起AP-1的DNA结合活性显著增强.揭示创伤应激早期糖皮质激素抵抗可能与JNK1、AP-1活性增加有关.

    作者:李军;孙充洲;粟永萍;楼淑芬;徐贵森;代雪梅;王慧;张薏;安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双J管在上尿路手术中内引流7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双J管在上尿路手术中内引流时的置管特征、方法、优点及并发症处理.方法:在78例上尿路手术中,采用内窥镜置入法和术中置管法,将双J置于肾孟、输尿管和膀胱内,置管时间2周~3个月.结果:78例中,77例未出现导管滑脱、折断、钙盐沉积及结石形成;1例出现双J管回缩.结论:双J管适于上尿路疾病中使用,具有支架和内引流作用,是提高手术质量和手术成功率的有益方法.

    作者:陈宇东;赵新求;刘伟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红霉素缓释栓的制备及溶出度考察

    目的:制备以卡波姆(Cb)为阻滞剂的红霉素缓释栓并研究其处方组成、制备工艺.方法:以PEG6000、PEG400为基质,加入生物粘附材料卡波姆制成红霉素缓释栓,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霉素缓释栓中红霉素的含量及溶出度.结果:在1h以前的溶出动力学过程接近0级速度过程,普通栓2h溶出91.21%,5h溶出95.92%.缓释栓B 2h溶出76.26%,5h溶出94.02%.缓释栓C2h溶出69.70%,5h溶出89.60%.缓释栓C的体外释放优于单独以Cb作缓释剂的缓释栓B.结论:与普通红霉素栓剂相比,采用粘附材料卡波姆作缓释剂可以有效地控制栓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

    作者:景利;曾仁杰;姜云平;唐定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部队进驻海拔4500m时治疗和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刍述

    我部驻守在西藏林芝(海拔3000m),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未来高原高寒地区的作战任务,每年8月~10月都要在海拔4500m左右的高地进行驻训.

    作者:华安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孕11周~17周应用米非司酮配伍口服米索前列醇流产40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方法: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两药按时、按量服用,共6次.结果:孕11周~13周19例中,完全流产10例(53.0%);孕13周~17周21例中,完全流产11例(52.0%);全组流产出血量100ml~200ml,平均流产时间6h~9h,多数在当日结束妊娠.结论:本法安全有效,观察时间短,减少孕妇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建议采用此法结束妊娠时,应具备手术和输血条件医院开展.

    作者:陈志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右前胸切口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心脏病应用右前胸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优缺点.方法:切口位于右胸骨旁1cm沿第4肋间达腋前线,小儿女性作大弧形切口,成年女性作乳房下缘切口,小儿切口平均长8.5cm,成人平均长11.5cm.结果:62例手术顺利完成,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29min,转流时间平均52min,术中用血平均240ml,术后胸液平均190ml,全组无死亡,均治愈出院.结论:右前胸切口经左右心房、房间隔、右心室和主动脉入路的手术,均可顺利完成,显露好,创伤小,美观.

    作者:郝明;郭利民;何泽文;孙梅;郑铁峰;郑志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加强临床护理法律意识的思考

    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住院病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将进一步增强.

    作者:徐华;杨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整体护理实践中护理查房探讨

    护理查房是护理人员常规的护理活动之一.是评价护理程序实施效果和护理质量的重要依据,贯穿于一切护理活动的始终.

    作者:裴小红;罗宏志;李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位肋骨骨折对胸腹脏器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高位肋骨骨折对诊断胸腹脏器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高位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48例高位肋骨骨折患者均在2h~72h内经χ线摄片确诊,42例伴有单个或两个以上脏器合并伤,经相应内外科治疗,39例治愈出院,9例死亡.结论:第1、2肋骨骨折合并胸腹脏器伤远较其他部位肋骨骨折的合并伤多而危重,这可能是合并胸腹脏器伤的一个重要提示性征象,应引起临床医师警惕.

    作者:乔清;张云泉;高正今;李锦青;刘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阴茎外伤28例诊治体会

    阴茎外伤(即阴茎损伤)在泌尿外科不十分常见,其伤因复杂多样.无论单纯阴茎损伤或伴发于其他损伤之后,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增加病人许多痛苦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作者:张忠;刘存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原代培养特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低分化干细胞方面的特性.方法:以Percoll(质量密度1073g/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悬液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100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生长状况及其超微结构.结果: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缓慢,细胞增殖率和形态分化不均一.如有一些细胞在4wk的培养时间内未见明显增殖,这些增殖不明显的细胞有的未见明显的伸展,呈圆形,有的伸展充分,成片状;在培养2wk后也可见一些明显增殖的细胞,分别形成克隆团状或条状的增生细胞群;培养过程中可见有神经元样及多核细胞出现.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超微结构也显示了低分化的干细胞特点,如细胞表面具有微绒毛,胞浆内内质网丰富、激离核糖体数量多、线粒体小,核仁大而不规则、可见核裂,超微结构还显示了一些中胚层来源干细胞的结构特点,如大量的微丝.结论:经Percoll细胞分离介质分离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非诱导条件下原代培养过程中,从形态分化、增殖率等方面显示了其多向分化潜能;从超微结构等方面显示了其中胚层来源低分化细胞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的佐证之一,说明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对骨髓间充质于细胞的分离具有可靠性.

    作者:曹军;金岩;郑崇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治疗不能切除的胃底贲门癌16例报告

    目的:探讨不能切除的胃底贲门癌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6例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式吻合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食道空肠Roux-en-Y吻合治疗不能切除的胃底贲门癌随访结果,本组1年、1.5年、2年、2.5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2.5%、18.5%、38.0%、18.5%、12.5%.结论:对不能切除的胃底贲门癌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方式较单纯胃或空肠造瘘的病人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生存率得到提高.

    作者:罗云生;张朝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