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西部农村婴幼儿体格测量指标的应用及关系

杨文方;刘黎明;孙晓勉;王懿

关键词:农村, 婴幼儿, 体格测量指标, 相关分析, Z值
摘要:目的 探索中国西部农村婴幼儿体格发育测量指标的应用选择及关系.方法 在陕西省农村按月龄分层随机抽取0~18个月婴幼儿336例.测量婴幼儿的身长、体重、头围、上臂围及肱三头肌部皮脂厚度等体格发育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婴幼儿的体重与身长、头围、上臂圉、肱三头肌部皮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2、0.853、0.750、0.247.均P<0.001);身长与体重、头围、上臂围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2、0.822、0.533,均P<0.001);年龄别体重z值与年龄别身高/身长Z值、身高/身长别体重z值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49、0.475,均P<0.001),年龄别身高/身长z值与身高/身长别体重Z值之间无显著性相关关系(r=-0.040,P>0.05).采用身长和体重筛选营养不良:中重度生长发育迟缓(年龄别身高/身长Z值<-2)和中重度低体重(年龄别体重Z值<-2)的患病率分别为10.9%和6.6%.而在12月龄以后采用上臂围筛选营养不良的患病率仅为1.3%.结论 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指标间彼此存在着联系;在主要以高碳水化合物为饮食类型的中国西部农村,不宜单独将上臂围作为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筛选指标,以免造成漏诊;Z值评价法在进行群体评价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当研究目的 为宏观了解儿童营养状况或计划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时,选用年龄别体重Z值指标较为合适.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生化检测技术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发展应用

    实验室生化检测技术在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诊治和科研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异常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和高雄激素的临床生化表现一直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检测指标.随着检测方法的不断发展更新以及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种族差异的深入研究,各个国家、区域的实验室生化检测诊断标准也会存在差异.实验室应建立正常的参考范围,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抗苗勒管激素的检测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各种-临床特征的关系仍在探索中,研究中有很多对立的结果指标,仍需更多更合理的实验研究去探究.

    作者:张颖;李威;季晓彬;吴效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镇安县1998~2007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目的 通过对镇安县辖区近10年内孕产妇死亡资料的统计分析,寻找有效地预防措施,以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 对1998-2007年镇安县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98-2007年度镇安县孕产妇平均死亡率为60.67/10万,各年度间孕产妇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9.50,P>0.05);死亡原因顺位依次为产后出血,占50.00%,妊娠合并心脏病,占25.00%,妊娠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药物过敏各占8.33%;文化程度低(P=0.025)、经济水平差(P=0.048)的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低.结论 建立健全产科三级服务网,加强基层产科绿色通道建设及对基层产科技术人员的培训,做好孕产期保健服务,普及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等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慧泉;陈吉萍;郑时学;苟文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实施的管理与护理

    目的 探讨做好新生儿危重症转运系统实施中的管理及护理程序.方法 对实施转运的390例危重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0例危重患儿转运过程中无一例死亡.其转归与转运时间相关,6小时以内转运201例(51.54%),治愈175例,治愈率为87.06%,随着转运时间的延长,治愈率逐渐降低.结论 转运前的正确处理及转运中的监测护理是保证转运成功的关键,转运的时间与转归密切相关.

    作者:薛琼;康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更年期妇女保健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

    目的 针对更年期妇女这一人群,比较不同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对改善其更年期保健知识、信念、行为的效果.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定人群并进行分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另3组为干预组,干预l组采用发放知识小册子、以自学为主:干预2组以专题讲座和现场答疑、咨询等互动形式为主;干预3组为以上两种方法的结合实施.结果 干预前后比较,干预l组干预后知识得分与总得分高于干预前(t分别为5.046、4.634,均P<0.01),干预2组、干预3组干预后知识、信念、行为得分与总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干预2组:t分别为15.653、9.598、3.301、15.336,均P<0.01;干预3组:t分别为15.247、11.783、3.437、16.900,均P<0.01).干预组的知识、信念、行为的改变优于对照组(F=56.759,P<0.01),干预2组与干预3组知识、信念、行为的改变优于干预1组(干预2组:F=112.871,P<0.01;干预3组:F=10.091,P<0.01).结论 以健康讲座及现场咨询、现场答疑为主体的综合健康教育模式是更年期保健工作中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

    作者:丁小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降低剖宫产率临床措施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增高的主要因素,为制定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提供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病例6 538例,其中,剖宫产2 842例.结果 ①5年间剖宫产率分别为31.31%、32.64%、37.94%、37.50%和47.92%;②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阴道助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X2趋势=99.626,P<0.01);③2000年后,列入前6位的剖宫产手术指征是胎儿宫内窘迫、相对头盆不称、脐带绕颈、臀位、妊娠合并症和社会因素等;④单因素指征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增加,但多因素指征行剖宫产的比例逐年下降(X2趋势=61.064,P<0.01);⑤胎儿宫内窘迫一直被列在剖宫产指征的第1位,自2000年起社会因素已作为剖宫产指征之一,且居于剖宫产指征的第6位,且所占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结论 社会因素是导致近年来割宫产逐年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孕产期宣教及保健,加强潜伏期及第一产程的管理监护及心理护理问题是降低临产剖宫产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玉玲;郭晓玲;其木格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西部农村婴幼儿体格测量指标的应用及关系

    目的 探索中国西部农村婴幼儿体格发育测量指标的应用选择及关系.方法 在陕西省农村按月龄分层随机抽取0~18个月婴幼儿336例.测量婴幼儿的身长、体重、头围、上臂围及肱三头肌部皮脂厚度等体格发育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婴幼儿的体重与身长、头围、上臂圉、肱三头肌部皮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2、0.853、0.750、0.247.均P<0.001);身长与体重、头围、上臂围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2、0.822、0.533,均P<0.001);年龄别体重z值与年龄别身高/身长Z值、身高/身长别体重z值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49、0.475,均P<0.001),年龄别身高/身长z值与身高/身长别体重Z值之间无显著性相关关系(r=-0.040,P>0.05).采用身长和体重筛选营养不良:中重度生长发育迟缓(年龄别身高/身长Z值<-2)和中重度低体重(年龄别体重Z值<-2)的患病率分别为10.9%和6.6%.而在12月龄以后采用上臂围筛选营养不良的患病率仅为1.3%.结论 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指标间彼此存在着联系;在主要以高碳水化合物为饮食类型的中国西部农村,不宜单独将上臂围作为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筛选指标,以免造成漏诊;Z值评价法在进行群体评价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当研究目的 为宏观了解儿童营养状况或计划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时,选用年龄别体重Z值指标较为合适.

    作者:杨文方;刘黎明;孙晓勉;王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儿童单纯性肥胖饮食模式的研究进展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已成为2l世纪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肥胖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饮食环境因素在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传统的食物营养素分析相比,不健康的饮食模式更能反映肥胖风险.目前发现大份量高能量密度饮食、不规律进餐、不吃早餐、经常外出就餐以及摄入过多软饮料和西式快餐的饮食模式与儿童肥胖率的迅速增加密切相关,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该文综合了近几年国际上对儿童饮食模式与儿童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为早期干预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史晓燕;李晓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北京地区苯丙酮尿症筛查、诊疗及基因分析

    对北京地区筛查确诊苯丙酮尿症(PKU)患儿进行追踪诊疗和基因检测,了解该地区人群PKU患者基因突变种类和分布.

    作者:张玉敏;秦金莉;裘蕾;李淑华;陆桂香;宋昉;金煜炜;王红;张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深圳市流动人口婴儿营养性贫血患病率分析

    目的 通过对深圳市福田区6月龄婴儿营养性贫血患病率及影响因素进行连续5年的分析,比较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婴儿营养性贫血的流行趋势,为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婴儿营养性贫血的诊治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04~2008年深圳市福田区6月龄7 609例贫血婴儿分为流动组和常住组,定义常住组标准为有深圳市户籍的儿童,其他儿童归为流动组.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营养性贫血患病率及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流动组营养性贫血5年总患病率(4.96%)明显高于常住组(3.36%)(X2=4.89,P<0.05),两组患病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流动组从6.73%下降到3.08%,常住组从5.19%下降到1.96%;流动组非纯母乳喂养者营养性贫血患病率(7.51%)较常住组(5.18%)高(X2=5.64,P<0.05),未添加辅食婴儿营养性贫血患病率(9.62%)也较常住组(6.37%)高(X2=5.67,P<0.05),并且流动组母亲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占该 组的73.76%.常住组母亲文化程度多为高中及中专,占该组的53.41%,而这些可能是导致流动组营养性贫血患病率高于常住组 的影响因素.结论 指导科学的喂养方法,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降低流动人口婴儿营养性贫血患病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雪;孙晓勉;吴缃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健康促进对女性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对女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促进干预措施后心理健康的状况.方法 将2007年l-12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门诊确诊的女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健康促进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健康促进干预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一系列健康促进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并对两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规范治疗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健康促进干预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91.0%)和规范治疗率(91.0%)较对照组(64.9%、51.4%)有显著提高(,分别为35.51、5.94,均P<0.05).健康促进干预组患者的饮食控制率(92.9%)、体育锻炼率(50.0%)与对照组(86.5%、4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04、2.94,均P>0.05);血压下降总有效率(87.3%)与对照组(25.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26.22,P<0.05),焦虑、抑郁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μ分别为4.86、5.01,均P<0.01).结论 健康促进干预可提高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及对规范治疗的依从性,能有效地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

    作者:朱银亭;孟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了解孕妇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510例孕妇宫颈拭子标本进行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对检测出阳性者(阳性组)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支原体检测阴性者作为阴性组,追踪观察3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母婴传播感染情况.结果 支原体阳性组孕妇其围产期并发症:胎膜早破、早产、胎盘粘连及产褥病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X2分别为104.08、22.04、43.46、30.09,均P<0.01),其分娩的新生儿国产期并发症:胎儿窘迫、低体重儿、新生儿发热、新生儿肺炎以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X2分别为27.92、47.11、58.36、103.75、85.34,均P<0.01).结论 支原体在母婴间存在垂直感染,是国产期母婴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产前检查应注意筛查支原体并及早治疗,以降低母婴发病率.

    作者:陈爱群;王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Foxp3基因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三大癌症之一,其发生率居第3位,但死亡率却高居榜首.70%的病例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手术的效果不理想或已丧失手术时机;术后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5年生存率也仅有30%一40%.卵巢癌是多基因疾病,从基因层面发掘其发病机制,势必为后续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Foxp3基因一直是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是C334+CD25+调节性T细胞发育和免疫抑制功能的重要分子.F0xp3基因对肿瘤细胞也发挥着调节作用,该文对Foxp3基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作者:张海燕;孙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汉中市及各县区10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汉中市10年来孕产妇死亡情况,探讨全市及各县区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规律,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并制定干预措施.方法 对汉中市及各县区10年间孕产妇死亡资料、年报数据卡册、个案调查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8.14/10万~78.69/10万,平均为55.16/10万,呈总体下降趋势,前5年较高且波动较大,后5年较前5年降低18.53/10万(X2=4.50812,0.025

    作者:樊治刚;王琼;薛利军;黄晓英;郑文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妊娠27周胎盘早剥并发肺栓塞1例报告

    1病例资料患者王某,女,30岁,孕.产.,因停经27周,下腹胀痛1日伴腰酸于2008年2月21日14时入院.末次月经为2007年8月16日,预产期为2008年5月23日.入院时体温(T):36.6℃,脉搏(P):75次/分钟,呼吸(R):18次/分钟,血压(BP):20.0/13.3kPa(150/100mmHg),浮肿(++),宫高26cm.腹围85cm,胎心140次/分钟.

    作者:宫艳秋;韩凤娟;吴效科;陈海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3岁行为问题儿童的气质特点研究

    目的 探讨2~3岁儿童行为与气质特征之间的关系,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一次性横断面研究方法.应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2~3岁小儿行为检查表>及<1~3岁儿童气质问卷>对西安市6所幼儿园的450名2~3岁儿童进行测查.对检出的行为问题儿童与其中的正常儿童进行气质特点的对比分析.结果 行为问题组与正常对照组儿童的气质类型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X2=15.809、0.917、8.957、16.146、3.826,均P<0.01),行为问题组中麻烦型、中间近麻烦型和发动缓慢型气质类型比例增多,且在气质维度的比较中男童的活动水平、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维度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女童的活动水平、趋避性、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6个维度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333、-2.335、-3.278、-3.304、-2.353、-3.792,均P<0.05).结论 麻烦型、中间近麻烦型和发动缓慢型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比例较其他气质类型高,因此应根据儿童的气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作者:刘灵;何宏灵;凤欣玲;邓永宁;王亚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新生儿早接触率、早吸吮率及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新生儿早接触率、早吸吮率及影响因素,以便采取针时性的干预措施.方法 对100例1岁以下婴儿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对10例分娩后住院期间的产妇进行了小组访谈.结果 新生儿早接触率为12.0%,早吸吮率为23.0%,均与母亲受教育程度和民族因素影响无关.多数产妇及其家属不了解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的知识和方法.部分县乡级医护人员未掌握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的知识和技能,县、乡级医院未将帮助产妇与新生儿早接触和早吸吮纳入接产常规.结论 被调查地区新生儿早接触率和早吸吮率较低.不仅应对县、乡级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技能培训,而且应加强对目标人群的健康教育.将帮助产妇与新生儿早接触和早吸吮纳入接产常规.

    作者:胡霞;郝波;赵更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管理及干预

    目的 探讨有效提高产前筛查率、产前诊断率的方法,降低唐氏综合征患儿的出生率.方法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疾病筛查中心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对10 836例孕14-20周的孕妇在知情选择情况下进行了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样本中甲胎蛋白和游离B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浓度,得出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率;切割值为1/350,筛查风险系数≥1/350为患病高风险.结果 共筛查14-20周孕妇10 836例,筛查率达到了13.4%,试点县、市、区为41.2%,产前诊断率达到了85.1%,确诊唐氏综合征患儿7例,发生率为0.7%.,发现染色体异常胎儿26例,其中6例伴有畸形而引产,大限度地减少了唐氏综合征患儿和染色体异常畸形儿的出生.结论 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是有效降低唐氏综合征惠儿出生的良好措施,综合管理可有效提高产前筛查率、诊断率.

    作者:刘祥举;薛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苯丙酮尿症7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苯丙酮尿症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苯丙酮尿症早期诊治的认识.方法 对西安地区613 620例新生儿筛查后确诊的35例苯丙酮尿症患儿(早期干预组)与经门诊确诊的40例苯丙酮尿症患儿(延迟治疗组)的脑电图、核磁共振和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延迟治疗组脑电图、核磁共振的异常发生率与早期干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X2=38.030,P=0.000程X2=27.927,P=0.000).结论 开展新生儿筛查、早期诊治是防止苯丙酮尿症导致弱智儿发生的重要措施.

    作者:景晓红;宋晓彬;蒲利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322例病残儿资料分析与防治

    目的 分析临沂市兰山区病残儿疾病发生分布状况,为制定和采取优生优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山东省及临沂市有关病残儿诊断标准,对兰山区2002~2007年间确诊的322例病残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2例病残 儿中,男性246例,女性76例,男女之比为3.24:1.农村病残儿发病率高于城市(X2=7.1922,P=0.0073<0.01).病残儿疾病系 统分类以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所占比例高.病残儿疾病病种分类中先天性疾病及畸形为163例(占50.62%),后天原因致残者159例(占49.38%).结论 开展有效干预措施可降低病残儿的发生率.

    作者:李敏;张为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学龄前肥胖儿及其家长饮食行为方式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学龄前肥胖儿及其家长饮食行为方式,为肥胖儿干预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西安市新城区4所幼儿园的所有儿童,筛查出肥胖儿童135人,按同班级、同年龄、同性别、身高相差5cm以内、身高别体重在标准体重10%以内、1:1的比例抽取正常儿童135人为对照,对其家长进行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①84.2%的肥胖组家长和90.8%的对照组家长认为肥胖对健康有害,两组家长对肥胖的认识无明显差异(X2=0.113,P>0.05).但肥胖组有31.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胖,这部分家长鼓励儿童进食的比例明显高于肥胖组认为自己孩子胖的家长(X2=6.604,P=0.037<0.05);②两组家长都存在鼓励孩子多吃的不良养育行为,但鼓励儿童多进食的家长比例对照组明显高于肥胖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X2=17.275,P<0.01);③两组儿童在进食量多、进食速度快、喜食油炸食品、甜饮料和糖果点心等行为上,肥胖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进食量多:X2=38.103,P=0.000;进食速度快:X2=8.512,P=0.004;喜食油炸食品X2=9.037,P=0.003;甜饮料X2=4.116,P=0.042;糖果点心X2=9.876,P=0.00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儿童看电视时间超过2小时、运动时间少于1小时人数的比例均无明显差异(看电视时间:X2=0.096,P>0.05;运动时间X2=0.169,P>0.05).结论 对照组家长在鼓励儿童过度进食方面更为严重;肥胖儿仍存在进食速度快,过度进食的不良饮食行为;关于饮食行为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肥胖儿及家长,正常儿及家长同样重要.

    作者:龙磊;刘黎明;王珍;张玲;刘新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