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华;惠宁
目的 探讨放松训练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放松训练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硫酸镁和常规内科治疗为对照组,硫酸镁加用放松训练为研究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入组人数均为82例.采用测量血压及症状改变、症状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别用于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自觉症状的改善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量表评定时间为参加研究的第0周和第2周.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头痛头晕发生率、平均动脉压、尿蛋白含量、产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2.18,P<0.05).治疗后两组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类型的平均动脉压、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6、2.53,均P<0.05);子痫前期轻度、子痫前期重度类型的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7、2.41,均P<0.05).研究组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抑郁、焦虑、敌对3个因子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减分率在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6、2.32、2.68、2.16、3.97、4.38,均P<0.05).对照组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减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以抑郁、焦虑、敌对为主.放松训练可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自觉症状和心理症状,操作简单可行,值得在妇产科推广.
作者:钟淑敏;党艳丽;张文颖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与Kegel运动对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22例盆腔器官脱垂产妇分为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研究组(92例)和Kegel运动治疗对照组(130例)进行康复训练,并对康复3个月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产妇治疗后盆底浅层和深层、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较治疗前均明显提升(对照组t值分别为-2.86、-3.50、-2.61、-3.23,均P<0.05;研究组t值分别为-16.54、-14.65、-15.99、-14.06,均P<0.01),其中研究组治疗前后Aa、Ap、C、tvl、D、gh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4、-2.99、-5.14、-2.09、-2.67、4.21,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a、gh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3、3.46,均P<0.01).治疗后两组结果比较Aa、C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1、5.42,均P<0.05),表明研究组较对照组阴道前壁脱垂改善及宫颈位置上移明显.结论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及Kegel运动锻炼对产后妇女的盆底康复均有一定的作用,但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较Kegel运动康复锻炼能更好地促进妇女盆底功能康复.
作者:刘保华;陈少青;张艳红;林丽思;刘晓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欧维婷软膏配伍米索前列醇片在绝经后妇女取环中的效果.方法 对200例绝经后要求取环妇女随机分为欧维婷配伍米索组(实验组)和米索组(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术前7天予以欧维婷软膏0.5g/d,睡前阴道上药,第8天术前2小时经阴道上米索前列醇片600μg;对照组仅用米索前列醇片600μg,取环术前2小时经阴道上药.观察两组术中宫颈软化情况、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取环成功率及药物副反应.结果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宫颈软化、手术时间及取环成功率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14.788、t=-7.850、χ2=6.213,均P<0.05).结论 欧维婷软膏配伍米索前列醇片有协同增效作用,应用于绝经后妇女取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方法.
作者:彭白露;孙曼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源性的白介素(IL)-10对柯萨奇B3病毒(CVB3)性心肌炎小鼠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8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感染组和治疗组.感染组和治疗组用CVB3感染Balb/c小鼠制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然后治疗组给予重组小鼠(m)IL-10治疗5天,正常组和感染组在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观察小鼠发病及死亡情况,在不同时间段,测定小鼠心肌病毒滴定度、病理积分及心肌组织中IL-2与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 3组小鼠的生存率(χ2=10.562,P<0.01)、不同时期病理积分(F=3.587~5.794,均P<0.01)及心肌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感染组和治疗组心肌病毒滴度无明显差异(F=8.389,P>0.05).结论 IL-10不能降低心肌病毒滴度,但能减少心肌组织中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对早期病毒性心肌炎有治疗作用.
作者:张佩;黄星原;徐木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EB病毒系列抗体5项(EBNA-1-IgG、EBV-EA-D-IgG、EBV-CA-IgM、EBV-CA-IgG、EBV-CA-IgG亲合力)检测在小儿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9例EB病毒感染患儿血清样本中的EB病毒系列抗体,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纯检测EBV-CA-IgM阳性患儿48例,阴性81例,阳性率为37.2%.利用EB系列5项检测,在EBV-CA-IgM阳性组中,除提示为EB病毒感染外,还可分别提示为感染急性期、早期、晚期、复发期和慢性期各阶段;在EBV-CA-IgM阴性组中,也可提示为感染早期、晚期和曾经感染期,但发现阴性组中有12.4%的感染期患儿被漏诊.结论 EB病毒系列抗体检测能根据EB病毒感染不同时期的抗体水平,确定感染各期别,可减少漏诊,提早治疗,且检测方法简单,值得在小儿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推广使用.
作者:王亚萍;王卫华;高晓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后继发癫痫患儿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门诊随访和辅助检查,对患儿的年龄、发作类型、神经体征、颅脑损伤程度、颅内并发症程度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本组颅脑外伤发生年龄小于5岁者24例(66.67%),其中伤后1年内发病者18例;大于5岁发病者12例(33.33%),其中伤后1年内和5年以上发病者各6例.36例中呈全身性发作10例,部分或继发全身大发作分别为12例和14例;伴癫痫持续状态10例,伴口咽症7例.结论 外伤性小儿癫痫可发生于各年龄期.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昏迷>12h的严重脑外伤、早期惊厥反复发作、局灶性神经征等;主要表现为部分或继发全身大发作;脑电图具有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
作者:俞建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方法 对神木县医院儿科1999年8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4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54例川崎病患者中,男38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2.37:1;年龄小为2个月,大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岁2个月,其中<1岁14例,1~岁14例,3~岁12例,>5岁14例.54例患者中典型38例,不典型16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24例,冠状动脉扩张20例,冠状动脉瘤4例,心包积液4例.随访患者6个月~2年,于治疗12个月内冠状动脉均恢复正常,其中2例于1年后再发.结论 本组患者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高为44.4%,与其就诊晚、不典型病例较多、基层医疗条件差、未及时应用丙球有关.单剂量(1.0~2.0g/kg)10天以内应用静脉丙球,在热退和冠状动脉损害方面优于400mg·kg-1·d-1疗法.对不典型病例应注意卡介苗接种疤痕红肿,肛周脱皮,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等表现.
作者:刘永林;张在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我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我市城区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格发育调查,对所有肥胖和超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我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患病率为9.00%,男童患病率为9.78%,女童患病率为8.1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0.05).其中轻度肥胖占52.57%,中度肥胖占37.35%,重度肥胖占10.08%,不同年龄组患病率不同.超重检出率为14.71%.其中为15.76%,女童为1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4;P<0.05).影响儿童肥胖的主要因素与父母亲肥胖、婴儿期非母乳为主的混合喂养、孩子食欲好、进食快、进食量多、每天进行户外活动时间小于1小时,家长希望孩子胖等因素有关.结论 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市儿童健康的一个严重问题,群体干预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方式,以改善儿童不良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
作者:方鲁阳;王光霞;沈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胰管阻塞,胰液进入胰腺间质组织引起自身消化的急性胰腺炎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腹症.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在1.47/万左右,虽是很少见的外科并发症,但一旦发生,对母体和胎儿均会构成严重地威胁[1].
作者:许飞利;张爱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深圳市福田辖区10年来不同户籍类型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的相关指标和工作流程,找出有关影响因素或主要存在的问题,探索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管理和资助模式,以提高全人口)的各项保健和效果指标.方法 对2000~2009年孕产妇系统管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常住人口的早孕检查率平均为78.24%,呈逐年上升趋势(χ2=5 152.60,均P<0.001),流动人口平均为17.70%,呈逐年下降趋势(χ2=1 513.05,P<0.00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常住人口平均为73.40%,呈逐年上升趋势(χ2=5 840.11,P<0.001);流动人口平均为11.89%,呈逐年下降趋势(χ2=5 011.59,P<0.001).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常住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低于流动人口(χ2=31.74,P<0.001).结论 流动人口孕产妇医疗保健已成为深圳市孕产妇系统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流动人口早孕检查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是深圳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目前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也是提高全人口孕产妇保健质量的关键.
作者:马健;朱丹玲;张雪;孙晓勉;魏春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寻找凉山州5个地区妇女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差异,探讨降低宫颈癌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凉山州5个地区县城及各乡镇周边村的成年妇女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既往病史、性行为和生育史、对宫颈癌筛查的知晓情况及参与情况等方面.结果 凉山州5个地区因存在民族、教育、生活环境、经济收入的不同,造成宫颈癌发病高危因素的差异.教育情况好的地区认知情况明显好于教育情况差的地区,有统计学差异(χ2 =16.11,P<0.05),认知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西昌、会理、冕宁、金阳、普格.汉族妇女的收入、教育、生活环境明显好于彝族妇女,且存在城镇、农村的差别;汉族之间、彝族之间不同生活环境的妇女对宫颈癌筛查目的 的认知亦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5,P<0.05).上述原因影响5个地区妇女对宫颈癌易患因素(χ2=36.77)、需要治疗的宫颈病变的了解(χ2=49.03)及参与宫颈癌筛查(细胞学涂片检查:χ2=60.93,常规妇检:χ2=66.40)的情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5个地区间宫颈癌发病高危因素存在差异,从而引起不同发病率,提高对宫颈癌高危因素的认识,提高妇女自身素质,加大宫颈癌筛查力度及范围,控制高危因素则可降低地区间的差异.
作者:李雅琪;龚勋;罗连英;马燕;廖国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甲氨喋呤给药方式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6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甲氨喋呤单次剂量组(A组)60例和甲氨喋呤多次剂量组(B组)56例,对两组分别联合米非司酮进行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成功率及毒副作用.结果 ①A组与B组的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6,P>0.05);②当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1 000mIU/mL、1 000~3 000mIU/mL时,A、B两组保守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其>3 000mIU/mL时,保守治疗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P=0.015<0.05);③在116例患者中,保守治疗成功98例,失败18例,治疗前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0,P<0.05);④A、B两组胃肠道副反应(χ2=8.560,P<0.05)和口腔溃疡(确切概率法P=0.048<0.05)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白细胞减少和肝肾功损害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①单次、多次甲氨喋呤剂量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具有相似的疗效;②治疗前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③单次剂量实施简单、反应低,毒副作用少于多次剂量.
作者:韩翠香;张雄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巨大儿发生与孕产次、分娩孕周、孕期身体质量指数增幅、糖代谢、脂代谢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定期产检、分娩巨大儿的孕妇474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择同期分娩新生儿体重为2 500~3 999g的孕妇474例作为对照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474例巨大儿发生与孕产次、分娩孕周、身体质量指数增幅、葡萄糖筛查试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之间的关系.结果 孕产次在2次及以上的人群与孕次为1次的人群比较,发生巨大儿的风险分别是1.453和2.643倍;与分娩孕周为38周内的孕妇比较,孕39、40、41周的孕妇巨大儿发生的风险呈递增趋势,分别为2.014、3.323和3.971倍;身体质量指数增加大于6、葡萄糖筛查试验、甘油三酯升高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331、1.192、2.252,均P<0.05);而总胆固醇越高,发生巨大儿的风险越低(OR=0.627,P<0.05).结论 巨大儿发生与孕产次、分娩孕周、孕期身体质量指数增幅、糖代谢、脂代谢密切相关.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巨大儿发生率,改善围产结局.
作者:傅勤;范建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延误治疗的原因.方法 对2001年1月~2011年3月在陕西咸阳彩虹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儿童康复门诊的脑瘫患儿中被延误治疗的所有患儿(共1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0例脑瘫患儿中延误治疗的原因依次为:①忽视治疗;②误诊;③漏诊.三种因素的构成比分别为48.7%(73/150),30%(45/150)和21.3%(32/150).结论 提高对脑瘫患儿早期症状体征的识别,正确掌握脑瘫的诊断标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能达到佳的康复效果,防止误诊、漏诊所致的延误治疗.
作者:闫红霞;沈鹏;倪仙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干预措施对再次发生意外妊娠的妇女避孕节育知识水平和行为的作用,以寻求降低重复人工流产率的对策.方法 采用干预性研究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969名发生再次意外妊娠的妇女进行随访1年的研究.结果 干预后,短效避孕知识知晓和掌握评分均增加了高分组;完全不掌握长效避孕方法构成比下降了11.35%,掌握1种长效避孕方法者增加了12.38%;紧急避孕知识评分5分组构成比增加了64.19%.干预前和干预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避孕节育率分别为45.20%、60.06%、94.07%、96.95%和96.96%,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避孕节育率显著增加(趋势χ2=1 116.92,P=0.000).结论 对流产后妇女进行避孕节育知识和行为的干预,可有效地提高避孕节育知识水平和避孕节育行为,且佳开展干预时间在术后3个月内.
作者:邹晓璇;周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与放置宫内节育器有关的子宫异常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子宫异常出血的132例患者(研究组)与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无异常子宫出血的132例妇女(对照组)的放置时机、类型和子宫内膜炎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中金属宫内节育器比例高(48.48%),对照组则以活性带铜宫内节育器多(37.88%),两组使用节育器类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01,P<0.05).研究组中人工流产后立即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2.97,P<0.05).研究组有59.09%患有子宫内膜炎,其中宫内节育器异位合并子宫内膜炎者占53.85%,明显高于宫内节育器异位无子宫内膜炎者的20.37%,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4.88,P<0.05).结论 宫内节育器类型、放置时机、子宫内膜炎和节育器异位与子宫异常出血有关.
作者:闫丽华;孙涛;宋永昌;段微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育能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多种细胞因子均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发展.但究竟是哪种或哪几种细胞因子起到关键性作用仍不能确定.该文深入地探讨了各种细胞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明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生理乃至寻求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李越华;惠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宫颈癌是世界范围内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居第2位.现已证实高危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必要条件,该文就人乳头瘤病毒导致宫颈癌的机制及其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段芬;王英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血糖控制情况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陕西省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2010年9月期间确诊为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117例,其中血糖控制不良者63例为观察组,血糖控制良好者5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χ2=4.74,P<0.05)、泌尿系感染发生率(χ2=4.56,P<0.05)、羊水过多发生率(χ2=17.42,P<0.01)、剖宫产率(χ2=4.10,P<0.05)以及新生儿的巨大儿发生率(χ2=10.56,P<0.01)、早产发生率(χ2=3.91,P<0.05)、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χ2=4.82,P<0.05)、低血糖发生率(χ2=24.66,P<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需有效地控制血糖,以减少围产期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冯娟娟;吕敏茹;白桂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分娩启动是子宫由相对静止进入活跃状态的复杂过程,子宫平滑肌是其效应的靶器官,但其收缩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而限制了临床处理及相关药物的开发.该文从子宫平滑肌细胞内收缩相关装置、经典电生理机制、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钙敏感性理论、分娩启动相关膜蛋白的功能及变化等方面作以综述,以期了解调节子宫平滑肌收缩可能的分子机理,从而完善对妊娠子宫正常生理过程和常见病理状态的整体认识,也有助于对分娩、早产、产后出血等临床事件的预测和处理.
作者:李乐赛;周昌菊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