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手术动力器械缺陷率中的效果观察

常淑莹;姚卓娅;李漫春;王雅琴;叶伟超

关键词:品管圈, 手术动力器械, 缺陷率, 护理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手术动力器械缺陷率的效果。方法成立由7人组成的品管圈小组,针对手术动力器械缺陷率高的情况,通过品管圈活动,对手术动力器械使用和处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和优化,将实施品管圈前后手术动力器械缺陷率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手术动力器械的缺陷率由活动前的7.71%下降到活动后的3.64%,改善幅度为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手术动力器械的缺陷率,加强科室协作,提升个人职业修养和团队精神,规范手术动力器械的处理流程有积极作用。
护士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IBM模型的康复护理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基于IBM模型的康复护理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9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 IBM 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及髋关节功能。结果对照组依从率为82.61%,明显低于观察组97.83%( P<0.05);对照组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65.22%,明显低于观察组86.96%(P<0.05)。结论基于IBM模型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依从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作者:周雪芬;石莺莺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自体脂肪注射移植充填面部凹陷的手术配合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充填面部软组织凹陷的手术配合。方法面部软组织凹陷患者行的手术配合,将抽取的脂肪颗粒,在无菌状态洗去血迹、破碎脂肪细胞和脂滴,反复漂洗、静置、分层后,将脂肪颗粒注射在面部凹陷部位,塑形后用弹性绷带加压固定。结果31例面部软组织凹陷患者经过1~3次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充填,外观改善明显,无血肿、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面部软组织凹陷患者行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时,良好的手术配合可减少患者痛苦,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谢松梅;周同葵;巩梦童;龚桂荣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提高手术室护士预防妇科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践能力探讨

    目的:提高手术室预防妇科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实践能力。方法请相关专科医护人员对手术室妇科专业的护士进行专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结果通过培训,手术室护士术中使用防护措施操作正确率、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医生对护士预防的满意度、正确评估率、患者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医护合作培训可以提高手术室护士预防妇科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践能力。

    作者:支慧;秦德华;丁丽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压力导丝应用于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压力导丝应用于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护理配合。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为临界病变需行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的12例患者,采取细致地心理护理;强化用药护理;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做好对症处理;从而保证检查和手术的安全。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FFR>0.80有15支血管,FFR 0.75~0.80有2支血管,结合临床高危因素,共放入3枚支架。在 FFR 检查过程中,三磷酸腺苷(ATP)输注速度为10 mg/(kg· h),2例患者出现胸闷,1例患者出现低血压,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均为 ATP的不良反应。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FFR评估关键在于使用药物使冠状动脉微血管处于大充盈状态,从而获得精确地测量值,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药物的配制方法、输液泵的使用、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对症处理,同时需要有丰富的心脏介入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及专业的救治力,以确保检查和手术安全、顺利地完成。

    作者:胡玉芳;王琳;李春坚;王连生;王晖;杨志健;王玉如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护理人员兼职临床研究协调员的实践及管理

    目的:介绍护理人员作为兼职临床研究协调员(C RC )的实践和评价。方法由专业组护士担任兼职C RC ,协助研究者做好临床试验。在临床试验不同阶段,按照方案要求,严格履行工作职责。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负责日常监管,并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项目质量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结果护理人员全程参与临床试验的实施,确保临床试验的质量。因其职业背景和技术专长,与临床试验机构管理组织(SMO)派遣的CRC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结论采用护理人员兼职C RC模式可满足临床试验的管理要求,使受试者、研究者、监查员都能得到更专业、更便捷的服务。

    作者:徐文燕;贺晴;徐雪姣;杨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护患情境会话

    高热惊厥抽搐患儿的护理Nursing Care for a Child with Febrile Convulsions交流病儿,妈妈:又是观察,这就是你们的托辞吗?观察有什么用?你们当然不着急,又不是你们的孩子。

    作者:倪志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772例65岁以上精神科老年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住院的367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老年精神科常规护理;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住院的405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跌倒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跌倒发生率为1.63%,观察组患者跌倒发生率为0.49%,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降低住院了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跌倒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文凤;段桂香;马雄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护理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房颤严重的并发症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如果伴有其它栓塞高危因素,则脑卒中的年发生率可达4%,是正常人的5~6倍,而且房颤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1]。以华法林为代表的香豆素类是用于长期抗凝治疗的药物,缺点主要是频繁地监测INR ,增加患者频繁抽血的痛苦,从而使用依从性差,不能及时监测出血风险。其次华法林抗凝在特定人群中的应用存在争议,如高龄房颤患者,日本的研究认为抗凝强度维持在INR 2.2~3.0时,房颤内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华法林抗凝强度在INR 1.5~2.1更安全。虽然近年来新研制口服抗凝药物(NOAC)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目前在我院使用的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口服起效快,相对华法林半衰期短,具有良好的剂效关系,常规使用无需监测,但是与华法林相比, NOAC临床应用经验少、价格高昂,尚未纳入医保范围,急性出血情况缺乏检测手段及拮抗药。因此,研究房颤血栓栓塞与左心耳关系的专家经过探索将左心耳封堵术应用于临床。研究发现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左心房血栓90%以上在于左心耳,左心耳中血栓形成使脑卒中发生率增加3倍[2]。根据美国心律学会新公布研究成果,左心耳封堵术在预防房颤脑卒中方面优于药物治疗。现将我院2014年10月4例行左心耳封堵术的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郑丽丽;陈婵婵;林新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住院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出院准备计划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出院准备计划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将住院Ⅲ级以上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实施出院准备计划,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3天、出院前1 d、出院后3个月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自身疾病认知能力量表得分进行评估。结果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SAS得分和SDS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自身疾病认知能力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眼科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实施出院准备计划,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提高其治疗护理依从性。

    作者:潘兰香;赵燕华;肖思瑜;梁碧云;王艳丽;张柳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急诊科医生与护士长对护士临床实践能力需求的质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诊科医生与急诊科护士长对护士临床实践能力的要求与期望。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名急诊科医生和6名护士长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将所得资料采用现象学归纳法分析。结果提炼出专业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素质4个主题;急救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综合分析及判断决策能力、预见性与急救配合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协调合作能力、责任心与同情心、压力管理与应对、慎独精神9个副主题。慎独精神仅由护士长提出,医生并未提及。结论急诊护理实践要求护士对临床实践能力的掌握不仅是完成任务,还要明白其中的医学背景与现实意义。在实践中以护理临床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增强心理素质,更好地配合医生改善病人的结局。

    作者:贺学敏;王玲敏;姜金霞;陈翠萍;李艳艳;张志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延续护理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

    目的:分析延续护理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2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编号分组,对照组(n=120)给予患者常规出院指导和随访;观察组(n=120)实施延续护理模式,将健康教育、定期随访、定期复查等护理工作延续至家庭中。应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和健康行为量表(HPLP)评估随访期间延续护理效果。结果出院3个月时,观察组ESCA和 HPLP评分分别为(142.8±6.7)分和(152.7±6.6)分,优于出院前和对照组评分(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ESCA和HPLP评分分别为(162.6±6.8)分和(183.7±6.8)分,优于出院前、出院3个月后,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完全依从者比例80.0%(96/120) ,明显高于对照组66.7%(80/1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32,P<0.05)。结论延续护理以患者出院后需求为中心,延伸至日常生活中,协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监督,巩固健康行为,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作者:刘丽红;丁静;阎爽;刘圆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应用于铁质角膜异物剔除术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在铁质角膜异物剔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行铁质角膜异物剔除术患者182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术前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给予术前眼位注视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眼球旋转偏移发生率、头面部偏移发生率、手术时间、一次手术成功率及角膜损伤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眼球旋转偏移、头面部偏移发生率及角膜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一次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可降低患者术中眼球旋转偏移和头面部偏移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减少角膜损伤发生率,并且其操作方法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星英;宋莉;郭露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手术动力器械缺陷率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手术动力器械缺陷率的效果。方法成立由7人组成的品管圈小组,针对手术动力器械缺陷率高的情况,通过品管圈活动,对手术动力器械使用和处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和优化,将实施品管圈前后手术动力器械缺陷率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手术动力器械的缺陷率由活动前的7.71%下降到活动后的3.64%,改善幅度为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手术动力器械的缺陷率,加强科室协作,提升个人职业修养和团队精神,规范手术动力器械的处理流程有积极作用。

    作者:常淑莹;姚卓娅;李漫春;王雅琴;叶伟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康复指导及训练要点。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16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其围手术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康复指导及训练。结果术后随访,168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未发生并发症,Harris评分优77例,良82例,中6例,差3例,髋关节置换术的优良率达94.6%。结论加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康复指导及训练,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者:陶妍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改良式小腿腿套预防截石位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式小腿腿套预防截石位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DV T )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手术患者(截石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60例,均采用截石位,术中使用间歇充气装置(IPC ),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使用普通腿套者为对照组,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使用改良式小腿腿套者为观察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 )及股静脉的血流量(Q )。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下肢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式小腿腿套联合IPC ,能够更好地促进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从而更有效预防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秦德华;山慈明;杜书明;支慧;鲁豫;尹慧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重症早期预警的护理策略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影响

    目的:为降低手足口病(HFMD)重病化转归几率,探讨重症早期预警的护理策略对 HFMD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240例手足口病小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施常规护理策略的小儿分为对照组(120例);加强小儿重病化早期征象的识别,并通过早期预警的护理策略方案贯穿于护理工作中的小儿记为观察组(120例)。观察护理后两组患儿病情缓解时间、血细胞计数等实验室指标变化,以及病情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普通型占95.8%(115/120),重型和危重型患儿占4.2%(5/120),前者高于对照组,后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平均热程(2.5±1.1)d ,症状消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患儿 NSE (20.5±3.4)μg/L ,FPG(7.1 ± 2.4)mmol/L ,中性粒细胞(78.7±3.6)%,CK和CK‐MB分别为(90.3±39.5)U/L和(24.8±1.6)U/L ,以上指标均优于护理后对照组数值( P<0.05)。结论重症早期预警的护理策略着重于相关早期征象的识别,从而展开针对性护理措施,可稳定病情,阻断重症转化过程。

    作者:曹淑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引起哮喘持续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答:其原因有7个。(1)呼吸道感染。(2)病人大量出汗、饮水少或氨茶碱的利尿作用而失水,使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甚至形成痰栓阻塞小支气管。(3)过敏原未消除。(4)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与酸中毒。(5)并发肺不张或气胸。(6)用药不当。(7)精神和体力上的过度紧张、疲劳。

    作者:《护士继续教育手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一例贲门癌术后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围术期护理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一类临床综合征。造成DIC的病因很多,根据资料分析,在中国以感染常见,恶性肿瘤次之,二者占病因的2/3,国外报告则以恶性肿瘤,尤其是有转移病变的占首位[1]。本例患者DIC诱因考虑与胸部大手术创伤、恶性肿瘤有关。贲门癌术后并发DIC ,是恶性肿瘤严重并发症之一,其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危及患者的生命。2014年1月我科收治1例贲门癌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史,术后并发DIC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患者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兰玉;赵云;孟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ICU两种血氧饱和度探头脱落率检测的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并观察危重病员使用粘贴式血氧饱和度探头与套入式血氧饱和度探头的脱落率,为临床安全使用血氧饱和度探头提供依据。方法将2012年11月-2013年4月在神经 IC U救治的病员进行首次纳入评估,首次基线评估合格的病员纳入研究,根据抛硬币简单随机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117例病员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使用粘贴式血氧饱和度探头,接受巡视619例次;对照组使用套入式血氧饱和度探头,接受巡视579例次,两组病员均将血氧饱和度探头置于指端规定位置。对两组病员的临床资料和血氧饱和度探头脱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脱落发生率为0.81%,对照组脱落发生率为12.95%,两组脱落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ICU粘贴式血氧饱和度探头与套入式血氧饱和度探头相比可有效降低脱落的发生率,在临床使用中更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刘帆;陈弟洪;唐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一例白血病患儿PICC全程堵管再通的护理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导管血栓性堵管再通的有效方法,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法针对白血病患儿 PICC导管血栓性堵管采用创新的个体化再通方案,即改良的机械再通法结合尿激酶等量置换法,结合患儿自身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及导管再通过程中的安全控制。结果3h后导管再通,患儿无出血、感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顺利接受后续化疗。结论改良的机械再通法结合尿激酶等量置换法溶栓应用于血栓性堵管,较单一的机械再通法或尿激酶等量置换法不仅缩短了导管再通的时间,而且有效降低了导管再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血栓脱落、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脱出等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护士进修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