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训练方法研究

孙艳霞

关键词:宫颈癌根治术, 膀胱功能训练, 尿潴留护理
摘要:目的:通过有效地膀胱功能训练,提高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一次性尿管拔除成功率。方法将行宫颈癌根治手术的13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改进的个性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行传统膀胱功能训练,观察患者首次排尿情况和残余尿量测定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及残余尿测定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一次性尿管拔除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进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护士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社区护士在老年疼痛管理中的作用

    疼痛是由感觉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心理反应及情感上的不愉快经历。相关调查显示,疼痛影响所有年龄段的人,其中老年人占较大比例,而疼痛与人群的社会、经济地位无关[1]。老年患者为常见的三种疼痛分别为背痛、膝/髋关节痛及其他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和骨折导致的躯体性疼痛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疼痛是困扰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问题之一,然而,患者和医务人员反复表示在社区疼痛管理的难度,尽管这是一个常见的疾病,但却仍有着显著的问题存在,其管理和治疗仍不足[2]。社区医院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点,距离社区居民进,方便就医,社区护士在有效的疼痛管理中有着重要的责任。本文旨在探讨社区护士在老年疼痛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潘又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疼痛管理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作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管理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作用及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2名癌痛无痛示范病房的护理人员作研究对象,同时抽取50例中晚期癌痛患者,就规范化疼痛管理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管理后护理人员专业成就感评分及理论考核评分、患者护理满意度均明显提高,与管理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结论癌痛无痛示范病房中加强规范化疼痛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更好地为肿瘤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对疾病治疗及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仇蓉;周娟;张林玉;苏洁;宋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下肢骨折病人椎管内麻醉术后早期饮水的可行性探讨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病人椎管内麻醉术后早期饮水的安全性、可行性,减少患者因长时间的禁食、禁饮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将200例下肢骨折病人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00例采用新禁食、禁饮方案,即术后30 min开始在专业护士指导下适量饮水。对照组100例采用传统禁食、禁饮方案,即术后3~6h开始饮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口渴、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焦虑程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口渴、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焦虑程度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下肢骨折病人椎管内麻醉术后早期饮水是安全的、可行的。

    作者:陈晚英;吴留娟;麻会玲;常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两种不同放尿方法对留置导尿的胃结肠癌根治术病人膀胱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结肠癌根治术行留置导尿病人的膀胱训练方法,以减少拔除尿管后各种排尿异常的发生率。方法将80例留置导尿的胃结肠癌根治术病人按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个体化放尿,对照组采用常规定时放尿,观察两组拔除尿管后排尿异常的发生率。结果采用个体化放尿可明显减少拔除尿管后各种排尿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放尿可大大减少胃结肠癌根治术行留置导尿的病人拔除尿管后各种排尿异常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陶飞雪;周圆;潘留久;傅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综合干预管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对社区慢性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规范化干预管理,让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自我治疗管理技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将在我院社康中心注册管理的120例慢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行常规社区干预管理,研究组实行规范化综合干预管理,干预管理时间为1年。干预管理前、后对两组患者在自我治疗药品的不良反应知晓情况、治疗期间遵医行为的依从性、日常自我规范管理情况进行问卷式调查,统计三项指标的优良率,同时统计两组患者在干预管理时间内的平均复诊次数。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自我治疗药品的不良反应知晓、长期治疗期间遵医行为的依从性、日常自我规范管理的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复诊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社区慢性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干预管理,是实现社区慢性糖尿病患者全程、终身管理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高慢性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谢艳华;戴卫华;张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注射夫西地酸钠致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夫西地酸是1962年由丹麦L eo公司首次从梭链孢酸脂球菌(Fusidium coccineum fungus )的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全新机理的抗革兰氏阳性菌抗生素,由于其不溶于水而制成了钠盐,现国内已有生产。夫西地酸抗菌机理是干扰细菌延长因子EF-G对核糖体的作用,阻断细菌M RN A 在胞质内翻译蛋白质肽链时结合型核糖体沿着 M RN A 的易位,从而阻碍细菌蛋白肽链的延长,致使细菌蛋白合成枯竭。这种独特的抗菌机理避免了与其他抗菌素的交叉耐药性[1]。夫西地酸对G+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葡萄球菌,包括对青霉素、甲氧西林和其他抗菌素耐药的菌株,均对本品高度敏感。夫西地酸钠对葡萄球菌(含MRSA、MRSE)抗菌作用强、组织渗透性好、半衰期长、无交叉耐药,抗 M RSA、M RSE感染表现出多方面的优越性[2]。但由于其在国内使用较少,关于夫西地酸钠的很多不良反应尚未引起临床注意[3]。为了解该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笔者对本院43例注射夫西地酸钠致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给药提供参考。

    作者:祁丽萍;李子安;何建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付方式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已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采用应付方式问卷(CSQ )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付方式的各因子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自责、幻想、退避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1),求助、解决问题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家庭护理干预能培养患者使用积极的应付方式,减弱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应付方式,校正患者的认知模式,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

    作者:黎丽华;黄慈芬;陈汝兰;郭华贵;朱进才;何玉球;江连娣;张详霞;梁仕栋;伍丽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安全加药全自动冲管套装子母输液瓶的设计及应用

    用药安全和安全用药是临床护理管理的目标之一。静脉治疗是临床应用广泛、使用频繁的药物治疗手段。保障患者安全,规范静脉治疗,严把药物配伍禁忌关,提倡一瓶液体内好只加一种药物。临床配药工作中,往往忽略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在序贯使用时仍可在输液管内发生反应[1]。吴欣娟等[2]也提出,当前、后输注的两种药物间有配伍禁忌时,应在第一种药物输注完毕后冲洗或更换输液器并冲洗导管,再更换第二种药物继续输注。静脉输液时随液体进入人体内的不溶性微粒,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长期的危害,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3]。为此,我们设计并制作了安全加药全自动冲管子母输液瓶,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报告如下。

    作者:何燕;郭小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基层医院急诊科心肺脑复苏的院内急救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心、肺、脑复苏的院内急救护理佳配合。方法对本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19例心肺脑复苏成功患者的急救与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经瞬间评估判断、畅通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合理给药、脑部降温等急救措施的实施,复苏成功。结论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配合是保证复苏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兴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眼科专用冷热敷眼罩的制作与应用

    冷敷能降低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减少炎性渗出,降低受损组织感觉冲动的传入[1]。同时,局部受冷,血管立刻收缩,血流量减少,能达到减少渗血、瘀血及血肿形成的目的[2]。而热敷时,温热可促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循环,增强机体和免疫力,促进炎性渗出和水肿的吸收[3]。临床眼科有很多冷敷和热敷的情况,现常用的工具是降温冰袋、热水袋或眼罩,但存在与眼部贴合不紧密、重量较大、遮盖健眼的弊端,临床应用不方便。我们经过总结分析,设计制作出一款适合单眼使用的冷、热敷眼罩,经60例患者(冷敷30例、热敷30例)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宋湘梅;许丹;姚楚容;古洵清;成洪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总结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预防及干预措施。方法对21例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筛查,根据筛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实施综合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评价综合预防措施及早期干预对地震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结果21例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分级评估、综合康复措施后,18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V T )的患者没有发现新增DV T ;3例DV T 患者无一例发生肺栓塞,且原有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采取综合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治疗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光娣;唐志红;田永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三级监控网在医疗器械相关压疮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级监控网在全院重症监护病房医疗器械相关压疮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建立三级监控组织,明确各级职责,建立预防和管理器械压疮的总原则,制订器械压疮护理干预措施,开展疑难病例讨论等安全管理工作,执行预防器械压疮流程。结果医疗器械相关压疮发生率下降,压疮的好转/治愈率提高。结论建立三级监控网,可有效控制重症病人医疗器械相关压疮的发生和提高治愈率。

    作者:李玉红;杨秀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新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一体化救治新模式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2月~2013年7月,对我院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现场救护、患者转运、急诊影像学诊断、急救处置和早期动脉溶栓等一体化专科救治新模式。结果缩短了急诊CT 检查、实验室检查、脑动脉溶栓术前准备时间;术中配合密切,术后护理针对性强,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积极有效、合理化的护理配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体化专科救治新模式中,缩短了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时间,形成了快捷、有效、专业化的急性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提高了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疗效,降低了死残率,减少了并发症。

    作者:潘文龙;张强;赵晓辉;王梅;王备备;刘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急性脑卒中伴顽固性呃逆的病因分析及干预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有效护理干预。方法对我院急性脑卒中伴发顽固性呃逆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对急性脑卒中伴顽固性呃逆患者及早进行心理和护理干预,可使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得以稳定和康复。结论顽固性呃逆是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可以引起失眠、无力、感染等诸多症状,加重病情,及时终止呃逆的发生,有利于脑卒中的康复。

    作者:费建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骶管囊肿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观察与体会

    骶管囊肿属于硬脊膜囊肿,它起源于脊髓被膜,故有人用“椎管内脊膜囊肿”来总称这一类疾病。椎管内脊膜囊肿的成因各有不同,但不论是何种原因,囊肿在初期总是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随着动脉搏动进入,之后由于流出不通畅或因囊内液体压力而逐渐扩大。当囊肿扩大,会对神经根产生压迫而产生相应的症状。随着M RI在临床的应用普及,该病在临床中发现率有了很大提高。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有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田开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甲状腺术前颈部体位训练的时间和频次研究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前颈部体位训练的佳时间和频次。方法将入住我院普外科需要手术的280例甲状腺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入院当日(约为手术前3天)对其宣教,每次体位训练到不能耐受停止,至达到术中所需的60~90 min;B组手术前1 d开始练习,每次训练30~60 min ,每天4次;C组手术前1 d开始练习,从5 min开始逐渐增加练习时间,直到手术中所需要的时间,每天数次;D组未进行体位训练。术后采用四点口述分级评分法观察病人术后体位性头痛的发生率。结果 A组、B组、C组术后体位性头痛的发生率均低于D组,B、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前一天采取每次30~60 min、每日4次的体位训练,病人易接受,也便于医护人员督导,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了术后体位性头痛的发生率。

    作者:陈晓旭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创建医院-社区-家庭药物管理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目的:探讨建立医院-社区-家庭药物管理服务模式,改善社区居民家庭自我药疗的管理。方法随机选取湖州市某社区100位居民,对其家庭自我药疗进行强化管理,一年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社区居民家庭安全用药认知情况和管理情况较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医院-社区-家庭药物管理服务模式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家庭自我药疗的安全性。

    作者:胡菊妹;戴丽学;叶家薇;沈旭慧;沈华英;刘新娣;周勤学;温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小儿不合格血常规标本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小儿血常规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检验科2012年1~12月的22640份血常规标本,其中,新生儿4840份,1~3岁患儿7280份,3~7岁患儿10520份,按检验质量标准评价标本质量,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2640份血常规标本有1152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1%。其中,新生儿720份,占3.2%;1~3岁患儿288份,占1.3%;3~7岁患儿144份,占0.6%。其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抗凝血凝固或有细小凝块,溶血,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妥、血标本与检测项目不符等。结论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加强护士检验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采血技巧,强化护理技能训练,认真落实查对制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等。通过以上途径,不仅减轻了患儿痛苦,提高了小儿血常规标本合格率,增加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也减少了医院及科室的投诉率。

    作者:赵红;周作华;曹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肠道支架在结肠癌性梗阻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及护理

    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常因术前肠道准备无法达到理想状态而导致术后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肠瘘等并发症[1]。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手术前经内镜置入肠道支架,不仅能解除癌性狭窄,而且可提高术前肠道准备质量[2]。本科室2011年1月~2014年2月,对部分结肠肿瘤梗阻患者先置入肠道支架,后行一期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旭霞;金锡尊;邵芬娣;李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跑道式”续点垫的制作与应用

    静脉输液一直是门急诊以及病房患者常用、有效的一种给药途径,因为涉及到的护理工作繁琐而且工作量较大,所以在管理和使用药物过程中极易发生一些护理差错,尤其是当静点或者续点量大时,护士因操作时忙乱或者疏忽导致张冠李戴,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2011年以来,我科自行设计和制作了静点续点垫(又称为“跑道式”续点垫),该垫有效地规避了静点及续点药品在不同患者间混淆的风险,规范了静点及续点的摆放环境,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瑞;孙荣丽;李冬梅;何欣;张劲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护士进修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