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霞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专业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腔镜微创手术由于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但此类手术有一共同的难点--标本不易取出。术者经常会遇到在腹腔镜手术中因标本较大不易取出,标本内容物溢出污染腹腔及肿瘤破裂种植的情况,而一次性标本取出器价格昂贵,不适宜广泛应用于腔镜手术。针对标本大小≤8 cm的腔镜手术,我们利用一次性无菌橡皮手套,自行制作标本取出袋,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廖力姗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总结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AMD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湿性AMD患者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总结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实施经验。结果全组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0例31眼患者术后随访视力提高26眼(83.9%),视力不变5眼,患者术后满意度100%。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AMD ,在治疗过程中需术前给予细致的指导和心理护理,做好术前检查,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叮嘱患者定期随访,以确保疗效。
作者:洪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行手术治疗的68例老年胃癌患者,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流程进行护理。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8±2.3)d,满意度98.6%,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预防和降低老年胃癌患者围术期内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
作者:张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多爱肤超薄敷料在肠梗阻行造口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1例肠梗阻行造口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无菌纱布外贴护理,治疗组使用多爱肤超薄敷料护理。结果治疗组在使用过程中未出现切口感染,无渗液渗出情况,且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多爱肤超薄敷料用于肠梗阻造口术后伤口的感染预防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伤口感染,减少换药次数,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柳立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水化护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诊疗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在厦门市某心脏专科医院心内CCU行CAG和PCI的ACS患者,分析造影剂肾病的发病率、水化护理对CIN效果的影响及CIN的危险因素。结果366例 ACS患者的CIN发病率为6.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GFR(OR=1.036,95% CI为1.019~1.053,P=0.000),使用 IABP(OR=6.371,95% CI为1.452~27.949,P=0.014)是CIN的危险因素;术前水化量和水化时间与Scr(血清肌酐值)的变化无关(F=1.635,P=0.182)。结论充分的水化是预防CIN的关键,术前对发生CIN危险因素充分评估,术后早期尿量观察,是预防和早期发现CIN的关键。
作者:吴林静;陈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及VAS评分的影响。方法将86例L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及实验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V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11.63%,低于对照组30.23%,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50,P<0.05)。实验组术后2d、3d、4d、5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分别为-2.45,-4.48,-4.58,-7.11;P<0.01)。此外,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81.40%(χ2=4.07,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LC患者术后并发症,减低患者VAS评分,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冠脉搭桥术后病人便秘的护理指导Post‐Operative Nursing Instructions on Constipation for a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 t (CABG) Patient点评这位护士针对冠脉搭桥术后病人的心理特点,运用了有效的护理措施。首先,她肯定了这位病人已积累的自我保健和应对疾病的经验和方式。再对病人的顾虑采取了协商、提醒、暗示等进行交流,并辅以护理技能的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周明霞;李惠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护理人力资源是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的数量和结构决定着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护理质量和效果作为职业功效又对社会产生相应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队伍的合理配置和长久建设,不仅与护理质量和医院效率密切相关,同时,不有效解决护士人力配置,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终目的的新医改初衷将受到很大限制,作为一级学科的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与前景也会受到明显制约,成为阻碍护理学发展的瓶颈。当前,医疗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医疗专业人才数量充足,而护理专科人才相对缺乏,人力资源配置不足,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卫生事业前进的整体步伐。因此,吸取国外经验与科学方法的同时,结合国内护理特点,努力寻求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护理人员资源配置方法,是目前护理管理者以及各级护理专家应该深思的问题。
作者:贺冬梅;张容;黄惠根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总结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全自动连续换血中的护理经验。方法将2008年8月~2013年5月15例行新生儿外周动静脉连续换血的患儿分为对照组(6例)和观察组(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外周动静脉连续换血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重新置管率降低、换血时间较短(P<0.05)。结论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过程中,不禁食,给予全程喂养,可有效避免导管滑脱,缩短换血时间。
作者:李慧珠;周琴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伴单侧关节突绞索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8例颈椎骨折脱位伴单侧关节突绞索患者,总结其术前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做好病情观察、呼吸功能训练、气管推移训练、手语训练、颅骨牵引、心理护理的方法。术后做好基础护理、呼吸道管理及并发症的观察,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本组38例患者入院后均予颅骨牵引,其中7例患者经牵引成功复位改为保守治疗,另18例牵引后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例行颈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结果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对颈椎骨折脱位伴单侧关节突绞索的患者术前进行颅骨牵引,择期手术联合治疗及护理十分重要,可以促进患者康复并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刘晓莉;金佳佳;徐小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PICC置管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对照组仅进行常规PICC置管护理,以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时间、留置成功率、患者依从性以及患者满意率为指标来评价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导管留置成功率和患者依从性分别为95.0%和80.0%,平均留置时间为(115.4±52.1)d ,患者满意率为90.0%,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结论在肺癌患者进行PICC置管护理的同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更加有利于后续治疗,该护理模式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华红霞;任国琴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锻炼路径在头颈部烧伤并吸入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早期、主动、全程为原则,将头颈部烧伤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分为4个阶段,根据早期功能锻炼路径表,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内容,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头颈部恢复状况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张口困难的发生率分别为6.25%和15.63%,颈部活动受限的发生率分别为15.63%和40.00%,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分别为(91.35±9.17)和(84.69±7.08)分,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采用早期功能锻炼路径,可降低头颈部烧伤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张口困难和颈部活动受限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李红英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预防临界高血压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方法对200名符合临界高血压入选条件的患者实施健康指导,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膳食指导和增加量化运动等,达到增强患者保健意识,降低血压的目的。结果健康指导3个月后,成功获得调查的193例患者对于临界高血压的保健意识明显提高,且血压也较指导前有所降低,指导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应用健康指导能够增强临界高血压患者健康保健意识,并能降低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陶忠宁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中应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致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评估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7月~2013年6月我院177例脓毒症中应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进行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入院后第16天作为临床观察终点,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异常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致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63岁(OR=2.012;95% CI1.011,5.287);P=0.043)、合并高血压(OR=2.507;95% CI 1.413,4.676;P=0.029)或糖尿病(OR=1.879;95% CI1.194,4.610;P=0.041)、血管活性药物使用≥7 d(OR=3.750;95% CI 1.159,11.528;P=0.024)、使用机械通气(OR=5.853;95% CI2.154,4.427;P=0.001)、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使用量≥33.3 ml/kg(OR=3.216;95% CI1.089,13.836;P=0.001)是脓毒症中应用羟乙基淀粉致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脓毒症中患者高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需长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使用机械通气、大剂量使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将增加发生肾功能不全的风险,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加强危险因素评估,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肾功能变化,防范肾功能不全发生。
作者:俞静;林碎钗;何爱文;周国花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不同导尿管外固定方式对女性留置导尿患者CA‐菌尿症的影响,为临床女性留置导尿患者选择佳导尿管外固定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12月择期手术女患者88例,按导尿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胶布固定组(A组)29例、气囊尿管外固定囊固定组(B组)31例和三腔二囊导尿管组(C组)28例,比较各组患者留置导尿期间CA‐菌尿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患者的CA‐菌尿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B组、C组患者的CA‐菌尿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用气囊尿管外固定囊行导尿管外固定,或用三腔二囊导尿管导尿者,用其外气囊和无菌纱布行导尿管外固定,可以避免导尿管移动,能有效降低CA‐菌尿症的发生。
作者:侯宪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维持静脉通路装置如植入式静脉输液岗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 ),经常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近年来,为减少感染和人为治疗差错的风险,预充式封管液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加。我院肿瘤科在使用预充式封管液封管过程中,发现许多病人在冲管时会感到有异常的嗅觉和味觉。为减少产生异常嗅觉和味觉患者的数量,减轻异味感的程度,我们采用控制封管液注射速度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荆鲁宁;张业玲;王建强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法测量未梢血糖对血糖监测结果的影响和在临床工作中的实用性。方法随机选择100例患者,予同一患者同时进行对照法和实验法,并与其静脉血糖值进行对比。对照法用75%酒精消毒右手,待干采血后,用干棉签拭去第一滴血,再挤出第二滴血测试末梢血糖;实验法用75%酒精消毒左手,用干棉签擦拭,采血后直接用第一滴血测试末梢血糖,并同时抽取2 ml静脉血测定静脉血糖值,对结果值进行比较。结果实验法指血糖值和静脉血糖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法指血糖值与静脉血糖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结论测量末梢血糖时用75%酒精消毒后,再用干棉签擦拭待干,直接取第一滴血测试末梢血糖值更准确,方法更方便快捷。
作者:王羚入;符晓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种负压引流方法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乳腺外科2002年9月~2010年3月期间住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治疗,术后分别采用墙式负压吸引、胃肠减压器或硅胶负压引流球的乳腺癌患者共180例。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使用墙式负压吸引的患者拔管较早,且皮下积液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使用负压球引流的患者拔管晚,皮下积液的发生率高。体重指数小于22.5的患者,术后采用胃肠减压器或硅胶负压引流球负压引流效果相似;体重指数大于22.5的患者,术后采用胃肠减压器负压引流效果优于硅胶负压引流球。结论墙式负压吸引使用效果好,积液并发症少,但装置复杂,限制患者活动。胃肠减压器临床使用效果略优于硅胶负压引流球,对于BM l>22.5的患者,术后应尽量采用一次性胃肠减压器引流,以缩短引流管置管时间,减少皮下积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辉;唐丽春;王杨;刘如南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标准化策略在神经外科脑脊液引流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医院管路护理规范为基础,建立包括脑脊液引流基本要求、引流量控制、引流观察及引流宣教4个维度的脑脊液引流护理质量标准及细则,比较标准实施前、后的脑脊液引流管护理质量得分及实施后四个维度的合格率变化情况。结果标准实施后,脑脊液引流管护理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实施后四个维度的合格率均超过标准阈值。结论标准化策略能明显提高脑脊液引流护理质量。
作者:谭丽萍;陈香凤;丁力;张丽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发生糖尿病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56例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妇纳入研究,根据其是否罹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 n=156例)和无糖尿病组(n=200例);并选取同时间段我科收治的272例无妊娠期糖尿病的健康孕妇作为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测定可能存在影响的指标20个,如年龄、体重、身高、腰围、血压、血脂等,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对发生糖尿病的产妇进行调查发现,自变量如年龄、腰髋比、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体力活动减少、分娩后体重减少等因素,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分娩后体重减少对本病发生的影响较大(P<0.01),而关联性分析结果则提示,年龄为发病相关的大因子。结论有针对的对35岁以上易患人群进行血糖、血压控制措施的健康教育,加强运动锻炼,是降低产后糖尿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郑国英;韩爱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