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晴
交流护士:小倪,您好!明天就要做手术,现在我要为你做术前准备,并告诉你手术后的一些注意事项.病人:哦,好的,谢谢你.今天早晨查房时医生已告诉我手术的方法,而且说手术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所以我很担心手术后的效果.护士:医生和你讲清楚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是对的.这种手术比较复杂,手术时间也较长,开展这种手术的医院也不是很多.但是你放心,我们科开展这种手术已有一段时间,手术做得较多,效果也不错.只是手术的成败与您密切相关.
作者:王洁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评价根管显微镜结合超声根管器械下采用四手操作的护理方法,在根管内断针取出应用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口腔科收治的口腔根管内断针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显微镜下根管内断针取出术,其中观察组实施四手操作的护理方法,而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根管内取出断针的操作极其精细,耗时长,采用成熟的四手操作护理方法,可大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包年香;于莹;周利文;张志娟;黄丽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强脉冲光联合维拉帕米治疗颜面外伤早期瘢痕的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颜面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强脉冲光联合维拉帕米治疗颜面外伤早期瘢痕,并同时进行对应护理.观察强脉冲光联合维拉帕米治疗颜面外伤早期瘢痕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表(FACT).结果 强脉冲光子治疗仪联合维拉帕米治疗组总有效率91.46%,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FACT评分(159.43±23.44)分,高于治疗前(104.65士21.65)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强脉冲光联合维拉帕米治疗颜面外伤,早期瘢痕治疗效果良好,在治疗过程中对症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吴卓桐;张灵;周继涛;张艳红;王荔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把复杂的护理工作转化成可用统一标准衡量的数据,使绩效考核落到实处,稳定护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方法 确定量化项目及系数,建立护理人员信息库和个人工作量统计表,利用表格的智能功能,把护理工作转化成数据进行量化考核.结果 详实的量化管理,为绩效考核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使薪酬分配落到实处,为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奠定了基础.结论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稳定了护理队伍.
作者:贾俊格;阴晓婷;杨兰萍;蒋艳艳;秦延平;王娜;路培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总结眼内窥镜辅助下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重症眼外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1例眼内窥镜辅助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重症眼外伤围手术期患者,针对性进行手术前后心理护理,手术中与术者紧密协作,手术后注意预防感染和体位护理干预.结果 手术后随访1~3个月,19例视力较手术前高,2例与手术前相同,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 手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手术进行中与术者严密地相互配合,手术后加强患者有效俯卧位时间干预和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感染,对保证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程璐敏;马剑晴;黄娟;郑雪;张萌;蒋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构建经皮肾穿刺手术健康教育评价标准,探讨其合理性及可操作性,提供护理健康教育质量检测工具.方法 采用理论研究、临床调研的方法,初步拟订经皮肾穿刺手术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应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对17名专家进行3轮问卷咨询,定量分析各指标的权重.将经皮肾穿刺手术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运用于临床.结果 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为0.83,判断系数0.89,熟悉程度0.76;终确定的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术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包括一级指标3条、二级指标26条;其专家接受度均>80%;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56、0.212,P<0.01,表示专家咨询的协调程度好,结果可靠;观察组健康知识、认知态度和行为的评估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评价标准对经皮肾穿刺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的质量管理、检测和临床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专利护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是提升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杏玲芝;乔够梅;王养民;陆皓;张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睡眠于预对风湿内科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有不同程度睡眠障碍的风湿内科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睡眠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睡眠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及健康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睡眠干预有利于改善风湿内科患者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作者:田春萍;王建玲;李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高血压脑出血在超早期内(发病后6~7 h内)及时手术是成功抢救、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高血压脑出血一般以基底节区出血为主,约占60%~70%.我院自2006年2月开展超早期内采用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一岛叶入路显微手术进行治疗,手术虽然较传统微创,然而病人术毕返回病房后,仍往往会出现血压不稳定的情况,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术后护理的重要性不亚于手术本身.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我们通过有效的血压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珊珊;陈东亮;黄子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应用导管滑脱评估表的效果评价.方法 2011年5月开始,对住院留置导管的患者进行导管滑脱评估,对应危险度的分值,采取针对性预防导管滑脱的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并进行每周评分和督查.结果 住院留置导管的患者280例应用导管滑脱评估表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减少,与2010年同期相比,高危导管拔管减少到2例,住院时间缩短到8.7d,病人满意度提高到10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住院患者导管滑脱危险度评估表的临床应用,使我科的导管护理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护士对留置导管的危险评估和预测能力,加强了护士安全防范意识,大限度地降低了导管脱落的发生率.
作者:李谆;朱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开放式吸痰应用循证护理对早产儿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NICU收治行呼吸机通气的早产儿5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在机械通气期间均进行开放式吸痰.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性吸痰操作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儿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以及呼吸机肺炎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及心律变化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呼吸机肺炎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8.5±2.5)d,对照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14.5±3.8)d,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对行开放式吸痰操作的患儿应用循证护理,能有效维持患儿SpO2以及HR的水平,降低患儿呼吸机肺炎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有利于患儿预后.
作者:张国英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结合飞行护士能力标准指标体系,探讨我国飞行护士必须学习和具备的知识,以尝试构建我国飞行护士的核心知识体系,为我国培养专业的飞行护士提供培训依据.方法 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来自不同领域的16名专家进行了两轮问卷咨询,综合专家意见进行指标筛选和修改.结果 在两轮问卷中,专家对评价指标的权威系数均在0.77以上,同时指标体系的层次单(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均满足逻辑一致性要求,终确立了我国飞行护士核心知识体系.结论 飞行护士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通过借鉴和研究欧美飞行护士的培训内容及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构建飞行护士核心知识体系,为设置飞行护士培训课程教学内容提供理论参考,为未来飞行护士的培养与考核提供依据.
作者:夏季清;苏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何种胰岛素治疗方案能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并发低血糖的风险.方法 选取125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监测透析中血糖情况,分析透析前暂停胰岛素和减半胰岛素后并发低血糖有无差异;同时,对使用动物胰岛素、基因重组人胰岛素R、门冬胰岛素三组间并发低血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透析前暂停胰岛素者低血糖7/57(12.3%)例,胰岛素剂量减半者36/68(52.9%)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暂停胰岛素组透析过程中血糖波动较大;使用动物胰岛素、基因重组人胰岛素R、门冬胰岛素并发低血糖分别为:9/12(75.00%)、19/31(61.26%)、8/25(32.00%)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前暂停胰岛素能显著减少低血糖发生,但血糖波动明显增高;门冬胰岛素可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且血糖波动较小.
作者:张艳丽;马静静;张红杰;李亭亭;马惠敏;孟令荣;张云良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经皮肾镜碎石手术中体温变化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 将60例经皮肾镜碎石手术病人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在相同室温下进行,观察组采用电子液体加温仪保温,冲洗液用水浴箱加温到37℃,循环水变温毯保持体表温度,吸入气体加热湿化等保温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中体温变化.结果 与术前基础值和保温组相比:对照组在手术开始后90、120、150 min及术毕各时间点体温值均显著下降(P<0.05).而保温组术中及术毕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别.结论 经皮肾镜碎石手术中患者体温会显著降低,采用保温措施有利于保持体温正常.
作者:许敏;方茜;陈幼琼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了解带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探讨置管的时机与并发症的预防策略,以降低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方法 对2012年5~8月置入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的10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8例置管患者中,用于增强剂团注98次,持续化疗泵注射190次,中心静脉压监测3人次,静脉高营养输注4例.结论 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能满足肿瘤患者反复多次团注增强剂、双通道联合化疗、中心静脉压监测、快速输注等需求.在患者治疗初期,应主动评估患者治疗方案,早期为患者留置导管,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吴婉英;杨方英;高利琴;邵秋月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多媒体健康教育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人工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 将24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120例,对照组按常规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实验组借助多媒体教学设施,使用power poInt,word等软件,结合图片和视频将教学内容,直接、形象生动地展现给教育对象.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满意率、健康知晓率高,人工关节脱位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实施多媒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及家属自我护理的能力,达到了预防脱位、恢复功能、享有健康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护士素质.
作者:常雪琴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过程中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我院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2 630例,回顾性统计分析这些患者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应用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 行CT增强扫描的2 630例患者中,共有79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其中轻度不良反应60例,占76.0%;中度不良反应17例,占21.5%;重度不良反应2例,占2.5%;无1例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CT增强扫描中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采取一定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降低甚至消除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耿旭;刘海霞;孙静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经鼻空肠三腔喂养管行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 3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入院1~3d后在X线引导下置入鼻空肠三腔喂养管至Treitz韧带下15~20 cm处,给予肠内营养(EN)治疗,并进行针对性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置管后并发症,预防不良反应.结果 39例均1次插管成功.EN过程中,1例发生腹泻,经降低营养液浓度后症状缓解;7例咽喉部疼痛不适明显,给予西瓜霜含片治疗和雾化吸人后症状缓解;2例腹胀,经鼻饲四麿汤口服液后症状好转;2例鼻孔边缘处皮肤发生压疮,经改变固定方法,局部处理后一周痊愈;1例喂养管脱出25 cm,在X线引导下调整到位;3例发生堵管,其中1例重新置管.EN 1~8周后,39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经鼻空肠三腔喂养管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安全有效,有效护理可减少并发症,促进疾病恢复,患者住院时间缩短,费用降低.
作者:马传荣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引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7月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96例,其中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例.两组患者分别记录心包及纵隔引流量,两组间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返回监护室即刻抽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凝血功能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后总引流量多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增高,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更为明显(P<0.01);两组术后FB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引流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较多,密切注意两种手术术后引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给予针对性监护,可保证病人顺利度过术后危险期.
作者:杨瑞冬;于亚群;冯亚宇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中出现阵发性交感神经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阵发性交感神经兴奋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及好转出院39例,死亡7例.结论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通过药物治疗高热,降低高血压及颅高压的护理,做好基础护理避免各种外界刺激等,及时控制了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所表现出的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徐亚玲;陈现乐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层级护理模式在消化科病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方法.方法 在消化科病区内实施层级护理模式,全面改善护理服务的环境及质量,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并对实施层级护理模式前后,消化科护士的心理状况、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 在消化科病区内实施层级护理模式后,护理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护理人员的负面情绪显著降低,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均显著提高,实施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在消化科病区管理中实施层级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并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作者:钱英 刊期: 201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