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玲;陈现乐
目的 观察舒适护理在普外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8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普外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护理组40例和舒适护理组40例,常规护理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舒适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增加舒适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1)舒适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比20%,x2=6.135(P<0.05);舒适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的满意率分别97.5%比75%,x2=8.618(P<0.05);(2)舒适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舒适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 =22.969(P<0.01);舒适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平均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7±3.4)h比(16.2±3.2)h,(4.2±1.8)d比(6.9±2.4)d,(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舒适护理能使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速度,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
作者:鱼莉军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应用导管滑脱评估表的效果评价.方法 2011年5月开始,对住院留置导管的患者进行导管滑脱评估,对应危险度的分值,采取针对性预防导管滑脱的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并进行每周评分和督查.结果 住院留置导管的患者280例应用导管滑脱评估表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减少,与2010年同期相比,高危导管拔管减少到2例,住院时间缩短到8.7d,病人满意度提高到10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住院患者导管滑脱危险度评估表的临床应用,使我科的导管护理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护士对留置导管的危险评估和预测能力,加强了护士安全防范意识,大限度地降低了导管脱落的发生率.
作者:李谆;朱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引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7月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96例,其中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例.两组患者分别记录心包及纵隔引流量,两组间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返回监护室即刻抽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凝血功能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后总引流量多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增高,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更为明显(P<0.01);两组术后FB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引流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较多,密切注意两种手术术后引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给予针对性监护,可保证病人顺利度过术后危险期.
作者:杨瑞冬;于亚群;冯亚宇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构建经皮肾穿刺手术健康教育评价标准,探讨其合理性及可操作性,提供护理健康教育质量检测工具.方法 采用理论研究、临床调研的方法,初步拟订经皮肾穿刺手术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应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对17名专家进行3轮问卷咨询,定量分析各指标的权重.将经皮肾穿刺手术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运用于临床.结果 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为0.83,判断系数0.89,熟悉程度0.76;终确定的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术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包括一级指标3条、二级指标26条;其专家接受度均>80%;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56、0.212,P<0.01,表示专家咨询的协调程度好,结果可靠;观察组健康知识、认知态度和行为的评估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评价标准对经皮肾穿刺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的质量管理、检测和临床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专利护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是提升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杏玲芝;乔够梅;王养民;陆皓;张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利用电子信息工程,在CCU信息管理中创建一种新型、高效、无纸化的护理工作模式.通过计算机与监护仪、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的连接,实现与医生开出的医嘱同步病人,自动采集,设置与修改权限等,实现医护衔接工作高效运转并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病人信息永久存储,便于科研资料查询与管理.
作者:王静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总结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6例高龄AMI患者接受PCI治疗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5例好转出院,1例院内死亡.结论 采用IABP及PCI治疗和综合护理措施,对成功救治高龄AMI患者具有显著效果.
作者:周莲;江敏;文玲;朱建芳;李丽华;易坪;彭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过程中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我院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2 630例,回顾性统计分析这些患者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应用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 行CT增强扫描的2 630例患者中,共有79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其中轻度不良反应60例,占76.0%;中度不良反应17例,占21.5%;重度不良反应2例,占2.5%;无1例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CT增强扫描中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采取一定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降低甚至消除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耿旭;刘海霞;孙静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老年肺部感染ICU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4例老年肺部感染ICU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肺部感染ICU患者的临床特点表现为:症状多、感染细菌种类多、死亡率高.结论 加强对老年肺部感染ICU患者的护理与管理,实施无菌操作,创造无菌的环境,科学用药,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张晴 刊期: 2013年第15期
婴幼儿哮喘是儿科病房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常选择辅舒酮或爱全乐等药物辅助治疗.但临床使用过程中由于患儿的不配合往往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本科室利用一次性水杯制成一种既简单美观又容易被患儿接受的简易面罩,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选择市售绘有卡通图案、色彩鲜艳的纸杯或者一次性塑料透明水杯一个、剪刀一把.
作者:焦艳艳;陈春燕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多媒体健康教育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人工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 将24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120例,对照组按常规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实验组借助多媒体教学设施,使用power poInt,word等软件,结合图片和视频将教学内容,直接、形象生动地展现给教育对象.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满意率、健康知晓率高,人工关节脱位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实施多媒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及家属自我护理的能力,达到了预防脱位、恢复功能、享有健康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护士素质.
作者:常雪琴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ICU按管理内容设置质控小组长的做法与成效.方法 在原有层级模式护士长—护理组长—带班护士—责任护士的基础上,按管理内容设置护理质控小组长.采用护理部季度质量检查分数和问卷调查法,对设置护理质控小组长前后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护士职业承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设置护理质控小组长前后,患者满意度总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t=-4.395,P<0.01);医生满意度总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t=-23.13,P<0.01);护士职业承诺总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t=-6.566,P<0.01),护理质量分数提高.结论 设置护理质控小组长后,医护患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提高.
作者:张晓梅;邓逃生;肖瑞;陈琼;赖琳艳;谭庙琴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评价根管显微镜结合超声根管器械下采用四手操作的护理方法,在根管内断针取出应用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口腔科收治的口腔根管内断针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显微镜下根管内断针取出术,其中观察组实施四手操作的护理方法,而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根管内取出断针的操作极其精细,耗时长,采用成熟的四手操作护理方法,可大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包年香;于莹;周利文;张志娟;黄丽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置腰大池引流管引流脑脊液是神经外科常见诊疗技术,匀速引流脑脊液和准确控制引流液总量,可使颅内压保持稳定状态.临床通过调整穿刺平面与引流瓶高度来控制引流液流速,但多使用传统标尺(软尺)进行测量,存在标准不统一、误差较大、耗时多等缺点.为精准控制脑脊液引流量及流速,方便护士观察记录,我科设计并制作了便于测量操作的便调式标尺.现将使用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霞;谭丽萍;陈香凤;张丽娜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中出现阵发性交感神经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阵发性交感神经兴奋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及好转出院39例,死亡7例.结论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通过药物治疗高热,降低高血压及颅高压的护理,做好基础护理避免各种外界刺激等,及时控制了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所表现出的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徐亚玲;陈现乐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了解带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探讨置管的时机与并发症的预防策略,以降低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方法 对2012年5~8月置入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的10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8例置管患者中,用于增强剂团注98次,持续化疗泵注射190次,中心静脉压监测3人次,静脉高营养输注4例.结论 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能满足肿瘤患者反复多次团注增强剂、双通道联合化疗、中心静脉压监测、快速输注等需求.在患者治疗初期,应主动评估患者治疗方案,早期为患者留置导管,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吴婉英;杨方英;高利琴;邵秋月 刊期: 2013年第15期
临床在转运危重患者时,常常会用到氧气袋,而氧气袋导管与一次性鼻导管之间一般采用玻璃接头将其连接.但在临床使用中,玻璃接头存在着安全隐患,它易摔碎且伤及患者和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常为此而烦恼.鉴此,我科2012年以来,采用1 ml一次性注射器代替玻璃接头将其连接,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1 方法 将1 ml一次性注射器的活塞抽出,去掉针头,剪掉注射器针筒尾端,将注射器空筒连接在一次性鼻导管与氧气袋导管之间即可.
作者:宋月媛;程东红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总结35例晚期鼻咽癌放疗后鼻咽腔巨大溃疡患者的护理,提高临床对晚期鼻咽癌放疗并发症的治疗及护理质量.方法 对35例晚期鼻咽癌放疗后鼻咽腔巨大溃疡患者行鼻咽镜下清创术,术后配合严格的药物鼻咽冲洗、局部上药护理等方法,促进溃疡愈合.结果 35例患者中18例基本愈合,8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4例改善不明显,2例颅底骨坏死,2例在头颈外科行鼻内镜下清创术,1例颅内感染,无1例鼻大出血.结论 护理重点是心理护理,鼻咽镜下清除坏死物术后护理,药物鼻咽冲洗,鼻大出血护理、症状护理及出院指导.
作者:项冬仙;张美英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强脉冲光联合维拉帕米治疗颜面外伤早期瘢痕的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颜面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强脉冲光联合维拉帕米治疗颜面外伤早期瘢痕,并同时进行对应护理.观察强脉冲光联合维拉帕米治疗颜面外伤早期瘢痕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表(FACT).结果 强脉冲光子治疗仪联合维拉帕米治疗组总有效率91.46%,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FACT评分(159.43±23.44)分,高于治疗前(104.65士21.65)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强脉冲光联合维拉帕米治疗颜面外伤,早期瘢痕治疗效果良好,在治疗过程中对症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吴卓桐;张灵;周继涛;张艳红;王荔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形式,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按照“改模式、重临床、建机制”的工作原则,加强手术室科学管理,改善手术室护理服务,观察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手术室护理质量、手术室护士综合素质和能力、手术患者和手术医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手术室护士满意度.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各项观察指标较实施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手术室护士综合素质和能力、手术患者和手术医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手术室护士满意度.
作者:邱红;张金凤;刘兰莲;蔡云霞 刊期: 2013年第15期
近年来研究发现,脊髓电刺激疗法可有效改变患者神经递质的含量和脑血流量,已作为治疗意识持续恶化的新方法,逐步在国内外应用.美国神经外科协会(AANS)调查表明,此法可很好地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1].我院于2011年9月10日对一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的患者实施了高颈段脊髓刺激促醒手术,经多学科联合及精心护理,患者术后康复顺利.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奕;崔君霞;靳峥 刊期: 201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