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住院患者应用导管滑脱评估表的效果评价

李谆;朱江

关键词:导管滑脱, 评估表, 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应用导管滑脱评估表的效果评价.方法 2011年5月开始,对住院留置导管的患者进行导管滑脱评估,对应危险度的分值,采取针对性预防导管滑脱的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并进行每周评分和督查.结果 住院留置导管的患者280例应用导管滑脱评估表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减少,与2010年同期相比,高危导管拔管减少到2例,住院时间缩短到8.7d,病人满意度提高到10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住院患者导管滑脱危险度评估表的临床应用,使我科的导管护理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护士对留置导管的危险评估和预测能力,加强了护士安全防范意识,大限度地降低了导管脱落的发生率.
护士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眼内窥镜辅助下的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重症眼外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总结眼内窥镜辅助下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重症眼外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1例眼内窥镜辅助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重症眼外伤围手术期患者,针对性进行手术前后心理护理,手术中与术者紧密协作,手术后注意预防感染和体位护理干预.结果 手术后随访1~3个月,19例视力较手术前高,2例与手术前相同,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 手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手术进行中与术者严密地相互配合,手术后加强患者有效俯卧位时间干预和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感染,对保证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程璐敏;马剑晴;黄娟;郑雪;张萌;蒋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便调式标尺在腰大池持续引流流量控制中的应用

    置腰大池引流管引流脑脊液是神经外科常见诊疗技术,匀速引流脑脊液和准确控制引流液总量,可使颅内压保持稳定状态.临床通过调整穿刺平面与引流瓶高度来控制引流液流速,但多使用传统标尺(软尺)进行测量,存在标准不统一、误差较大、耗时多等缺点.为精准控制脑脊液引流量及流速,方便护士观察记录,我科设计并制作了便于测量操作的便调式标尺.现将使用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霞;谭丽萍;陈香凤;张丽娜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医疗护理工具包的设计与应用

    剪刀、胶布、笔、尺、棉签袋、静脉敷贴、警示标签卡等医疗护理工具在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为方便床边操作,避免遗漏工作项目,我们根据临床实际需要,设计并制作一款医疗护理工具包,可将各种医疗护理用具和物品分类放置,随时携带,使用方便,现介绍如下.1 设计医疗护理工具包(图1)包括包体和固定连接在包体的腰带.包体包括主袋、第一附袋、第二附袋和侧方胶带固定环.其中主袋为上部开口的矩形包结构,其外侧正面并排固定设置3个第一附袋和第二附袋,第一附袋和第二附袋之间错层排列,且均为上部敞口.包体侧方胶带固定环为带状物,其中一端可暗扣拆卸,方便套上胶布圆孔.

    作者:张娜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IC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

    目的 探讨老年肺部感染ICU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4例老年肺部感染ICU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肺部感染ICU患者的临床特点表现为:症状多、感染细菌种类多、死亡率高.结论 加强对老年肺部感染ICU患者的护理与管理,实施无菌操作,创造无菌的环境,科学用药,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张晴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护理心理学

    个性倾向性2.2 动机的分类 人类的动机相当复杂,种类十分繁多.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可分为长远、概括的动机,以及暂时、具体的动机;根据动机对活动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根据动机的意识性,可分为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等.但大多数学者依据动机的起源,将动机区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作者:郭瑛;李峥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中低位骶骨肿瘤En-bloc切除术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中低位骶骨肿瘤En-bloc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我科2004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21例中低位骶骨肿瘤患者,均采用En-bloc切除术,术前重视心理护理、肠道准备、括约肌收缩训练;术后加强对手术切口、引流管的护理以及指导功能锻炼,尤其加强对切口感染、切口延迟愈合、尿潴留、大便失禁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 21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4~6周下床活动;随访时间为6个月~7年,其中2例S3-5脊索瘤患者分别于术后18和24个月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未见复发.结论 采用En-bloc切除治疗中低位骶骨肿瘤能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李晓林;万昌丽;杨兴海;肖建如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神经内科ICU设置兼职护理质控小组长的做法与成效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ICU按管理内容设置质控小组长的做法与成效.方法 在原有层级模式护士长—护理组长—带班护士—责任护士的基础上,按管理内容设置护理质控小组长.采用护理部季度质量检查分数和问卷调查法,对设置护理质控小组长前后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护士职业承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设置护理质控小组长前后,患者满意度总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t=-4.395,P<0.01);医生满意度总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t=-23.13,P<0.01);护士职业承诺总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t=-6.566,P<0.01),护理质量分数提高.结论 设置护理质控小组长后,医护患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提高.

    作者:张晓梅;邓逃生;肖瑞;陈琼;赖琳艳;谭庙琴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基于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的《成人护理(内科)》课程改革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部考试中心引进美国CGFNS国际护士资格认证标准考试,标志着中国护理行业及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已势在必行.《成人护理(内科)》是护理专业课时多、授课时间长、学分高的专业必修课,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为了适应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在制订2013培养方案过程中,运用国际化的护理教育理念,对《成人护理(内科)》教学、实验大纲进行了较大层面的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协同式自主学习和高仿真模拟人的综合实验技能训练,预期使我们培养的护生在外语应用、沟通协作、评判性思维及主动学习等各方面的能力满足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作者:朱碧华;孙曙青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标准化沟通方式在PICU患儿转出交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标准化沟通方式(SBAR)在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转出交接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2例PICU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转出交接中对照组采用基本沟通方式,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沟通方式,即通过制订PICU患儿转出交接表格、标准化转出交接流程等措施,规范PICU患儿的转出交接过程.结果 运用SBAR沟通方式后,观察组转出交接平均耗时为(14.89±3.10)min,对照组为(26.57±3.88) min,观察组转出交接时问题发生率为14.29%,对照组为33.93%,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技术满意度73.2%,对服务态度满意度78.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投诉2例,纠纷1例,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SBAR沟通方式,规范了患者转出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降低医患纠纷.

    作者:李莉;张彩霞;龙柳林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一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术围手术期护理

    近年来研究发现,脊髓电刺激疗法可有效改变患者神经递质的含量和脑血流量,已作为治疗意识持续恶化的新方法,逐步在国内外应用.美国神经外科协会(AANS)调查表明,此法可很好地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1].我院于2011年9月10日对一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的患者实施了高颈段脊髓刺激促醒手术,经多学科联合及精心护理,患者术后康复顺利.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奕;崔君霞;靳峥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过程中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我院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2 630例,回顾性统计分析这些患者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应用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 行CT增强扫描的2 630例患者中,共有79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其中轻度不良反应60例,占76.0%;中度不良反应17例,占21.5%;重度不良反应2例,占2.5%;无1例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CT增强扫描中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采取一定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降低甚至消除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耿旭;刘海霞;孙静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一次性水杯在小儿气雾剂中的巧用

    婴幼儿哮喘是儿科病房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常选择辅舒酮或爱全乐等药物辅助治疗.但临床使用过程中由于患儿的不配合往往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本科室利用一次性水杯制成一种既简单美观又容易被患儿接受的简易面罩,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选择市售绘有卡通图案、色彩鲜艳的纸杯或者一次性塑料透明水杯一个、剪刀一把.

    作者:焦艳艳;陈春燕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我国飞行护士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目的 结合飞行护士能力标准指标体系,探讨我国飞行护士必须学习和具备的知识,以尝试构建我国飞行护士的核心知识体系,为我国培养专业的飞行护士提供培训依据.方法 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来自不同领域的16名专家进行了两轮问卷咨询,综合专家意见进行指标筛选和修改.结果 在两轮问卷中,专家对评价指标的权威系数均在0.77以上,同时指标体系的层次单(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均满足逻辑一致性要求,终确立了我国飞行护士核心知识体系.结论 飞行护士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通过借鉴和研究欧美飞行护士的培训内容及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构建飞行护士核心知识体系,为设置飞行护士培训课程教学内容提供理论参考,为未来飞行护士的培养与考核提供依据.

    作者:夏季清;苏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引流的对比分析及护理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引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7月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96例,其中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例.两组患者分别记录心包及纵隔引流量,两组间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返回监护室即刻抽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凝血功能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后总引流量多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增高,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更为明显(P<0.01);两组术后FB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引流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较多,密切注意两种手术术后引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给予针对性监护,可保证病人顺利度过术后危险期.

    作者:杨瑞冬;于亚群;冯亚宇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髋关节置换术后运用多媒体健康教育防止人工关节脱位的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多媒体健康教育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人工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 将24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120例,对照组按常规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实验组借助多媒体教学设施,使用power poInt,word等软件,结合图片和视频将教学内容,直接、形象生动地展现给教育对象.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满意率、健康知晓率高,人工关节脱位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实施多媒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及家属自我护理的能力,达到了预防脱位、恢复功能、享有健康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护士素质.

    作者:常雪琴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CCU信息系统管理中纳入Do care重症监护的应用探讨

    利用电子信息工程,在CCU信息管理中创建一种新型、高效、无纸化的护理工作模式.通过计算机与监护仪、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的连接,实现与医生开出的医嘱同步病人,自动采集,设置与修改权限等,实现医护衔接工作高效运转并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病人信息永久存储,便于科研资料查询与管理.

    作者:王静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经皮肾穿刺手术患者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的建立及应用效果

    目的 构建经皮肾穿刺手术健康教育评价标准,探讨其合理性及可操作性,提供护理健康教育质量检测工具.方法 采用理论研究、临床调研的方法,初步拟订经皮肾穿刺手术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应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对17名专家进行3轮问卷咨询,定量分析各指标的权重.将经皮肾穿刺手术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运用于临床.结果 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为0.83,判断系数0.89,熟悉程度0.76;终确定的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术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包括一级指标3条、二级指标26条;其专家接受度均>80%;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56、0.212,P<0.01,表示专家咨询的协调程度好,结果可靠;观察组健康知识、认知态度和行为的评估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评价标准对经皮肾穿刺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的质量管理、检测和临床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专利护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是提升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杏玲芝;乔够梅;王养民;陆皓;张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层级护理模式在消化科病区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层级护理模式在消化科病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方法.方法 在消化科病区内实施层级护理模式,全面改善护理服务的环境及质量,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并对实施层级护理模式前后,消化科护士的心理状况、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 在消化科病区内实施层级护理模式后,护理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护理人员的负面情绪显著降低,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均显著提高,实施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在消化科病区管理中实施层级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并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作者:钱英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国内外ICU专科护士发展概况

    重症医学是20世纪中期在欧洲出现,随后在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2009年被卫生部规定为新增一级诊疗科目,收治对象为各种危重症患者.随着重症医学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各个医院相继设置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ICU专科护士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由于ICU工作的复杂性,刚毕业的护士很难胜任该项工作,于是国内各大医疗机构先后开始组织ICU专科护士的培训工作.ICU专科护士的培养已逐渐成为我国护理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作者:云琳;李焕;王银燕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显微手术后48h的血压监测与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在超早期内(发病后6~7 h内)及时手术是成功抢救、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高血压脑出血一般以基底节区出血为主,约占60%~70%.我院自2006年2月开展超早期内采用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一岛叶入路显微手术进行治疗,手术虽然较传统微创,然而病人术毕返回病房后,仍往往会出现血压不稳定的情况,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术后护理的重要性不亚于手术本身.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我们通过有效的血压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珊珊;陈东亮;黄子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护士进修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