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刘其雨;温小明;白建华;李晓延;李立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EN)对重症胰腺炎(SAP)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4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3例,EN组23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转归及APACHE II评分,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变化.结果 常规治疗组19例,死亡4例.EN组治愈22例,死亡1例.EN组APACHE分值变化显著大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EN治疗重症胰腺炎,减少SAP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范蜀滨;秦勇;赵英鹏;王谦;陈刚;李晓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38 MAPK在热诱导正常肝细胞株HL-7702、癌旁肝硬化细胞株QSG-7701和肝癌细胞株QGY-7703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形态学观察、台盼兰染色、Western blot检测P38 MAPK在热诱导细胞凋亡中表达量的变化,并观察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热诱导使三株细胞P38 MAPK表达量都增多,凋亡明显,使用SB203580可以减轻热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 P38 MAPK参与热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
作者:邱建武;李宏发;申丽娟;张伟琴;余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无痛人流是一种短小手术,要求充分镇静、镇痛、快速入睡,术后苏醒迅速,异丙酚的药理特点恰好满足上述要求,但因其几乎无镇痛作用,为使麻醉完善需使用大剂量或联合阿片类镇痛药,但它们都对心血管系统有抑制作用或合并人流综合征造成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增加麻醉手术风险[2]本方法采用异丙酚联合芬太尼和阿托品可明显减少其负作用的发生率,提高了无痛人流的安全性.
作者:黄国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ESALD)的临床经验.方法 7例接受肝移植ESALD患者,1例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为自身免疫性肝炎,5例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供肝植入均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他克莫司(tacrolimus)、骁悉(MMF)和激素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 7例患者随访至今仍健在,肝功能良好,长存活2年;但具有一定的并发症.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和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是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陈刚;刘其雨;温小明;白建华;李晓延;李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卫生服务对性病(STI/STD)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抽取在某医院皮肤科复诊性病患者305例,以自编的<陛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为工具进行调查.结果 医疗费用、医生是否讲解治疗方案和副作用、对医务人员的态度是否满意和解答提问是否满意、总的医患关系与依从性显著相关;而非治疗花费、医院程序复杂和环境是否好、总的卫生服务的便利性、对医务人员询问和体检是否满意与依从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低医疗的费用、完善私营医疗机构的收费、讲解治疗方案和不良反应和改善医患关系是改善依从性的可能方法.
作者:李媛媛;刘晓敏;曾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产后出血在我国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未得到及时、积极治疗,预后严重,有可能发生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一席汉氏综合症(sheehan's syndrome)[1].由于目前围产保健工作健全,产后出血发生率下降,席汉氏综合症发生率减少,国外统计率为0.9‰,国内发生率为0.12%~0.66%[2],较国外高,此发生率含产后严重感染所致席汉氏综合症.本文报道2例席汉氏综合症均为围产后出血所致,1例系解放前发生,另1例为10 a前发生.
作者:梁少玲;董文漪;黄学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输尿管镜取石(URS)、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NL)、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四种微创治疗方法 在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48例临床资料,根据四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的治疗,分别从手术方法 、手术成功率、结石取净率、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平均住院天数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 ESWL治疗效果差,多需改行URS或mPNL治疗.URS治疗手术成功率达92.85%(169/182),13(7.15%)例改行其它手术,结石取净率86.76%.mPNL治疗手术成功率99.22%(257/259),2例(0.78%)改开放手术,结石取净率93.82%.腹腔镜3例全部成功.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ESWL疗效较差,一般不作为首选方法 .单纯使用URS治疗,成功率及结石取净率均不高.腹腔镜在处理此类结石方面意义不大.mPCNL则手术成功率、结石取净率均较其它方法 高,并发症则较低,可作为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
作者:陈戬;姜永明;刘建和;张劲松;贾万健;王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多器官衰竭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153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多器官衰竭的病凶和临床特征及相关性因素.结果 153例入院时均无颅外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入院后发生2~5个器官功能衰竭,共累及器官504次,平均每人3.2个.结论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多器官衰竭发病率高;病死率高;首要诱发因素为感染;相关性因素与病人的年龄、原发病的性质、伴存病种类及数目、器官衰竭时间、衰竭器官的数目有关.
作者:朱金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在法医学检案中,颅脑损伤及机械性窒息死亡者屡见不鲜,单纯性的一种死亡方式对尸体确定死因及案件性质的推断并不困难,但对于合并作用而致人死亡的尸体,其死亡征象不是很明显,造成对死因及案件性质的定性产生误差,但全面细致的法医学检验仍能发现某些征象为确定死因及案件性质的定性提供确凿的证据.笔者曾遇1例颅脑损伤合并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其死因及案件性质的定性产生较大的误差,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云;周桂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检测孕足月不明原因胎儿生长受限者(FGR)母血和脐血中可溶性Fas(sFas)及可溶性FasL(sFasL)含量的变化,从免疫学角度探讨不明原因FGR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即ELISA法)分别检测20例孕足月不明原因胎儿生长受限者妇女(FGR组)静脉血、20例正常孕足月妇女静脉血(对照组)中sFas和sFasL的含量及20例足月不明原因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脐血(FGR组)、2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对照组)脐血中sFas和sFasL的含量.所得数据用SPSSl3.0统计软件包处理.结果 (1)胎儿生长受限妇女静脉血(FGR组)sFas的含量为(5332.5±1356.0)pg/ml.,正常孕足月妇女静脉血(对照组)sFas的含量为(3172.5±670.0)pg/mL,FGR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2)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脐血sFas的含量为(3222.5±886.8)pg/mL,足月正常新生儿脐血sFas的含量为(2092.5±455.5)pg/mL,FGR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作者:李风琼;张学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考虑到非键的和静电的相互作用、拓朴能和键角的变化,研究N-乙酰基-L-精氨酸-甲酰.胺的空间结构.方法 应用主链在低能构象和侧链在低拓朴能时φ,ψ,χ1,-χ4的全部组合作为初始近似,完成了对分子的优势构象的计算,比较了精氨酸和赖氨酸的构象的可能性.结果 计算获得的N-乙酰基-L-精氨酸-甲酰胺的稳定构象与在已知结构的蛋白质中的精氨酸残基的几何构型相符.结论 精氨酸残基在蛋白质中构象即为精氨酸孤立单肽的优势构象.
作者:谢惠定;黄燕;郭蕴苹;柳波;黄大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对Rh阴性血型的筛查及其抗体的检测,为临床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用抗D(IgM)血型定型试剂对13 208例受检者进行Rh血型鉴定.通过盐水法、聚凝胺法、间接抗人球蛋白法检测Rh阴性血中的抗体.结果 13 208例受榆者中,检出Rh(D)阴性75例,其中检出Rh血型免疫性抗体5例.结论 常规对Rh阴性血型进行筛查及其抗体的检测,对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及安全输血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董伟群;何洁;詹淑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对云南省某市95例HIV感染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了解其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偶遇抽样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心理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95例HIV感染者进行调查.利用统计方法 如单样本t-检验、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对调查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感染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28.4%(95%CI:19.4%~37.4%)和63.2%(95%CI:53.6%~72.8%);SAS评分与中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IV感染者焦虑程度比正常人、神经衰弱者均显著增高,其焦虑程度与焦虑症患者较接近;SAS评分与SDS评分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645,P<0.01);影响SAS标准的多重回归分析,HIV阳性指出时间进入方程,呈负相关(偏回去归素数-0.212,P<0.05);影响抑郁的Logiztic回归分析,经济收入进入方程(偏回归系数0.703,X2=6.701,P<0.05).结论 云南省某市95例HIV感染者焦虑、抑郁状况严重,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应加强对检测阳性初期者的心理关怀和对感染者的经济支持与关怀.
作者:李保刚;祝芸;莫军力;张建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护士的职业紧张和腰背痛的关系,为提高护士的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昆明市5所医院的1329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以付出-回报失衡模式研究职业紧张,以VOH Korff量表评价腰背痛的情况,运用Epidata和SAS8.2软件统计分析资料.结果 护士付出-回报比平均值为1.21,表明处于较高的职业紧张状态;职业紧张与腰背痛的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职业紧张组是低职业紧张组患腰背痛的1.77倍(P<0.05).结论 职业紧张与护士腰背痛显著相关.
作者:吴映晖;刘苹;李健;李保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已失去治愈机会其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癌症患者,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缓减癌痛引起的痛苦.维护至死尊严,尤其增强病人对临终生活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帮助病人安宁地走完生命的后旅程.我科2007年6月开始共收治32例临终病人,在对他们的护理中,运用社会家庭对病人身心关怀与支持,起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明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对医院肺癌住院病人进行分析,了解医院肺癌收治的动态变化,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以2003至2007年云南省肿瘤医院的首诊肺癌入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患者的增长趋势、性别构成、病理类型、病死构成情况和治疗结果 .结果 住院肺癌病人近年来增长速度快,成为医院收治的第一大恶性肿瘤;肺腺癌已经超过鳞癌成为第一大病理类型;肺癌住院病人病死率经过综合治疗后在逐渐降低;能手术的早期病例在总病例中所占比例为22.98%.结论 肺癌患者逐年增多,尤其是肺腺癌增长迅速.对肺癌进行综合治疗,可能降低住院病人病死率.
作者:黄云超;陈小波;李高峰;杨凯云;张建华;徐学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对不同形式的颅内动脉瘤及不同病情的病人的治疗适应征.方法 144例颅内动脉瘤病人,分为显微手术组72例,介入治疗组72例.根据病人人院时的Hunt-Hess病情分级结合出院时病人的GOS评分分析其治疗结果 .结果 72例显微手术者中院内死亡2例;6个月后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51例,4分(轻度残疾)10例,3分(严重残疾)6例,2分(植物生存)3例,1分(死亡)0例.7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者中院内死亡2例;随访6个月,COS评分:5分58例,4分4例,3分4例,2分4例,1分0例.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这两种治疗方法 疗效无明显差异,部分患者联合应用两种方法 效果更好.远期疗效还需要长期随访.
作者:白鹏;余化霖;刘文春;倪兰春;马以骝;陈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起源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的一类良恶性肿瘤[1].胃是常见的好发部位.随着免疫组化的不断发展,现在临床上确诊的病例越来越多.为了探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我们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收治的24例胃间质瘤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嵘;罗开元;章治平;刘文卓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GTR)与骨移植治疗牙周骨缺损的失败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自1999年至2007年用GTR与骨移植治疗牙周骨缺损131例175牙,随访0.5~1 a,失败19例20牙,对失败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感染3例,牙周溢脓骨移植物溢出8例(9牙),龈瘘1例,根折4例,牙龈坏死1例,复发性根尖炎2例.结论 GTR与骨移植治疗牙周骨缺损的疗效受病例选择、骨缺损形态、膜和植骨材料类型、技术因素、口腔护理、全身状态等多因素影响,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曹良菊;董丽华;王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胆红素脑病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BDNF在胆红素脑病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胆红素建立胆红素脑病的动物模型,取出生4~6 d豚鼠50只,体重40~50 g,随机分为5个组:对照组(c组)、100me/kg 2 h组(T14 h组)、100mg/Kg 8 h组(T18 h组)、200 mg/kg 4 h组(T24h组)和200 mg/kg 8 h组(T28 h组).分别在给药后4 h、8 h灌注固定处死,取脑进行冰冻冠状连续切片,片厚20 μm,用兔抗BDNF(1:400)抗体进行免疫组化ABC染色法,由外到内取3个视野计数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的阳性神经元数,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而两两比较用小显著性差异(LSD)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均可见到阳性神经元,但前者明显多于后者; (2)T14 h组与对照组相比BDNF在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的阳性神经元数降低,又显著性差异(P<0.05),而T24h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T28 h组与对照组相比BDNF在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的阳性神经元数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Ti8 h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4)T18 h组与T14 h组、T28 h组与T24h组相比BDNF在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的阳性神经元数均升高,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5)T28h组与T18h组相比BDNF在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的阳性神经元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1)BDNF正常新生豚鼠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 (2)BDNF在胆红素脑病早期表达降低,随后随着损伤时间及程度的加重而表达增高; (3)BDNF在血清不同胆红素浓度所造成的脑损伤中,其表达时程、方式及程度不同.有关BDNF在胆红素脑病时表达变化的具体机制及所起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杜开先;何平;王廷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