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秀丽;曾俊
目的 探讨应用家庭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经鼻(面)罩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衰患者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从我科出院的COPD合并呼衰患者30例,在药物等其他治疗措施不变的情况下,指导其在家中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随访一年.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分别于患者出院和治疗满3个月、6个月及一年时评价其生活质量,并比较治疗前一年及治疗后一年住院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COPD合并呼衰患者使用家庭BiPAP呼吸机治疗满3个月、6个月及一年后,圣·乔治问卷三部分评分和总分值降低,治疗一年后住院次数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家用BiPAP呼吸机治疗可改善COPD合并呼衰患者的症状,减少住院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薛秒;吴小玲;孙琳;王锋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描述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造口自我效能问卷,对107例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用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造口患者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得分(82.40±19.83)分.>70%的患者性生活效能、性生活满意度效能处于低水平.影响造口患者自我效能的因素为化疗、造口自理水平、造口术后时间(P<0.05).结论 医护人员应关注造口患者性生活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化疗患者的随访指导,循序渐进地提高造口者的自理水平,从而改善造口患者的自我效能.
作者:阮卉;尤黎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r host disease,GVHD)是异基因骨髓移植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发病始于骨髓移植后3个月内,称为急性栽GVHD.其特点是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1].
作者:于洁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科常用术式,传统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有以下不足[1]:不易准确计量,排气差;若胸腔内负压较大或水封瓶距胸腔平面小于60 cm时,瓶中积液有吸入胸腔的可能;水封瓶倾倒后会产生类似开放性气胸的后果,限制了患者的活动,不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黄仁慧;王发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危重患者即使无糖尿病,应激状态下也常伴有血糖升高,而显著的高血糖可发生许多严重并发症,影响治疗和预后.强化胰岛素治疗通过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但同时亦增加了低血糖发生的危险.
作者:汤秋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炎)是婴幼儿常见的喘息性疾病,由于可致细支气管狭窄、影响通气功能而致呼吸衰竭(简称呼衰).雾化治疗是治疗毛支炎并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为取得更好雾化效果,我科对近两年收治的62例毛支炎并呼吸衰竭住院患儿采用新的雾化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谭君梅;王会凤;潘焕;杨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骨科患者不论是脊髓损伤造成的截瘫还是四肢骨折,均要长期或一定时间内的卧床和肢体活动受限,随之将会出现一系列生活方面的问题(穿衣困难)及压疮等护理并发症,特别是胸部、骨盆及髋关节术后的患者不便穿内衣,使得患者的隐私时常暴露,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女性患者).
作者:权晓敏;韩红菊;赵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静脉输液治疗是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给药途径之一,特别是基层医院.门诊输液室是病人集中的窗口.传统管理模式中,护理人员往往处在嘈杂、拥挤、秩序混乱的环境中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医疗差错.为改进管理系统,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我院于2009年6月进行了输液室流程优化改建及管理软件的安装使用,有效杜绝了输液差错的发生,保证了患者用药的正确性及安全性.
作者:周旭玲;何勤 刊期: 2010年第11期
院内转运是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必不可少而又非常重要的环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管道多等特点,在转运过程中易发生各种意外.我科2008年9月~2009年9月,对138例行院内检查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转运方式,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张国霞;谭丽萍;徐苏萍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护士安全使用新药的护理管理制度.方法 制定新药首位护士负责制,由首位护士负责落实新药的药物说明书,根据说明书核实医嘱,负责配伍试验,负责使用、观察、记录及上报,负责查新、组织学习、归类收藏.结果 2007年11月~2009年11月使用新药38种,无一例护士盲目使用新药现象,及时纠正医生医嘱错误9次,未发生一例新药的药物差错.结论 新药首位护士负责制是一行之有效的保障护士安全使用新药的护理管理制度.
作者:舒亚花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PICC置管后有效止血、避免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加压止血方法.方法 对120例PICC置管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以宽8 cm的自粘性弹力绷带缠绕2圈;实验组以8cm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套住穿刺肢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穿刺侧上肢肿胀及舒适度情况.结果 两组穿刺点渗血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实验组在避免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及患者舒适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置管后采用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加压穿刺点,既能达到止血目的 ,又可避免穿刺侧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刘莉;辛明珠;李金波;樊爱群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皮下埋置的合适时间.方法 将2008年1月~2009年10月在本科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216例患者,按埋置时间分A组(3~4 d)、B组(5~7 d)和C组(8~10 d)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A组与B组在局部皮肤感染、堵管、埋置针脱出等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C组埋置部位皮肤感染、埋置针脱出和堵管均显著增多,经χ2检验,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结论 埋置时间在一周以内,埋置部位无感染、埋置针无堵塞、脱出时,可以不用更换套管及重新埋置,待储药器内胰岛素输注完毕后再拔管;埋置时间在一周以上者必须要更换输注套管和埋置部位.
作者:陈敏华;朱佩钦;陈海央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早期血钠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提高临床护士对其认识及综合护理干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临床资料,将血钠浓度>135 mmol/L作为A组,血钠浓度在120~135 mmol/L为B组,血钠浓度<120 mmol/L为C组,比较各组心肌酶、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并总结护理评估和护理干预的重点.结果 各组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分别为:A组:9.38%、3.13%、3.13%;B组:41.94%、25.81%、20.97%;C组:60%、40%、40%.B组、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住院病死率比A组明显增高(P<0.05);C组肌酸激酶(CK)与A组、B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 急性心梗早期出现的低钠血症与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及住院病死率密切相关,提高临床护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认识,加强护理干预,可预防病情的恶化,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周雪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PICC穿刺点周围局部湿疹的护理对策.方法 将40例PICC穿刺点周围局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采用地塞米松外涂加IV3000透明敷料外贴换药与倍他米松软膏加炉甘石洗剂外涂加无菌纱布覆盖换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置管穿刺点周围局部皮肤湿疹采用地塞米松外涂加IV3000透明敷料外贴换药疗效显著.
作者:曹娟妹;周群英;黄丽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临床注射苄星青霉素采用传统的肌内注射操作程序经常会发生稀释后的混浊状药液堵塞针头或药液絮凝而不易注人肌内层的问题.对此,我们在操作过程中除了采取注射时更换针头和采用留置气泡技术外,逐渐摸索出一新的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葛艳;刘秀芝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PCNL)是治疗肾结石的有效手段.2008年9月~2010年1月,我院应用PCNL治疗肾结石60例,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世萍;夏莉琼 刊期: 2010年第11期
为适应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建立高效便捷的护理流程和控制体系,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我们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点,对服务流程进行了重新整合,将患者在手术室的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分解细化,按时间先后顺序制作为流程图,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上,提供高品质、平等、舒适的护理服务,以大限度降低患者痛苦,获得大程度的康复,并对流程改进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估,介绍如下.
作者:吴冉;杨坤明;张艳勤 刊期: 2010年第11期
随着供应室新规范的出台,每家医院都在取消无菌包的包扎绳,但无菌包的名称必须写在消毒指示带上.为了节省时间,每天必须预先将带有无菌包名称的消毒指示带写好,粘贴于架子上,便于操作时取用方便.
作者:徐芳;黄蓓蕾;李霞;刘亚娟;陈惠芬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自制冰袋冷敷对减轻自然产后会阴切口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68例自然产产妇按分娩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肤阴洁水冲洗会阴2次/d,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自制冰敷袋于产后2~16 h冷敷会阴部伤口.观察比较两组产后会阴部疼痛指数.结果 实验组会阴疼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冷敷次数增加,疼痛指数进一步下降.结论 冷敷会阴对于降低自然产后会阴疼痛指数有一定效果.
作者:朱宁红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是护患的有效沟通,护患沟通能力属岗位专项能力,需要护理职业情感、专业知识、技术的支持.国内外护理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和提高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改革.
作者:杨兰香;王梅;陈献乐;盛爱丽 刊期: 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