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巍;陈舜杰;吴谷奋;顾惠娟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却排便困难,常表现为便意少、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费力、排便不畅、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1],并可引起异常发酵、腐败,产生大量毒素,将会对患者的心理、生理产生影响,严重时影响到疾病的治疗与恢复[2].为探讨肝胆手术后如何预防病人便秘,现综述如下.
作者:程莉;石春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约85万人.其中7%~28%的病人首发症表现为急性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1].传统治疗只能急诊行梗阻的近端结直肠癌性造瘘术,待患者全身基本情况得以改善后,再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行造口还纳术,这样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经济负担和手术风险.
作者:罗维珍;刘祺;苏冀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健康教育光盘在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制作健康教育光盘前后来我科进行支具治疗的脊柱侧弯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44例,对照组48例.实验组给予观看健康教育光盘及文字资料,并辅以口头讲解及实践指导.对照组给予阅读文字资料及口头宣教.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功能锻炼的正确掌握率及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44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脊柱畸形外观及cobb's角均有改善,总有效率为95.5%.结论 应用健康教育光盘对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质量,从而提高佩戴支具的疗效.
作者:何燕;余宁先;何晓红;曾伟萍;卢春秀;方菊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APS小组在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中的管理效果,解除疼痛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方法 对772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麻醉医师负责制)和实验组(APS小组负责制),观察镇痛效果.结果 实施APS小组管理模式后,镇痛效果指标(VAS值)显著降低(P<0.01);患者对镇痛效果满意度显著提高(P<0.01);24 h和48 h睡眠时间显著增加(P<0.01);首次泌乳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 对剖宫产患者的术后镇痛实施APS小组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柳春华;颜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我科于2007年12月4日成功为一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及时应用IABP辅助及安装临时起搏器,使患者赢得抢救时间及机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丽君;林丽霞;陈秀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危重新生儿往往处于生命垂危状态,需要进行包括临床观察和应用监护仪器、微量快速检验等生命信息和病理生理变化连续不断的监测,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便于准确分析病情,在危重新生儿急救中血液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陈华琴;蒋红霞;谢晓莉;朱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近年来临床推广并可供选择的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之一.与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它可保留颈椎前方减压融合以后的节段运动功能,同时提供颈椎所需要的稳定性,防止和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我科2004年10月~2007年10月,共完成30例33个节段的人工颈间盘置换,现将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马清华;赵金彩;安永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随着血液净化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透析质量不断提高,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期越来越长,顽固性皮肤瘙痒也己成为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一个较突出的临儋床问题.患者常因皮肤瘙痒影响睡眠,从而引起烦躁,精神不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科采用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俞丽敏;杨慧芳;卢秀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是国外引进技术设备,国内已有研究报道[1],该方法具有低温、干燥、快速、无毒等优越性[2].2008年5月,我院手术室购置国产3R常温等离子体灭菌器(CDMJ-100)一台,用于对腔镜等多种手术器械的灭菌.由于该方法是一种新的灭菌技术,且国产机器使用的有关内容报道较少,为保证灭菌效果,我们不断探索,对灭菌器使用中的全部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共灭菌210锅次,被灭菌物品2 639件,灭菌合格率达100%,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彩霞;马艳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为经周围静脉输注长春瑞滨(NVB)引发的静脉炎提供更好的预防方法,提高肿瘤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以NP(长春瑞滨加顺铂)方案化疗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用生理盐水100 ml引导输液,输注NVB前后各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NVB注射完毕予生理盐水250 ml冲洗血管;实验组44例,将地塞米松10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于静点NVB前用100 ml引导输液,NVB输注后余量冲洗血管.两组均第1、8天给药,21 d为一个用药周期,自第一个周期用药后开始评价静脉炎发生情况,至4个周期化疗完毕总体评价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5%.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82%.两组χ2=6.1414,0.010
作者:龚翠平;李青山;吕喜英;高春艳;郝玉静;王淑平;肇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吹氧联合疮面换药治疗Ⅲ期压疮的疗效.方法 选择Ⅲ期压疮病人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用吹氧联合清创胶、减压贴换药;对照组不吹氧,其它步骤同观察组,观察两组疮面3 d显效率及压疮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3 d显效为78.04%和52.63%(P=0.000);平均愈合时间为12.89 d和20.21 d(P=0.04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吹氧联合疮面换药是治疗Ⅲ期压疮病人的有效方法.
作者:罗帼英;王姣玲;赵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在进行五官科内窥镜手术时.为了保持内窥镜视野的清晰,要将镜子放在50℃左右的无菌蒸馏水中加热,且术中要加热数次.过的方法是在量杯底部垫一块小纱布,但纱布遇水后沉入杯底,操作时还是会经常触到底部.久而久之,撞击与磨擦易使镜面受损.现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有效防止镜面磨损.
作者:胡黎敏;徐敏;王灵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临床护理实习是护理教育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后教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作为本地区唯一一所三级妇产科医院,一直承担着本地区护生的妇产科临床教学工作.通过近几年对护生的带教,总结出护生妇科实习中的几个特点,并采取了相对应的带教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章红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临床见习是连接医学理论与临床的纽带[1],是护生感性认识疾病的开始,也是护生与病人沟通的开始,更是临床实习的桥梁与基础.但是,目前见习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带教模式,不利于发挥护生的主动性,不利于护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时,临床护理见习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如大多数患者不能接受护生反复的询问、查体、护理操作,特别是一些重症患者、典型病例;甚至有患者拒绝配合见习.
作者:张玲;张小宁;周莹;周长美;王文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透析器残血是引起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常见的贫血原因之一.为了减少患者的血液丢失量,每次透析结束时应尽量把体外循环的血液输入体内,为此特别要减少透析器中的残血量.尽管目前采用合适的抗凝治疗、加大血流量等方法,透析器仍有不同程度的残血.因此,寻找一种尽可能减少透析器残血的回血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不停泵回血方式较传统回血方式有效减少了透析器的残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邢淑巧;王雪梅;张艳;肖萍;初岩;姜茂秀;姜秋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ICU中心静脉置管时间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的因果关系.方法 分析ICU中心静脉置管151例患者的导管相关感染(CRI)情况.结果 共发生感染23例,感染率15.2%;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发生3例,感染率1.98%;感染发生率2.1/千导管置管日.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与感染率之间存在一定联系(r2=0.81),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29).结论 未发现ICU中心静脉置管时间与导管感染有明确相关性.
作者:曾影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监护3 重型颅脑损伤的加强护理3.2 护理3.2.1 体位护理低颅内压患者取平卧位,因头高位时头痛会加重;颅内压增高时宜取头高位,有利于颈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脑脊液漏时取平卧位或头高位.重度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侧卧位,以利口腔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除休克和脊髓损伤外,颅脑损伤术后血压正常的情况下都应采取头高位,床头抬高30°,有利于静脉血和脑脊液回流,减少颅内血容量和降低颅内压.幕上开颅术后,应卧向健侧,避免切口受压;幕下开颅术后,早期宜去枕侧卧,若患者的后组脑神经受损,吞咽功能障碍,则只能取侧卧位,以免口咽部分泌物误入气管;去骨瓣减压窗处禁止受压.
作者:郎黎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畸形中常见的类型.其主要病理学特点是脑的部分动脉与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使部分脑动脉与脑静脉直接相通形成脑动静脉瘘性畸形,导致脑血液动力学上的紊乱.临床上以反复颅内出血、抽搐、短暂脑缺血发作及进行性瘫痪为主要表现.本病是引起自发性SAH的常见原因,其发生率较颅内动脉瘤低,只有后者的1/7~1/4.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患病高峰年龄为20~29岁.临床上AVM治疗方案有手术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及非手术治疗.
作者:卞秀云;廖林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急性心肌梗死(AMl)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早期的合并症主要是心律失常,其中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40%~60%,出现于发病后的12 h内,病死率较高[1].此时,预先植入临时起搏器予以保护,再予以支架植入,能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此过程中,做好临床观察和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增加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院心血管内科2006年8月~2008年8月共成功救治此类患者1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丽萍;袁晓丹;靳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术前补液对心导管介入治疗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2006年6月~2007年12月的470例行心导管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5例)采用常规术前准备方法;实验组(235例)在常规术前准备的基础上,于患者禁食水2 h后给予静脉输入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术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4.25%(10例),对照组为7.23%(17例),P<0.05.结论 科学的术前补液能够有效预防血容量不足,维持血管的充盈度,增强患者的舒适感,提高心导管介入治疗术穿刺成功率,降低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吕桂玲;王静;高义双;申红;周彩霞;卢艳娥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