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黎敏;徐敏;王灵英
临床护理实习是护理教育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后教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作为本地区唯一一所三级妇产科医院,一直承担着本地区护生的妇产科临床教学工作.通过近几年对护生的带教,总结出护生妇科实习中的几个特点,并采取了相对应的带教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章红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APS小组在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中的管理效果,解除疼痛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方法 对772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麻醉医师负责制)和实验组(APS小组负责制),观察镇痛效果.结果 实施APS小组管理模式后,镇痛效果指标(VAS值)显著降低(P<0.01);患者对镇痛效果满意度显著提高(P<0.01);24 h和48 h睡眠时间显著增加(P<0.01);首次泌乳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 对剖宫产患者的术后镇痛实施APS小组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柳春华;颜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和普通肝素(standard heparin,SH)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脂质代谢、出血倾向等方面的影响,总结日常护理的心得.方法 回顾性分析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患者透析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一年内的血脂代谢和出血倾向变化.结果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在透析过程中抗凝效果无明显差异,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导致患者的出血倾向较小,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较小.结论 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对患者的出血倾向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明显优于普通肝素,但对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仍需要严密观察其出血情况及透析管路凝血情况.
作者:黄巍;陈舜杰;吴谷奋;顾惠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危重新生儿往往处于生命垂危状态,需要进行包括临床观察和应用监护仪器、微量快速检验等生命信息和病理生理变化连续不断的监测,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便于准确分析病情,在危重新生儿急救中血液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陈华琴;蒋红霞;谢晓莉;朱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在进行五官科内窥镜手术时.为了保持内窥镜视野的清晰,要将镜子放在50℃左右的无菌蒸馏水中加热,且术中要加热数次.过的方法是在量杯底部垫一块小纱布,但纱布遇水后沉入杯底,操作时还是会经常触到底部.久而久之,撞击与磨擦易使镜面受损.现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有效防止镜面磨损.
作者:胡黎敏;徐敏;王灵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五年制与四年制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倾向的差异,为加强不同学制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依据.方法 从东北地区五所护理本科院校中选取400名毕业实习前学生,采用香港理工大学翻译改进的评判性思维倾向调查问卷(CTDI-CV)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学生的整体评判性思维倾向总分282.96±28.58分,其中五年制学生291.75±27.16分,四年制学生275.85±27.76分.两者总分比较P<0.01,7个维度中除分析能力外,其余6个维度均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7个维度中除开放思想与分析能力外,其余5个维度的正性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学制的护理本科生在评判性思维倾向方面具有差异,五年制比四年制护理教育更有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安力彬;李文涛;王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的类型.根据WHO的建议,早期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可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2005年1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伟;杨敏;郭春妮;张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我院1986年8月~2008年2月共收治椎管内肿瘤132例,其中资料完整的高颈段椎管肿瘤28例,手术治疗效果较理想.现就其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李桂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近年来临床推广并可供选择的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之一.与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它可保留颈椎前方减压融合以后的节段运动功能,同时提供颈椎所需要的稳定性,防止和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我科2004年10月~2007年10月,共完成30例33个节段的人工颈间盘置换,现将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马清华;赵金彩;安永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畸形中常见的类型.其主要病理学特点是脑的部分动脉与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使部分脑动脉与脑静脉直接相通形成脑动静脉瘘性畸形,导致脑血液动力学上的紊乱.临床上以反复颅内出血、抽搐、短暂脑缺血发作及进行性瘫痪为主要表现.本病是引起自发性SAH的常见原因,其发生率较颅内动脉瘤低,只有后者的1/7~1/4.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患病高峰年龄为20~29岁.临床上AVM治疗方案有手术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及非手术治疗.
作者:卞秀云;廖林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吸入性损伤经鼻气管插管患者正确的吸痰程序和方法,提高气道护理质量.方法 将62例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2例,对照组按临床一般吸痰、湿化方法;实验组控制吸痰管插入深度,加强物理疗法,利用体位引流,加强气道湿化,适时吸痰、减少吸痰次数,进行气道灌洗等;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细菌培养、肺感染、痰液性状、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情况.结果 对照组呼吸道黏膜损伤占63%.出血占40%,细菌培养阳性占86.6%,肺部感染占80%,黄色黏稠痰占36.6%,痰痂形成占60%,吸痰次数20±12;而实验组分别为25%、12.5%、62.5%、56.2%、15.6%、18.7%、12±5,P<0.05.结论 实验组可有效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感染和痰痂形成,减少吸痰次数,提高吸入性损伤经鼻插管患者气道护理质量.
作者:张静涛;张秀龙;庞久玲;刘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探讨本病的护理方法.方法 32例病人均为乳腺癌骨转移.唑来膦酸4 mg加生理盐水50 ml静脉滴注15 min,每4周1次,共3次.记录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给予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处理.结果 骨疼痛CR 51.7%,有效率达78.1%.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感冒样症状、低钙血症.经护理干预,病人心理状态较好.能积极配合治疗,对护理及治疗表示满意.结论 唑来膦酸对乳腺癌转移性骨痛有较好疗效.治疗时应给予积极的专科护理.
作者:杨意双;马驰;刘志清;黄丽梅;吴如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术前补液对心导管介入治疗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2006年6月~2007年12月的470例行心导管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5例)采用常规术前准备方法;实验组(235例)在常规术前准备的基础上,于患者禁食水2 h后给予静脉输入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术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4.25%(10例),对照组为7.23%(17例),P<0.05.结论 科学的术前补液能够有效预防血容量不足,维持血管的充盈度,增强患者的舒适感,提高心导管介入治疗术穿刺成功率,降低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吕桂玲;王静;高义双;申红;周彩霞;卢艳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儿童由于年龄及生理因素,表现为年幼无知、好动,自控力、耐受性差,在实施手术时,不能很好配合.如果采用局麻手术,可能增加手术的创伤性,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有可能将血液、分泌物或术中组织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的危险;另一方面,患儿由于神志清醒,对术中的血液可能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其心理感受.因此,耳鼻喉手术患儿大多采用全身麻醉.全麻后气管插管、手术的直接刺激导致术后创面水肿及手术部位渗血,加上苏醒过程中,患儿烦躁哭闹易诱发呼吸道阻塞,如舌后坠、喉痉挛、误吸甚至窒息等并发症.
作者:赵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监护3 重型颅脑损伤的加强护理3.2 护理3.2.1 体位护理低颅内压患者取平卧位,因头高位时头痛会加重;颅内压增高时宜取头高位,有利于颈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脑脊液漏时取平卧位或头高位.重度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侧卧位,以利口腔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除休克和脊髓损伤外,颅脑损伤术后血压正常的情况下都应采取头高位,床头抬高30°,有利于静脉血和脑脊液回流,减少颅内血容量和降低颅内压.幕上开颅术后,应卧向健侧,避免切口受压;幕下开颅术后,早期宜去枕侧卧,若患者的后组脑神经受损,吞咽功能障碍,则只能取侧卧位,以免口咽部分泌物误入气管;去骨瓣减压窗处禁止受压.
作者:郎黎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对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进行绩效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对长春市2007年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班5期628名学员进行调查.结果 62%的学员认为社区护士岗位培训非常必要;86%的学员对培训方式给予积极的正性评价;81%的学员认为培训内容与工作联系很紧密;74%的学员认为自己学习态度端正、学习非常认真;认为通过培训所获新知识在自己全部专业知识构成中所占比例达50%以上者,占总人数的61%;有86%的学员认为社区护理工作前景看好,并十分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结论 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是普及社区护理理念、知识及强化社区护士角色的有效途径,而培训的科学性则是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基本保障.
作者:周艳;刘晓丹;李勤;边巍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16例(18眼)慢性泪囊炎经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的护理.方法 回顾2006年10月~2008年7月慢性泪囊炎经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共16例(18眼).其中男6例(6眼),女10例(12眼).结果 术后随访大于6个月,治愈16眼,好转1眼、造孔闭锁1眼,总有效率94.4%,无1例出现眼部并发症.结论 术前完善各项准备及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加强鼻腔渗液的观察护理、鼻腔和泪囊的有效冲洗引流及清理局部增生组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陈利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在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留置胃管是常用的护理操作方法.留置胃管是保证不能经口进食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有效手段,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保护肠道的正常功能,减少并发症和促进患者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常规的经鼻置胃管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神经外科特殊患者的需要,有一部分患者需经口留置胃管.现将经口留置胃管在神经外科实践中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琰;胡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鼻内窥镜手术采用局部麻醉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要低于采用全身麻醉者[1].我院2005年以来,成功完成局部麻醉鼻内窥镜手术67例(80侧),经术后随访,无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袁小兰;叶天容;周华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随着血液净化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透析质量不断提高,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期越来越长,顽固性皮肤瘙痒也己成为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一个较突出的临儋床问题.患者常因皮肤瘙痒影响睡眠,从而引起烦躁,精神不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科采用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俞丽敏;杨慧芳;卢秀琴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