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文
洗胃是减少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第一步,正确选择洗胃方法及洗胃管是发挥洗胃效果的关键,而及时有效的洗胃又是其重中之重.
作者:左敏;王惠馨;张盛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幽门梗阻是一种发生率不高,但预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53%~1.82%[1],虽然少见,但如不及时处理,将造成严重后果.此并发症大多与手术操作不当有关,只有通过再次手术才能查清问题所在,给予适当处理,同时在治疗护理上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1995年1月~2006年3月,我科共发生12例,经再次手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孙晓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门诊应用硝酸酯类药物病人的护理,提高用药安全性.方法 对门诊应用硝酸酯类药物的病人进行用药前评估,用药中加强观察,整个用药过程贯穿健康教育.结果 患者对硝酸酯类药物的认知程度有了显著提高,能积极配合用药,提高了用药安全性.结论 针对门诊应用硝酸酯类药物病人施行全过程护理,对提高用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丹;李冰;程纪文;吕振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近年来我们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现代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大胆探索,积极开展案例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艳玲;马锦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半相合骨髓移植解决了大部分病人的骨髓来源问题,但由于较强的预处理方案和移植后有力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移植后相关并发症较高.肺部并发症仍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占移植相关死亡的30%[1].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共实行半相合骨髓移植47例,其中14例发生肺部感染,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海霞;乔爱珍;朱秋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气管切开术后给氧方式较多,有传统的鼻导管吸氧、人工鼻给氧等方法.为探讨气管切开术后较合适的给氧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采用鼻导管法、人工鼻法、氧气面罩法三种不同给氧方式,对神经外科73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了观察,发现3种给氧方法对病人痰液粘稠度、脉氧饱和度、气管切口处并发症、肺部感染均有一定的影响,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巍;俞小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监护技术1 心电监护1.4 常见心律失常及其处理1.4.2 缓慢性心律失常1.4.2.1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min,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老年人、睡眠状态、运动员和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者,亦见于颅内高压、黏液性水肿、低温状态、高血钾以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病窦综合征等患者,服用洋地黄类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钙拮抗剂,也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多在45次/min以上,偶有低于40次/min的.
作者:张伟英;沈秀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枢性高热是脑卒中病人较严重的并发症,及时有效地降低体温,并控制高温是减轻脑细胞损害,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之一[1].脑局部物理降温是抑制中枢性高热的有效手段,体温作为其重要的监测指标,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本文就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患者体温测量的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刘风青;杨海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唇腭裂患儿全麻术后,因为手术部位是呼吸道开口处,故极易出现各种通气不畅的危险.另外患儿年纪小,生理代偿能力较弱,对全麻药物的代谢和耐受力有限,因此麻醉恢复期是并发症的高发期,医护人员此时对患儿进行严密监测,细心观察,正确的治疗和精心地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总结了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全麻观察室收治的全麻术后的唇腭裂患儿436例,全部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
作者:董雅光;金丽鸥;边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上颌后牙缺失后常常会出现牙槽骨高度的不足,为种植体植入带来较大的困难.近年来我们采用上颌窦提升植骨种植技术,避免了种植体容易进入上颌窦这一难题.为了保证上颌窦提升植骨种植手术的成功,除了术前合理的设计和轻柔准确的手术操作外,种植前的充分准备、术中、术后的护理以及宣教也直接关系到终的成败.本研究总结我科2002年8月~2005年5月开展上颌窦提升植骨种植的手术配合的护理体会.
作者:李岭;马建民;童昕;汤春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气管切开或经喉气管插管是抢救呼吸道梗阻和呼吸衰竭等重危患者的重要措施,因病情需要留置导管时间必然会延长,呼吸道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院ICU室2004年1月~2005年6月运用低渗盐水持续滴注湿化气道,效果良好,降低了气道梗阻和呼吸道感染,现报道如下.
作者:洪萍;杨海燕;秦蕾;胡馨;胡慧;陈红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腰椎管狭窄症行穹顶形开窗减压术后2种不同时间下床活动对其疗效的影响,客观地获得下床活动的佳时间. 方法 将80例采用穹顶形开窗减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于术后第72 h、对照组于术后第10 d开始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于术前、术后半年、术后一年对患者采用改良的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法(简称M-JOA)进行评分,对两组的改善率进行比较. 结果 术后半年和术后一年,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早期下床活动和晚期下床活动对近期疗效的影响均无差异,但早期下床活动可预防许多术后并发症,因此,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作者:吴继云;马靓;吴玉玲;姜爱平;伏小萍;江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寰枢椎旋转半脱位是儿童时期特有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发病诱因,头颈部的轻微外伤是常见病因,上颈椎发育畸形或后天性疾病(如寰枢椎嗜酸细胞肉芽肿、结核等)尽管很少见,但一旦发病则症状较重,常产生神经压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1,2].本病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绝对卧床、持续枕颌吊带牵引.
作者:代少君;董秀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烧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损伤,烧伤康复后,新生皮肤颜色的改变与瘙痒、疤痕增生挛缩所致的功能障碍和外貌的改变,给病人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生活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生活质量(Qualitylife)已成为评价大面积烧伤病人治疗效果的研究热点.社会心理是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便是社会心理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更好地促进烧伤病人身心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沈华美;钱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痔疮是常见病,患了痔疮易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影响生活质量.1995年日本Morinaga等报道采用一种新方法(DGHAL)治疗痔疮,该方法用一种特制的带有多普勒探头的肛门镜识别痔动脉,缝扎痔动脉治疗痔疮,取得很好的效果[1].我院2005年4月~8月以来使用该技术治疗痔疮患者22例,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作者:李承惠;秦澎湃;于永革;乔东红;李明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由于PICC管、静脉留置针具有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安全,避免长期输液病人反复穿刺等优点,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应用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烦恼,担心沐浴时穿刺部位遇水发生感染而不去沐浴,以至降低生活质量.通过应用此护理防水套进行沐浴无感染现象,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妍;郭晓霞;刘瑛;杨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在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106例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康复护理组,n=56)和对照组(传统护理组,n=50),对康复护理组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进行康复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只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观察和随访1个月后比较两组膀胱功能康复情况和出现并发症情况.结果 康复护理组的膀胱功能恢复明显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P<0.001).结论 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可以有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且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蔡丽丹;汪军红;杨曼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53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 发现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患者血清non-HDL-C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并且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血清non-HDL-C水平也相应增高.另外,在年龄小于55岁的男性患者血清水平non-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程度相关.结论 表明在临床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年龄和性别及时预防和控制non-HDL-C增高对冠心病性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俞申妹;章莉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16例经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恢复快,无一例死亡.结论 术前护理重在消除病人的焦虑;术后护理重在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并进行治疗性护理.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护理配合.
作者:唐梦琳;龚仁蓉;曾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无菌石蜡油球除了我们日常所常见的使用方法,如导尿前导尿管的润滑、一次性无菌吻合器、闭合器等管腔的润滑之外,还可以作为术中缝合线润滑的使用,现将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张翔;温君风;吕亚青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