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预防加药时针孔堵塞的方法

王丽霞;田春梅;王素枝

关键词:预防, 加药, 针孔, 堵塞, 针头, 液体, 青霉素, 进针方法, 现报告如下, 头孢拉定, 碎屑, 瓶塞, 护理人员, 橡皮塞, 美心力, 霉素类, 改进法, 传统法, 资料, 注射
摘要:加药、配药是注射前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护理人员在加药时经常会遇到针孔被液体瓶或青霉素类小瓶的橡皮塞碎屑堵塞的现象.从而影响加药的速度,且会使碎屑进入液体内,造成可疑污染.笔者改变传统进针方法,采用使针头与瓶塞面呈60°~80°角进针,针孔很少被堵塞.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自1999年10月~2000年2月,加药1 800例,随机分两组.传统法与改进法各900例.1.2两种方法各使用9号针头150例,12号针头350例,16号针头400例.1.3被穿刺的瓶塞两种方法各:液体瓶100例,青霉素300例,先锋300例,美心力100例,头孢拉定100例.
护士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小吊瓶输液的加药高度和药液入瓶次序探讨

    对小吊瓶输液加药的吊瓶高度,药、液入瓶次序与药液混匀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吊瓶高度是限制未混合药液先滴的因素;不同的药液入瓶次序药液混匀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实验提示:吊瓶体在加药者腰间,使吊瓶底距床面31~36cm(约1/3m)高或使标准吊瓶(简称吊瓶)的茂菲氏管垂直降至床单(床沿)的上下沿间时先加药后加液体,不摇动瓶体可使药液充分混匀,不发生纯药先滴现象;先加液体后加药的药液混匀度受气温、药液量、浓度和性质、药液注入动力和高度影响需摇匀,常致药液外溢.故建议小吊瓶输液加药时把吊瓶体放至腰间后,先加药后加液体,再把吊瓶放回原高度.

    作者:江美兰;罗志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属接受出院指导的效果分析

    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的退化和各种慢性疾病的影响,常伴有记忆力下降、健忘、反应迟钝、思维混乱的现象.为使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继续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我们于1999年3月~2000年3月开始加强对65岁以上慢性病患者的家属进行出院指导,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9年3月~2000年3月收治6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46例,女22例,平均年龄74岁.疾病类型:心血管疾病19例,糖尿病13例,慢性肺病12例,慢性肾病10例,脑血管疾病8例;肝硬化6例.接受出院指导的家属文化程度:大学以上18例,大专24例,中专11例,初中以上15例.接受出院指导的家属对有关疾病的感知:基本认识9例,部分认识36例,不认识23例.

    作者:施劲草;吴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按职称上岗,保证整体护理质量

    长久以来,我国护理模式一直是功能制护理为主,护理人员虽然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但是各级职称的护士不分层次干一样的工作,未充分发挥各级职称护理人员的作用.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系统化整体护理在全国各大医院的开展,旧的护理体制已阻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而按职称上岗,针对护理人员高、中、初级职称分层次工作,能够保证整体护理质量及其深入开展.但是目前大部分医院仍未按职称上岗,使整体护理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本文通过综合阐述按职称上岗概念、发展背景、护理人员为什么按职称上岗、按职称上岗的方法以及其对整体护理质量的保障作用,说明护理人员只有按职称上岗,充分发挥各级职称人员的作用,才能保证整体护理质量,加速护理学科的深人发展.

    作者:黎频;吕式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下肢骨折病人短裤的设计与应用

    长期以来,下肢骨折病人均可因手术、牵引、外固定等,使伤肢活动受限和医疗器械使用的限制而造成穿脱裤子困难,大部分病人在骨折肢体固定期间不能穿短裤,致使容易暴露隐私,不雅观和使病人难为情,同时易造成床单污染、交叉感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作者设计了适合下肢骨折病人穿着的短裤,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设计1.1采用柔软、舒适、吸汗的纯棉布制作.1.2把布料裁成前后两片与裤裆相连的方式(附图).后片比前片大,以能包绕过两侧髂前上棘为宜.因此位置可有效防止在大腿正外侧打结使翻身时受压.前后两片均钉有系带,前片两侧的系带钉在距布边缘约5 cm处(衬边),这样的设计主要为适应不同体型的病人穿时留有余地.体型粗的病人穿时系带放松再打结,体型小的病人系带抽紧再打结,也不至于在系结处暴露皮肤和影响美观.

    作者:曾洁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溶栓的护理进展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血管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目前,国内外尚未找到一种确切根治方法.在血液稀释、光量子疗法和溶栓治疗等诸方法中,溶栓疗法可能为目前急性脑梗死有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之一[1,2].做好溶栓护理观察是其治疗效果的保证.现就近几年脑梗死溶栓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于学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一例输自体腹腔血出现血尿的原因分析

    自体输血,因其具有既经济、方便、安全,又给抢救病人生命赢得了时间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一例罕见的输自体腹腔血出现血尿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就是为了大限度的保证输血安全.1病例简介患者张某,女性,33岁.因停经56天,腹痛,阴道流血3天,后穹窿穿刺有不凝血液而收入院.入院诊断:腹腔内出血并休克.查体:体温37℃,脉搏157次/min血压10/7kPa,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肢冷,呈体克状态,腹部膨隆.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确诊是输卵管妊娠破裂出血,即进行回收腹腔血达1 500ml,经抗凝、过滤处理,通过静脉回输给病人.

    作者:彭玉红;赖英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输液热原反应与细菌内毒素限量的关系

    在医院治疗护理工作中,输液热原反应并不少见.此反应的发生除与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有关,还与输入的液体、药物及使用的输液器中的细菌、热源、澄明度三大因素呈正相关.为了降低输液反应发生的机会,医院中心供应室运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以下简称BET)对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质量进行监控把关,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我室运用BET检测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工作的实践,说明输液热原反应与输液器中内毒素的限量密切相关,提示医院供应室开展BET的必要性.

    作者:张振梅;阴爱清;李海燕;武立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自制漱口液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口腔反应

    鼻咽癌为常见肿瘤之一.目前仍以放射治疗为主.口腔反应是其极为常见的副反应之一,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进食,严重时可造成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甚至中断治疗,同时也容易并发上呼吸道感染.我科自1999年始,用自制漱口液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有效地防治了口腔粘膜反应.1配制方法1.1银甘液的配制:取银花200g,薄荷20g加水煎好备用,而后加入甘草100g、水500ml,煎煮浓缩至100ml,分装备用.1.2将银甘液30ml、利多卡因5~10ml、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VB12.500mg,混入0.9%生理盐水500ml溶液中充分摇匀,即为漱口液,并可根据口腔反应的程度,酌情加入利多卡因、庆大霉素和银甘液.

    作者:刘文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早产儿皮肤保暖法探讨

    目的为了对早产儿实施有效的保暖,降低硬肿症的发生率及成功的实施母乳喂养.方法对84例无窒息早产儿,按出生体重和孕周分组保暖观察,观察组用母婴皮肤接触保暖法,对照组用恒温箱保暖法.结果观察组升温快,升温时间1.5~2.2 h(升至36.5℃),硬肿发生率2.4%,方便母乳喂养,无乳头错觉产生,产妇喂养信心足;而对照组升温慢,升温时间4~6 h,不方便母乳喂养,来回抱奶,体温不稳定,硬肿发生率14.3%,容易发生乳头错觉,产妇喂养信心不足.两组保暖方法经统计学处理,升温时间及产妇母乳喂养信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硬肿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母婴皮肤接触保暖法优于恒温箱保暖法.

    作者:刘俊芬;李合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生儿胃肠道穿孔的术后观察与护理对策

    新生儿胃肠道穿孔多见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早产、窒息、肺炎、硬肿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为胃肠道穿孔的易患因素[1].其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在新生儿胃肠道穿孔中Grosfeld JL报告为41.9%,且死亡率高达48%[2].而败血症、继发性腹膜炎、多器官功能衰竭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精细的护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3].现将本院收治的33例新生儿胃肠道穿孔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胡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一例罕见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抢救及护理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又称金葡萄菌性中毒性表皮松解症(STEN)、新生儿角层松解症,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等.其特点为多见于婴儿,急骤起病,皮肤广泛性烧伤样刺痛感和疼痛性红斑,摩擦红斑处则表皮剥离,出现广泛糜烂面或形成水泡,尼氏征阳性,形如大面积烫伤.我院曾收治一例,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儿,男,4 岁.因反复发烧2周伴全身疼痛性红斑2天于1999年3月30日2pm入院.患儿2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38.5℃,轻咳,精神、食欲差,家长自给螺旋霉素1片口服,体温38.8℃,加小儿速效1片,服用1周,发热过程中无惊厥、抽搐、呕吐、腹泻及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现象.

    作者:周开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期的护理

    我院神经内科于1998年5月~2000年5月共收治重症肌无力患者120例,其中重症肌无力危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的患者33例,死亡4例,占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死率的12.1%,比文献报道[1]的低22.4%~35.9%.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8~55岁.胸腺摘除术前发生危象者6例,术后发生者27例.全部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存活29例,占88%;死亡4例,占12%.其中2例因经济困难,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2例因心功能不全心脏停搏而死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短3天,长40天,平均6~8天.

    作者:孔俊彩;张小冬;江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活检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目的对慢性肾功能不全(CRF)行肾活检的患者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对253例临床诊断为CRF,血清肌酐(SCr)> 178μmol/L并行肾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28.1%,其中较重并发症如肉眼血尿发生率2.77%,肾周血肿需输血处理2.35%.导致并发症出现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后高血压及心率增快,术中配合欠佳,术后自解小便困难等.56.5%的并发症出现于术后24h内,26.1%出现于术后24~72h内,其余17.4%出现于72h以后.结论加强患者术前术后心理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重视患者术后主诉及生命体征监测有助于及早发现并发症并进行对症处理.

    作者:吕桂兰;赵闽;王慧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英语会话及医院常用词汇

    作者:王美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人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成人教育理论

    如何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如何应用成人教育理论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的策略,以帮助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方法,提高老年人健康教育的效果.作者认为:在老年人健康教育中应用成人教育理论,注意运用有效的健康教育的策略,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殷磊;李小萍;张凤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适应新形势搞好成本核算经费管理

    由于部队医院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对经费管理重视不够,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医院实施成本核算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探索和研究成本核算,以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入发展,达到高质量、高效率、低消耗,有利于满足部队指战员和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1更新观念,摆正位置搞好成本核算,经费管理,首先要转变人的观念,改变过去老大思想,让每个医护人员明白,随着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消费观念也日渐成熟,就医的主动性及选择性更大,使医院之间医疗服务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通过提供精湛的诊疗技术,良好的服务态度,舒适的休养环境和适宜的收费价格,才能在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教育,使医护人员达到共识,只有为患者提供更大、更好的服务,才能多吸收病人,医院的收入才能提高,自己的收入才会提高.如我们开设了术后重症监护病房,实行无陪人制,解决了困扰医院陪护多、管理难,患者一人手术全家忙的局面.我们以过硬的技术,周到的生活护理,赢得了病人和家属的好评,使术后监护病房床位常供不应求,带来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陶小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慢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感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15%~20%透析患者死于感染[1].因此,在透析过程中如何预防和控制感染,是我们护理的关键.自1995年以来,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发现血管通路如外瘘、内瘘、深静脉插管等是感染的重要因素,并针对上述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成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自1995年开始,共有慢性透析病人850例,共透析122 330次.其中,外瘘5例感染1例占20%,内瘘726例感染18例约占2.5%,深静脉插管53例感染9例约占17%,其余66例均为暂时动静脉直接穿刺,未发现感染现象.

    作者:钟宇芳;王饶萍;刘米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36例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于伤后3天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共10天,观察营养状况,肝功能、电解质、空腹血糖及并发症等指标,同时介绍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结果(1)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均无明显改变(P>0.05);(2)肠内营养组无肝功能损害,肠外营养组有明显肝功能损害;(3)两种营养方法均能纠正电解质轻度异常;(4)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较稳定,而肠外营养组容易产生高葡萄血糖;(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肠内营养组57.9%,肠外营养组82.4%,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肠外营养组发生静脉炎的机会多.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且费用较低等优点,可代替肠外营养.

    作者:林丽琴;陈凤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简易肢体悬吊方法

    肢体进行手术前,常将肢体悬吊后消毒、铺巾.悬吊方法尽管有多种,但都有可能影响消毒,且易污染,费时、费力.我科从1997年起设计了一种肢体悬吊法,经600余例使用,效果满意.1方法用约1/3~1/4个绷带,将一端套住肢体作十字交叉,短端留约10 cm,结一活结,用支架将长端悬吊到合适高度后再在支架上绕二圈,将绷带呈锐角拉下到合适高度.

    作者:罗江勤;金宗英;刘华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预防加药时针孔堵塞的方法

    加药、配药是注射前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护理人员在加药时经常会遇到针孔被液体瓶或青霉素类小瓶的橡皮塞碎屑堵塞的现象.从而影响加药的速度,且会使碎屑进入液体内,造成可疑污染.笔者改变传统进针方法,采用使针头与瓶塞面呈60°~80°角进针,针孔很少被堵塞.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自1999年10月~2000年2月,加药1 800例,随机分两组.传统法与改进法各900例.1.2两种方法各使用9号针头150例,12号针头350例,16号针头400例.1.3被穿刺的瓶塞两种方法各:液体瓶100例,青霉素300例,先锋300例,美心力100例,头孢拉定100例.

    作者:王丽霞;田春梅;王素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护士进修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