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杰;肖辉;吴忠纯;刘英;闫鹏
目的 分析腋横纹小切口腋臭根治术治疗腋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腋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146例(腋横纹小切口腋臭根治术)和对照组154例(梭形切除皮瓣易位法),对比两种方法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外观满意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后血肿发生率、皮肤坏死率、术后6,12个月的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瘢痕挛缩发生率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腋横纹小切口腋臭根治术治疗腋臭患者具有手术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率低、术后患者外观满意度高的特点.
作者:林士伟;孔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特点,探讨超声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总结其二维及彩色超声特点,评价其对该种少见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其单发/多发、位置、大小、包膜完整性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特点.根据内部回声可分为实性为主型、囊实混合型、囊性厚壁型等三种类型,其超声表现各不相同.结论 超声可为这种少见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表现更可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许文胜;李涛;张彤迪;吴文新;王一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对COPD伴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因COPD伴慢性Ⅱ型呼吸衰竭入院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吸痰、平喘止咳以及无创呼吸机等对症治疗,通气模式:S/T模式,吸气相压力:14~20 cmH2O,呼气相压力:5~6cmH2O,以睡眠时治疗为主,治疗时间约12 h/d,使用呼吸机时保持床头抬高30°,氧流量2~5 L/min.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不应用无创呼吸机时给予低流量吸氧2 L/min.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各时间点的住院时间、出院后6个月内的再次入院率、动脉血气以及肺功能状况.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再次入院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动脉血气水平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3个月及6个月的动脉血气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各指标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水平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肺功能各指标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 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治疗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水平和患者的肺功能,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军;赵锐;徐杰;丁太龙;秦月芬;殷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初治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四联疗法和在此基础上加用根幽汤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梅;向薇;曾钟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比较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的两种方法,探讨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及13C-尿素呼气试验在健康查体人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健康查体人员感染Hp的现状.方法 健康查体人员310名,抽取静脉血3 mL用于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检测,同时用13C-尿素呼气试验通过吹气方法检测Hp感染,并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测定阳性总数为161例,阳性率为51.9%;13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阳性总数为156例,阳性率为50.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鉴于目前健康人群中Hp的感染率较高,且Hp是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胃黏膜相关的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和胃腺癌等的危险因素,因而Hp的检测应作为常规体检项目.通过比较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及13C-尿素呼气试验两种检测方法,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的检测方法更适合各级医院大规模查体的需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段文冰;宋晓斐;王子娥;刘义庆;陈兰兰;王景鸿;张培莉;张炳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肝囊肿是常见的肝良性病变,临床中以先天性肝囊肿较为多见,但胎儿肝囊肿较为罕见,据文献报道,胎儿肝囊肿发病率为1.4%~5.3%之间,其超声表现为肝内无回声区,有包膜,后场回声增强.本文将我院于2015年5月26日产前超声检出的1例胎儿肝囊肿病例进行跟踪随访,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学会;苏建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变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性脑梗死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注射,2次/d,连续注射14d.同时增设正常组40例,观察三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度E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增加,实验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实验组脑水肿体积减少增加(P<0.05);实验组SOD含量显著增多并在7d时达到大值(P<0.05);血清NO含量实验组逐渐减少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实验组血清MDA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依拉达奉可有效减小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病变范围,减少血中自由基含量,减少氧化应激损伤,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作者:杜朝品;宋建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丁苯酞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 选用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对照组和健康组,每组30只.对给药组和对照组大鼠使用10%水合氯醛麻醉(剂量为0.5 mL/100 g),麻醉完成后,对大鼠双侧海马区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后,将浓度为5μL(1 μg/μL)Aβ1-42注入造模.将配置的丁苯酞与食用麻油混合配制成悬浊液.造模完成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方法,给药组按75 mg/kg比例对大鼠进行灌胃给药,1次/d.对照组按同等比例灌胃给予生理盐水,1次/d.健康组为正常健康组,不给予任何手术和药物处理.取大鼠脑组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经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后制得厚度约5μm切片.采用TUNEL染色法对脑组织细胞凋亡进行检测;并使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脑组织MAPK、Erk和P38的蛋白表达水平,并使用RT-PCR法检测MAPK、Erk和P38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30 d后,给药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明显少于对照组及健康组.给药组大鼠MAPK、Erk和P38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高于正常健康组(P<0.05).使用RT-PCR法检测MAPK、Erk和P38的mRNA表达水平发现,给药组大鼠MAPK、Erk和P38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高于正常健康组(P<0.05).对照组大鼠达到学会标准次数与健康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大鼠达到学会标准次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丁苯酞对Aβ1-42处理的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通过抑制大鼠脑组织MAPK,Erk和P38的表达发挥作用.
作者:齐凡星;胡莹;卢军栋;康丽娟;李志安;张会朵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5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用六味地黄丸,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a、ALP、TRACP-5b、OC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不同部位BMD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Ca、ALP、TRACP-5b、OC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TRACP-5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ALP、O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腰椎L2~4、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三角区的BMD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的腰椎L2~4、股骨颈BMD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格列汀联合六味地黄丸应用于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能够显著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增加骨BMD,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建鸿;詹开宇;张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自身免疫性脑炎系自身免疫性反应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表现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癫痫、认知障碍及精神行为症状[1],包括特异性抗原抗体相关性脑炎和非特异性抗原抗体相关性脑炎,以抗NMDAR脑炎较常见.儿童时期对本病的报道较少,2009年N.R.Florance等[2]报道了首例儿童抗NMDAR脑炎,此后国内儿科也屡有报道[3-5],现将本院确诊的2例抗NMDAR脑炎并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强;张亚男;杨玲玲;潘怡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究PDCA护理模式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8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PDCA护理.比较两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临床疗效、肺功能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高患儿肺功能和患儿家长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奚玉秀;李瑞雪;姚记农;黄月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肺动脉高压血液流变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5例不同病情程度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纳入3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两组人员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病人之间以及病人与健康志愿者之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全血低、中、高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全血还原低、中、高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刚性指数均较对照组患者高,其中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但轻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与正常患者指标相比,并未表现出显著性的变化.而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血沉及红细胞变形指数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作为评判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关联性较强,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赵寅滢;邹黎菲;殷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应用辅酶A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转铁蛋白及细胞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0例老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研究组加用辅酶A,对比两组患者的细胞炎性因子、转铁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用药后3d的体温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平均退热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更短(P<0.05).研究组用药后的IL-8、CRP、TNF-α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低,IL-10和TRF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研究组患者的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辅酶A,能够有效降低细胞炎性因子水平,提高转铁蛋白水平,促进炎症消退,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毛善奎;顾金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Orem自理理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高血压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Orem自理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方式、用药依从性以及血压控制率.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ADL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方式、用药依从性以及血压控制率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健康行为方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Orem自理理论的应用,提高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祁末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尼莫地平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0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脱水、降颅压和降压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NIHSS评分和BI评分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BP、DBP、MAP和SpO2%水平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无创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的BI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结论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且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焦文文;何小静;刘晓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及肺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确诊的41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联合组(n=21),对照组患儿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联合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槐杞黄颗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肺功能改善情况、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临床症状(哮鸣音、喘憋、咳嗽等)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要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儿的FEV1、FVC、FEV1/FVC、PEF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的总有效率要好于对照组,但两者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采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能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指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开云;周维克;孟令玲;祝凤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宫颈细胞学联合阴道镜及Reid评分诊断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患者12 000例,对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测,并对可疑病变患者进行Reid评分及病理检查.结果 联合检测对于癌前病变和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9.5%、95.2%;其中CIN Ⅰ诊断符合率为50.6%,CINⅡ诊断符合率为66.0%,CINⅢ诊断符合率为82.7%.宫颈癌前病变(包括HPV感染、CIN Ⅰ~Ⅲ)主要分布在20~39岁年龄组,占宫颈癌前病变总数的67.8%,宫颈癌主要分布在30~50岁,占宫颈癌总数的85.0%.RCI评分越高,CIN的诊断符合率越高.RCI诊断中的各项指标评分越高,病变越重,诊断符合率越高.结论 宫颈细胞学联合阴道镜及Reid评分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宫颈癌的防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于淼淼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联合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脂水平在诊断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 脑梗死患者100例(实验组),按照病史及血糖检测继续分为糖尿病组、高血糖组以及正常血糖组,同期体检健康人员60例(对照组),颈动脉彩超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人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中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实验组检测出70例颈动脉不同程度的内中膜增厚,发生率为70%(x2=54.1,P<0.001);实验组的HCY,HbA1c,TC,TG,LD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HDL低于正常对照组(t=6.25,10.6,13.6,6.3,5.39,-4.2;P均<0.005);实验组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高(t=12.3,P<0.001);糖尿病组与高血糖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正常血糖组(t=-13.4~-10.7,P均<0.005),并且糖尿病组与高血糖组颈动脉彩超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要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t=-8.98~-2.88,P均<0.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病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病情的有效指标;颈动脉彩超联合脑卒中相关指标检测可以提高脑梗死的检出率.
作者:杨丰美;杨英捷;高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IL-12、IL-4、IL-8、转化生长因子-β1及1,25-二羟基维生素D3在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设为喘息组;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健康中心接受体检的婴幼儿40名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婴幼儿1,25-(OH)D3及TGF-β1、IL-4、IL-8、IL-12表达水平.比较两组婴幼儿的1,25-(OH)D3、TGF-β1、IL-4、IL-8、IL-12水平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喘息组1,25-(OH)D3、TGF-β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喘息组患儿IL-4、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喘息组IL 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25-(OH)D3与TGF-β1呈正相关(r=0.749,P<0.05);1,25-(OH)D3与IL-12呈正相关(r=0.802,P<0.05);1,25-(()H)D3与II-4呈负相关(r=-0.895,P<0.05);1,25-(OH)D3与IL-8呈负相关(r=-0.736,P<0.05).结论 1,25 (OH)D3、TGF-β1、IL-12降低及IL-4、IL-8升高与婴幼儿喘息型支气管炎发病有关,检测1,25-(OH)D3、TGF-β1、IL-12、IL-4、IL-8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婴幼儿喘息型支气管炎的重要指标.
作者:徐建辉;黄祖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对比研究尿激酶分别联合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疗效.方法 将56例LEDVT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经胫后静脉导管溶栓治疗(CDT),经导管向血栓处持续匀速泵入尿激酶60~80万/24 h.其中观察组患者经导管额外泵入阿加曲班,第1天用量40 mg,第2~7天用量20 mg;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2次/d,共7d.7d后将导管取出,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分析治疗前后健/患肢周径差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健/患肢周径差在治疗后均显著减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浆FIB水平在治疗后无显著变化(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后7d后开始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在治疗后3d开始降低(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7d开始降低(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CDT的基础上使用尿激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IEDVT,能明显提高疗效和改善相应症状,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出血风险明显减少.
作者:刘辉;卢辉俊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