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卢辉俊
目的 研究细胞块石蜡包埋切片鉴别良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选择68份高度怀疑恶性胸腹腔积液标本,分别进行细胞块石蜡包埋切片和细胞脱落病理学检查,对比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的差异性.结果 细胞涂片诊断恶性胸、腹腔积液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终结果,也明显低于石蜡包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蜡包埋与终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涂片诊断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明显低于石蜡包埋.结论 细胞块石蜡包埋切片鉴别良恶性胸腹腔积液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罗政权;王宝军;杜秀杰;逯娟;郑宏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检测进展期胃癌患者No.12组淋巴结微转移,评估No.12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行D2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35例,每例患者均行No.12组淋巴结清扫.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No.12组淋巴结,经连续切片行CK20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转移.分析No.12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以及各亚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CK20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法对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及不同肿瘤部位的患者No.12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差异(P>0.05);是否穿透浆膜、不同浸润深度、TNM分期、Borrmann分型及不同肿瘤大直径的患者No.12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P<0.05).No.12a的转移率明显高于No.12b和No.12p(P<0.05).结论 采用CK20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可明显提高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No.12组淋巴结微转移与否穿透浆膜、浸润深度、TNM分期、Borrmann分型及肿瘤大小有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和肿瘤部位无关.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应常规行No.12组淋巴结清扫,尤其是No.12a的清扫.
作者:陈维;张一帆;吕成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钼靶X线)及常规超声(US)对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100例,均接受UE、钼靶X线、US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方法单一及联合检查对乳腺非肿块型病变良恶性判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病理结果中良性病变36例,恶性病变64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UE+钼靶X线+US诊断乳腺非肿块型良恶性病变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3.75%、94.00%,显著高于超声弹力成像的67.19%、76.00%,钼靶X线的78.12%、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E+US诊断敏感度、准确度明显高于单一UE检查,诊断特异度、准确度明显高于单一US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钼靶X线、常规超声在乳腺非肿块型良恶性病变诊断中各有优缺点,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诊断敏感度及准确度.
作者:郭晓波;刘颖;包玉瑜;池淑宏;林丽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院后血压、生活质量和遵医行为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9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院内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法,比较护理干预治疗后两组患者院后血压、生活质量和遵医情况.结果 干预院后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定中的物质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饮食控制、服药规律、运动适量及血压监测等日常遵医行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院后遵医行为的保持和血压的控制,且能提高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临床护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计婧;王颖;顾明;夏敏;姜田甜;毕陶佳;伏杭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临床发病率较高.该病确切病因未明,但与卵巢功能失常及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1-2],可引起乳腺非生理性改变.因此,为了解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乳腺厚度的情况,作者对参加体检的206例子宫肌瘤患者和212例子宫正常者,分别进行乳腺厚度的测量,并将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谢瑾;胡瑾;杨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支气管腔内近距离放疗配合体外放疗、同步放疗治疗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7例中央型肺癌患者采用的诊治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采用腔内放疗分为腔内组44例和常规组4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体外放疗,腔内组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置入施源管、定位后采用铱192后装治疗机进行腔内局部放疗3~5次(1周/次).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腔内组的缓解率显著的高于常规组(P<0.05);腔内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内组患者的粒细胞下降率、放射性气管炎发生率均显著的高于常规组(P<0.05).腔内组患者1年生存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36,P>0.05);腔内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的长于常规组(x2=3.967,P<0.05);腔内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的长于常规组(x2 =3.984,P<0.05).结论 支气管腔内近距离放疗配合体外放疗、同步放疗治疗中央型肺癌患者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需防治放射性支气管炎的发生.
作者:刘志远;洪梅;杨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及肺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确诊的41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联合组(n=21),对照组患儿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联合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槐杞黄颗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肺功能改善情况、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临床症状(哮鸣音、喘憋、咳嗽等)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要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儿的FEV1、FVC、FEV1/FVC、PEF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的总有效率要好于对照组,但两者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采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能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指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开云;周维克;孟令玲;祝凤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析分组追踪法在个案护理查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护理人员52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名.对照组对22例脊柱外科患者进行常规个案护理查房,观察组对24例脊柱外科患者进行分组追踪法个案护理查房.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参与研究前后的疾病护理技术、临床护理技术规范评分及临床综合能力评分及两组所护理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开始前两组脊柱外科疾病护理技术评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束后观察组脊柱外科疾病护理技术评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开始前两组在病情观察、急救应急、解决问题、护理记录书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束后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研究期间未出现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组追踪法在个案护理查房中的应用利于发现护理工作的不足并予以及时改进,利于护理工作整体性与连贯性的提高,可减少不良事件、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孟庆芳;杨爱慧;王金凤;武艳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及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两组均干预3个月.发放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发放自拟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面对、回避评分高于对照组,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HAMD评分、HAMA评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心理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负面情绪.
作者:董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5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用六味地黄丸,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a、ALP、TRACP-5b、OC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不同部位BMD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Ca、ALP、TRACP-5b、OC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TRACP-5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ALP、O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腰椎L2~4、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三角区的BMD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的腰椎L2~4、股骨颈BMD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格列汀联合六味地黄丸应用于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能够显著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增加骨BMD,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建鸿;詹开宇;张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多西他赛联合比卡鲁胺应用于前列腺癌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方法 对1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多西他赛联合比卡鲁胺治疗,观察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15例患者中有13例能够评价其主客观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治疗后,开始时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均有下降,治疗过程中共有7例患者出现去势综合征,3例出现骨质疏松症,6例出现肝毒性反应,2例出现男性乳房女性化,5例出现贫血,予以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随访第1年,12例患者血PSA降至正常;第2年7例病情稳定,3例下降不满意或出现反跳,改用其他方式,至随访结束,10例患者存活,4例死于前列腺癌进展,1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比卡鲁胺治疗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在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加强监测,并给 予及时处理,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用药安全性,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曹洪富;诸明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特点,探讨超声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总结其二维及彩色超声特点,评价其对该种少见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其单发/多发、位置、大小、包膜完整性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特点.根据内部回声可分为实性为主型、囊实混合型、囊性厚壁型等三种类型,其超声表现各不相同.结论 超声可为这种少见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表现更可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许文胜;李涛;张彤迪;吴文新;王一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分析应用痔上黏膜环切术和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混合痔的远期、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混合痔伴肛裂患者15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近、远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恢复状况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疼痛感明显减轻(P<0.05),患者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远期3个月随访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肛门功能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复发率极低(P<0.05).结论 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内括约肌切开术对混合痔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治疗效果长远,并发症少.
作者:张超杰;张卫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对COPD伴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因COPD伴慢性Ⅱ型呼吸衰竭入院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吸痰、平喘止咳以及无创呼吸机等对症治疗,通气模式:S/T模式,吸气相压力:14~20 cmH2O,呼气相压力:5~6cmH2O,以睡眠时治疗为主,治疗时间约12 h/d,使用呼吸机时保持床头抬高30°,氧流量2~5 L/min.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不应用无创呼吸机时给予低流量吸氧2 L/min.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各时间点的住院时间、出院后6个月内的再次入院率、动脉血气以及肺功能状况.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再次入院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动脉血气水平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3个月及6个月的动脉血气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各指标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水平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肺功能各指标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 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治疗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水平和患者的肺功能,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军;赵锐;徐杰;丁太龙;秦月芬;殷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原因不明男性不育患者精子DCXR mRNA的表达与顶体酶阳性反应率和受精力的关系.方法 收集88例精液标本,其中正常生育组20例,不育男性68例.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方法对标本进行精液常规分析,68例不育标本分为不育A组和不育B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DCXR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固定底物膜法观察顶体酶阳性反应率;以人精子穿透去透明带金黄地鼠卵异种体外受精试验(SPA)检测精子受精力.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生育组的精子DCXR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不育A、B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育A、B两组的精子顶体酶阳性反应率和受精率与正常生育组比较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精子DCXR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顶体酶阳性反应率存在正相关性(r=0.440,P<0.01),精子DCXR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受精率存在正相关性(r=0.422,P<0.01).结论 原因不明男性不育患者精子DCXR mRNA的表达减少,精子DCXR mRNA的表达与顶体酶阳性反应率和受精率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马晓萍;高晓勤;丁贤胜;周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入术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价值.方法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患者58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鼻肠管置入组30例,胃镜辅助下鼻肠管置入组28例,比较两组置管时间、置管1周后导管移位率、置管费用、达到目标营养值时间、置管营养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治疗7d后各营养指标的差别.结果 两组患者在置管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与胃镜引导组相比,超声引导组在置管后导管移位率、置管费用、达到目标营养值时间、置管营养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各指标上明显优于胃镜引导组(P<0.05),营养治疗1周后患者各营养指标亦优于胃镜引导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入法方便、费用低、患者耐受性好,能快速建立肠内营养途径,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建立肠内营养途径的良好选择.
作者:李小冬;王崇高;潘峰;胡伟;胡昇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比较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的两种方法,探讨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及13C-尿素呼气试验在健康查体人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健康查体人员感染Hp的现状.方法 健康查体人员310名,抽取静脉血3 mL用于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检测,同时用13C-尿素呼气试验通过吹气方法检测Hp感染,并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测定阳性总数为161例,阳性率为51.9%;13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阳性总数为156例,阳性率为50.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鉴于目前健康人群中Hp的感染率较高,且Hp是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胃黏膜相关的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和胃腺癌等的危险因素,因而Hp的检测应作为常规体检项目.通过比较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及13C-尿素呼气试验两种检测方法,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的检测方法更适合各级医院大规模查体的需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段文冰;宋晓斐;王子娥;刘义庆;陈兰兰;王景鸿;张培莉;张炳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究PDCA护理模式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8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PDCA护理.比较两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临床疗效、肺功能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高患儿肺功能和患儿家长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奚玉秀;李瑞雪;姚记农;黄月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腋横纹小切口腋臭根治术治疗腋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腋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146例(腋横纹小切口腋臭根治术)和对照组154例(梭形切除皮瓣易位法),对比两种方法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外观满意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后血肿发生率、皮肤坏死率、术后6,12个月的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瘢痕挛缩发生率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腋横纹小切口腋臭根治术治疗腋臭患者具有手术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率低、术后患者外观满意度高的特点.
作者:林士伟;孔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肥胖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上肢手术、体重指数≥30 kg/m2的患者120例,ASA Ⅰ~Ⅱ级,年龄18~50岁.随机均分为四组(n=30):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组(US-NS)、超声引导定位组(US)、神经刺激仪定位组(NS)和传统异感定位组(TS).记录各组臂丛神经阻滞的评价指标.结果 US-NS组、US组和NS组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TS组(P<0.01);US-NS组、US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NS组和TS组(P<0.01),US-NS组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短于US组、NS组和TS组(P<0.01);刺破血管发生率US-NS组、US组明显低于NS组和TS组(P<0.01),术后感觉异常发生率US-NS组、US组明显低于TS组(P<0.01).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肥胖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时间短,并发症少,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杨纲华;王立勋;卢增停;陈立新;李瑞钰;郭瑞;马钧阳;刘细斌;朱亮先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