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组追踪法在个案护理查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孟庆芳;杨爱慧;王金凤;武艳云

关键词:分组追踪法, 个案护理查房, 静脉血栓, 预见性护理
摘要:目的 探析分组追踪法在个案护理查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护理人员52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名.对照组对22例脊柱外科患者进行常规个案护理查房,观察组对24例脊柱外科患者进行分组追踪法个案护理查房.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参与研究前后的疾病护理技术、临床护理技术规范评分及临床综合能力评分及两组所护理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开始前两组脊柱外科疾病护理技术评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束后观察组脊柱外科疾病护理技术评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开始前两组在病情观察、急救应急、解决问题、护理记录书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束后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研究期间未出现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组追踪法在个案护理查房中的应用利于发现护理工作的不足并予以及时改进,利于护理工作整体性与连贯性的提高,可减少不良事件、提高患者满意度.
贵州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EB病毒IgM及DNA检测在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EB病毒IgM及DNA检测在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EBV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儿童均检测EBV-IgM及DNA.比较两组儿童上述指标的阳性率,并分析EBV-IgM及DNA检测在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EBV-IgM阳性率31.25%,EBV-DNA阳性率36.25%;对照组EBV-IgM阳性率11.00%,EBV-DNA阳性率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IgM灵敏度31.25%,特异度89.00%,约登指数0.1925;EBV-DNA灵敏度36.25%,特异度85.00%,约登指数0.2125.结论 EB病毒IgM及DNA检测在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王红建;封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变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变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性脑梗死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注射,2次/d,连续注射14d.同时增设正常组40例,观察三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度E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增加,实验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实验组脑水肿体积减少增加(P<0.05);实验组SOD含量显著增多并在7d时达到大值(P<0.05);血清NO含量实验组逐渐减少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实验组血清MDA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依拉达奉可有效减小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病变范围,减少血中自由基含量,减少氧化应激损伤,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作者:杜朝品;宋建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结肠镜对58例低位性不全肠梗阻的诊断分析

    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肠梗阻依据梗阻部位的高低分为高位性肠梗阻和低位性肠梗阻;依据梗阻的程度分为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完全性肠梗阻.低位性不全肠梗阻临床并不少见,患者多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腹部X片上显示梗阻点以下肠腔内可显示少量积气和积液,容易诊断.患者选取58例结肠镜对低位性不全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蓝润;余星;李玢玢;王琳;张涛;刘杰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辅酶A治疗老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对细胞炎性因子及转铁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应用辅酶A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转铁蛋白及细胞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0例老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研究组加用辅酶A,对比两组患者的细胞炎性因子、转铁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用药后3d的体温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平均退热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更短(P<0.05).研究组用药后的IL-8、CRP、TNF-α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低,IL-10和TRF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研究组患者的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辅酶A,能够有效降低细胞炎性因子水平,提高转铁蛋白水平,促进炎症消退,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毛善奎;顾金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他汀药物联合非诺贝特对ACS患者的调脂作用及其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调脂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98例AC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9例,联合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降脂作用.结果 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的TG、TC、IDL-C、HDL-C、hs-CRP、ox-LDL、PLG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TG、TC、LDI-C、hs CRP、ox-LDL、PL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TG、TC、LDL-C、HDL-C水平变化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4.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降脂作用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席子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乙肝肝硬化APRI指数与HBV-DNA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APRI指数与HBV-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乙肝肝硬化患者101例,抽取空腹血化验肝功能(ALT、AST)、血常规、HBV-DNA(Log数)、肿瘤指标(AFP、SF)等相关指标,计算APRI指数,对APRI指数、血清HBV-DNA水平进行统计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升高,APRI指数亦随之升高(P<0.05),但APRI指数和HBV-DNA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093,P>0.05).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升高,SF亦随之升高,APRI指数和SF呈正相关(r=0.642,P<0.05).结论 临床可以应用APRI指数可以较好评估乙肝肝硬化程度,乙肝肝硬化患者HBV-DNA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并无相关性,故临床抗病毒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应并重.

    作者:徐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乳腺厚度的超声观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临床发病率较高.该病确切病因未明,但与卵巢功能失常及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1-2],可引起乳腺非生理性改变.因此,为了解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乳腺厚度的情况,作者对参加体检的206例子宫肌瘤患者和212例子宫正常者,分别进行乳腺厚度的测量,并将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谢瑾;胡瑾;杨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尿激酶分别联合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尿激酶分别联合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疗效.方法 将56例LEDVT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经胫后静脉导管溶栓治疗(CDT),经导管向血栓处持续匀速泵入尿激酶60~80万/24 h.其中观察组患者经导管额外泵入阿加曲班,第1天用量40 mg,第2~7天用量20 mg;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2次/d,共7d.7d后将导管取出,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分析治疗前后健/患肢周径差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健/患肢周径差在治疗后均显著减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浆FIB水平在治疗后无显著变化(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后7d后开始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在治疗后3d开始降低(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7d开始降低(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CDT的基础上使用尿激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IEDVT,能明显提高疗效和改善相应症状,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出血风险明显减少.

    作者:刘辉;卢辉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探讨PDCA护理模式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PDCA护理模式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8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PDCA护理.比较两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临床疗效、肺功能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高患儿肺功能和患儿家长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奚玉秀;李瑞雪;姚记农;黄月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胎儿肝囊肿1例报告

    肝囊肿是常见的肝良性病变,临床中以先天性肝囊肿较为多见,但胎儿肝囊肿较为罕见,据文献报道,胎儿肝囊肿发病率为1.4%~5.3%之间,其超声表现为肝内无回声区,有包膜,后场回声增强.本文将我院于2015年5月26日产前超声检出的1例胎儿肝囊肿病例进行跟踪随访,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学会;苏建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胱抑素C对多囊肾病早期进展的评估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是否可以作为评估多囊肾病早期进展的有效指标.方法 选取早期多囊肾肾病患者,以半年前后的肾脏体积增长率,分为高平均速度组和低平均速度组,检测Cys C、血清肌酐(Scr)及血清尿素氮(BUN),尿蛋白水平,GFR和肾体积半年增长率.结果 半年后的组间比较中发现Cys C,GFR水平,肾体积半年增长率三个指标高速增长组明显高于低速增长组;血清Cys C水平与肾体积半年平均增长速率呈现正相关性.结论 血清Cys C评估多囊肾病早期进展的准确效能与GFR和肾体积半年增长率相当.

    作者:王素侠;范志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宫颈细胞学联合阴道镜及Reid评分诊断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宫颈细胞学联合阴道镜及Reid评分诊断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患者12 000例,对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测,并对可疑病变患者进行Reid评分及病理检查.结果 联合检测对于癌前病变和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9.5%、95.2%;其中CIN Ⅰ诊断符合率为50.6%,CINⅡ诊断符合率为66.0%,CINⅢ诊断符合率为82.7%.宫颈癌前病变(包括HPV感染、CIN Ⅰ~Ⅲ)主要分布在20~39岁年龄组,占宫颈癌前病变总数的67.8%,宫颈癌主要分布在30~50岁,占宫颈癌总数的85.0%.RCI评分越高,CIN的诊断符合率越高.RCI诊断中的各项指标评分越高,病变越重,诊断符合率越高.结论 宫颈细胞学联合阴道镜及Reid评分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宫颈癌的防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于淼淼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儿童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2例并文献复习

    自身免疫性脑炎系自身免疫性反应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表现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癫痫、认知障碍及精神行为症状[1],包括特异性抗原抗体相关性脑炎和非特异性抗原抗体相关性脑炎,以抗NMDAR脑炎较常见.儿童时期对本病的报道较少,2009年N.R.Florance等[2]报道了首例儿童抗NMDAR脑炎,此后国内儿科也屡有报道[3-5],现将本院确诊的2例抗NMDAR脑炎并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强;张亚男;杨玲玲;潘怡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大鼠孕期PFOS染毒对亲代及子一代怀孕情况及生殖器官病理影响的研究

    目的 评价孕期(gestational day,GD)大鼠全氟辛烷磺酸(PFOS)染毒后对亲代及子代大鼠怀孕率、怀孕周期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雌鼠、40只雄鼠分别按体质量随机各分为四组,灌胃染毒孕期大鼠.对照组:2%Tween-80即PFOS 0 mg/(kg·d);低浓度组:PFOS 0.4 mg/(kg·d);中浓度组:0.8 mg(kg·d);高浓度组;1.6mg/(kg·d).哺乳期停止染毒.合笼后的喂养过程中记录各组亲代大鼠怀孕只数,怀孕周期.哺乳结束时,髂静脉放血处死亲代大鼠及部分子代大鼠(每窝子代留下2只雌鼠,1只雄鼠),取生殖器官观察病理改变,子代大鼠不再染毒,喂养至2个月时,雌雄合笼1周,记录各组子代雌鼠的怀孕率、怀孕周期.实验结果采用x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亲代大鼠怀孕率各组间无差异,亲代大鼠怀孕周期中、高浓度组有所延长;子代大鼠怀孕率中、高浓度组低于对照组,子代大鼠怀孕周期三个实验组均延长;亲代大鼠卵巢四个组均有病理改变;子代大鼠卵巢三个实验组发生病理改变,中剂量组睾丸有1例发育异常.结论 孕期全氟辛烷磺酸会对亲代大鼠的怀孕周期和子代大鼠怀孕率及怀孕周期造成影响,并能引起亲代及子代生殖器官的病理改变.

    作者:周洪媛;邓冰;范霞林;王加好;李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及HOMA-β、HOMA-IR指数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方法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实验组患者联合应用利拉鲁肽和二甲双胍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身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2h餐后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BMI、FBG、2 hPBG、HbA1c、HOMA-β及HOMA-IR指数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BMI、FBG、2 hPBG、HbA1c、HOMA-β及HOMA-IR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x2 =7.118,P=0.008).结论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降糖和减轻体质量效果明显,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芳;任汉强;沈晓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抑郁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抑郁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作为病例组(n=80),选择同期在我院门诊部接受体检且无肠易激综合征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n=75),分别比较两组焦虑、抑郁发生率、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结果 病例组焦虑发生率和抑郁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个性特征P评分、N评分、消极应对方式NC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个性特征E评分、积极应对方式PC分低于对照组(P<0.05).病程、个性特征E评分、应对方式NC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焦虑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个性特征E评分、个性特征P评分、应对方式NC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生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应对方式PC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焦虑和抑郁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正常人.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对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焦虑和抑郁有重要影响.

    作者:杨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肥胖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上肢手术、体重指数≥30 kg/m2的患者120例,ASA Ⅰ~Ⅱ级,年龄18~50岁.随机均分为四组(n=30):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组(US-NS)、超声引导定位组(US)、神经刺激仪定位组(NS)和传统异感定位组(TS).记录各组臂丛神经阻滞的评价指标.结果 US-NS组、US组和NS组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TS组(P<0.01);US-NS组、US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NS组和TS组(P<0.01),US-NS组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短于US组、NS组和TS组(P<0.01);刺破血管发生率US-NS组、US组明显低于NS组和TS组(P<0.01),术后感觉异常发生率US-NS组、US组明显低于TS组(P<0.01).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肥胖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时间短,并发症少,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杨纲华;王立勋;卢增停;陈立新;李瑞钰;郭瑞;马钧阳;刘细斌;朱亮先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ELISA联合NAT技术对血液筛查的应用价值和输血残余风险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ELISA联合NAT技术对血液筛查的应用价值并对其输血残余风险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无偿献血者标本共计58 810人份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ELISA试剂盒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及艾滋病抗体(抗-HIV)的检测,并采用核酸扩增技术(NAT)进行HBV DNA、HCV RNA、HIV RNA的检测,对ELISA阴性、NAT阳性的标本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58 810人份血清中ELISA检测结果为阳性有607例,阳性率1.03%,其中HBsAg阳性率0.52%(305/58 810),抗-HCV阳性率0.32%(188/58 810),抗-HIV阳性率0.19%(114/58810);NAT检测结果为阳性有260例,阳性率0.44%,其中HBV DNA阳性率0.22%(128/58 810),HCV RNA阳性率为0.14%(80/58 810),HIV RNA阳性率0.09%(52/58 810).对14例ELISA阴性、NAT阳性标的献血者进行定期采血随访分析,其中8例证实为窗口期HBV感染,6例证实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结论 ELISA检测对HBV感染存在一定的漏检率,在血液筛查中,取消一遍ELISA检测,增加一遍NAT检测,可有效降低输血感染残余风险,提高输血安全.

    作者:林玉蓓;鲁思文;项汉城;詹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西格列汀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5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用六味地黄丸,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a、ALP、TRACP-5b、OC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不同部位BMD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Ca、ALP、TRACP-5b、OC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TRACP-5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ALP、O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腰椎L2~4、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三角区的BMD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的腰椎L2~4、股骨颈BMD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格列汀联合六味地黄丸应用于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能够显著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增加骨BMD,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建鸿;詹开宇;张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运动疗法联合Fugl-Meyer量表对大面积脑梗死功能预后评估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联合Fugl-Meyer量表对大面积脑梗死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大面积脑梗塞患者10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接受物理疗法,观察组接受运动疗法.结果 两组治疗前FMA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B评分(Fugl Meyer Balance)和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评分、FMB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MA评分、FMB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明显增高(P<0.05).结论 运动疗法可明显提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和平衡功能,可以以FMA与FMB量化评估运动疗法的治疗效果.

    作者:林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贵州医药杂志

贵州医药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