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观察

杨纲华;王立勋;卢增停;陈立新;李瑞钰;郭瑞;马钧阳;刘细斌;朱亮先

关键词: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仪, 臂丛, 神经阻滞, 肥胖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肥胖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上肢手术、体重指数≥30 kg/m2的患者120例,ASA Ⅰ~Ⅱ级,年龄18~50岁.随机均分为四组(n=30):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组(US-NS)、超声引导定位组(US)、神经刺激仪定位组(NS)和传统异感定位组(TS).记录各组臂丛神经阻滞的评价指标.结果 US-NS组、US组和NS组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TS组(P<0.01);US-NS组、US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NS组和TS组(P<0.01),US-NS组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短于US组、NS组和TS组(P<0.01);刺破血管发生率US-NS组、US组明显低于NS组和TS组(P<0.01),术后感觉异常发生率US-NS组、US组明显低于TS组(P<0.01).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肥胖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时间短,并发症少,更为安全有效.
贵州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Orem自理理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高血压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Orem自理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方式、用药依从性以及血压控制率.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ADL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方式、用药依从性以及血压控制率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健康行为方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Orem自理理论的应用,提高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祁末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内括约肌切开术应用于混合痔伴肛裂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应用痔上黏膜环切术和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混合痔的远期、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混合痔伴肛裂患者15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近、远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恢复状况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疼痛感明显减轻(P<0.05),患者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远期3个月随访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肛门功能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复发率极低(P<0.05).结论 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内括约肌切开术对混合痔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治疗效果长远,并发症少.

    作者:张超杰;张卫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院后血压、生活质量和遵医行为情况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院后血压、生活质量和遵医行为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9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院内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法,比较护理干预治疗后两组患者院后血压、生活质量和遵医情况.结果 干预院后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定中的物质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饮食控制、服药规律、运动适量及血压监测等日常遵医行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院后遵医行为的保持和血压的控制,且能提高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临床护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计婧;王颖;顾明;夏敏;姜田甜;毕陶佳;伏杭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探讨PDCA护理模式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PDCA护理模式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8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PDCA护理.比较两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临床疗效、肺功能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高患儿肺功能和患儿家长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奚玉秀;李瑞雪;姚记农;黄月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恶性淋巴瘤诊断中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基因状态的研究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中基因重排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恶性淋巴瘤组织样本,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BCL-6、BCL-2、MALT1、CCND1、C-MYC和ALK基因重排.结果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BCL-6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29.03%(9/31),滤泡性淋巴瘤中BCL-2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61.11%(11/18),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中MALT1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47.37%(9/19),套细胞淋巴瘤中CCND1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88.88%(8/9),Burkitt淋巴瘤中C-MYC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100%(2/2)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ALK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75.00%(6/8).结论 基因重排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作者:沈小英;亓岽东;武鑫瑞;屈悦;张立英;张玉萍;许春伟;吴继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IL-12、IL-4、IL-8、转化生长因子-β1及1,25-二羟基维生素D3在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IL-12、IL-4、IL-8、转化生长因子-β1及1,25-二羟基维生素D3在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设为喘息组;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健康中心接受体检的婴幼儿40名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婴幼儿1,25-(OH)D3及TGF-β1、IL-4、IL-8、IL-12表达水平.比较两组婴幼儿的1,25-(OH)D3、TGF-β1、IL-4、IL-8、IL-12水平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喘息组1,25-(OH)D3、TGF-β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喘息组患儿IL-4、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喘息组IL 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25-(OH)D3与TGF-β1呈正相关(r=0.749,P<0.05);1,25-(OH)D3与IL-12呈正相关(r=0.802,P<0.05);1,25-(()H)D3与II-4呈负相关(r=-0.895,P<0.05);1,25-(OH)D3与IL-8呈负相关(r=-0.736,P<0.05).结论 1,25 (OH)D3、TGF-β1、IL-12降低及IL-4、IL-8升高与婴幼儿喘息型支气管炎发病有关,检测1,25-(OH)D3、TGF-β1、IL-12、IL-4、IL-8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婴幼儿喘息型支气管炎的重要指标.

    作者:徐建辉;黄祖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及情绪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及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两组均干预3个月.发放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发放自拟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面对、回避评分高于对照组,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HAMD评分、HAMA评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心理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负面情绪.

    作者:董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X线平片在评价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X线平片在评价经皮椎弓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52例经皮椎弓根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前、随访12个月,采用X线平片观测伤椎前缘线(A)、伤椎后缘线(P)、伤椎中线(M)、下位椎体中线(NM)、Cobb角,以伤椎后缘线(P)、下位椎体中线(NM)为标准线,计算伤椎前缘线、伤椎中线与伤椎后缘线、下位椎体中线的比值APP、ANM、MPP、MNM.结果 随访12个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D级与E级所占百分比84.62%明显高于手术前61.54% (P<0.05),Cobb角明显低于手术前,伤椎前缘线、伤椎后缘线、伤椎中线、下位椎体中线、PNM、MPP、MNM、ANM等指标均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能够有效改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神经功能;伤椎前缘线、伤椎中线与伤椎后缘线、下位椎体中线的比值可作为X线评估治疗效果的有效影像学指标.

    作者:贺魁利;王晓峰;陈鹏;乔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肺动脉高压血液流变学检测与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肺动脉高压血液流变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5例不同病情程度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纳入3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两组人员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病人之间以及病人与健康志愿者之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全血低、中、高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全血还原低、中、高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刚性指数均较对照组患者高,其中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但轻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与正常患者指标相比,并未表现出显著性的变化.而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血沉及红细胞变形指数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作为评判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关联性较强,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赵寅滢;邹黎菲;殷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大鼠孕期PFOS染毒对亲代及子一代怀孕情况及生殖器官病理影响的研究

    目的 评价孕期(gestational day,GD)大鼠全氟辛烷磺酸(PFOS)染毒后对亲代及子代大鼠怀孕率、怀孕周期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雌鼠、40只雄鼠分别按体质量随机各分为四组,灌胃染毒孕期大鼠.对照组:2%Tween-80即PFOS 0 mg/(kg·d);低浓度组:PFOS 0.4 mg/(kg·d);中浓度组:0.8 mg(kg·d);高浓度组;1.6mg/(kg·d).哺乳期停止染毒.合笼后的喂养过程中记录各组亲代大鼠怀孕只数,怀孕周期.哺乳结束时,髂静脉放血处死亲代大鼠及部分子代大鼠(每窝子代留下2只雌鼠,1只雄鼠),取生殖器官观察病理改变,子代大鼠不再染毒,喂养至2个月时,雌雄合笼1周,记录各组子代雌鼠的怀孕率、怀孕周期.实验结果采用x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亲代大鼠怀孕率各组间无差异,亲代大鼠怀孕周期中、高浓度组有所延长;子代大鼠怀孕率中、高浓度组低于对照组,子代大鼠怀孕周期三个实验组均延长;亲代大鼠卵巢四个组均有病理改变;子代大鼠卵巢三个实验组发生病理改变,中剂量组睾丸有1例发育异常.结论 孕期全氟辛烷磺酸会对亲代大鼠的怀孕周期和子代大鼠怀孕率及怀孕周期造成影响,并能引起亲代及子代生殖器官的病理改变.

    作者:周洪媛;邓冰;范霞林;王加好;李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及13C-尿素呼气试验在查体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通过比较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的两种方法,探讨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及13C-尿素呼气试验在健康查体人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健康查体人员感染Hp的现状.方法 健康查体人员310名,抽取静脉血3 mL用于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检测,同时用13C-尿素呼气试验通过吹气方法检测Hp感染,并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测定阳性总数为161例,阳性率为51.9%;13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阳性总数为156例,阳性率为50.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鉴于目前健康人群中Hp的感染率较高,且Hp是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胃黏膜相关的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和胃腺癌等的危险因素,因而Hp的检测应作为常规体检项目.通过比较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及13C-尿素呼气试验两种检测方法,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的检测方法更适合各级医院大规模查体的需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段文冰;宋晓斐;王子娥;刘义庆;陈兰兰;王景鸿;张培莉;张炳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支气管腔内后装近距离放疗对87例中央型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支气管腔内近距离放疗配合体外放疗、同步放疗治疗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7例中央型肺癌患者采用的诊治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采用腔内放疗分为腔内组44例和常规组4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体外放疗,腔内组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置入施源管、定位后采用铱192后装治疗机进行腔内局部放疗3~5次(1周/次).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腔内组的缓解率显著的高于常规组(P<0.05);腔内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内组患者的粒细胞下降率、放射性气管炎发生率均显著的高于常规组(P<0.05).腔内组患者1年生存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36,P>0.05);腔内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的长于常规组(x2=3.967,P<0.05);腔内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的长于常规组(x2 =3.984,P<0.05).结论 支气管腔内近距离放疗配合体外放疗、同步放疗治疗中央型肺癌患者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需防治放射性支气管炎的发生.

    作者:刘志远;洪梅;杨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颈动脉超声联合相关检验指标检测在诊断脑梗死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联合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脂水平在诊断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 脑梗死患者100例(实验组),按照病史及血糖检测继续分为糖尿病组、高血糖组以及正常血糖组,同期体检健康人员60例(对照组),颈动脉彩超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人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中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实验组检测出70例颈动脉不同程度的内中膜增厚,发生率为70%(x2=54.1,P<0.001);实验组的HCY,HbA1c,TC,TG,LD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HDL低于正常对照组(t=6.25,10.6,13.6,6.3,5.39,-4.2;P均<0.005);实验组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高(t=12.3,P<0.001);糖尿病组与高血糖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正常血糖组(t=-13.4~-10.7,P均<0.005),并且糖尿病组与高血糖组颈动脉彩超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要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t=-8.98~-2.88,P均<0.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病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病情的有效指标;颈动脉彩超联合脑卒中相关指标检测可以提高脑梗死的检出率.

    作者:杨丰美;杨英捷;高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及HOMA-β、HOMA-IR指数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方法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实验组患者联合应用利拉鲁肽和二甲双胍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身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2h餐后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BMI、FBG、2 hPBG、HbA1c、HOMA-β及HOMA-IR指数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BMI、FBG、2 hPBG、HbA1c、HOMA-β及HOMA-IR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x2 =7.118,P=0.008).结论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降糖和减轻体质量效果明显,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芳;任汉强;沈晓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丁苯酞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丁苯酞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 选用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对照组和健康组,每组30只.对给药组和对照组大鼠使用10%水合氯醛麻醉(剂量为0.5 mL/100 g),麻醉完成后,对大鼠双侧海马区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后,将浓度为5μL(1 μg/μL)Aβ1-42注入造模.将配置的丁苯酞与食用麻油混合配制成悬浊液.造模完成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方法,给药组按75 mg/kg比例对大鼠进行灌胃给药,1次/d.对照组按同等比例灌胃给予生理盐水,1次/d.健康组为正常健康组,不给予任何手术和药物处理.取大鼠脑组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经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后制得厚度约5μm切片.采用TUNEL染色法对脑组织细胞凋亡进行检测;并使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脑组织MAPK、Erk和P38的蛋白表达水平,并使用RT-PCR法检测MAPK、Erk和P38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30 d后,给药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明显少于对照组及健康组.给药组大鼠MAPK、Erk和P38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高于正常健康组(P<0.05).使用RT-PCR法检测MAPK、Erk和P38的mRNA表达水平发现,给药组大鼠MAPK、Erk和P38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高于正常健康组(P<0.05).对照组大鼠达到学会标准次数与健康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大鼠达到学会标准次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丁苯酞对Aβ1-42处理的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通过抑制大鼠脑组织MAPK,Erk和P38的表达发挥作用.

    作者:齐凡星;胡莹;卢军栋;康丽娟;李志安;张会朵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药热奄包对兔膝骨关节炎关节滑液CRP、IL-1、TNF-α的影响

    膝骨关节炎(KOA),又称增生性膝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炎等,是一种以膝关节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病理特点的慢性关节病,膝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甚至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现已成为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1].因此,研究该病的治疗意义重大.已有研究[2]表明,KOA关节液中炎性介质对滑膜炎症的发展和软骨基质的破坏具有重要作用,而随着KOA病情的变化,关节液中的炎性介质的含量亦发生改变[3].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热奄包对兔膝骨关节骨液C-反应蛋白(CRF)、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

    作者:吴红;王岚;朱业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线性探针技术在贵州地区耐药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结核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1],每年有约145万人死于该病.我国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也日趋上升,现已有结核病人450万例,且每年病死13万例.其中耐多药结核病是我国现阶段结核病防控工作面临的大挑战之一[2].为了进一步推进耐多药结核病防治工作,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引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技术以代替耗时的需借助于培养基的常规检测方法.本研究对贵州本地200例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菌株进行检测,与传统比例法结果进行对比,探讨该方法针对贵州地区的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雯琳;张铭;袁薇;陈依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应用种植体修复后慢性牙周炎老年患者的IL-2、IL-8水平变化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应用种植体修复后慢性牙周炎老年患者机体内IL-2、IL8水平变化,并分析其疗效状况.方法选择因牙列缺损慢性牙周炎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患者72例作为实验组,共植入种植体78枚,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内进行牙周健康的牙列缺损患者68例,共植入种植体74枚,对比两组患者周围龈沟液IL-2、IL-8水平变化.采用指标牙周探诊深度(PD)、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牙龈乳头指数(PIS)及改良菌斑指数(mPL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植入种植体78枚,术后2例脱落,其余均完好,存留率为97.44%,对照组患者种植体未出现脱落现象,无种植体松动,存留率为100%(x2=1.768,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检查治疗效果,对比PD、mSBI、PIS、mPLI在两组间差异,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术后随访,实验组患者血清IL-2、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种植体修复慢性牙周炎的老年患者,血清内IL-2、IL-8水平变化并不显著,患者机体内炎症水平并未增加,种植修复的近期疗效较为显著,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风险未增加,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王亚玲;曹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他汀药物联合非诺贝特对ACS患者的调脂作用及其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调脂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98例AC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9例,联合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降脂作用.结果 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的TG、TC、IDL-C、HDL-C、hs-CRP、ox-LDL、PLG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TG、TC、LDI-C、hs CRP、ox-LDL、PL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TG、TC、LDL-C、HDL-C水平变化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4.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降脂作用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席子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长期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对COPD伴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对COPD伴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因COPD伴慢性Ⅱ型呼吸衰竭入院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吸痰、平喘止咳以及无创呼吸机等对症治疗,通气模式:S/T模式,吸气相压力:14~20 cmH2O,呼气相压力:5~6cmH2O,以睡眠时治疗为主,治疗时间约12 h/d,使用呼吸机时保持床头抬高30°,氧流量2~5 L/min.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不应用无创呼吸机时给予低流量吸氧2 L/min.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各时间点的住院时间、出院后6个月内的再次入院率、动脉血气以及肺功能状况.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再次入院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动脉血气水平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3个月及6个月的动脉血气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各指标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水平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肺功能各指标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 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治疗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水平和患者的肺功能,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军;赵锐;徐杰;丁太龙;秦月芬;殷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贵州医药杂志

贵州医药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