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产后出血65例临床分析

张新芝

关键词:产后出血, 基层医院, 产妇死亡, 并发症, 疾病, 产科, 病例, 报告
摘要:产后出血被认为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仍居引起产妇死亡的四大疾病中的首位,尤其在基层医院及乡、镇、村医院更为突出.现将我院1999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65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贵州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花清风藤中槲皮素的含量

    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 Wall.ex Roxb)为清风藤科清风藤属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1].贵州产小花清藤为布依、苗族的民间药,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痛的功效[2].槲皮素为该药的主要成分之一,以其为指标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含量,为该药材的质量优劣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

    作者:刘易蓉;梁光义;张永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IL-7和IL-2协同对肺结核患者Th1/Th2平衡调节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7(IL-7)、白细胞介素2(IL-2)协同对肺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例肺结核病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PBMC按加入刺激物的不同分为RPMI-1640组、PPD组、PPD+IL-7组、PPD+IL-2组,PPD+IL-7+IL-2组,培养72小时后收集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4的水平.结果与PPD组相比,加入IL-7或IL-2均能有效促进肺结核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BMC分泌IFN-γ(P<0.05),IL-7可抑制IL-4的合成(P<0.05);同时加入IL-7和IL-2可显著增加肺结核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BMC分泌IFN-γ(P<0.01),抑制IL-4的合成(P<0.05).结论IL-7和IL-2协同可显著促进IFN-γ分泌,抑制IL-4合成,从而调节Th1/Th2平衡,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发挥保护性的免疫反应.

    作者:杨晓敏;董德琼;杨渝浩;李华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硬化125例临床分析

    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其特点是在肝细胞坏死基础上纤维化,并代之以包绕的异常肝细胞结节(假小叶).本文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125例肝硬化的病因进行了分析,从而了解到黔西南州肝硬化的发生情况,特别是本地区特殊的饮酒方式对人们肝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宝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搭桥术中成功施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一例报告

    我院近期为1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出现低心排的患者成功施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现将病例报告总结如下.

    作者:陈静;李旭;冯亚平;肖雪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胸段椎管内肿瘤2例误诊分析

    我科于2004~2005年共收治2例胸段脊髓肿瘤,多次误诊为泌尿系统及普外科疾病.经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减压肿瘤切除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大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蕲蛇酶治疗急性脑梗塞120例疗效观察

    蕲蛇酶是从福建武夷山中药蕲蛇毒中提取的一种酶制剂,属于凝血酶样酶(TLES),经动物和临床应用证实有显著抗凝、降纤作用.2000~2005年我院用于治疗急性脑梗塞12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玉枝;夏双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抗抑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疗效观察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症状群,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20%~40%[1].国内统计约占胃肠专科门诊1/3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到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精神因素在其发病、发展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60例FD合并精神及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韩健梅;白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43例损毁肺手术治疗的麻醉体会

    损毁肺主要是由于初始肺结核久治未愈,且反复复发造成肺组织严重破坏,使该叶或该组织基本丧失功能.鉴于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且有结核病向健肺播散的可能,大多需外科治疗,但该手术对病人围术期的生理状况干扰大,手术过程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并发症较多,对麻醉技术要求较高.现将我院1996~2005年4月收治的43例损毁肺手术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厉宁;彭祖良;刘晓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清开灵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47例疗效观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疾病,由各种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其中以病毒多见,约占90%以上[1].清开灵(冻干)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解除高热之功效.为观察清开灵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我们对47例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重建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用于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诊断或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对照,初步评价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用于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用于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91.4%、阳性预测值为77.4%、阴性预测值为92.6%、准确度为88.4%.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无创、简便的冠脉成像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冠心病的筛选方法.

    作者:谭洪文;杨天和;蔡运昌;何强;方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环中蛋白标志物与心功能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循环中蛋白标志物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蛋白芯片技术同步联检64例CHF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或血浆中的炎性因子、炎性相关因子及心肌损伤因子7种蛋白标志物.结果CHF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的MMP-9、sCD40L、CRP、IL-6、H-FABP,血浆中的sVCAM-1及ET-1浓度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与其它类型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MMP-9、sCD40L及血浆中sVCAM-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HF患者血清中MMP-9、sCD40L及血浆中sVCAM-1与心功能分级显著正相关(rs=0.640,rs=0.818,与rs=0.845,P<0.001).结论CUF患者循环中7种蛋白标志物水平异常,可作为CHF分子水平的标志物.其中MMP-9、sCD40L、sVCAM-1与心功能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上述蛋白标志物参与了不同病因CHF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毛华;文美;李羚;刘廷筑;陈晶晶;朱晋坤;曹晓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自制药物糊剂治疗根尖瘘道75例疗效观察

    慢性根尖周炎伴瘘道(根尖瘘道)是慢性根尖周病常见的临床表现,难以治愈,常成为病灶牙.作者自2004年1~12月应用自制药物糊剂牙胶尖与传统根管糊剂牙胶尖充填根管作对比分析,各治疗根尖瘘道75例,随访半年,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良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磁共振诊断3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体会

    头颅海绵状血管瘤(Cavemous angioma,CA)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发生率占颅内脑血管畸形的7%,分脑内型和脑外型,以脑内型多见.我们对35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钟平;李德炯;谢惠琴;宋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改良式顶左侧法腹膜外剖宫产术320例疗效观察

    我院自2002年1月起开展改良式顶左侧法腹膜外剖宫产术32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宇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66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怎样加强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综合治疗,迅速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是临床医师面临的课题,作者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并高脂血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连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宫外孕25例临床分析

    妇科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在妇科领域的应用及技术的提高,腹腔镜手术治疗宫外孕有取代开腹手术趋势.我院自2003年4月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共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宫外孕2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桂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观察及与血浆催乳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催乳素(PRL)水平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30例符合CCMD-Ⅲ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及30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组)的血浆PRL水平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用利培酮治疗12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 SS)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定.结果患者组治疗前血浆PR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PRL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后在PAN SS总分及其因子分上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PRL水平较高、治疗前后差异较大或治疗前PRL水平较高者,疗效较好,尤其是阳性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利培酮治疗明显增加血浆PRL水平;且治疗前后血浆PRL水平与疗效相关,主要与阳性症状的疗效有关.

    作者:欧阳杏娟;袁平;李亚菲;万学东;梁正英;龙莲书;姜文宪;谈琳;熊英;贾良春;马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4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随着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的深入开展,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行急诊PCI治疗已成为再灌注治疗的有效和首选的手段.我院在积极开展急诊PCI治疗的同时,加强了对此类病人的整体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院4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急诊PCI的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李莉;徐红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新生鼠脑缺血预处理后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对新生Wistar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通过阻断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右侧颈总动脉45分钟制备脑缺血模型,设置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预缺血-缺血再灌注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3组新生鼠不同时点海马CA1区脑组织BDNF的动态变化及3组光镜下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脑组织病理改变:预缺血组病理损伤较缺血再灌注组轻.(2)BDNF表达: 预缺血-缺血再灌注组BDNF表达在再灌注后3h开始增高,12h达高峰,24h开始下降,与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天降至假手术组水平.结论新生鼠脑缺血预处理早期可诱导海马CA1区BDNF表达和合成增加,对防止再次严重的脑缺血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内源性保护机制有关.

    作者:彭洪军;曹云涛;刘华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Von Hippel-Lindau病6例治疗体会

    Von Hippel-Lindau(VHL)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瘤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许多病变在临床上呈静止或隐匿状态,容易漏诊.肿瘤血供极为丰富,术中出血量大是造成患者死亡或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近3年来我科收治VHL病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俊;刘窗溪;熊云彪;姚倍金;杨承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贵州医药杂志

贵州医药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