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时三维超声评价胎儿颜面和肢体畸形

陈小珠;蒋吉鹏;胡嘉涛;蒋筑丽;朱剑芳;邓林云

关键词:产前超声检查, 颌面畸形, 先天性肢畸形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在诊断胎儿颜面和肢体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常规二维超声检查正常的胎儿和9例疑有颜面或肢体畸形的孕中晚期胎儿行实时三维超声检查,仪器为GE Voluson 730 expert.实时三维成像方法应用经腹容积探头,采用表面成像法和透明成像法,将所采集图像存入硬盘,并对病变部位进行2~4次重复扫描.结果24例正常胎儿颜面部常规三维成像显示率83%(20/24),实时三维追踪显示率可达100%.上肢单肢显示率100%,双上肢显示率63%(15/24),下肢单肢显示率100%,双下肢显示率75%(18/24).实时三维捕捉到颜面或肢体动态图像,如单手拂面、握拳或手指伸展,吞咽或吐舌,蹬腿或伸足等.9例异常胎儿中唇裂3例,四肢短小(成骨发育不良)3例,下肢短小(软骨发育不良)2例,足内翻合并严重的全身水肿1例,均得到理想成像.结论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有助于显示出颜面和肢体畸形的外貌特征,为胎儿颜面和肢体畸形的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
中华医学超声(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第4例大便潜血和黑便1个月

    简要病史:患者男,75岁,1个月前出现大便潜血和黑便,临床行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不佳.反复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均未发现肿物.CT检查提示胰腺钩突占位.

    作者:杨立;原韶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胰腺炎超声分级对预后评估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分级对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观察9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声像图改变,按各种征象存在与否及严重程度予以评分,依据积分多少将急性胰腺炎声像图改变分为Ⅰ~Ⅳ级.超声分级结果与临床资料作对照研究.结果超声分级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Ⅰ、Ⅱ级预后良好,Ⅲ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但经及时救治生存率可达94%,Ⅳ级预后差,死亡率高达40%.结论应用超声分级法快速简便、准确性高,对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孙健;陈海生;颜冬华;瞿国萍;李建明;罗伟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胎儿成骨不全二例

    例1,女,33岁,孕21周,因腹胀就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见:胎头颅骨光环完整,胎儿双顶径(biparietal diameter,BPD)5.9 cm,侧脑室不宽,脊柱排列规则连续,胎心搏动规律,四肢短小,股骨长2.7 cm,胫骨长2.2 cm,双侧股骨、肱骨、胫腓骨可见数处骨质高回声中断及错位,略弯曲(图1);胎盘附于宫底壁无异常,羊水暗区深处9.5 cm.超声诊断:(1)单胎妊娠;(2)胎儿成骨不全;(3)羊水过多.住院引产一死女婴.X线检查结果:四肢长骨骨皮质薄,密度低,骨小梁稀少,有多处骨折及少许骨痂.经病理证实为成骨不全.

    作者:张宗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经胸超声检测左前降支狭窄一例

    患者男,71岁,反复发作胸闷2年,再发加重2个月入院.查体:心率69次/min,血压118/6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电图提示: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高侧壁心肌缺血.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扩大(前后径54 mm),左心室前壁中下部活动幅度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29%.启动冠状动脉显像模式后,在调整的大动脉短轴切面上显示左前降支近段,在调整的二腔切面显示左前降支中段及远段,于左前降支中段探及一长段五彩镶嵌的血流信号(图1),其近端和远端脉冲多普勒测得高血流速度、低血流速度分别为95 cm/s、46 cm/s(图2~4),提示左前降支中段狭窄.随后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左前降支中段管状狭窄90%~95%(图5),中间支近段狭窄99%,左旋支近段狭窄65%.

    作者:陈斌;邓又斌;杨好意;毕小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颈动脉球部内膜-中层厚度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和颈动脉球部(Bulb)内膜-中层厚度(IMT)间的关系.方法141例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至少有1支以上血管直径狭窄≥50%)106例,对照组(血管直径狭窄<50%)35例.分别取患者左、右颈总动脉(CCA)和Bulb远壁近、中、远端6个点的IMT均数记作IMT CCAmean,IMT Bulbmean,6个点中的大值记作IMT CCAmax,IMT Bulbmax,对两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MT Bulbmean和IMTBulbmax较IMTCCAmean和IMTCCAmax与CAS严重程度积分的相关性更好,其中IMT Bulbmax好.结论应用超声研究CAS时测量Bulb的IMT可能较CCA的IMT更能反映CAS的情况.

    作者:孙立平;朱宁;夏稻子;姜一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浅表肺和胸膜病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引导下经皮穿刺对浅表肺和胸膜病变进行活检及病理诊断,以提高超声声像图分析诊断准确性.方法对82例患者先行超声扫查,确定病变部位,记录病变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活动度、胸膜变化等指标,消毒局麻后超声定位引导穿刺针进入病变中心,取材组织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行常规涂片细胞学检查.结果超声定位引导穿刺活检(18 G针)病理组织学诊断率达81.7%(67/82);细胞学诊断率60.9%(50/82).术后仅有2例患者2.4%(2/82)出现轻度咳嗽伴有少量血痰,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均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病理诊断肺癌18例,超声显示病变呈类圆形低水平回声或中等回声;病理诊断局灶性肺炎性实变47例,超声表现为片状或楔形的低回声及双线状强回声;病理诊断肺结核瘤12例及肺炎性假瘤4例,超声显示病变均呈类圆形的低回声表现,肺结核瘤部分病变内可见强回声钙化灶;病理诊断肺错构瘤1例,超声显示病变呈欠均匀的弱回声团.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对浅表肺和胸膜病变进行组织学穿刺活检,可快速明确诊断,超声与病理对照检查有利于提高超声声像分析诊断准确性并对临床选择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林建军;陈成海;冯红;覃美瑛;谭宗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第2例上腹部间断性隐痛1个月伴活动后疼痛加剧

    简要病史:患者女,22岁,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间断性隐痛,与进食无关,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好转.CT示:胰头增大,内见2.8 cm×3.2 cm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强化稍降低,结论:胰头肿物.

    作者:杨立;原韶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VCD)思考题

    作者:姜玉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门静脉合并脾静脉海绵样变性二例

    例1,男性,35岁,体检行超声检查见:肝、胆、胰、脾回声无异常,左右肝内门静脉一级分支(图1)、肝外门静脉、胰腺后方(图2)及脾门处脾静脉正常结构消失,可见多个结构紊乱呈蜂窝状的无回声区,其内未见癌栓或血栓样回声.

    作者:冯萍娟;周兰松;王捍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为主综合治疗不能手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为主综合治疗不能手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FEP-BY01型超声热疗机治疗,联合化疗及胆总管造口术(伴有黄疸)等方法,对15例不能手术根治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及疗效观察.结果(1)15例中,除1例无疼痛外,其余14例伴有疼痛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10例(10/14),部分缓解3例,无效1例;(2)生活质量(KPS评分):治疗前(58.57±13.01),治疗后(85.7±4.95)(P<0.01);(3)生存时间:HIFU治疗后至随访时,患者平均生存9.4个月,略长于传统治疗法(4.8个月),1例治疗后随访至今生存达31个月.结论HIFU为主联合胆总管造口术手术、化疗等综合措施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蔡茂怀;杨树成;严晓梅;高红玉;熊军;刘菊林;刘峻峰;朱云杰;黄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超声诊断腹膜后脂肪肉瘤侵犯肾脏一例

    患者女,3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部酸胀1年,间断性发作,无尿频、尿急、血尿等症状.体检:左腰部双合诊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7.1 cm×6.0 cm×5.0 cm,下缘可触及,上缘未触及,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正常.相关肿瘤标记物未查.

    作者:杨蕾;于新凯;梁会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评价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结合X线静脉造影、D-二聚体(D-dimer)、小腿周径测量对177例妇科肿瘤患者术前及术后下肢DVT的形成情况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下肢DVT 34例,包括术前小腿肌间静脉陈旧性血栓2例,术后新鲜DVT 32例;32例新鲜DVT患者中,2例在1个月后、1例4个月后出现症状性股腘静脉血栓,阳性患者中经CT肺动脉造影(CTPA)及临床血气检验诊断为非大面积肺栓塞1例.22例DVT阳性患者与120例阴性患者于超声检查同期检测了D-dimer值,两组患者术前D-dimer值有显著性差异(P=0.042),术后1~3 d复查D-dimer前者高于后者(P=0.03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妇科肿瘤术后下肢DVT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明确发生部位、分布、延伸和大小变化,协助临床早发现、早干预下肢DVT并预防肺栓塞.

    作者:张晓蓉;何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胎儿染色体异常的超声诊断线索

    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畸形是胎儿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的主要表现,而异常的染色体核型对胎儿预后有重要意义.胎儿明显畸形超声检出并不困难,现主要着眼于胎儿的微小异常,其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关系近十年来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以下主要讨论这些微小异常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关系.

    作者:李胜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射频及射频联合其他介入性治疗对肝癌术后复发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射频及射频综合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分别对123例肝细胞肝癌(HCC)术后复发患者共149个肿瘤病灶进行射频消融或射频消融综合治疗,(1)Ⅰ组66例77个肿瘤病灶(肿瘤直径<3cm),行单纯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CRFA);(2)Ⅱ组57例72个肿瘤病灶(肿瘤直径>3cm),其中Ⅱ a组21例30个肿瘤病灶行单纯CRFA;Ⅱ b组36例42个肿瘤病灶于CRFA之前分别行肝动脉栓塞或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3)Ⅲ组另选63例75个肿瘤病灶(肿瘤直径<3cm)行单纯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PEIT).术后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术后1个月甲胎蛋白、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增强CT/MRI的改变.其中23例分别于消融治疗前后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记录患者治疗后1、2、3年生存率.结果Ⅰ组肿瘤病灶完全坏死率为92.2%(71/77),术后1个月AFP明显下降;术后1年生存率93.2%(55/59),2年生存率71.9%(23/32),3年生存率64.0%(16/25);Ⅱ a组肿瘤病灶完全坏死率为23.3%(7/30),术后1个月仅1例AFP下降,术后1年生存率45.0%(9/20),2年生存率38.5%(5/13),3年生存率28.6%(2/7);Ⅱ b组术后1个月肿瘤病灶完全坏死率57.1%(24/42),术后1个月AFP下降;术后1年生存率65.6%(21/32),2年生存率47.4%(9/19),3年生存率38.5%(5/13);Ⅲ组肿瘤病灶完全坏死率为78.7%(59/75),术后1个月AFP明显下降;术后1年生存率78.9%(45/57),2年生存率58.1%(18/31),3年生存率46.2%(12/26).结论对于术后复发的小肝癌CRFA的效果优于单纯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且术后复发的小肝癌肿瘤病灶是CRFA的佳适应证;而对于直径大于3 cm的HCC复发肿瘤病灶,应采用包括射频消融、酒精注射以及肝动脉栓塞在内的综合治疗,以增强疗效和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期.

    作者:罗葆明;文艳玲;杨海云;智慧;欧冰;马健鸿;潘景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实时三维超声评价胎儿颜面和肢体畸形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在诊断胎儿颜面和肢体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常规二维超声检查正常的胎儿和9例疑有颜面或肢体畸形的孕中晚期胎儿行实时三维超声检查,仪器为GE Voluson 730 expert.实时三维成像方法应用经腹容积探头,采用表面成像法和透明成像法,将所采集图像存入硬盘,并对病变部位进行2~4次重复扫描.结果24例正常胎儿颜面部常规三维成像显示率83%(20/24),实时三维追踪显示率可达100%.上肢单肢显示率100%,双上肢显示率63%(15/24),下肢单肢显示率100%,双下肢显示率75%(18/24).实时三维捕捉到颜面或肢体动态图像,如单手拂面、握拳或手指伸展,吞咽或吐舌,蹬腿或伸足等.9例异常胎儿中唇裂3例,四肢短小(成骨发育不良)3例,下肢短小(软骨发育不良)2例,足内翻合并严重的全身水肿1例,均得到理想成像.结论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有助于显示出颜面和肢体畸形的外貌特征,为胎儿颜面和肢体畸形的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

    作者:陈小珠;蒋吉鹏;胡嘉涛;蒋筑丽;朱剑芳;邓林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内镜超声检查术在胃肠道疾病诊治方面的进展

    内镜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手段,而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则是诊断消化道早期肿瘤及进展期肿瘤TNM分期的佳方法[1].随着新型超声内镜仪的开发,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及其相关治疗方法显著提高了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水平[2].现就此作一概述.

    作者:金震东;刘枫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先天性巨输尿管超声表现一例

    患者男,29岁,因外伤住院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左肾形态、大小回声正常,右肾形态失常,界限不清,皮质显示不清,集合系统光点分离,宽约7.3 cm.于髂动脉前方可见一管道样结构,迂曲变形,内为无声区,上与肾盂相连接,下与膀胱壁相连接,此管道壁完整光滑,以中段扩张为著,其上、中、下段内径分别为2.5 cm、10.4 cm、2.2 cm,其末端膀胱壁内口处内径狭小(图1,2).超声诊断:先天性巨输尿管.尿路造影示:输尿管扩张,造影剂通过末端迟缓,无结石、狭窄、肿瘤等机械性梗阻征象.

    作者:高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实时动态三维超声在胎儿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实时动态三维超声在胎儿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妊娠中晚期胎儿表面轮廓、四肢等表面结构进行二维及动态三维超声检查及观察胎儿在母体内的运动.结果实时动态三维超声所获取的胎儿图像立体感强、层次分明、清晰易辨认,并且实现了对胎儿运动立体图像的实时观察.结论实时动态三维超声能更为详细全面地提供胎儿形态信息及运动状况,是无创性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作者:周爱云;蒋筑丽;陈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浅表软组织病变数字编码谐波成像与基波成像的比较

    目的比较数字编码谐波成像(CHI)与基波成像(FI)在浅表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效果和组织成像特点.方法对55例甲状腺、乳腺及浅表占位性病变依次行FI和Harmonic程序下的CHI检查,图像基本条件设置保持一致.观察皮肤、皮下脂肪、囊性和实质性肿块的回声、边界、包膜及后方组织的回声强度.用视频密度定量对两种方法的组织密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HI后肿块边界和包膜明显清晰率76.6%,改善16.2%,总改善率为92.8%;皮肤、皮下脂肪、囊性包块和实质性包块后方回声的定量灰阶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囊实性病变在CHI时,后壁回声明显增强,且病变内部回声更加清晰;实质性包块后方增强不明显或轻度增强,与囊性包块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HI能有效改善图像质量,并对组织的结构层次特征有定性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郭徐林;赵晓月;权太东;徐政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第3例上腹部憋胀不适1年伴劳累后嗳气及黑便20天

    简要病史:患者男,74岁,因上腹憋胀不适1年,劳累时出现嗳气,20 d前出现黑便就诊.CT示:十二指肠降部见一直径4.0 cm软组织影,与肠系膜上动静脉分界清楚.考虑十二指肠降部平滑肌瘤可能.

    作者:杨立;原韶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华医学超声(电子版)杂志

中华医学超声(电子版)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