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目的:研究64层螺旋 CT(64SCT)冠状动脉造影,β受体阻滞剂对健康成人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行64SCT 冠状动脉造影(64SCTA)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被试178例,其中89例检查前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另外89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患者(检查前心率>70次/min)服用β受体阻滞剂调整心率。记录用药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及普萘洛尔剂量。测定左心功能指标: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未服用和服用普萘洛尔组左心功能结果应用配对 t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未服用和服用普萘洛尔两组间的 SBP 和 DBP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4±14)mmHg 和(121±13)mmHg,t =1.04, P >0.05;(81±9)mmHg 和(79±10)mmHg,t=1.44,P>0.05;(1 mmHg =0.133 pKa)]。EDV 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7.5±16.4)ml 和(129.8±15.1)ml,t =-1.22,P >0.05],而 ESV和 EF 在这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4.7±12.3)ml 和(47.3±13.4)ml,t =2.47,P <0.05;(65.1±8.4)%和(62.0±7.8)%,t =2.39,P<0.05];服用普萘洛尔组 ESV 不同程度的增加,而 EF 下降。结论64SCTA 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致 ESV 增加,EF 降低,而 SBP、DBP 和 EDV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春红;刘军;梁立华;彭述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61例乳腺癌前病变患者[25例导管非典型增生(ADH)、36例导管原位癌(DCIS)]和78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IDC)组织中 HIF-1α、VEGF 和 COX-2的表达情况,并与52例乳腺增生患者标本作为对照。采用 SPSS 17.0软件包,HIF-1α,VEGF 和 COX-2样本阳性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HIF-1α、VEGF 和 COX-2在乳腺 IDC 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9%、64.1%和79.5%,明显高于在乳腺癌前病变(DCIS 为44.4%、44.4%、55.6%;ADH 为28.0%、32.0%、36.0%)和乳腺普通导管增生病变(7.7%,23.1%,15.4%)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6,12.424,28.415;P <0.05);(2)乳腺癌前病变中 DCIS 与 ADH 比较,HIF-1α(χ2=1.699,P>0.05)、VEGF(χ2=0.957,P>0.05)、COX-2(χ2=2.26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IF-1α、VEGF 和 COX-2在乳腺 IDC 中高表达与患者年龄(χ2=3.410,0.509,0.103;P >0.05)、肿瘤大小(χ2=2.010,0.143,0.304;P >0.05)无关,而与组织学分级(χ2=16.268,15.695,11.272;P <0.05))和淋巴转移(χ2=6.321,13.020,19.123;P<0.05)相关;(4)HIF-1α、VEGF 和 COX-2三者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 =0.263,χ2=5.412,P<0.05;r=0.436,χ2=9.441,P<0.05)。结论 HIF-1α、VEGF 和 COX-2高表达是乳腺癌发生、侵袭转移行为的重要生物学标志,HIF-1α可能发生在癌变早期阶段,是乳腺癌的早起事件;VEGF 和 COX-2与乳腺癌进展期侵袭转移更相关;HIF-1α、VEGF 和 COX-2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张永刚;张作峰;许京中;王刚平;Xu Jingzhong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埃博拉出血热(EBHF)又称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EBOV)引起的严重的、高病死率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自1976年首次发现 EBOV 以来,EBHF 疫情在非洲多次流行。由于疫情发生地之一是在西非扎伊尔地区北部的埃博拉河附近的一个村庄,EBOV 由此而命名。2014年2月 EBHF 肆虐西非,随之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声明,到2014年11月9日为止,全球 EBOV 感染人数为14098人,其中死亡5160人,此次暴发流行的规模和严重程度已经远超过在非洲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流行,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应该说源于人类对 EBOV 的未知,以及其传染性之强、致死率之高和目前仍没有发现对抗 EBOV 的特效药物等。
作者:张敬敬;韩莎莎;杨志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酷似僵人综合征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临床表现为僵人综合征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僵直、肌肉痉挛、癫痫,脑脊液检查示细胞数、蛋白正常;抗钾通道相关抗体、抗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单胞病毒抗体正常,肌电图示连续的运动单位活动。颅脑强化磁共振示右蝶骨嵴区脑膜瘤,颈椎磁共振示 C3-4、C4-5、C5-6、C6-7椎间盘轻度后突出;胸部 CT 示纵隔内及双侧锁骨上下窝区多发肿大淋巴结,锁骨上肿大淋巴结病理结果显示转移性小细胞癌。结论临床表现似僵人综合征的患者,如找不到病因,应行全身检查尤其是肺部检查排除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作者:褚旭;夏敏;李雷;周树虎;孙冉;孔庆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rRNA)基因诊断三日疟原虫感染,以减少三日疟的漏诊和误诊。方法分别提取可疑三日疟患者抗凝血 DNA和对照间日疟、恶性疟患者抗凝血 DNA,以此为模板,用疟原虫属特异性引物进行第一轮扩增;然后以第一轮扩增产物为模板,用4种疟疾的种特异性引物进行第二轮扩增,比较扩增出的18 SSU rRNA基因片段的大小,并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鉴定。结果经属特异性引物 PCR 扩增后,3个样本均出现大小约为1200bp 的条带。经种特异性引物 PCR 扩增后,间日疟及恶性疟确诊样本均扩增出相应的120bp 和205bp 特异性条带;可疑患者样本仅在用三日疟原虫种特异性作引物时扩增出144bp 特异条带,与理论值相符,与 Genbank 标准序列对比显示,扩增片段大小及测序结果均完全正确。证实患者感染三日疟原虫。结论利用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片段三日疟种特异引物进行扩增可以用于诊断三日疟原虫感染。
作者:李瑾;徐超;魏庆宽;肖婷;孔祥礼;王用斌;张本光;魏艳彬;赵长磊;黄炳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出审字[2013]952号)正式批准出版[CN11-9346/R,ISSN2095-655X]。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济宁医学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为诊断学专业国家级学术性期刊,纸质版、电子版及网络版同步发行,欢迎订购。
作者:《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出审字[2013]952号)正式批准出版【CN11-9346/R,ISSN2095-655X】。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济宁医学院承办,为诊断学专业国家级学术性期刊,纸质版、电子版及网络版同步发行。
作者:《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18 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扫描(18 F-FDG PET/CT)对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及使用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评价甲状腺结节性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术前行18 F-FDG PET/CT 显像检查,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71例;年龄17~78岁,平均(48.2±12.9)岁。计算 PET/CT 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效能(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对病灶组织、健侧甲状腺组织或周围组织分别勾画出感兴趣区,测量 SUVmax 值进行相互比较。所获得患者的 SUVmax 值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述,均数差异使用 t 检验。结果 PET/CT 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敏感度为89.1%,特异度为60.0%,准确度为62.3%,阴性预测值为35.2%,阳性预测值为90.1%;甲状腺恶性结节组SUVmax 为:6.70±4.57(1.3~21.7),高于良性结节组的3.87±2.41(1.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5)。结论 PET/CT 对于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且通过SUVmax值来判断良恶性肿瘤也具有可行性。
作者:朱林波;王淑侠;徐卫平;孙涛涛;王思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磷酸盐尿性间叶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范围23~55岁;患者均有1~13年骨痛、关节痛和活动困难的病史。观察10例磷酸盐尿性间叶瘤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结果检查发现患者血磷低、尿磷高;肿瘤大径0.80 cm ~5.00 cm,瘤组织为间叶组织来源,可见多少不等的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脂肪细胞、软骨样细胞、黏液样细胞等,瘤组织富于血管。4例病变中有少见的絮状或不规则砂砾样钙盐沉积;3例发生于软组织的肿瘤周边见骨壳形成;8例细胞分裂象少见;2例核分裂象多见并且异型性明显;10例瘤细胞波纹蛋白(VIM)及 CD56均阳性,7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3例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瘤细胞阳性,结蛋白、S-100、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均阴性,8例 Ki-67指数为1%~5%,仅2例为20%~30%。结论磷酸盐尿性间叶瘤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的间叶组织肿瘤,因组织学多种多样而易被误诊,掌握其共同的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方能正确诊断。
作者:李道胜;班媛媛;李纯璞;孟云霄;侯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济宁医学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诊断学专业学术性电子期刊(配有纸质版导读)。本刊编委会专家群德高望重,阵容强大,云集了诊断学领域高水平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担任名誉总编。《诊断学大辞典》、《汉英诊断学大辞典》主编,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济宁医学院杨志寅教授担任总编辑。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教授樊代明院士及多位诊断学领域的资深教授担任本刊顾问。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以学术质量为中心,贯彻“大诊断”的理念,全面、系统、迅速、准确地反映我国诊断学领域各相关学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进展、研究成果,以及诊断设备、仪器、试剂研制和应用的重要消息等。本刊读者、作者对象为与诊断学相关学科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诊断仪器、试剂和诊断教具的研发者及医学院校的师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基于快速自旋回波的功能磁共振序列,检测电刺激健康成人小腿前外侧皮肤时引起腰髓内神经元活动的激活特征;同时,对比横轴位与矢状位的激活信号特征,验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腰髓方面研究的可行性及重复性。方法使用 GE 1.5T Signa MR 扫描仪及八通道标准脊髓(CTL)线圈用于发射和接受射频(RF)脉冲。12名健康志愿者,男性、女性各6名,年龄23~27岁,平均(25.00±1.13)岁。使用电针刺激仪,以断续脉冲(20Hz),刺激右侧小腿前外侧区皮肤,采用组块设计方法,即 R1-S1-R2-S2-R3-S3-R4。利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分别采集横轴位与矢状位的功能磁共振图像。使用 SPM8软件获得静息态和刺激态图像差异间的 t 检验图,阈值 P =0.01,设置激活聚类数为0。对矢状位不同脊椎节段内激活像素数及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改变使用非参数 K相关样本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用非参数 Wilcoxon 配对检验对矢状位-轴位上分别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2名志愿者因运动幅度过大被排除外,余下10名志愿者相应脊髓节段内均检测到激活信号。矢状位上,激活信号主要位于 T12(10/10)椎体水平,且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主要集中于0.0%~2.0%,T11(2/10)、L1(3/10)椎体水平亦检测到少许激活信号。横轴位上,激活信号主要位于刺激同侧脊髓灰质背侧区(7/10),对侧脊髓灰质背侧区(5/10)及双侧脊髓灰质腹侧区(3/10)也可观察到少许激活。T12椎体水平,横轴位与矢状位的平均激活像素数间比较(Z =-1.825,P >0.05)及横轴位与矢状位的平均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间比较(Z=-1.376,P>0.0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1.5T 超导 MR 研究腰髓功能磁共振成像是可行的,且激活信号存在一定的特征,主要位于 T12椎体水平,并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不同方位腰髓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具有一致性。
作者:贾岩龙;沈智威;聂婷婷;章桃;耿宽;吴仁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柯萨奇病毒 B3(CVB3)诱导的 Bad mRNA 表达的意义。方法体外培养的HeLa 细胞通过 CVB3感染建立模型,通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CVB3感染 HeLa 细胞后在不同时间点(3 h、6 h、9 h、12 h、24 h)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d mRNA 的表达。采用 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 Bad mRNA 的表达水平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比较采用 t 检验。结果 CVB3感染 HeLa 细胞后对照组各时间点无形态上的变化;病毒组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细胞病变效应,以感染24 h 后明显。对照组各时间点Bad mRNA 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组各时间点 Bad mRNA 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感染24 h 后病毒组 Bad mRNA[(0.61±0.06)s]表达低于对照组[(0.76±0.0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445,P<0.05),而3 h、6 h、9 h、12 h 后病毒组和对照组 Bad mRNA 表达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0.43,-3.9,-0.97;P>0.05)。结论促凋亡基因 Bad mRNA 在 CVB3病毒感染的 HeLa 细胞中发挥促凋亡作用。
作者:田朗;李欣;杨丽;陈佳;杨作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frosted branch angiitis):是一种视网膜血管周围炎。本例为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的病例,表现为急性视力下降。眼底照相检查图像:显示广泛的视网膜血管鞘,类似挂满冰霜的树枝。见图1。
作者:李传宝;李永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婴儿痉挛症(IS)患儿智能结构变化对综合康复训练效果的判断价值,为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判断 IS 患儿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7例 IS患儿,依据监护人是否同意进行康复训练分为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和拒绝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其中康复组19例,对照组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癫痫药物控制痉挛发作,康复组患儿再根据病情给予康复训练,记录治疗3月前后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言语能、适应性、社交行为5项指标发育月龄(DA)的差值和发育商(DQ)及其差值。应用 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康复治疗前后发育商值的对比采用自身配对 t 检验,发育商值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 DQ 值[康复组:(59.40±7.85)分,对照组:(52.88±9.50)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康复组:(67.32±7.61)分,t=6.861,P<0.05;对照组:(67.86±8.39)分,t=8.875,P<0.05],康复组患儿的适应性[(0.89±0.52)分]和社交行为[(0.79±0.54)分]较对照组[适应性:(0.50±0.38)分,t =1.946,P>0.05;社交行为:(0.56±0.42)分,t =1.066,P >0.05]有所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细动作[(1.34±0.62)分]评分高于对照组[(0.81±0.53)分,t =2.095,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粗大运动[(1.42±0.56)分]、言语能[(1.32±0.48)分]和 DQ 差[(-7.92±5.03)分]较对照组[粗大运动:(0.75±0.38)分,t=3.091,P<0.05;言语能:(0.69±0.59)分,t=2.907,P<0.05;DQ差:(-14.99±4.78)分,t =3.37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S 患儿智能结构变化能反映综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综合康复训练可改善 IS 患儿精神发育迟滞症状,尤其是粗大运动、精细动作和言语能方面。
作者:满宜刚;盛志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发表,在国际上应用为广泛、影响较大的精神障碍诊断工具[1]。随着人们对神经影像学、遗传学及行为科学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扩展,DSM自1952年出版以来就不断定期更新。2013年5月 DSM第5版(DSM-5)正式出版,被《自然》杂志预测为2013年度科学界的重大事件:“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将在2013年5月出版其第5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这是这一诊断精神障碍的标准参考指南在19年来的第一次全面更新,这将为临床和研究方案带来有争议的变化”。
作者:李功迎;宋思佳;曹龙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济宁医学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诊断学专业学术性电子期刊(配有纸质版导读)。本刊编委会专家群德高望重,阵容强大,云集诊断学领域高水平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担任杂志名誉总编;《诊断学大辞典》、《汉英诊断学大辞典》主编,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济宁医学院杨志寅教授担任总编辑;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教授樊代明院士及多位诊断学领域的资深教授担任本刊顾问,国内100多位著名教授为本刊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作者:《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Ⅱ型布加综合征(BCS)患者肝流出静脉通畅度与腔房转流术(ACS)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应用 ACS 治疗的Ⅱ型 BCS 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肝流出静脉通畅组(A 组)及肝流出静脉狭窄组(B 组)。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门静脉压力(PFP)及下腔静脉压力(IVCP),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人工血管通畅率。两组患者手术前后 IVCP、PFP的比较采用 t 检验,人工血管累计通畅率采用χ2检验及 Kaplan-Meier 进行分析。结果209例患者中183例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6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于肺栓塞。A 组患者术后2周 PFP 下降较 B 组明显[A 组(2.09±0.33)kPa,B 组(2.97±0.41)kPa;(t =15.48,P<0.05)],门脉高压症状显著缓解;术后5年人工血管通畅率为80.0%,且 A 组高于 B 组(χ2=9.32,P<0.05)。结论肝流出静脉通畅的Ⅱ型 BCS 患者行 ACS,可同时缓解Ⅱ型 BCS 的门静脉高压症和下腔静脉高压症,且术后并发症少,人工血管通畅率高。
作者:王连才;高春辉;余海波;穆森茂;田广金;李德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实行远程投稿,作者请先登录本刊网站(http://www.zhzdxzz.com)注册,注册成功后按提示步骤投稿。本刊网站有三大类10余个子栏目,包括在线办公、在线期刊、编委风采、杂志动态及外部链接等,实现了远程投稿、审稿、稿件查询等功能,大大便利了作者投稿、读者阅读及外审专家、编辑的审稿等工作。
作者:《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在筛查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需做产前诊断的74名孕妇,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检测母体血浆胎儿游离 DNA,分析胎儿染色体拷贝数。依据患者产前诊断的临床指征分为4个组(高龄妊娠组、母体血清筛查高危组、B 超胎儿异常组及生育过21-三体患儿组),计算每组高危患者的比率。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显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高危的11例患者,行羊膜腔穿刺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各组中显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高危的比率是:高龄妊娠组10.50%(4/38),母体血清高危组17.40%(4/23),B 超异常组30.00%,生育过21三体患儿组0.00%(0/3),总高危率14.90%(11/74)。在11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显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高危患者中,9例的无创产前筛查结果与胎儿染色体核型一致,一致率81.80%。2例患者为假阳性。结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是一种筛查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有效方法,其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疾病的产前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赵晓曦;谷孝月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