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馨;叶尔肯;巴翠珍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73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及Ⅳ型胶原(Ⅳ-C)水平.结果显示急性20例,慢性38例,肝硬化15例等各类肝病患者HA、LN、及Ⅳ-C水平均高于正常值,随着肝病的慢性化,各项指标均逐渐升高,高峰值均在肝硬化期.实验结果与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见表1、表2.
作者:刘瑞馨;叶尔肯;巴翠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鼻黏膜出血是肝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肝病患者由于凝血机制受损,出凝血时间延长,使止血成为难点.如不能迅速有效的止血,往往会引起病人的紧张,并为治疗和护理带来困难.
作者:鲍鹤玫;李艳;谢建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收集了我院1995年5月~2000年4月住院的164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下简称流脑)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探讨其对应措施.
作者:王芳;彭怡纯;江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中C基因启动子(BCP)变异对HBV DNA复制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力毅;罗光汉;吴继周;江建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率较高,近年一直呈上升趋势.随着对该病的不断研究,临床医师对典型的HFRS能正确诊断并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但是由于HFRS的基本病理特点为全身小血管、毛细血管的广泛损伤,而这种血管的损伤在全身各部位并不完全一致,若身体某一部位或器官的血管损伤严重则其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就突出,可能会掩盖HFRS的其他常见症状.患者常以此组症状为主诉就诊,若临床医师对此缺乏了解则容易误诊.下面对几种比较常见的HFRS特殊类型谈几点意见.
作者:张秀珍;张景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皮肤炭疽是人畜共患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炭疽杆菌主要是从皮肤侵入使皮肤坏死、形成焦痂、溃疡与周围组织肿胀和毒血症.我院分别在1998、2000年收住皮肤炭疽患者共1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柳忠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由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感染病分会)举办的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于2001年11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邀请了全国感染病学界知名专家作了感染病领域系列的专题学术报告,并就近几年来全国感染病学术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
作者:成军;斯崇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人类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主要感染腰部以下部位,在性传播疾病(下简称性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汕头市人群中HSV-Ⅱ感染情况,收集了部分人群做了HSV-Ⅱ抗体检测,报告如下.
作者:林祥伟;谢若男;李冬梅;曾嫦;刘兴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健康教育是对患者宣传保健知识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及预防等相关内容,使患者处于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达到早日康复.
作者:薛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摘要]目的 揭示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基质降解的病理机制.方法 28例酒精性肝炎肝穿刺组织按其纤维化程度分为3组.利用原位杂交技术以寡聚核苷酸为探针,分别检测各组MMP-1、MMP-2、MT1-MMP和TIMP-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发现MMP-1、MMP-2、MT1-MMP和TIMP-1mRNA表达阳性的细胞主要是肝窦壁细胞(可能为增生的HSC)和少数肝细胞;MMP-2、MT1-MMP和TIMP-1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多,相反,MMP-1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则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少.结论 HSC可能是肝组织内产生MMP-1、MMP-2、MT1-MMP和TIMP-1的主要细胞,在酒精性肝纤维化ECM沉积中起重要作用;MMP-1减少和TIMP-1增多可能是ECM沉积、尤其是Ⅰ型胶原过量沉积的原因;而MMP-2和MT1-MMP增多的意义尚须进一步确定.
作者:周光德;赵景民;王松山;孙艳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探讨近年来潮汕地区腺病毒(Adv)感染状况,对临床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等5种疾病的检测中,收集与Adv感染有关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正常人群进行Adv抗体水平调查,综合分析人群中Adv的感染概况.
作者:谢若男;林祥伟;费选文;曾嫦;杨育芳;林明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重点介绍第五届国际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和汉坦病毒学术会议的情况.该会议于2001年6月中旬在法国东部阿尔卑斯山麓的安尼西(Annecy)市举行,共收到学术论文142篇.其中有关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特异性CTL应答、汉坦病毒受体及HLA限制性等方面.现将有关内容结合近年发表的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白雪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液中检测的报道较少,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陈长寅;朱艳;朱红;王淑萍;覃宗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介入治疗医治22例复治失败的结核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李建军;刘继伟;栗涛;刘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前认为对慢性乙型肝炎应采取综合治疗: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治疗.而抗HBV治疗是关键.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各种原因,如HBV变异、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等,使HBV不能被清除,呈HBV持续感染,同时人体免疫功能对HBV感染的肝细胞呈持续性免疫损伤所致.HBV不仅是慢性乙型肝炎病变发生的启动因子,而它的持续存在,是病变持续发展的主要病因.因此,HBV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和发展中起主要的作用.抗HBV治疗成为慢性乙型肝炎能否治愈的关键.
作者:斯崇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维生素B12(VB12)主要在肝脏贮存.肝功能损害可影响肝内VB12的代谢.本文将探讨肝病患者血清VB12含量与肝脏病变的关系.
作者:于红卫;赵晓然;孟庆华;谭永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当前,在逆转录酶及蛋白酶抑制剂抗HIV治疗中存在诸多缺陷,如不能完全抑制病毒复制,产生依赖药物剂量的毒性以及迅速出现耐药性等,寻求有效的抗HIV药物已迫在眉睫,而在丰富的植物资源中挖掘新的抗病毒制剂则成为令人瞩目的新领域.
作者:王临旭;孙永涛;杨为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们于2000年3月~2000年12月用氧化苦参碱(博尔泰力)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治疗组50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在15~56岁,平均32.5岁.对照组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在21~49岁,平均35.4岁.
作者:汤中敏;温小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策略1.1针对病毒的治疗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及非核苷类似物等化疗药物;靶向抗病毒治疗.
作者:季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长期慢性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脏结构的改变,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硬化晚期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为67%,其中约1/3的患者可发生消化道出血[1],这种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而多数患者伴有腹水、贫血、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等等,使麻醉处理有一定困难.我院自1999年6月以来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实施脾切除、门奇断流术107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无麻醉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晨;董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