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制胸腺肽-迪美仙联合中药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丁二可;闫中豪;师恒伟

关键词:精制胸腺肽, 迪美仙, 中药, 辨证治疗,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HBV DNA, 制药厂, 应用, 阳性, 卫星, 生产, 辽宁, 患者
摘要:我们在2001年3月-2002年3月间应用精制胸腺肽-迪美仙50~200mg(每支50mg含T-α1 0.8mg以上,辽宁卫星制药厂生产),联合中药辨证治疗,HBsAg、HBeAg HBV DNA 3项均阳性,ALT持续升高3个月~2年的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CHB)患者32例,并与同期随机的30例作对照.
传染病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自2002年起,我们对双环醇的降酶作用,停用以后的反跳问题以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效果等进行了临床观察,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施维群;张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C基因启动子变异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PreC)和C基因启动子(C promoter)变异与疾病关系密切,多年来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近年来前C区和C基因启动子变异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杜珩;庄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703例小川型霍乱临床分析

    1994年8月-2001年10月,我院共收治1 524例霍乱,培养出小川型霍乱弧菌703株,现将703例小川型霍乱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李艳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苦参素(博尔泰力)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90例疗效观察

    本文探讨苦参素(博尔泰力)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炎保肝、抗肝纤维化的临床作用.

    作者:沈美蓉;季青;李仲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门诊患者使用精制抗狂犬病血清的观察和护理

    本文对1997年-2000年在我院门诊注射室注射抗狂犬病血清(ARS)的1 764例患者进行了观察和护理,现总结如下:

    作者:夏安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药瘾注射致感染性股动脉破裂的护理体会

    我院从1994年5月-2000年7月成功地救治了10例因注射海洛因致腹股沟形成假性动脉瘤后感染破裂大出血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的吸毒患者,其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张莉;刘丽云;刘媛;卢国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用于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发病机制复杂,但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复制是肝脏损伤的起始因素,因此,抗病毒治疗一直是CHB治疗的重要一环.α-干扰素是公认的对HBV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但其疗效仍不尽人意,治疗后仍有60%左右的患者达不到完全效应.为了探讨对IFN治疗失败的CHB的抗病毒治疗,我们应用拉米夫定对这类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

    作者:韩硬海;李树桐;王云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炎肝硬化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与发生感染的关系初探

    目的 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感染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肝炎肝硬化患者77例,其中发生感染者25例,未发生感染者52例,对2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包括CD4+、CD8+T细胞、NK细胞、B细胞)、CD4+/CD8+比值进行比较.结果 发生感染组CD4+T细胞绝对数(462.38±286.52)较未发生感染组(711.34±501.26)低,P<0.05;感染组CD8+T细胞绝对数(301.46±177.71)也较未发生感染组(482.02±370.48)低,P<0.05.结论 肝炎肝硬化患者CD4+T细胞数和CD8+T细胞数低者更容易发生细菌性感染.

    作者:张敏;于海波;王福生;刘敬超;王敏;李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腹膜炎51例病原及耐药分析

    自发性腹膜炎(SBP)是重型肝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我院近5年来收治重型肝炎合并SBP 51例,本文对其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及抗菌药物选择进行分析.

    作者:陈兴华;黄朝前;朱红梅;柳正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对传染科模式病房创新管理的体会

    我科是传染科实行整体护理的科室之一.经过近一年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张美琼;唐艳芳;付瑛;曹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树突状细胞在HIV-1感染中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为体内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机体T细胞特异免疫应答的直接启动和调控者.近年来,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抗原加工提呈机制及其在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免疫学的前沿领域,DCs在生产与控制适宜的免疫反应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

    作者:王全楚;冯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评说

    1经验与教训自1981年美国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直到1992年,10年间只有AZT、ddI和ddC 3种抗病毒药用于艾滋病的治疗,它们都是病毒的逆转录酶抑制剂.这些药物无论单用还是合用都很难抑制病毒的复制.1996年,HIV蛋白酶抑制剂的出现和高效联合抗病毒疗法(HAART)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艾滋病治疗停滞不前的局面.HAART能够减少血液中病毒的数量到现有的方法测不到的水平,提升CD4细胞的数量,减少艾滋病相关的疾病和死亡,HAART是艾滋病治疗史上的巨大胜利.

    作者:李敬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对门脉高压性胃病影响的临床研究

    随着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开展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胃镜医师发现,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EVL)与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PHG)的关系密切.为此,我们就套扎治疗与PHG关系及PHG性出血的治疗进行了临床研究.

    作者:陆伟;何学敏;王波;邱秀霞;窦一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苦参素(博尔泰力)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观察

    为探寻一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途径.我们进行了以下观察.

    作者:李彦卿;秦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迪美仙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迪美仙(胸腺肽Tα1)是采用新型工艺生产的一种高活性免疫调节剂.对其在肝炎肝硬化中的治疗作用报告甚少.我科自2001年9月-2002年5月对13例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

    作者:利娟;付广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5例分析

    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复杂,治疗困难且疗效差,复发率高,病死率高.为提高对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警惕性,使治疗处理更为合理、恰当,现结合本院5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何正确治疗及处理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作者:董培玲;张可;吴昊;徐莲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思密达致皮肤过敏1例

    1 临床资料男性患儿,6月龄,因发热、腹泻1d,诊断为感染性腹泻,于2002年6月10日收住入院.入院后给予生理盐水20ml+注射用头孢噻肟钠0.5g,静推,5%葡萄糖+维生素C 0.5g,静点.下午患儿又解出稀水样便2次,加用思密达半包冲服,半小时后其母发现患儿摇头擦枕,观其枕部及脖颈、后背可见散在的黄豆大小的淡红色丘疹,略高出皮面,边界清楚,部分融合成片.查T36.8℃,咽无充血,心肺查体无特殊.口服扑尔敏4mg,2h后皮疹完全消退.次日晨又口服思密达半包后皮疹复现,诊断为药疹,立即停用思密达并口服扑尔敏后皮疹消退.消退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患儿继续抗炎治疗3d,粪便常规回报示正常,治愈出院.

    作者:樊国霞;文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麻疹119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麻疹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病率有所上升,并出现流行趋势.2000年春夏季,西安地区发生麻疹流行,我院共收治麻疹119例.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刘山红;季国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宫颈黏液、唾液、眼泪、脑脊液、乳汁、羊水和尿液中可分离出HIV,但流行病学只证明血液和精液有传播作用,乳汁也可使婴儿受感染,已证实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要传播3种.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作者:秦倩倩;吕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HIV疫苗的研制进展

    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该属病毒因其保护性机制尚未明确、病毒基因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变异率高、病毒常通过黏膜传播及病毒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等特点,使得疫苗的研制难度大大增加.有关艾滋病疫苗效果的评价有3项指标:①能产生不同血清型的中和抗体;②CTL能特异地破坏感染细胞;③免疫过的黑猩猩对试验性感染有抵抗力.目前研制HIV疫苗的方法主要为以下6种.

    作者:侯俊;张楠;洪世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传染病信息杂志

传染病信息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

主办: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