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楚;冯志华
我科是传染科实行整体护理的科室之一.经过近一年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张美琼;唐艳芳;付瑛;曹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中国成人HIV/AIDS临床症状与周围血CD4+细胞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990年-2001年在本院就诊的160例成人HIV/AIDS CD4+、CD8+及临床症状进行跟踪分析.结果 ①共检测CD4+、CD8+516例次:CD4+≥200/μl278例次(53.9%),CD4+<200/μl 238例次(46.1%);②在CD4+≥200/μl的278例次中,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66例次(23.7%),记忆力下降51例次(18.3%),脱发65例次(23.4%),体征中表现为淋巴结肿大128例(46.3%),出现带状疱疹65例次(23.3%);CD4+<200/μl的238例次中,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228例次(95.8%),腹泻216例次(90.8%),口腔霉菌感染合并口腔溃疡192例次(80.7%),皮疹67例次(28.2%),体重下降168例次(70.6%).结论 中国成人HIV/AIDS患者在CD4+≥200/μl时临床症状较少,主要表现为乏力、脱发、记忆力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体征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CD4+<200/μl时临床症状集中表现为发热、腹泻、口腔霉菌感染合并口腔溃疡、体重下降等.
作者:张可;蒋岩;吴昊;强来英;董培玲;徐莲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感染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肝炎肝硬化患者77例,其中发生感染者25例,未发生感染者52例,对2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包括CD4+、CD8+T细胞、NK细胞、B细胞)、CD4+/CD8+比值进行比较.结果 发生感染组CD4+T细胞绝对数(462.38±286.52)较未发生感染组(711.34±501.26)低,P<0.05;感染组CD8+T细胞绝对数(301.46±177.71)也较未发生感染组(482.02±370.48)低,P<0.05.结论 肝炎肝硬化患者CD4+T细胞数和CD8+T细胞数低者更容易发生细菌性感染.
作者:张敏;于海波;王福生;刘敬超;王敏;李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年来,麻疹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病率有所上升,并出现流行趋势.2000年春夏季,西安地区发生麻疹流行,我院共收治麻疹119例.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刘山红;季国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发病机制复杂,但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复制是肝脏损伤的起始因素,因此,抗病毒治疗一直是CHB治疗的重要一环.α-干扰素是公认的对HBV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但其疗效仍不尽人意,治疗后仍有60%左右的患者达不到完全效应.为了探讨对IFN治疗失败的CHB的抗病毒治疗,我们应用拉米夫定对这类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
作者:韩硬海;李树桐;王云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为体内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机体T细胞特异免疫应答的直接启动和调控者.近年来,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抗原加工提呈机制及其在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免疫学的前沿领域,DCs在生产与控制适宜的免疫反应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
作者:王全楚;冯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文研究胸腺肽Tα1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血糖调节.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糖水平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对比观察,并对肝炎患者进行了胸腺肽Tα1治疗前后的血糖测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炜;郑雪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乙型肝炎在我国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宿主免疫耐受,同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cccDNA高度耐药,使抗病毒不易彻底清除.为进一步解决此难题,可通过2个途径解决:①免疫疗法,提高宿主免疫功能;②减少复制,同时阻断新病毒再次感染肝细胞,从而达到减少cccDNA目的.因此,我们根据我院汪俊韬教授临床经验,采用干扰素、拉米夫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四联疗法联合抗病毒治疗,经临床实践收到较好效果,特汇报如下.
作者:张彤;张永宏;陈新月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情严重,预后极差,因此,预防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能改善患者预后.关于口服抗生素,特别是喹诺酮类药物预防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国内报道较少,我们在2000年1月-2002年4月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对3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口服氧氟沙星预防SBP,并与不用氧氟沙星的3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作对照,发现口服氧氟沙星能有效预防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而无明显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锡炳;刘海肃;陆忠华;唐荣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PreC)和C基因启动子(C promoter)变异与疾病关系密切,多年来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近年来前C区和C基因启动子变异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杜珩;庄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宫颈黏液、唾液、眼泪、脑脊液、乳汁、羊水和尿液中可分离出HIV,但流行病学只证明血液和精液有传播作用,乳汁也可使婴儿受感染,已证实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要传播3种.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作者:秦倩倩;吕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994年8月-2001年10月,我院共收治1 524例霍乱,培养出小川型霍乱弧菌703株,现将703例小川型霍乱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李艳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文对1997年-2000年在我院门诊注射室注射抗狂犬病血清(ARS)的1 764例患者进行了观察和护理,现总结如下:
作者:夏安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自2002年起,我们对双环醇的降酶作用,停用以后的反跳问题以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效果等进行了临床观察,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施维群;张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功能障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成为特殊的易感人群.及时总结病原菌与耐药性变迁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本文报告我院2001年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体液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情况.
作者:王红旗;夏光明;崔恩博;曲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摘要]目的 计算机模拟IRNA二级结构,研究HCV IRES特异性抑制性RNA对HCVIRES介导蛋白翻译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计算机软件模拟IRNA二级结构;体外化学合成IRNA及其互补体的cDNA,以AatⅡ和Xba Ⅰ双酶切后克隆入具有自剪切作用的顺式核酸载体pGEMRz中;应用酶切方法、PCR方法和测序法对重组载体进行三重鉴定.
作者:梁雪松;周永兴;连建奇;郝春秋;王临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院从1994年5月-2000年7月成功地救治了10例因注射海洛因致腹股沟形成假性动脉瘤后感染破裂大出血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的吸毒患者,其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张莉;刘丽云;刘媛;卢国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自发性腹膜炎(SBP)是重型肝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我院近5年来收治重型肝炎合并SBP 51例,本文对其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及抗菌药物选择进行分析.
作者:陈兴华;黄朝前;朱红梅;柳正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摘要]目的 评价注射用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使用注射用核糖核酸,30mg/d,其他治疗药物和对照组相同,疗程1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血清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乙型肝炎标志物.
作者:郑中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复杂,治疗困难且疗效差,复发率高,病死率高.为提高对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警惕性,使治疗处理更为合理、恰当,现结合本院5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何正确治疗及处理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作者:董培玲;张可;吴昊;徐莲芝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