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干扰素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饶慧瑛;魏来

关键词:干扰素, 肝星状细胞, 胶原纤维
摘要:干扰素分为两大类:Ⅰ型和Ⅱ型.Ⅰ型干扰素分为IFN-α、IFN-β、IFN-ω,Ⅱ型干扰素IFN-γ.IFN结合细胞表面特殊的受体.IFN-α、IFN-β竞争结合细胞表面相同的受体,而IFN-γ结合不同的受体,干扰素的受体本身并无酪氨酸激酶活性,但也可以激活酪氨酸激酶通路,将信号有细胞表面而传导至核而影响特异的基因转录等一系列细胞内事件.IFN-α已经显示在各种类型的间质细胞中有抗增生和抗纤维化作用.IFN-β可能更容易诱导细胞凋亡,另外可以减少α-SMA表达,从而减轻肝纤维化.IFN-γ肝纤维化发展中一个关键的调节因子,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拮抗TGF-β1,诱导胶原酶产生而降低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感知异常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内脏感知异常与临床腹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符合RomeⅡ诊断标准的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三种亚型的IBS患者与内脏感知异常有关的腹部症状进行调查分析;部分患者接受了直肠水囊容积初始阈值和紧迫感阈值的测定.结果:腹痛是IBS患者内脏感知异常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BS患者直肠容积的初始阈值和紧迫感阈值明显降低(腹泻型IBS组初始感觉阈值33±2.02 vs 56±4.04mL,紧迫感阈值86±4.53 vs 135±3.55 mL,P<0.01;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IBS组初始感觉阈值分别为42±3.69 vs56±4.04,38±3.56 vs 56±4.04 mL,紧迫感阈值分别为96±3.45 vs135±3.55 mL,102±4.78 vs 135±3.55 mL,P<0.05),以腹痛为主和以非腹痛为主的IBS患者相比,以腹痛为主的IBS患者的初始阈值和紧迫感阈值明显降低(初始感觉阈值26±2.29 vs 42±3.34ml,P<0.05,紧迫感阈值68±4.20 vs 94±4.37 mL,P<0.01).结论:腹痛是内脏感知异常主要的临床表现,内脏神经敏感性增加即内脏感知异常是IBS的主要发病机制.

    作者:姜敏;汤浩;刘峥艳;张义侠;傅宝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在肠屏障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是肠上皮细胞间的主要连接方式,对维持上皮细胞极性及调节肠屏障的通透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维持完整的肠上皮结构和功能对于保护肠道屏障功能、防止细菌内毒素及毒性大分子物质进入体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紧密连接在肠上皮中的生物学功能、分子调控机制及当前研究现状等作综合阐述.

    作者:秦环龙;高志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药有效成分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转化的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目的:明确三种中药有效成分三七皂甙(PNS)、黄芪皂甙(As)及黄芩甙(Ba)单用或配伍应用对永生化的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以及经过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转化后的GES-1细胞(MC细胞)增生能力的影响.方法:以MNNG转化GES-1细胞,转化后细胞简称MC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的三七皂甙、黄芪皂甙及黄芩甙处理GES-1细胞及MC细胞,四甲基谷氮唑盐(MTT)法及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检测三种药物单用及配伍对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Annexin V及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三药单用及配伍对MC细胞凋亡/坏死的影响;电镜和Hoechst33258及PI双染荧光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结果:PNS、AS及Ba对GES-1和MC细胞的增生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有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的趋势.三药配伍应用对2种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P<0.05或P<0.01 vs 三药单用组),还能明显抑制MC细胞的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P<0.05或p<0.01 vs MC细胞对照组).三药单用可引起MC细胞凋亡及死亡比例增加并呈一定的时间依赖性,配伍应用作用强于单独应用(P<0.05或P<0.01 vs三药单用组),增强程度从大至小依次为PNS+AS+Ba>PNS+AS>AS+Ba>PNS+Ba.结论:三种中药有效成分单用及配伍可显著抑制MC细胞的增生并引起细胞死亡;引起细胞死亡的机制部分是通过诱导凋亡实现的;不同药物配伍应用的增效程度不同.

    作者:石雪迎;赵凤志;由江峰;戴欣;王洁良;崔湘琳;邵宏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中Fas及FasL的基因转录与表达

    目的:探讨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中Fas及FasL基因转录与表达情况,为胃癌与Fas及FasL基因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方法: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中Fas及FasL基因mRNA转录情况.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中Fas及FasL基因有无蛋白表达及其表达程度.结果:从提取的胃癌细胞总RNA中分别扩增出Fas及FasL的D NA片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亦显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中存在Fas及FasL蛋白表达产物.结论:中国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中存在Fas及FasL基因的mRNA转录及蛋白的表达.

    作者:齐明;周世庆;汪素文;真岩波;张淑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树突状细胞与肝癌的免疫逃逸

    肝脏作为免疫特惠器官具有独特的免疫系统,参与机体局部和整体免疫调节,对于肝细胞癌的发生与演变具有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作为机体免疫反应调控的关键细胞,在肝癌的免疫逃逸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深入研究树突状细胞与肝癌的相互作用,对于阐明肝癌免疫逃逸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邱双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檗碱、吴茱萸碱和靛玉红对人胃癌细胞的作用比较

    目的:探讨加味左金丸三种组成中药的主要单体成分小檗碱、吴茱萸碱和靛玉红对人胃癌细胞生长抑制、诱导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人胃癌细胞株为低分化黏液腺癌MGC803细胞;小檗碱、吴茱萸碱和靛玉红购自中国药品与生物制品检定所.苔盼蓝染色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流式细胞技术进行细胞周期、凋亡百分比分析,甲基绿-派诺宁联合染色法观测凋亡形态,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DNA损伤情况.结果:96 h内小檗碱、吴茱萸碱各组细胞存活率不断下降,其中48 h存活率对照组为100.0±7.9%,小檗碱4 mg/L和8 mg/L组分别为72.9±6.2%(t=4.67,P<0.01)和17.4±4.8%(t=15.48,P<0.001),吴茱萸碱1 mg/L和5 mg/L组分别为37.8±5.7%(t=11.06,P<0.001)和10.7±11.1%(t=11.35,P<0.001);各组均与对照组比较(n=3);对生长的抑制作用呈时间、药物浓度依赖性.甲基绿-派诺宁原位染色,细胞表现出凋亡特征.小檗碱与吴茱萸碱组脱落的悬浮死细胞中有较高比例胞膜完整、抗拒苔盼蓝和酚红染色的凋亡细胞,其中48 h凋亡率对照组为0.3±0.0%,小檗碱8 mg/L组为65.2±9.5%(t=11.83,P<0.001);吴茱萸碱1 mg/L组为58.9±11.4%(t=8.90,P<0.001),而阿霉素组脱落死细胞不能抗拒苔盼蓝和酚红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小檗碱与吴茱萸碱组均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峰;细胞周期分别阻滞于G0-G1、G2期;凋亡百分比与对照组11.8±2.5比较,小檗碱4 mg/L组48 h为18.9±2.7(t=3.34,P<0.05),72 h为23.9±3.3(t=5.06,P<0.01),吴茱萸碱1 mg/L组72 h为16.6±1.6(t=2.80,P<0.05).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小檗碱组DNA裂成大片段,吴茱萸碱组和阿霉素组DNA断裂呈涂抹状.靛玉红各组对细胞生长、凋亡无影响,DNA无损伤.结论:小檗碱与吴茱萸碱均能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且作用较阿霉素温和;靛玉红对胃癌细胞的体外作用不明显.

    作者:谭宇慧;陈蔚文;吴映雅;陈冠林;李茹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干扰素α/β受体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的免疫组化定位

    目的:IFNα/βR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内的免疫组化定位及其对干扰素应答的预测作用.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对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内IFNα/βR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IFNα/βR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肝细胞膜和胞质内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2例患者血管内也有分布.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肝组织内非溶性的IFNα/βR的表达量可能系IFNα干扰素应答率更为有效的预测指标.

    作者:樊和斌;郭亚兵;吴爱华;朱幼芙;蒋永芳;侯金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针对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

    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hTERT)相对分子质量Mr 127000,包含1132个氨基酸,其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短臂的末端(5p15.33),在90%以上的人类肿瘤中高表达,而正常成熟组织中则基本没有表达,可作为广谱的抗肿瘤治疗分子靶点.DC是已知体内激活静息T细胞功能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经DC递呈hTERT抗原表位信息后,CTL能识别从hTERT提取的多肽表位,并在体外杀伤多种组织来源的hTERT阳性的肿瘤细胞.因此hTERT是迄今发现的一个具应用前景的肿瘤广谱相关抗原,针对hTERT的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又一研究热点.

    作者:陈陵;杨仕明;蔡永国;房殿春;李晶晶;罗元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胎肝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

    目的:对人胎肝干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为其在生物人工肝及肝细胞移植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取16-29周龄死产人胚胎肝脏,参照本室建立的方法对胎肝干细胞进行分离.所获细胞悬液用50 g反复离心,沉淀物用F12培养液悬浮细胞;将细胞悬液加入Percoll液进行梯度离心,吸取50%与70%Percoll层之间的细胞层,用Hanks液洗涤两次后离心.将细胞团悬浮于DMEM/F12(2:1)培养液中,接种于塑料培养瓶或六孔培养板中;在37℃50 mL/L CO2孵箱中培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细胞表型.结果:原代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体积明显小于肝细胞,胞核大而胞质少,核浆比较小,培养中细胞生长旺盛.培养的细胞胞质CK19,OV6及白蛋白染色均呈阳性;部分细胞胞质同时表达白蛋白和CK19.结论:人胚胎肝脏中存在在肝干细胞,这些细胞表现出不同的分化状态.

    作者:毛海洲;陈耀凯;王宇明;张磊;刘国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胃泌素和CCK-B receptor表达的影响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胃黏膜癌变过程中胃泌素及受体CCK-BR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ylor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及Warthin-Starry银染色检测H pylori;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检测萎缩性胃炎51例,18例肠上皮化生18例,异型增生15例和胃癌组织37例中的胃泌素及受体CCK-BR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胃泌素mRNA和蛋白在H pylori阳性的萎缩性胃炎中的表达显著低于Hpylori阴性的萎缩性胃炎(0.32±0.09 vs0.51±0.12,26.79±3.61vs32.80±2.24,P<0.01),CCK-BR mRNA在H pylori阳性的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与H pylori阴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H pylori感染可以抑制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胃泌素mRNA和蛋白表达,这可能是H pylori感染导致慢性胃炎的重要机制之一.H pylori感染在胃癌发生过程中,主要作用于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萎缩性胃炎,可能起着启动因子的作用.

    作者:唐卓斌;唐海燕;刘为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干扰素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干扰素分为两大类:Ⅰ型和Ⅱ型.Ⅰ型干扰素分为IFN-α、IFN-β、IFN-ω,Ⅱ型干扰素IFN-γ.IFN结合细胞表面特殊的受体.IFN-α、IFN-β竞争结合细胞表面相同的受体,而IFN-γ结合不同的受体,干扰素的受体本身并无酪氨酸激酶活性,但也可以激活酪氨酸激酶通路,将信号有细胞表面而传导至核而影响特异的基因转录等一系列细胞内事件.IFN-α已经显示在各种类型的间质细胞中有抗增生和抗纤维化作用.IFN-β可能更容易诱导细胞凋亡,另外可以减少α-SMA表达,从而减轻肝纤维化.IFN-γ肝纤维化发展中一个关键的调节因子,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拮抗TGF-β1,诱导胶原酶产生而降低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作者:饶慧瑛;魏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胃淋巴瘤组织Survivin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胃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胃淋巴瘤和30例正常胃组织Survivin的表达,同时用碱性品红染色法检测30例胃淋巴瘤及30例对照组H pylori感染情况.结果:30例胃淋巴瘤中14例Survivin表达阳性,而正常胃组织均无表达(46.67% vs 0%,P=0.0002).Survivin表达与淋巴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相关.胃淋巴瘤组织中H pylori阳性检出率11例,正常胃组织7例(36.7%vs23.33%,P=0.26).胃MALT型淋巴瘤Survivin阳性表达与H pylori感染有显著相关性(r=0.644,P=0.04).结论:Survivin基因在胃淋巴瘤中表达上调,而且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H pylori感染与胃MALT型淋巴瘤和Survivin表达有关.

    作者:揭旭日;夏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ntPCR-RFLP检测HBV阿德福韦耐药变异-rtN236T变异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实用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阿德福韦(ADV)耐药变异-rtN236T变异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收录的HBV基因全序设计巢式PCR引物,使野生株(rt236N)PCR产物中含有DraI酶切位点(5'TTTAAA3'),而变异株(rt236T)无此限制性酶切位点.同时PCR扩增2份已行HBVRT区基因测序证实未出现rtN236T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自行构建的对照质粒,扩增产物经DraI酶切,3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所建立的ntPCR-RFLP方法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到106copies/L的HBV DNA;特异性强,其RFLP分析结果与DNA测序结果一致.结论:ntPCR-RFLP方法灵敏、特异、简便、实用,适用于ADV耐药变异的临床监测工作.

    作者:闫杰;冯鑫;王磊;宋淑静;谢雯;欧蔚妮;李蕴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DHFR-CD双耐药基因增强转基因小鼠对大剂量化疗毒性的抵御能力

    目的:探讨将人双突变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HFR)和胞苷脱氨基酶基因(CD)同时导入小鼠骨髓细胞中,观察小鼠对大剂量氨甲喋呤(MTX)和阿糖胞苷(Ara-C)的耐受性,研究骨髓耐受联合化疗的可行性.方法:以反转录病毒为载体,将人双突变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HFR)和胞苷脱氨基酶基因(CD)通过共培养转染入小鼠骨髓干细胞,观察共培养后的骨髓细胞及受体小鼠骨髓移植后经药物处理后的骨髓细胞耐MTX及Ara-C CFU-GM生成情况;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提取的DNA,用PCR检测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耐药基因的表达;观察转基因小鼠经大剂量MTX和Ara-C化疗后血象、体质量及生存率的变化.结果:骨髓移植前共培养后供体的骨髓细胞和骨髓移植后受体含有耐药基因(SFG-F/S-CD)的骨髓细胞均有耐药克隆的形成(14%,20%;x2分别为42.55,44.26;P<0.01),并明显增加了对MTX和Ara-C的耐受;与对照组比较含双耐药基因组动物经大剂量化疗后,生存率明显提高(x2=7.42,P<0.01),血象逐渐恢复正常;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经PCR检测,显示有F/S-CD基因条带;耐药基因转染后小鼠骨髓对MTX和Ara-C的耐受明显增加.结论:双耐药基因可以进入小鼠骨髓细胞并且获得共表达,提高了造血细胞对MTX和Aar-C的耐药性.

    作者:路平;金锋;陈波;姚凡;王舒宝;陈峻青;徐惠绵;赵实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IRIS 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和ICG试验对肝硬化肝功能评估比较

    目的:比较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与吲哚氰绿(ICG)试验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的临床价值.方法:肝硬化患者59例,隔夜空腹进行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通过红外线同位素能谱分析仪(IRIS)检测服药前、后120 min内各个时间点呼气中13CO2的含量,得出mvmax40(40 min前的13CO2代谢速率峰值),cum40(40 min的13CO2累积呼出丰度)和cum120(120 min的13CO2累积呼出丰度),同时进行ICG试验测定15 min的血清ICG滞留率(R15ICG).结果: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的mvmax40,cum40和cum120值在肝硬化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mvmax40A-B,B-C和A-C间t值分别为2.80,4.82和10.38;cum40各组间t值分别为3.85,3.39和8.64;cum120各组间t值分别为4.52,3.75和12.36,P<0.01);R15ICG测定值在肝硬化A,B与A,C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4.72和-1.27,P<0.01),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t值为-5.85,P>0.05).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的mvmax40,cum40和cum120值和R15ICG测定值与Chld-Pugh肝功能分级评分均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562,-0.614,-0.716和0.555,P<0.001).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在判定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上的一致性(Kappa=0.69,P<0.05)优于ICG试验(Kappa=0.47,P<0.05).结论:ICG试验为评估肝硬化肝功能状况的较好定量检测方法;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是反映肝细胞损害情况和储备功能的良好肝功能试验,对肝硬化尤其失代偿患者较之ICG试验更为灵敏.

    作者:姚洪森;刘蕾;姚希贤;王天轶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干扰素所致的抑郁症及其治疗

    干扰素(interferon,IFN)被广泛地用于肿瘤和病毒感染治疗,其针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应用,为不少患者带来了希望.但其副反应较多且常见,特别是以抑郁症为主的精神异常,常影响着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该症的发生与IFN对神经生化病理的影响有密切关系.作者试图对INF引起抑郁症的现状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加以阐述,以引起医护工作者、患者及其家属的警觉与重视.并提出,观察与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辅以心理精神支持和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是对大多数患者的适宜选择.

    作者:王霞;陈玉龙;房静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鼠肝肺综合征模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实验性肝肺综合征动物模型.方法:Wistar ♂大鼠2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组给予正常饲料和自来水,模型组以掺入胆固醇的玉米面作饲料,胆固醇占饲料重量的5%(前2 wk的每千克饲料中含有200g猪油),以300mL/L酒精作为其唯一饮料.在实验第1 d脊背sc 5 mL/kg四氯化碳原液,以后每隔3 d sc 400mL/L四氯化碳(用玉米油稀释),按3 mL/kg给予.于8 wk末处死动物,腹主动脉取血,右肝和右肺用40 g/L多聚甲醛固定;左肝950 mL/L酒精固定.检测ALT,AST;测定肝脏羟脯氨酸,用氯胺T法;肝脏HE、VG染色;肺HE染色;腹主动脉血氧检测;尾静脉注射99m锝-多聚白蛋白肺脑放射活性扫描.结果:肝硬化形成,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增大,血氧含量降低,肺血管明显扩张.结论:复合因素造成的模型能够作为肝肺综合征的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王新国;韩德五;张慧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黏附素保守区疫苗防治鼠幽门螺杆菌感染

    目的:利用人类幽门螺杆菌(Hpylon)感染的小鼠模型研究黏附素保守区(AB)疫苗在预防与治疗Hpylon感染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预防与治疗两部分.预防部分把实验动物无特定致病菌C57BL/6小白鼠分成4组,分别通过灌胃方法给予AB(100μg)加CT(2.μg)、生理盐水、单纯AB(100μg)、单纯CT(2μg),1次/wk,共4次.2 wk后再用活Hpylori灌胃,再4 wk后处死动物.治疗部分把已感染H pylori的小白鼠分成4组,分组与治疗方法同预防部分,治疗结束后4 wk处死动物,取胃黏膜行半定量细菌培养检查H pylori情况.结果:预防实验的保护率分别为AB加CT61.5%(16/26),单纯AB、单纯CT和PBS保护率均为0.AB加CT治疗组H pylori根除率为:38.5%(10/26),生理盐水组、单纯AB、单纯CT组均无治疗作用.治疗组未根除H pylori的小鼠,疫苗组H pylori的定植密度明显低于其他4组(P<0.05).结论:由AB加免疫佐剂组成的口服疫苗,不仅有预防H pylori感染的作用,同时也有根除已感染的H pylori的作用.AB可用于Hpylori疫苗的研制.

    作者:白杨;梁燕玲;刘秀丽;施理;王继德;张兆山;周殿元;张亚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鼠胃Cajal间质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目的:探索Wistar大鼠胃Cajal间质细胞(ICC)的分离和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起搏机制提供条件.方法:取出Wistar大鼠的胃组织,采用胶原酶酶解法分离细胞,将细胞悬液接种于含干细胞因子的平滑肌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培养,隔日换液.用c-Kit特异性抗体标记细胞,证实细胞类型.结果:培养后的ICC保持其固有特征,多突起,核大,相互之间连接形成网络,c-Kit抗体荧光染色证实细胞培养成功.结论:酶解法分离Wistar大鼠胃ICC并培养成功.

    作者:刘勇;齐清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诊治36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误诊原因、诊断方法和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1993-10/2003-10收治的36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多以上腹部不适或黑便为临床表现.术前明确诊断17例(47%),均为胃镜下确诊.术前误诊19例(53%),其中误诊为胃癌13例(36%)、胃巨大溃疡6例(17%).32例患者进行了正规手术治疗,4例患者进行姑息性手术.病理类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B淋巴细胞性31例,T淋巴胞性3例,浆样细胞型1例,T、B双淋巴细胞性1例.34例术后进行了1-8次辅助性CHOP化疗,总有效率93.4%.31例获得随访,5 a生存率为64%.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易于误诊.胃镜活检是诊断价值的方法.手术方式与胃癌相似,但一般不进行淋巴结清扫,术后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性治疗措施,病理类型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温文鸿;巴明臣;卿三华;李国新;闻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主管: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山西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