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反义Survivin诱导食管鳞癌细胞凋亡

赵晶;刘铁夫;董春燕;博挽澜

关键词:食管, 鳞癌细胞系, 脂质体转染, 对照组, 癌细胞凋亡, 蛋白表达, 瘤细胞生长抑制率, 检测, 反义寡核苷酸, 三氧化二砷, 细胞增值, 设计合成, 化疗药物, 氟尿嘧啶, 凋亡指数, 阳离子, 细胞内, 细胞分, 特异性, 敏感性
摘要:目的:研究Survivin ASODN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食管鳞癌细胞系EC109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特异性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细胞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空脂质体转染对照组、正义链转染对照组、160、200、240 nmol/L反义链转染组.以阳离子脂质体为载体转染至EC109细胞内,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MTT法检测As2O3和5-氟尿嘧啶(5-Fu)对转染前后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各浓度ASODN转染组癌细胞Survivin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减少,而各对照组细胞Survivin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各ASODN转染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各对照组(5.48±1.56,6.04±1.95,11.92±1.76 vs 1.52±0.73,P<0.05),以240 nmol/L转染组明显高于160和200 nmol/L组(11.92±1.76%vs5.48±1.56%,6.04±1.95%,P<0.05).240 nmol/L转染组中As2O3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5-Fu组(56.40±1.27%vs 43.49±0.83%,P<0.05).结论:Survivin ASODN转染食管鳞癌细胞能下调Survivin蛋白的表达,诱导食管鳞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值,增加食管鳞癌细胞对化疗药物As2O3的敏感性.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44例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80例SAP病例中44例并发ARF和同期未发生肾功能衰竭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RF多发生在起病10 d内,90.27%在3 d内发生;肾衰组48 h体液隔绝量大于6 L的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非肾衰竭组(分别为40.9%vs 22.8%;40.9% vs 19.9%;65.9% vs 39.7%P=0.03<0.05),三酰甘油和乳酸脱氢酶的水平高于非肾衰竭组(7.1±6.2 mmol/L vs 3.9±4.6mmol/L;1 221.2±1 04.4IU/Lvs611.9±496.5IU/L P<0.05);肾衰组CT评分、APACHEⅡ评分也高于非肾衰竭组(14.7±5.2 vs 9.8±3.8;7.5±2.5 vs 6.4±2.2 P=0.01<0.05);前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脑病、感染者多于后者(分别为81.8%vs 63.2%;47.7%vs 25%;36.4 vs 12.5%P=0.02<0.05),死亡率明显高于后者(45.5%vs8.8%P=0.000<0.05).结论:SAP合并ARF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与血流动力学紊乱、胰酶释放、炎症递质、细胞因子以及SAP伴发的其他脏器的功能损伤有密切关系.早期诊治SAP是预防其并发ARF的关键.

    作者:张鸿彦;夏庆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可逆型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探讨

    目的:建立可逆型梗阻性黄疸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将兔麻醉、开腹,以15 cm止血钳钳夹胆总管,闭腹.3、7、14、30d测定血清胆红素(TBIL和DBIL)、胆汁酸(BA).结果:术后7 d,不施钳夹的假手术对照组TBIL、DBIL为5.90±1.50、1.60±0.58 mmol/L,、BA为21.10±13.50μmol/L,与正常兔无明显差异(P>0.1);钳夹实验组TBIL、DBIL为31.10±16.90、16.70±9.20 mmol/L,BA为61.50±24.50 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钳夹时扣二格、夹3 min以上,全部实验兔TBIL、DBIL和BA都高于正常兔上限.术后3-30 d,各实验组TBIL、DBIL、BA均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均发生胆管损伤性炎症,造成胆管阻塞;30 d时胆管损伤有所恢复.结论:以止血钳钳夹胆总管可造成实验动物可逆型梗阻性黄疸.该病理模型适用于梗阻性黄疸及其对机体各器官、细胞损害和防治研究.

    作者:王天然;周纬;黄海;胡小丽;李继红;曾祥元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胃癌组织CD1α和survivin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前体的分布,并探讨survivin作为胃癌生物治疗靶抗原的可能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不同类型胃癌组织132例(中分化腺癌72例,低分化腺癌60例)CD1α,CD68,S100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中分化腺癌CD1α表达率为33%(24/72),低分化腺癌CD1α表达率为10%(6/6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x2=6.56,P<0.05).中分化腺癌S100表达率为50%(36/72),低分化腺癌表达率30%(18/60),二者无显著性区别(P>0.05).CD1α阳性胃癌组织S100表达均阳性,二者有良好的一致性.中分化腺癌CD68表达为91.6%(66/72),低分化腺癌表达率为60%(36/60),二者无显著性差别(P>0.05),CD68和CD1α在中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中的分布也有良好的一致性.Survivin在中分化腺癌的表达为91.7%(66/72),低分化腺癌表达为90%(54/60),二者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survivin和DC的结合在胃癌生物治疗中具有潜在而重要的应用价值,以survivin为靶抗原的胃癌个体化DC疫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郭建巍;秦力维;吕同德;杨霄鹏;刘斌;昌业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腺腔内坏死碎片在大肠黏膜活检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腺腔内坏死碎片(intraglandular necrotic debris,IND)在大肠黏膜活检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经纤维结肠镜取活检的大肠黏膜标本113例(327块组织)和手术标本29例,观察IND与非肿瘤性疾病、腺瘤和腺癌之间的关系. 结果:在非肿瘤性疾病组中IND的出现率为4%、腺瘤组为11%、腺癌组为51%.IND的数量在非肿瘤及腺瘤组中少于5个,在腺癌组中大多数在5个以上.结论:IND与大肠肿瘤性病变有关,特别是与腺癌有关,IND在大肠黏膜活检早期癌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仁顺;张英哲;沈哲式;朴东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FHIT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

    目的:检测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州市食管鳞癌及相应癌旁正常上皮组织的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triad,FHIT)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从而探讨FHIT与该地区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了42对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州市手术标本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反转录PCR方法检测了16对食管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FHIT基因mRNA表达状况.结果:FHIT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缺失表达(24/42,57.1%)或弱表达(18/42,42.9%),与癌旁正常上皮组织中FHIT蛋白情况(40/42,95.2%)差异显著(P<0.05).低分化癌组织中FHIT蛋白阴性表达率为(13/15,87%),分化癌组织阴性表达率为(11/27,4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癌组织FHIT mRNA表达阳性率(4/16,25%)显著低于癌旁组织(12/16,75%)(P<0.05).结论:FHIT基因可能在该地区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重要的抑癌蛋白,其表达减弱或缺失增加了食管癌的易感性.

    作者:李吉学;李燕杰;秦艳茹;安继业;王启鸣;余炜伟;王立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胃黏液腺癌组织hTERT与E-cadherin和catenin-β的表达意义

    目的:探讨胃黏液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化催化亚单位(hTERT)与E-cadhenn(E-cad),catenin-β(β-cat)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2例胃黏液腺癌组织中hTERT和E-cad,β-cat的表达.结果:hTERT在胃黏液腺癌组织中细胞外黏液阴性,细胞内黏液阳性;单纯黏液癌、腺管乳头结构黏液癌、印戒细胞黏液癌和混合细胞黏液癌表达分别为88.9%,85.4%,100.0%和95.8%,显示恶性程度越高其表达率越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E-cad在单纯黏液癌和腺管乳头结构黏液癌的表达率为100.0%,而印戒细胞黏液癌和混合细胞黏液癌分别为38.9%和62.5%,显示恶性程度高表达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β--cat在胃含黏液癌中显示出恶性程度高其表达强度明显减弱.结论:hTERT,E-cad和β-cat阳性表达水平与胃含黏液腺癌组织病理学分型显著相关,对临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仰坤;蒙念龙;陈松涛;郝艳;郭艳博;张轶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CD14基因C-260T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我国湖北汉族人CD14基因C-260T多态性的分布及CD14基因C-260T位点的突变是否与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114例UC患者以及160例正常对照者CD14-260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对上述274份DNA标本的基因型分析,发现CD14-260基因型在正常对照组与U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此基因多态性与UC无相关性.结论:CD14基因C-260T多态性与中国湖北汉族UC无明显相关性.CD14基因不是溃疡性结肠炎的易感基因.

    作者:郭秋莎;夏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免疫佐剂对不同剂量丙肝核酸疫苗效果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佐剂对不同剂量HCV DNA疫苗效果的影响.方法:雌性Balb/c小鼠分别用脂质体DDAB/EPC和氢氧化铝为佐剂的HCV DNA疫苗(由HCV结构基因、NS3和NS5b各50μg或100μg等量混合)免疫3次,ELISPOT法观察脾淋巴细胞受HCV核心、E2、E1/E2、NS3和NS5b蛋白刺激后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DDAB/EPC组产生IFN-γ和IL-4较多,用核心、E2或E1/E2刺激,显著高于裸DNA和氢氧化铝组(P<0.05).以氢氧化铝为佐剂用每种DNA100μg剂量免疫的小鼠,在受抗原刺激后,除E2外,其脾淋巴细胞产生IL-4的能力显著高于相应裸DNA组(P<0.05).在多数情况下,接受每种DNA10μg剂量的小鼠产生IFN-γ和IL-4的能力显著高于接种每种50 μg者(P<0.05).与裸DNA组及DDAB/EPC组比较,氢氧化铝组小鼠淋巴细胞产生的IL-4多于IFN-γ.结论:DDAB/EPC对HCV DNA疫苗有很强的免疫佐剂效应,氢氧化铝是Th2佐剂,可将DNA疫苗Th1为主的免疫特性转换为以Th2为主,50μg的HCV DNA疫苗似不能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作者:金博;Richard Y.-H.Wang;程留芳;裘奇;史维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关系.方法:对同期胃镜诊断为CAG的患者163例,于病变处取活检,对比胃镜描述与病理结果,揭示CAG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结果:163例胃镜诊断为CAG的患者中病理诊断为CAG108例,慢性胃炎54例,胃癌1例,CAG108例中伴肠上皮化生71例,CAG伴异型增生57例,胃镜肉眼诊断CAG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仅66.26%,胃镜描述为黏膜粗糙呈颗粒状伴有糜烂者及具有CAG各种镜下表现的病检符合率为87.5%及88.89%,其符合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具备上述两种镜下特征的病例,伴有肠上皮化生率分别为75%及77.78%,伴有异型增生率分别为75%及66.67%,而胃镜描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透见的CAG病理检查符合率仅为51.21%.结论:胃镜下诊断CAG与病理检查对比符合率较低,诊断CAG应内镜结合病理检查,缺一不可,胃镜表现为黏膜粗糙,呈颗粒状及伴糜烂可能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有关.

    作者:王玉波;杨玉琼;刘海;李国柱;孙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孕鼠肝脏和胎盘的毒性作用

    目的:探讨孕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肝脏和胎盘的毒性作用.方法:应用雌孕激素建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光镜和电镜观察母鼠肝脏和胎盘的病理改变.结果:胆淤组和对照组比较,孕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的差异有极显著性(AST:3 784±155 vs 747±158;ALT:7 076±220 vs 847±198;TBA:78.5±4.5 vs 25.2±3.7;P均<0.01).胆淤组孕鼠肝脏光镜下见部分肝细胞有颗粒样变性和空泡变性,电镜下见肝组织中毛细胆管扩张,毛细胆管及肝细胞内见高电子致密物沉积.胆淤组孕鼠胎盘光镜下见部分滋养细胞颗粒样变性和空泡变性.结论:孕鼠肝内胆汁淤积症时高胆汁酸血症对孕鼠肝细胞和胎盘滋养细胞均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

    作者:邵勇;姚珍薇;李红霞;丁敏;吴味辛;汪克健;廖晓刚;易永芬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包膜病毒膜融合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病毒结合到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后,启动了病毒融合蛋白的一系列构象变化,暴露出融合肽,使病毒包膜和细胞膜融合.膜融合使病毒蛋白及病毒RNA基因组释放到宿主细胞内而感染宿主.针对包膜病毒进入细胞的分子机制设计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为防治疾病发生开辟了新的思路.

    作者:卞传秀;杨建勇;廖国阳;李卫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肝癌组织中遗传印记基因PEG10表达的特异性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PEG10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特异性,为其作为一个潜在的肝癌基因治疗的新的分子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来自不同器官组织的肿瘤细胞系(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人胰腺癌细胞株PC3、人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人T淋巴瘤细胞株Jurkat)、正常人胎肝细胞株L02、32例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癌旁组织、10例良性肝病患者肝组织、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抽提总RNA,经RT逆转录合成cDNA,再以PCR方法检测PEG10的表达.同时,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经RT-PCR检测AFP的表达.结果:经RT-PCR扩增的PEG10基因片段为455 bp,AFP基因的扩增片段为140 bp,与原设计一致;PEG10 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明显表达,人胃癌细胞株SGK7901、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人胰腺癌细胞株PC3中弱表达,而正常人胚胎肝细胞株LO2和其他肿瘤细胞株(人T淋巴细胞瘤、人黑色素瘤)中表达均为阴性.在32例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PEG10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1%和0%;而AFP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93.8%和59.4%.经McNemar检验,显示PEG10基因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敏感性与AFP表达敏感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x20.01,1=1.78,P>0.05);而癌旁组织中PEG10表达率(0/32)明显低于AFP表达率(19/32)(x20.001,1=17.05,P<0.01).另外10例良性肝病患者(肝硬化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2例,肝血管瘤2例,丙型肝炎1例,血色素病1例)肝组织标本及正常人的外周血细胞进行PEG10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PEG10的表达不但具有比AFP更高的肝癌组织特异性,而且具有相对器官组织特异性.本实验为PEG10作为一个新的肝癌标志物和基因治疗的分子靶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常莹;陶璐薇;陈孝平;周秀敏;宋宇虎;黄锦;张琼;林菊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DNA聚合酶β过表达对食管癌EC9706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过表达的DNA聚合酶β对食管癌EC9706细胞系的影响.方法:运用PCR方法,从质粒pcDNA3.1-polβ中扩增出野生型和突变型的DNA聚合酶β基因,作为目的片段,定向克隆至pEGFP-C3真核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获得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polβ.分别将野生型和突变型的pEGFP-C3-polβ转染EC9706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定位,绘制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周期.结果:DNA序列分析证实了重组载体中的DNA聚合酶β序列正确,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野生型的DNA聚合酶β表达以细胞核为主,突变型的DNA聚合酶β则表达在整个细胞中,明显与野生型的DNA聚合酶β的核定位不同.而且,野生型的细胞生长较对照组缓慢(P<0.05),野生型的还能抑制EC9706细胞的生长和使S期细胞减少(22.11±0.12 vs 44.86±0.03,P<0.05),而突变型的则不能促进EC9706细胞的生长,S期细胞增殖不明显(P>0.05).结论:过表达的野生型食管癌DNA聚合酶β可以降低EC9706细胞的增殖.

    作者:赵军;路静;宋谦;崔自由;赵国强;黄幼田;杨洪艳;赵继敏;董子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拆方益肝康与药物血清对肝星状细胞PDGF及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肝康及其拆方丹参小复方(丹参、黄芪、归尾)对肝星状细胞PDGF与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制备益肝康及丹参小复方纯化浸膏、正常大鼠及肝纤维化大鼠药物血清,温育体外培养的HSC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DGF-BB mRNA及蛋白表达,RT-PCR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DGFR-β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益肝康及丹参小复方纯化浸膏使PDGF-BB蛋白表达分别下调了78.79%、56.77%(P<0.01),使其mRNA表达分别下调了67.13%、43.59%(P<0.01),使(其)PDGFR-β蛋白表达分别下调了11.61%、6.7%(P<0.01),使其mRNA表达分别下调了54.85%、30.51%(P<0.01);正常大鼠益肝康及丹参小复方药物血清使PDGF-BB蛋白表达分别下调了68.05%、49.95%(P<0.01),使其mRNA表达分别下调了55.87%、38.66%(P<0.01),使PDGFR-β蛋白表达分别下调了10.98%、6.48%(P<0.01),使其mRNA表达分别下调了39.67%、21.38%(P<0.01);肝纤维化大鼠益肝康及丹参小复方药物血清使PDGF-BB蛋白表达分别下调了81.93%、67.31%(P<0.01),使其mRNA表达分别下调了72.68%、55.49%(P<0.01),使PDGFR-β蛋白表达分别下调了17.43%、11.15%(P<0.01),使其mRNA表达分别下调了60.46%、46.47%(P<0.01),全方作用优于拆方(P<0.01),肝纤维化大鼠药物血清作用优于正常大鼠药物血清(P<0.01).结论:益肝康及丹参小复方可显著抑制PDGF与PDGFR-β基因和蛋白表达,此可能是该方抗肝纤维化的主要机制之一,且全方作用优于拆方.

    作者:姚希贤;房红梅;王军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脂质过氧化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急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的损伤作用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损伤在乙型肝炎不同病理阶段及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方法:测定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急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急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SOD(1.50±0.50,2.50±1.33,3.50±1.17nkat/L)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7.33±0.67 nkat/L)(P<0.01);各组患者血清中GSH-PX(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0.78±0.34,急性乙型肝炎组1.17±0.65,重型乙型肝炎组2.25±0.94μkat/L)与正常组(3.20±0.45μkat/L)比较,活性明显明显降低(P<0.01).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急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XOD(199.21±47.34,261.72±59.68,361.74±3.67 nkat/L)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7.15±9.67 nkat/L)(P<0.01);MDA的含量(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9.90±3.43,急性乙型肝炎组16.41±7.74,重型乙型肝炎组56.24±15.26 μmol/L),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65±2.18μmol/L)(P<0.01).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严重的脂质过氧化损伤,而不同病理阶段脂质过氧化损伤的程度有明显的区别;血清中T-SOD、GSH-PX、XOD、MDA含量的水平是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张剑平;魏红山;孙静媛;郭晶晶;宋川;刘亚楠;杨丽群;张四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胆囊息肉样变预测定性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胆囊息肉样病变预测定性诊断对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胆囊息肉样病变采用B超检查进行多因素公式预测定性诊断,并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与手术治疗.手术治疗161例和预测定性良性非手术治疗的67例,进行前瞻检验和远期随访.结果:判别公式D<2.5为恶性,D<0为良性,0<D<2.5为癌危息肉.前瞻和回顾性检验符合率91.2%和93.3%,无胆囊癌漏诊.对胆囊息肉定性准确性97.1%,特异性91.3%.定性为良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58%,远期随访未见恶变.术前定性选择治疗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判别公式用于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预测定性诊断,有可操作性和较高准确性,用以选择治疗方法,可提高远期疗效和生存质量.

    作者:杜运生;赵志华;史美媛;李晓青;秦玉霞;郭美锐;郭振武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CA199和CEA联合检测对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低聚糖类抗原(CA199)和癌胚抗原(CEA)两种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微粒子酶免发光法(MEIA)测定32例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A199和CEA,实验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转移复发组CEA、CA199明显高于无复发转移组(P<0.05).平行实验灵敏度为:78.52%;特异性:84.21%;阳性预测值:77.27%;临床疑似率:78.13%;系列实验灵敏度:60.00%;特异性:94.12%;阳性预测值:90.00%;临床疑似率:81.25%.单项测定结果:CEA灵敏度为60.71%;特异性:86.84%;阳性预测值:77.27%;临床疑似率:71.87%.CA199灵敏度为64.29;特异性:94.74%;阳性预测值:90.00%;临床疑似率:84.38%.结论:外周血CA199与CEA对肠道恶性肿瘤术后转移复发的早期诊断有很大作用,二者联合监测有互补性,可提高诊断的早期性特异性准确性.

    作者:陈艳宁;姜季;李焕春;钟志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人鼠嵌合肝研究进展

    人鼠嵌合肝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为进一步研究病毒性、代谢性肝病的发病机制、治疗药物及疫苗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具有良好的前景与发展意义.本文综述了人鼠嵌合肝相关内容,包括该模型建立原理、移植细胞来源、建立途径与方法,介绍了近期研究进展,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提高移植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延长生存时间这一重要课题.

    作者:林沪;毛青;王宇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清脂健肝方对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

    目的:从细胞学水平研究自研中药清脂健肝方对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原位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建立酒精性肝损伤的体外培养模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中药原液,观察其对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结果:不同浓度的中药原液均可显著抑制肝细胞ALT、AST的漏出;减少肝细胞3H-甘油掺入率;降低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升高,具有稳定肝细胞膜的作用,并呈现出量效关系.结论:从细胞学水平进一步证实,清脂健肝方能提高肝细胞的抗氧化力,可对酒精性肝病起防治作用.

    作者:戴宁;曾民德;李继强;邱德凯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人B7-2瘤苗与DC瘤苗体外联合诱导抗食管癌的作用

    目的:研究人B7-2瘤苗和负载了肿瘤细胞冻融抗原的DC瘤苗体外联合诱导抗食管癌的免疫作用.方法: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融合基因表达载体pEGFP-N3-B7-2转染人食管癌细胞株EC9706.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后,获得单核细胞(Mo).在细胞因子作用下诱导分化,第3 d加入EC9706的冻融抗原,共培养4 d后获得负载肿瘤抗原的成熟树突状细胞(MDC).将致敏DC与从脐血中分离的T淋巴细胞共培养3 d,获得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CTL对转染和未转染的EC9706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融合基因在食管癌细胞株EC9706的胞膜上定位表达.脐血来源的DC可负载并递呈肿瘤抗原,激活自体T淋巴细胞,诱导肿瘤特异性CTL产生,对转染pEGFP-N3-B7-2的EC9706细胞有显著杀伤作用(F=21.672,P=0.000).结论:人B7-2瘤苗和DC瘤苗体外联合应用,诱导出明显的杀伤食管癌细胞的免疫效应.

    作者:路静;赵军;宋谦;崔自由;赵国强;黄幼田;杨洪艳;赵继敏;董子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主管: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山西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