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驰华;朱新勇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对克拉霉素耐药的分子基础.方法:采用E-test方法对35例Hp的临床分离株进行克拉霉素的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检测,大于或等于8 mg/L为耐药株.按酚-氯仿方法提取Hp的DNA,PCR方法扩增23S rRNA基因中2 047-2 347之间的片段,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观察耐药株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与敏感菌(No33)序列比较,No13存在1个突变位点,即2 289位点T变成了C(T2289C),No17存在2个突变位点,即G2224A、T2289C,No22存在3个突变位点,即G2224A、C2245T及T2289C.三株耐药Hp菌株的MIC值分别是:No13为8.0 mg/L,No17为64 mg/L,No22为大于256mg/L.随着耐药性的提高(表现在MIC值的升高),高耐药性菌株的突变位点多于低耐药性菌株的突变位点.结论:与耐药有关的3个突变位点,G2224A、C2245T及T2289C,国内外未见报道,反映了Hp耐药的地区差异.
作者:郝庆;李岩;高红;张显忠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O2气腹对肠道菌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菌显微培养、通用引物PCR及细菌形态学检测技术对CO2气腹后大鼠肠道菌群进行细菌鉴定,并观察其繁殖及群集性能.结果:CO2气腹后肠道细菌繁殖能力强的仍是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岐杆菌和肠球菌,并无特异性菌株生长与繁殖.随着CO2气腹持续时间的延长及压力的增高,肠道细菌群集率、细菌潜生体检出率逐渐增大.CO2气腹持续2 h后,肠道菌群潜生体大量生长,并可稳定传代,有明显的群集现象.结论:CO2气腹后肠道细菌繁殖能力及适应能力显著增强,应充分估计其对抗生素的耐受特性.
作者:周丁华;卫冰;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的改变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端粒酶活性检测作为一种新的大肠癌临床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结合聚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检测46例配对大肠癌及癌旁组织,4例大肠癌肝转移病灶组织内端粒酶的活性,并用Southem-blot-ECL(enhanced chemiluminescecce)法对上述标本内端粒酶平均长度进行检测.结果:肿瘤组内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在肿瘤组织内,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升高与大肠癌的病理学分期呈显著相关性(P<0.01,t=8.3477),而与肿瘤的大小、部位,肿瘤的恶性程度、分级、浸润深度、CEA表达水平等无显著相关性,与肿瘤组相比,在肝转移病灶内,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无显著升高,肿瘤组内的端粒酶平均长度明显大于对应的癌旁组织.端粒酶平均长度与大肠癌的病理学分期呈显著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活化及其长度的缩短可能成为早期检测大肠癌癌变的临床指标.
作者:鲁明良;林富林;郑国宝;姜朝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论述了胰头部解剖在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包括目前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概念和胰头部解剖各部分的解剖关系.其中详细介绍了胰头的周围关系,胰头部钩突的解剖变异,胰头部动脉及变异,胰头部静脉在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血管重建的意义,胰头部胰管走行及意义,胰头部淋巴在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意义,胰头部神经的临床应用,结合临床对胰头部各部解剖进行了探讨,为指导临床提供了依据.
作者:方驰华;马俊勋;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CD44v9和MMP-2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胃癌侵袭与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4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CD44v9及MMP-2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40例胃癌组织中CD44v9和M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和82.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35%和48.5%,二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X2=12.929;X2=10.769.P均≤0.001).CD44v9和MMP-2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分化高低、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合并有淋巴结转移的1 7例胃癌患者CD44v9和MMP-2表达率明显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P均<0.05),CD44v9和MMP-2的表达与胃癌有相关性(r=0.6,P<0.001).结论:CD44v9和MMP-2与胃癌侵袭和转移性有关,可作为预测肿瘤转移潜能的指标.
作者:张翠萍;田字彬;赵清喜;武军;梁永信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构建和表达人幽门螺杆菌(Hpylori)热休克蛋白A亚单位(HspA)与E. coli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的重组融合蛋白,并对其基本的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PCR技术从人H pylori染色体DNA中扩增出354 bp的HspA基因,并克隆至pPLtB载体中与1tB基因融合,形成含有1tB-H spA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PLH,并在工程菌E.coli JM109中诱导表达.结果:经序列分析,1tB-HspA融合基因由684个碱基组成,为编码228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发现,融合蛋白的Mr 25×103,并与Hpylori感染的阳性血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ELISA检测显示融合蛋白中存在LTB组分,并保持与LT受体-神经节苷脂GM1结合的活性.结论:LTB-HspA融合蛋白有可能用于Hpylori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作者:郭红;邹全明;赵哓晏;吴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门脉高压性肠病是一种由门静脉高压症而致的非炎症性的、独特的肠道黏膜病变,包括门脉高压性小肠病变和门脉高压性结肠病变.本文以门脉高压性结肠病变为主对其发病率、内镜下表现等多个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尹朝晖;刘浔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的作用及与Ca2+有关的机制,为黄连素作为一种新的结肠癌化学治疗药物进行理论上的准备和提供相关实验结果.方法:0.1 μmol/L,0.3μmol/L,3.0 μmol/L,30.0 μmol/L的黄连素加入到HT-29结肠癌细胞系培养液中.分别在第1 d,第2 d,第3 d测量各有关值.以bapta-AM(33 μmol/L)为细胞内Ca2+螯合剂,verapamil(50 mmol/L)为细胞膜Ca2+通道拮抗剂,分别抑制细胞内Ca2+和细胞膜Ca2+通道,对比观察黄连素对细胞内Ca2+的影响及结肠癌细胞在不同Ca2+浓度条件下各有关值.细胞记数检测细胞的生长和增生,用免疫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Ca2+浓度.结果:黄连素在浓度大于0.3 μmol/L时则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黄连素在浓度大于0.3 μmol/L时对细胞内Ca2+的释放有抑制作用.结论:黄连素能够抑制Ca2+的释放可能为黄连素抑制HT-29细胞生长和增生的一个机制.
作者:台卫平;罗和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胰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目前对胰腺癌的处理疗效欠理想.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有望成为胰腺癌综合治疗中可选择的手段之一,研究发现光敏剂可在胰腺癌组织内有选择性滞留,PDT后可引起胰腺癌组织坏死,延长患者的生存期.PDT胰腺癌主要并发症为穿刺部位的疼痛、出血和术后胆道梗阻.
作者:丁新民;顾瑛;刘凡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活体部分肝移植解决了供肝缺乏问题,为肝移植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其手术方法及涉及的解剖要领与肝移植有很大的不同.活体部分肝移植手术既要保证供体的安全,又要保证受体手术的安全.既要熟悉供体肝脏的内部解剖,又要考虑受体的腹腔解剖情况.因此,肝脏的局部解剖的研究对确保手术的成功和移植肝脏的成活极为重要.目前,肝脏局部解剖的研究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对供肝量的估计、移植肝重量与受体体重之比(G/W)以及肝脏各叶、段的管道走行及变异等.为活体肝移植手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基础研究.本文就目前有关活体肝移植的解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方驰华;朱新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ChAT,GAD65和PKC酶活性在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组织中表达特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胰腺癌(n=47)和慢性胰腺炎(n=10)手术切除标本经40 g/L中性甲醛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ChAT,GAD65和PKC酶活性表达染色方法均为常规ABC免疫组化法.结果:胰腺癌ChAT,GAD65和PKC表达阳性率(48.9%,55.3%和57.4%)及其评分(2.2±1.4,2.2±1.2和2.1±1.6)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阳性率(0%,10.0%和10.0%)及其评分(0.2±0.4,0.6±0.9和0.6±0.9),均有显著或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高分化腺癌ChAT评分值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P<0.05),但阳性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高分化腺癌GAD65,PKC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均有显著或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酶活性表达与胰腺癌患者性别、年龄、有无转移等临床特征均无明显关系.GAD65评分与PKC评分存在高度密切关系(r=0.50,P<0.01)结论:ChAT,GAD65和PKC酶活性表达特征可能与胰腺癌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均为胰腺癌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杨竹林;王群伟;邓星辉;李代强;吕芳;李永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丁酸钠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组织蛋白酶D(Cath-D)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细胞增生抑制实验(MTT法),光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丁酸钠对HT-29细胞株的生长,凋亡和对Cath-D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丁酸钠能抑制HT-29细胞株增生,诱导凋亡,并促进Cath-D表达.结论:丁酸钠能够影响Cath-D的表达水平,这暗示了Cath-D在丁酸钠诱导的凋亡中可能伴有重要角色.
作者:李曦;罗和生;李凡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核因子-κB是一类具有多向转录调节作用的核蛋白因子,存在于多种组织的多种细胞中,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激活后参与许多基因的转录调控,在感染、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增生、细胞凋亡等过程中发挥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NF-κB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密切,其参与多种凋亡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高表达NF-κB的细胞表现出对放疗、化疗、细胞因子介导的凋亡的抵抗作用,而现在又发现NF-κB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因而NF-κB与细胞凋亡存在双向调节关系:既可抑制细胞凋亡,也可促进细胞凋亡.是抑制凋亡,还是促进凋亡依赖于细胞类型和刺激因素的不同,但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本文对其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同时也为进一步改善肿瘤的有效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於亮亮;于皆平;罗和生;于红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类似物血浆半衰期长,作用更强大,耐受性良好,新研究表明,对多种实体肿瘤亦有抑制作用.本文就生长抑素类似物对肝细胞肝癌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合阐述,从其各种化学结构、作用受体亚型、以及肝脏肿瘤受体表达,进而证实了生长抑素类似物对肝脏肿瘤的治疗作用,具体包括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原位种植瘤等.同时研究表明生长抑素类似物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包括两大方面:直接及间接作用,前者通过特异性受体发挥作用;后者通过抑制促肿瘤生长的激素及细胞因子的分泌,或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或调节机体免疫活性,或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等间接阻止肿瘤生长.进一步阐明其抗肿瘤机制将有可能在肝肿瘤治疗方面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并产生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冒海蕾;黄介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p53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在人类50%的肿瘤中都发现p53基因有缺失或突变,可见其与肿瘤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利用p53基因治疗肿瘤已成为肿瘤继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后的又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本文就p53基因的结构、功能与肿瘤的关系以及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予以简要综述.
作者:张艳;何凤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TPK)抑制剂Genistein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激酶MEK抑制剂PD98059对酸性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bFGF)诱导的人大肠癌细胞株CCL229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的aFGF或bFGF刺激CCL229细胞,再对由aFGF或bFGF引起增生的细胞施加不同浓度的Genistein或PD98059,通过MTT比色法,观察Genistein及PD98059对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结果:aFGF和bFGF均可使该细胞株增生比明显增加,而Genistein和PD98059均可使该细胞株增生比明显下降,其程度均随浓度增高而增强,且Genistein的抑制作用强于PD98059.结论:该细胞株中aFGF及bFGF受体有TPK活性,Genistein对aFGF及bFGF引起的细胞增生具有抑制作用,且aFGF及bFGF可能通过激活TPK受体从而激活Ras-Raf-ERK信号传导途径来调控CCL229细胞增生,PD98059可有效阻滞此传导途径.
作者:尚海;张颐;单吉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丹参对TGFβ1刺激的NIH/3T3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正常大鼠进行丹参灌胃,分离含药血清,温育TGFβ1刺激的NIH/3T3成纤维细胞.RT-PCR法检测c-fos基因表达,Gel mobility shift assay法检测AP1蛋白的结合活性.结果:经TGFβ1刺激后,细胞c-fos mRNA表达及AP1蛋白结合活性明显增强,丹参含药血清可分别抑制由TGFβ1引起的细胞c-fos mRNA表达及AP1蛋白结合活性的增强.结论:丹参可以抑制TGFβ1刺激的NIH/3T3成纤维细胞中的c-fos基因表达及AP1蛋白结合活性.
作者:胡旭东;王晓玲;童普德;吴小江;刘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DPC4基因的突变是否仅仅发生在结肠癌变过程的晚期.方法: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102例经石蜡包埋固定的结肠肿瘤标本,所有标本被分为5期:Ⅰ期(腺瘤,36例);Ⅱ期(黏膜下癌,8例);Ⅲ期(不伴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癌,11例),Ⅳ期(伴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癌,25例);Ⅴ期(伴远处器官、组织转移的浸润性癌,22例).结果:DPC4蛋白缺失表达率在结肠腺瘤为5.5%(2/36),在结肠癌中为27%(18/66),其中在结肠癌Ⅱ期中为12.5%(1/8);在Ⅲ期中为9%(1/11);在Ⅳ期中为36%(9/25);在Ⅴ期中为32%(7/22).结肠癌和结肠腺瘤的DPC4蛋白缺失表达率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Ⅱ期和Ⅲ期结肠癌的DPC4蛋白缺失率与Ⅳ期和Ⅴ期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DPC4蛋白缺失表达率随着结肠癌的进展而增加,DPC4基因的突变发生在结肠组织癌变过程的晚期.如果结肠组织标本中存在DPC4基因突变,意味该组织可能已恶性变.这将有助于增加对结肠癌的预见性.
作者:唐朝晖;邹声泉;杨想平;陈启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口服氧化苦参碱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组织Ⅰ,Ⅲ,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0)、CCl4模型组(n=30)、氧化苦参碱预防低剂量组(n=30)、中剂量组(n=30)和高剂量组(n=30).氧化苦参碱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氧化苦参碱的用量分别为30,60,100 mg/kg,每日灌胃1次,共12 wk.肝组织学检查观察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观察肝组织中Ⅰ,Ⅲ和Ⅳ型胶原的表达,电镜观察肝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对照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氧化苦参碱预防组;免疫组化检测表明预防对照组大鼠肝内有大量Ⅰ,Ⅲ和Ⅳ型胶原沉积,其中Ⅲ型和Ⅳ型胶原的沉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而氧化苦参碱预防组肝内胶原沉积较少,无明显的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电镜学检查证明氧化苦参碱预防组肝细胞损伤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减轻.结论:口服氧化苦参碱可减少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胶原的表达,对肝纤维化有预防作用.
作者:陆伦根;曾民德;茅益民;李继强;邱德凯;杨文卓;贾一韬;曹爱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